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言修辞论文修辞学论文

现代语言修辞论文修辞学论文
现代语言修辞论文修辞学论文

现代语言修辞论文修辞学论文

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辞

摘要: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劝酒佐兴的游戏,酒令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辞格。本文从汉字修辞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古代酒令中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拆字与并字;增笔与减笔;联边。

关键词:酒令文化汉字修辞运用

酒令,是古代人们在宴饮和交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是我国古代社会文人雅士、市井游民追求“闲情雅致”的产物。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酿酒初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序,被称为“酒礼”,后来逐渐演化成饮酒助兴和劝酒、罚酒的一种手段。纵观漫长的中国古代酒令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酒令萌生在周代,变化于秦汉,成熟于魏晋,繁荣于唐宋,至明清两代发展到颠峰状态,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洒令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俗有雅,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都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发挥。其中文字令比较文雅,它是一种以字词诗赋的巧变应对为内容的酒令,需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方能自如运用。

我们在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或小说时,常常会看到一些情趣古雅的酒令,特别是出自文人之手的文字令。“文字令”,故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汉字作为行令对象的酒令,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系统交际的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

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独特功能。因此,人们常常在文本中运用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这就是修辞学中所说的汉字修辞。汉字修辞,简言之,就是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托进行的修辞。它是汉语修辞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修辞。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利用汉字形体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修辞手段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酒令中的文字令即是其中之一。下面,我们从汉字修辞的角度探讨一下酒令文化中汉字修辞格的运用。

一、拆字与并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构件多具表意性,组合能力强,因此汉字能拆卸、能组装。这种特性是线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析字格也成为汉语中魅力无穷的一种辞格。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中论述了拆字,“拆字,就是分解字形并重新组合。这是一种造词方法”,“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的析字,就是利用分解汉字形体,重新组合,构造出临时性的同义手段”。“并字”是合并汉字的简称。所谓并字,就是将几个汉字或偏旁并合成一个新的汉字来表意的修辞现象。

据《归田琐记》载,明朝的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临别时,同僚好友为他设宴饯行,有人提议行令侑酒,好友陈循率先运用拆字和并字格行起了第一令:“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车”,因“轰”的繁体字为“轟”,由三个“车”字组成,此为拆字;把“余”和“斗”合并为“斜”字,此为并字;最后一句是唐代杜牧的诗句,用在这里的意思是:登上车,我们的好友就要远走他乡了。第二令为高谷所说,“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他把“品”字拆成三个“口”字;将“水”和“酉”合并成“酒”字;暗说陈询正直的品行,最后一句引用唐代王维的诗句,劝其再饮一杯,表达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之意。最后一令是陈询所说,“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将“矗”字拆成三个“直”;把“黑”和“出”两个字合并为“黜”字;最后一句是《论语·微子》中柳下惠被贬黜时说的话,在此情境中的意思是:像我这样直性子的人,怎能不一次又一次地遭贬黜呢?

