谈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论文
学术论文中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技巧

学术论文中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技巧学术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工具,其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技巧对于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术论文中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技巧,并分析其对文章的影响。
首先,修辞手法在学术论文中的运用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修辞技巧,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在学术论文中,适当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化,增强读者对论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逻辑结构在学术论文中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和条理。
逻辑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逻辑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过程。
在学术论文中,常见的逻辑结构包括因果关系、比较对照、分类排序等。
通过运用逻辑结构,作者可以将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有机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和连贯。
此外,逻辑结构还可以帮助作者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和层次,使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路。
然而,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修辞手法的运用要适度,不能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严谨性和学术性。
修辞手法应该与论文的主题和目的相一致,不能为了花哨而使用。
其次,逻辑结构的运用要合理,不能出现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的情况。
逻辑结构应该符合论文的逻辑思路和论证过程,不能混淆读者的思维和理解。
此外,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应该与文章的风格和语言风格相匹配,不能出现突兀和不协调的情况。
总之,学术论文中修辞手法和逻辑结构的运用技巧对于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升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合理运用逻辑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和条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论证过程。
语法修辞结合问题研究综述

是 《 汉语修辞学 史纲》认为 《 语法修辞讲话 》 “ 除第一讲 外,其余都是 既有语 法 ,又有修 辞方面 的内容,是把两者 结合 起来讲 的”。至此 ,关于 语法修辞是 否能够结合 引起 了学术界很 多学 者的关注 以及 争鸣 。郑 子瑜1 8 年在 《 95 营 口师 专 学 报 》上 发 表 了 一篇 《 法 修 辞结 合 论 行 得 通 语 吗——给汉语 语法修辞学 者的公开信 》 。很 多学者对这封 公开 信给予 了回应 。从 18 年 起到 19 年 《 辞学 习》和 96 91 修 《 口师 专 学 报 》 上 开 展 了语 法 修 辞 结 合 问 题 的 讨 论 , 先 营
独立的学科 ,为什 么要结合 呢?但是 ,在 看 了很 多论文 以及 书籍之 后 ,笔者 发现支持 语法修 辞结合 的学者大有人在 。 当 ;结合
郑 子 瑜 的 《 国 修 辞 学 史 稿 》 认 为 吕叔 湘 、 朱 德 熙 两 中 人 合 著 的 《 法 修 辞 讲 话 》 “ 算 是 语 法 修 辞 结 合 论 ,但 语 不 也 许可 说是 语 法修 辞结 合 论的 先声 吧 ”。 《 法修 辞讲 语 话 》 这 本 书 的前 四 讲 都 是 在 讲 语 法 ,直 到 第 五 讲 表 达 中才 提 到 了 “ 辞 ” , 因 此 修 辞 在 该 书 中所 占 的 分 量 较 少 。但 修 以语 法 为 基 础 的 更 高 一个 层 次 的语 言 运 用 活 动 。 语法 和 修 辞 活 动 是 语 言 运 用 中 两个 不 可 分 割 的 过 程 ,两 者 虽 然 侧 重 点 不 同 , 但 是 它 们 是 互 补 的 , 因此 它 们 的 结 合 也 是 完 全 可 能 的。但 是在学科上 ,陆文耀在 《 结合教学可 以结合成学 不行 》这 篇论文 中指 出,把修辞 学和语法学结合 成 “ 修辞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插入语和修饰语提升文章的修辞效果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插入语和修饰语提升文章的修辞效果在高考作文中,插入语和修饰语是提升文章修辞效果的重要手段。
插入语可以插入到句子中,对句子进行补充说明或者起到强调的作用;修饰语则能够修饰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使得文章的表达更加具体细致。
下面将从插入语与修饰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应用它们来提升高考作文的修辞效果。
一、插入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插入语的使用有多种方式,如插入名词、插入形容词、插入短语等。
插入语用于句中,可以对句子进行补充、强调或解释,增加句子的信息量和修辞效果。
1. 插入名词插入名词可以在句子中增加具体的事物或者概念,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这个城市,充满了繁华与快节奏”。
这里的“繁华与快节奏”是插入的名词短语,通过插入语的方式,突出了这个城市的特征。
2. 插入形容词插入形容词能够对名词进行进一步的修饰,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或态度。