这个酒令别具风格,三人都运用了拆字和并字辞格,先说一个字,并将它拆开;再说两个字,并将它们合成一个字;最后说一句诗文,必须与上文意思连贯。三人在行酒令时巧用汉字修辞手段,拆并离合,友人表达了惜别、关心之情,陈询说出了抑郁愤懑的心声,意味深长,相映成趣。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鬼令》中也采用了拆字辞格来刻划、嘲讽酒狂展先生。席中一人先行令:“田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现代汉语词语修辞研究的综述 摘要:词语修辞是汉语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但真正比 较系统的研究则是在现代。总的说来,词语修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专著对词语修辞的研究有所建树外,其余大都显得比较粗浅。也就是说,词语修辞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而且有些问题争议很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但是词语修辞研究本身的需要,还是汉语修辞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语;修辞;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全部的词和固定语的集合,因为它包含了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语,所以又叫词语、语汇。词语是造句的材料,也是修辞的材料。古人说“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句之精英,字之不妄也。”[1] “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2]这里所谓的“字”相当于现代的词。古人“炼字”的理论和实践,都精辟地说明了词语修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修辞中关于词语选用、加工和调整等各种方法,就是对古人“炼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词汇学对汉语词汇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对其内容结构、意义、源流、分化、发展诸方面作日益精细的条分缕析和考辨性研究.20 世纪70 年代末,词汇的研究领域扩大了,派生出相关的词典学、熟语学、语义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但大多只作单一的静态研究。90 年代开始,一些语言学家把视角扩大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了词语研究的层面和空间,如词汇学与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心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汉语词语修辞的研究也突破了传统的选用、加工、调整等方法手段及效果的研究层面,扩大到语形、语义、语用、语表、语里、文化、审美诸多层面,且这些层面尚待研究的内容极为丰富,研究的方法更为多样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最初的修辞,专以修辞格为主要对象,甚至达到了相等同的地步。这显然是有偏颇的。而今我们将修辞研究的本体范围扩至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使用和语言风格四项组成部分,整个体系建设应该说才变得相对完善了。从内容的丰厚度上讲,足以和其他的学科相抗衡了。但真正以冷静的态度来认识修辞学自身建构的话,即会发现,它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是四项内容间轻重份量不但不对应,而且差距甚大。拿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前边两个、后边一个,三者是各占一节,而辞格一项即占四节,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透现了辞格仍为修辞学主体的现实。再看我们修辞学领域最值得推崇并引以自豪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其体系的建立虽与唐钺的《修辞格》已有根本差别,然则各部分内容份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再则是这种差别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从质量的厚重程度上讲似乎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说修辞学研究里一向很少讲规律二字,好像这种言语使用及效果往往都是个案性质的。这里,唯独辞格好像是个例外。吴士文先生曾对辞格的建立提出过三项要求,即特定的语词材料、特定的表现方式以及特定的修辞效果。以此将辞格与非辞格区分开来。人们在认识该类言语现象的时候因而具有了普遍性的可遵循的价值标准。其他三个方面呢? 语言风格,其实是对前边三项内容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整体格调,不是某一方面的着意苛求便能达到的。而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其内容如何? 有没有规律? 具不具备可操作性? 多少年来,好像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修辞学下的词体艺术风格论文.docx

一、《论修辞》产生的词坛背景与詹安泰的大词学观对于学词和词学的区分和界定,与胡云翼等词学家的积极倡扬有着密切关系。 1930年,胡云翼就在《词学》中特别强调我这本书是‘词学’,而不是‘学词’,所以也不会告诉读者怎样去学习填词。 [3]这一观念逐渐成为共识。 随着《词学小丛书》胡云翼编十种等的刊行,现代词学的概念和内涵基本确定。 1934年之后,相关以词学命名的论著已逐渐消歇,也较少收录学词的内容。 而民国初年词学体系的建构,也正是以学词与词学的分化作为基础的。 但学词与词学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法、词藻等与创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与明其利病得失的词学疏离开来。 作为《词学季刊》的作者之一,詹安泰当然不会也不可能不知道这篇无异于现代词学诞生的一篇宣言[4]的文章。 但詹安泰显然并不完全赞同将学词与词学判为二事的观念,而是试图建立包含学词、并以学词为基石的大词学体系。 他在《词学研究?绪言》中写道声韵、音律……章句、意格、修辞,俱关作法,稍示途径,庶易命笔。 至夫境界、寄托,则精神命脉所攸寄,必明乎此,而词用乃广,词道乃尊,尤不容稍加忽视。 凡此种种,皆为学词所有事。

毕此数事,于是乃进而窥古今作者之林,求其源流正变之迹,以广其学,以博其趣,以判其高下而品其得失。 复参究古今人之批评、词说,以相发明,以相印证,是者是之,非者非之。 其有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者,为之衡量之,纠核之,俾折衷于至当,以成其为一家言。 夫如是,则研究词学之能事至矣,尽矣。 [1]9这段论述将词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内在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学词是基础,了解其声韵、音律、谱调、章句、修辞等;其次是广博其学,知源流正变;进而才有可能自成一家之言。 主张在了解词体艺术特质的基础上,来研究词学,否则虽穷极繁富,也不过是拾人唾余,难有创获,仍作门外观也。 只有建构在对学词、作词有充分体会基础之上的词学,才是詹安泰所期待的大词学之完整体系。 作为抒情文体样式的代表,艺术审美和文体风格在词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詹安泰《词学研究》中兼论学词,非尽词学的观点,将学词作为词学基础的架构方式,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断续离合的学词与词学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授课的需要。 只有在了解学词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词的体制特点,才能深刻感受精微窈曲的词体之美。 实际上,龙榆生的《词学十讲》作为创作类课程的讲义,就兼采

现代汉语修辞学(八)

现代汉语修辞学(八) 一、填空题 1.把下面各例句使用的修辞格填在括号里。 ⑴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⑵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⑶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丽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⑷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⑹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 ⑺说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 ⑻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为人民当牛马。() ⑼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⑾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 ⑿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全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⒀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全世界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⒁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⒂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2利用同音现象构成的双关叫______双关,利用多义现象构成的双关叫______双关。 3.设问是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反问是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反问表示______的意思,用肯定句反问表示______的意思。 5.讽刺性反语是______,表达______、______或______,多用于对敌斗争;愉快性反语是______,表达______、______或______,多用于人民内部,往往带有幽默风趣的意味。 6.把下面各例句使用的修辞格填在括号里。 ①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才哪里来。() ②“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③“真是荒唐之至!”刘思杨忍不住笑了起来,“打了败仗,国民党国防部还要厚着脸皮宣布和平,真是别开生面的大杰作。”() ④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秀丽的容貌竟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眼角和额上添了些岁月流逝的痕迹。() ⑤我们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白杨树?() 7.仿词可以是______仿造,也可以是______或______仿造。前者叫做______,后者叫

现代汉语修辞

探究方文山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摘要:流行歌曲随着曲风及歌词的不断创新,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歌词语言艺术是表现其影响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方文山的歌词极具修辞学研究价值。作者以诗的形式填词的方式,使歌词充满了浓重的诗化之风。 关键词:流行歌曲方文山歌词语言意境 在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在这个电子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流行歌曲运用传播媒体的优势与自身的特点日益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而且占了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流行歌曲不仅仅是声乐的传唱,而且是文化的表现。这就体现在歌词的力量。其实,很多时候歌词更能吸引听众。为什么歌词会有这种魅力呢,这大概是运用了修辞艺术的力量。 “任作甚了一定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修辞行为。”流行歌曲也不例外,流行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形式,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修辞不仅表现在它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更是贯串流行歌曲的整个过程。歌词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能深深把握住每一位听众的心。 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像一股旋风刮进大陆歌坛。不得不承认,周杰伦的歌曲有着厚重的文化感染力,歌词生动。这当然离不开背后词作者方文山的努力。方文山擅长打破语言使用习惯,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创造出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他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 方文山在创作歌词时特别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下面我们对其歌词中的修辞格进行分析。 1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方文山的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如:《爷爷泡的茶》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如何将茶和破墨山水画联系在一起构成本体和喻体。陆羽为中国的茶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由如此大家所泡出来的茶,宛若中国泼墨山水画,颜色虽单一,却拥有细致的风味与丰富的层次。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青花瓷》中,更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把“初妆的你”比喻成“瓶身描绘的牡丹”,取其相似点“美丽”;“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把“你嫣然的一笑”比喻成“含苞待放的花朵”,“美丽”仍然是它们的相似点; 2倒装:特意颠倒文法顺序的句子,如《青花瓷》中的“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倒装之后,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的美丽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或如《龙拳》中的“渴望着血脉相通,无限个千万弟兄”,一般说法应该是“无限个千万弟兄,渴望着血脉相通”。倒装通常是用来加强语势、调和音节,让句法更有变化,增添文章韵味。 3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这种修辞手法在《东风破》中体现最为明显。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这三句中,把“漂泊”、“浪迹天涯”、“思念”、“离愁”、“孤单”等抽象的概念当作有形的具体事物来写,“离愁”、“漂泊”如酒一般可装入壶、盏之中,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切实感受到漂泊、孤寂、离愁和思念之情。“烛火”、“不忍苛责我”,把“烛火”当成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情感,突出此刻人的孤单和愁苦。再如:《麦芽糖》中的“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东风破》中的“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青花瓷》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修辞学小论文

The Figure of Speech 摘要辞格在修辞手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指的是对一个词的普通和主要意义的偏离。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正确使用辞格能使文章更生动,更有可读性。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不但要会使用辞格,还要了解其英文名称。本文从明喻,隐喻,转喻,夸张,反语,拟人等几方面介绍了这几种辞格的定义及用法,并结合作者的亲身实践讨论了记忆这些专业术语的方法,最后对修辞学这门课程做了简单总结。 关键字修辞学辞格记忆方法 Abstract The figure of speech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rhetoric, it is means that deviating from general and main meaning of a word. For a word troop,the text will be more vividly if he using the figure of speech properly. For a English learner, he should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but also remember the spell of the professional language.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about simile , metonymy, metaphor, synecdoche, irony and personification. Meanwhile, the author discuss the way to remember the professional language combine with her practise,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a simple conclusion to the rhetoric class. Key words: rhetoric the figure of speech artificial memory