比如,“这个问题,无疑是严重的”。
这里的“无疑”是插入的形容词,通过插入语的方式,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
3. 插入短语插入短语通常用于对句子的某一成分进行解释或补充,增加了句子的信息量。
比如,“他们参加了全球环保行动,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这里的“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是插入的短语,通过插入语的方式,进一步解释了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情况。
插入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增加了句子的信息量和修辞效果。
但在使用插入语时,需要注意插入语的位置要合理,不能影响到句子的整体结构和阅读的流畅性。
二、修饰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修饰语在高考作文中的使用尤为重要,它能够对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进行修饰,使得表达更加具体、细致。
下面将分别从修饰名词、修饰动词和修饰形容词三个方面介绍修饰语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1. 修饰名词修饰名词可以使名词更加具体明确,从而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表达的精准度。
比如,“一只污浊的小狗”。
这里的“污浊的小狗”通过修饰语的方式,对名词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小狗的状况。
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技巧

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技巧学术论文的写作是大学生和研究人员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灵活运用修辞技巧,不仅可以提升论文的质量,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技巧,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论文的书写水平。
一、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1.准确和简明的表达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准确无误,并且简明扼要。
使用明确的词汇和准确的句子结构可以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多义的词语,而是选择常用、具体、专业的术语,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作者的意思。
2.逻辑和连贯的叙述学术论文应该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连贯的叙述。
作者应该合理组织论文的结构,将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逻辑有序的安排,并用合适的过渡词或短语将各部分连接起来。
逻辑有序和连贯的叙述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论文的主旨和论证过程。
3.正式和客观的语气学术论文应该采用正式和客观的语气。
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同时要避免过多的情感色彩和个人观点。
采用正式和客观的语气可以提高论文的学术性和客观性。
二、学术论文的修辞技巧1.修辞手法的运用学术论文中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比如,可以使用排比、对偶、倒装等手法来强调论点或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也可以使用比喻、夸张、反问等手法来使论文更具有感染力。
2.合理的引用和参考学术论文中经常需要引用和参考其他的文献和研究成果。
在引用和参考时,要注明出处并采用合适的引用格式。
引用和参考的恰当使用可以展示作者对相关研究的了解,并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3.多样的句式结构学术论文中使用多样的句式结构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趣。
避免使用过多的简单句和长句,可以通过使用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等来增加句式的多样性和变化。
多样化的句式结构可以使文章更流畅,也可以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丰富多样。
4.精确和具体的描写学术论文中对相关概念、实验过程或研究结果的描写要精确和具体。
避免使用模糊和抽象的描述,而是使用准确的数据、事实和示例来支持论点。
《学术论文引言中修辞功能的词汇语法特征研究》范文

《学术论文引言中修辞功能的词汇语法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不仅是全文的开端,更是向读者传递主题思想、背景和目的的关键环节。
本文着重对学术论文引言中修辞功能的词汇语法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表达技巧与特征,旨在提升学术写作的质量与传播效果。
二、修辞功能在学术论文引言中的重要性修辞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恰当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学术论文引言中,修辞功能的作用尤为突出。
恰当的修辞手法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
三、词汇特征分析1. 精准性:学术论文引言中的词汇应具备高度的精准性,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这需要作者在词汇选择上严谨、准确,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