现代汉语修辞学学习资料

第一节修辞与修辞文本 一、修辞 所谓“修辞”,就是表达者(说写者)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标而应合题旨情境,对语言进行有效调配以期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语言活动。 题旨:就是表达者说写时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旨。 情境:包括说写时的上下文语境乃至说写时特定的时代背景,还包括说写时的场合等等。 二、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陈望道首先提出的重要概念。 所谓“消极修辞”,就是“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其适用 的范围当然占了(甲)境界(引者注:指‘记述的境界’)的概念的语辞的全部,但 同时也做着其余两个境界(引者注:指‘表现的境界’、‘糅合的境界’)的底子。 其适用是广泛语境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假如普遍使用的,便可以 称为基本的,那它便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四五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由此可知,陈望道所说的“消极修辞”是一种专注于在语法、逻辑上努力的一种语言活动。即表达者的说写应该合乎语法规范、符合逻辑事理,也就是“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的境界,也就是基本修辞。 所谓“积极修辞”,就是“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 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这类手法颇不宜 用在(甲)境界的语辞,因为容易妨害了概念的明白表出,故(甲)境界用这种手法可说 是变例。但在(乙)境界中,却用得异常多。”“此外,(丙)境界(引者注:指‘糅合的境界’)的语辞,如一切的杂文,寻常的闲谈等,却又用不用都无妨。”(陈望道《修辞学 发凡》第四五至四六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由此可见,陈望道所说的“积极修辞”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调动一切积极手法力图提高表达效果为终极目标的语言活动。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有力”、“动人”的目标,它可以突破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 因此,也可以说,“积极修辞”是一种超越常规的创造性语言活动。 三、修辞文本 所谓“修辞文本”,就是特指表达者(说写者)为了特定的交际目标,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某种特定的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那些言语作品。 补充:古代“修辞”的含义 1.“修理文教” ①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文言》) 唐代孔颖达对这句话的疏解是: ②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上云进德,下复云进德;上云修业,下复云居业

现代汉语:论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

论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 10级中文本科班师吉05号 【摘要】修辞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离不开修辞,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中,我们都需要用修辞来修饰。同样,修辞也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的衬托修辞是无法展现的自己的魅力的。但是,修辞与语言却都又各有各的特点,各自展现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修辞语言魅力 正文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组成语言的要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三类。语言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要素都单独与修辞构成单独的联系,他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修辞与语音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在语言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属性当中,语音是第一属性,人类的语言首先是以语音的形式形成,世界上有无文字的语言,但没有无语音的语言,语音在语言中起决定性的支

撑作用。 修辞与语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增强音律美、突出语言义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要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平仄、押韵、儿化韵等,还要研究这些语音现象在特定思想内容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意义心理重心、音律美感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例如:1、“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以“无履”谐“无礼”,以“不钟”谐“不忠。2.“The rain pattered against the window.”“雨哗啦哗啦地打在窗子上。”语言中加入拟声词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起来。 汉语音节分明,并有声、韵、调之分,除可借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量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仗、押韵的句式,使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具有很强的音乐感。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使得诗句构造精妙,更具神采。 (二)修辞与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词的集合体,是指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等等。 修辞与词汇的关系十分密切词汇为词语的筛选锤炼、为形成具体的

现代语言修辞论文修辞学论文

现代语言修辞论文修辞学论文 中国古代的酒令与汉字修辞 摘要:酒令是人们饮酒时劝酒佐兴的游戏,酒令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辞格。本文从汉字修辞的角度讨论了我国古代酒令中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拆字与并字;增笔与减笔;联边。 关键词:酒令文化汉字修辞运用 酒令,是古代人们在宴饮和交游中助兴取乐的游戏,是我国古代社会文人雅士、市井游民追求“闲情雅致”的产物。它的出现可追溯到酿酒初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序,被称为“酒礼”,后来逐渐演化成饮酒助兴和劝酒、罚酒的一种手段。纵观漫长的中国古代酒令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酒令萌生在周代,变化于秦汉,成熟于魏晋,繁荣于唐宋,至明清两代发展到颠峰状态,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洒令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俗有雅,随饮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游戏令、赌赛令和文字令三种,都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发挥。其中文字令比较文雅,它是一种以字词诗赋的巧变应对为内容的酒令,需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方能自如运用。 我们在阅读一些古代典籍或小说时,常常会看到一些情趣古雅的酒令,特别是出自文人之手的文字令。“文字令”,故名思义,它是一种以汉字作为行令对象的酒令,作为一种书面语言系统交际的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