2. 专业性:学术论文涉及的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引言中的词汇应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以体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需要作者熟悉所研究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3. 丰富性:为了使论文更具吸引力,引言中的词汇应具有一定的丰富性,通过使用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词汇,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语法特征分析1. 句式结构:学术论文引言中常使用复合句和并列句等复杂句式,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和观点。
这些句式结构能够使语言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
2. 时态运用:时态的正确运用是学术论文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引言中,作者应合理运用时态,以体现研究的时效性和动态性。
3. 语气选择:适当的语气能够增强论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学术论文引言中,作者应选择客观、中立的语气,以体现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表达技巧探讨1. 巧妙过渡:学术论文引言中的内容需要与正文紧密衔接。
因此,作者应通过巧妙的过渡手法,使读者能够自然地进入正文部分。
2. 引用策略:适当引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能够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在引言中,作者应合理引用文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作者:宋丽红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修辞学和语法学是既有密切的关联又有显著区别的两个学科,两者都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但在研究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
修辞学是系统的研究如何适应语言活动中特定的语言情境要求,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力图将语言的表达和接受效果提升到尽可能高的水平的种种规律的科学,而语法学则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关键词:修辞学;语法学;联系;区别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11-01语言学跟许多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生物学、逻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自然跟这些学科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它跟语言学中其他分科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必然也有密切关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语法学。
下面,我们就谈谈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单位的组织规则的科学。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
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语法构造的,词的变化形式合不合规则,句子造的通不通,这些都属于语法问题。
修辞是使说和写的语言表达产生最佳效果的形式安排,是使说和写的语言能最有效地传达信息,以感动听众和读者的策略。
修辞是客观存在的调整语言的行为和规范的规律,它包括修辞活动和修辞方式。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语言科学,是以修辞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修辞学是研究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写的文章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有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修辞的问题。
语法研究的是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律,要看修辞效果好不好,首先得看话说的对不对,合不合语法,也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谈到语言的加工和调整。
有人把语法规范比作“走”,把讲究修辞比作“跑”,这话不无道理。
谈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一)

谈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一)论文关键词:镶嵌辞格美化语法手段构语论文摘要:学术界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笔者认为,从修辞学角度看,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从语法学角度来看,镶嵌是一种语法手段,具有构语的作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现代汉语词典》对“镶嵌”一词下的定义是:“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大多数对镶嵌的论述与分析,往往都是在修辞学的著作中。
笔者认为,镶嵌不仅仅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它还是一种语法手段,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一、修辞学中的镶嵌镶嵌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由陈望道先生提出,是指把词语拆开镶进别的词语,或把特定的词语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或把词语拆开交错搭配。
一般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
(一)镶字,指在词语中插进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
镶加虚字既能延长语音形式,起到增添音节的作用,又有增添某种情调的功效。
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他相信波拿伯只是一位平者常也的法国人。
”把“翱翔”镶上两个“将”字,“平常”镶上“者”“也”两字,这些镶加的字,虽无实义,却有延长语音的作用,使语气疏缓,语意加重,引起读者听者注意。
又如:“郭三麻子害了怕,也托病到镇上疗养。
”“了”镶嵌在动词的中间,强调说话的时态和语气。
镶加数字的如:“女工针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
”“凤姐含泪道:‘……叫我帮着料理家务,被我闹得七颠八倒,我还有什么脸见老太太、太太呢?’”加入数字后,能起到强调原有双音节词的意义作用,如去掉数字,一般能在前边加上“很”“非常”等程度副词。
(二)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语言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
如:“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风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镶嵌的修辞手法

镶嵌的修辞手法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嵌入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中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这种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和修辞辞表达中,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在使用镶嵌修辞手法时,常常通过比喻、隐喻、拟人等手段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以达到突出某种特征、加深印象、产生联想或者寓意等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镶嵌修辞手法:
1.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特质,使其具有人的行为和感受。
例如:“风儿轻轻地告诉我,春天来了。
”中的“风儿轻轻地告诉我”。
2.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某种特点或者产生共鸣。
例如:“她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
”中的“笑容如同阳光”。
3.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符号或象征物代替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例如:“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中的“燕子”代表春天。
4. 倒装:将语序颠倒,以达到强调或者修辞的目的。
例如:“迎面而来的是一只白色的鸽子。
”中的“迎面而来”。
5.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思考。
例如:“难道你不知道吗?”中的“难道你不知道”。
这些镶嵌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抒情和富有感染力,同时也可以在修辞辞表达中增加艺术效果和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论修辞学与语法学中的镶嵌论文
镶嵌辞格美化语法手段构语
论文摘要:学术界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笔者认为,从修辞学角度看,镶嵌是一种辞格,具有美化作用;从语法学角度来看,镶嵌是一种语法手段,具有构语的作用,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现代汉语词典》对“镶嵌”一词下的定义是:“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一般认为,镶嵌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
大多数对镶嵌的论述与分析,往往都是在修辞学的著作中。
笔者认为,镶嵌不仅仅是一种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它还是一种语法手段,属于语法学的范畴。
镶嵌是汉语中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艺术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由陈望道先生提出,是指把词语拆开镶进别的词语,或把特定的词语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语句中,或把词语拆开交错搭配。
一般分为镶字、嵌字和拼字三类。
(一)镶字,指在词语中 ___别的词以延长音节或强调语意,以镶加虚字和数字最为常见。
镶加虚字既能延长 ___形式,起到增添音节的作用,又有增添某种情调的功效。
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他相信波拿伯只是一位平者常也的法国人。
”把“翱翔”镶上两个“将”字,“平常”镶上“者”“也”两字,这些镶加的字,虽无实义,却有延长 ___的作用,使语气疏缓,语意加重,引起读者听者注意。
又如:“郭三麻子害了怕,也托病到镇上疗养。
”“了”镶嵌在动词的中间,强调说话的时态和语气。
镶加数字的如:“女工针指,百伶百俐,不教自能。
”“凤姐含泪道:‘……叫我帮着料理家务,被我闹得七颠八倒,我还有什么脸见老太太、太太呢?’”加入数字后,能起到强调原有双音节词的意义作用,如去掉数字,一般能在前边加上“很”“非常”等程度副词。
(二)嵌字,指将一句话或一组相关的词语分散插入不同的语句之中,使语言隐晦曲折,精巧风趣,发人深思。
如:“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风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句,卿须怜我尚无家。
”这是戏曲《望江亭》里谭记儿和白士中邂逅相识,互吐衷情时的吟诗。
前一首是谭的,镶在每句句首的一个字是其真意,合起来是“愿随君去”;后一首是白的,其真情也镶在每一句的头一个字,合起来是“当不负卿”。
又如《西游
记》中:“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六官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将数词十至一依次嵌入诗句中,很有新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月明静夜图。
(三)拼字是指将联合词组中的两个词或合成词中的两个语素分开来间错使用。
这些常用词语,经过间错使用,能创造出崭新的意境,并且音节对称,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能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郑 ___左思右量,两个难舍。
”“左右”与“思量”组成“左思右量”,形成仄平仄平对称的音节,语意上突出了“郑
___”的犹豫难舍之情。
又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将“章句”“寻摘”交错组合成“寻章摘句”,叙事中又有言情,意在描述艰苦的书斋生活,饱含着无限辛酸,隐隐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
总地说来,镶嵌作为一种辞格,能起到增添音节,加强语意,使句子含蓄美妙的作用,能够多角度地传递美感信息,是表达效果的增强剂。
镶嵌除了能在修辞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在语法学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具体地说,镶嵌可作为一种构成汉语短语,尤其是构成成语的语法手段。
在这里,镶嵌是指用两个双音节合成词或一个双音节合成词和两个单音节词或一个短语与多个字穿插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短语的语法手段,起到构语的作用。
其实,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作为辞格的镶字和拼字。
镶嵌作为汉语特有的组合短语的语法手段,反映了汉语的特殊性。
汉民族在使用语言时,特别是成语,有一种四音节倾向,不足四音节的,往往要补足四音节。
汉民族对这种平衡对称的四音节结构情有独钟。
四音节能够很好地传达思想,并能加强语义。
另外,四字格的内部结构稳定而又富于声韵上的变化,2+2的音节结构两两对称,音韵和谐,极易产生抑扬顿挫的音节效果,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如《新儿女英雄传》中:“她拉着小梅告诉:‘那天碰上敌人,包袱在洼里丢了,跑了两天两夜,不知道怎么糊里糊涂地又转回去了,包袱还撂在哪儿呢。
’”“糊里糊涂”本是“糊涂”,但为了延长 ___,构 ___民群众所喜爱的四字格,习惯上嵌入并不表实在意义的“糊里”。
又如《诗·小雅》中:“优哉游哉,亦是庚矣。
”“优游”原是一个词,意思是悠闲自得,镶入两个“哉”字,变成四个音节,念起来更显其悠闲自得之状。
另有成语“堂而皇之”“堂哉皇哉”“诚心诚意”“有根有据”“无穷无尽”“一干二净”“不尴不尬”等等。
这些四字短语从形成到最终成为定型的成语,因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所以就很少再使用它原来的形式。
如:我们常说“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很少说“堂皇”了;多说“有根有据”,很少说“有根据”了;常说“无穷无尽”,很少说“无穷尽”了;常说“山重水复”,几乎不说“山水重复”了等等。
本来运用两个双音节合成词就能直接组成短语, ___要互相穿插,形成另一种结构的短语呢?笔者认为,这归因于汉民族喜好对称均衡的心理模式。
从早期的氏族到原始社会漫长的时期里,人们无不处于均衡的制度下,吃、穿、住都是一样的,共同劳作,共同收获。
因此,人们总觉得这样一种均衡是很好的。
自然而然,语言的使用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儒家中的中庸思想与汉民族喜好均衡的心理不谋而合。
两者共同促使了四字格,尤其是联合式结构的广泛使用。
因为联合结构的前后两部分结构相同,没有谁主谁次之分,处于一种均衡的.关系之中,。
如:奇珍异宝、真凭实据、生离死别、访贫问苦、千变万化、龙争虎斗、 ___、开天辟地、明抢暗夺、轻描淡写等等。
这些联合结构前后结构相同,平仄相对,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语义更加突显。
其实,不足四音节的短语,嵌上某些字,形成的四字短语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联合结构。
同样,有些并非四字格的词语或短语,在运用镶嵌够成新的短语时,也遵循了汉民族均衡对称的心理。
如:“凡是看过张老师、
___兄演拳的,都想重新看看;单有耳闻而无目睹的,巴不得亲眼看一次。
”“单有耳闻而无目睹”原型是“耳闻目睹”,联合结构加上“单有”“而无”之后,还是联合结构。
虽然结构未变,但说法更富新意。
又如:“说是王木犊曾任一个小单位的负责人,但官不大,僚不小。
”“官僚”上加上了“不大”“不小”,前后字数一样,结构相同,读起来音节十分和谐,更能突出“王木犊”的“官僚”作风。
我们还应看到,有些短语现在虽未成为成语,但可以预测,只要它们能够继续被广泛使用,最终也会定型为成语。
因为语言有着强大的类推作用,语法有整齐划一的趋势。
如:同为“千—万—”结构的“千形万象”与“千形万状”“千变万化”“前—后—”结构的“前言后语”与“前瞻后顾”“前遮后拥”“前仰后合”“离—别—”结构的“离妻别母”与“离乡别井”“离乡别土”“离鸾别凤”“破—烂—”结构的“破东烂西”与“破铜烂铁”“破头烂额”等,前者还未定型为成语,但后者已为成语,因其结构相同,除非有特殊情况,这些语言凝练、有着特定含义的短语最终都应步入成语之列。
总之,作为语法手段的镶嵌,具有构词作用,能构成大量的四字
短语和一些非四字短语。
它们往往有着相似的结构,并多为联合短语,这归因于汉民族对均衡的追求;并且,这些短语有着向成语发
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对于镶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既要看到
其修辞上的美化作用,还要看到其语法上的构语作用。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xx.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 ___: ___教育出版社,1976.
[3]郑颐寿.比较修辞[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4]倪宝元.大学修辞[M]. ___: ___教育出版社,1994.
[5]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李胜梅.镶嵌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2000,(4).
[8]倪宝元.镶嵌新说[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9]印平.镶嵌式双关的崛起[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xx,(2).
[10]熊文华.论汉语短语的语法手段与结构方式[J].云梦学刊,1997,(2).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