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汉字的结构是点画成文,合文为字,组装灵活,变化多样,这种结构模式,使汉字增添了许多非语言性独特功能。因此,人们常常在文本中运用汉字的形体来传道、领会或说明积淀在字形中的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和文化心态,这就是修辞学中所说的汉字修辞。汉字修辞,简言之,就是以汉字的形体为依托进行的修辞。它是汉语修辞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具中华文化特征的修辞。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受拆解字体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利用汉字形体进行交际的实践中,发现汉字修辞手段在文学艺术、民俗游艺等众多领域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引发出种种具体文化现象,酒令中的文字令即是其中之一。下面,我们从汉字修辞的角度探讨一下酒令文化中汉字修辞格的运用。 一、拆字与并字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构件多具表意性,组合能力强,因此汉字能拆卸、能组装。这种特性是线性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析字格也成为汉语中魅力无穷的一种辞格。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中论述了拆字,“拆字,就是分解字形并重新组合。这是一种造词方法”,“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的析字,就是利用分解汉字形体,重新组合,构造出临时性的同义手段”。“并字”是合并汉字的简称。所谓并字,就是将几个汉字或偏旁并合成一个新的汉字来表意的修辞现象。

“现代汉语修辞学”试卷(A)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1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3.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适逢其会.(时机)言必信,行必果.(有结果) B.独当.(掌管)一面举措失当.(适合) C.革故鼎.(更新)新投机倒.(转换)把 D.洞.(透彻)若观火铤.(快走的样子)而走险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狂风一起,飞.砂走石。 ②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着。 ③这篇文章语言晦涩,理论肤浅 ..,不值一读。 ④深山有猛虎出没 ..。 ⑤他是共产党人肝胆相照 ....的朋友。 ⑥进攻的时候,首先要炸掉敌人修在桥头的堡垒 ..。 ⑦这部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 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⑥④⑦③⑤ C.②⑥①④③⑤⑦ D.②④①③⑥⑤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线是: ①鲸和海豚的四脚也逐渐成鳍状。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为目的开办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 A.退化原形营利 B.退化原型营利 C.蜕化原型盈利 D.蜕化原形盈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 也趋之若鹜 ....。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I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8.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 B.“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丑恶的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的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 9.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现代汉语修辞论文

论 广 告 语 言 中 的 修 辞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8511 姓名:赵瑞 学号:99088706

论广告语言中的修辞 摘要: 广告语修辞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广告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了强烈的功利性,它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艺术。修辞是一种个性化、意图化的认知方式,广告修辞将这一意图直接指向商品本身。广告修辞的过程是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既有解读广告中受众对广告话语的认知也有构建广告的广告人对受众的劝说。广告作为一种功利性的传播活动必然追求效果,希望消费者购买。广告修辞不但使消费者更形象地感知产品的特性,还在消费者对品牌认同、消费引导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关键词:修辞手法,广告,广告效应 一、当前的信息时代,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广告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广告真正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除了其色彩、画面、音乐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广告语,它是广告的灵魂所在。作为广告的重要载体——广告语,在传达广告的内容时,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修辞,来宣传商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修辞是语言的艺术化,它是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文字语句积极地进行调整和修饰,以使语言表达更准确、鲜明、生动而有力,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法。

在现代广告中,运用修辞对广告语进行创意,一方面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商品的特点,实现广告的信息功能;另一方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而给受众以启示和联想,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缩短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激起受众强烈的购买欲望,产生预期的广告效应。 二、广告语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技法 1、比喻 比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点,通过打比方来使某一事物更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契合了广告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完美信息的特性,使人产生深刻的印象。秦牧说:“精致的比喻就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发出奇特的变化。”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可以将抽象的事物进行形象的表现,可以把陌生的概念变成熟悉的事物,可以将平淡表现为生动。所以,比喻也是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可以使广告语生动、鲜明形象,引发受众的想象,帮助受众更加具体地认识产品的特征 例如: (1)雪馥儿童护肤系列,纯净、柔和、全心呵护,恰似妈妈的温柔。(雪馥儿童护肤广告) 对孩子的呵护莫过于妈妈的温柔了,因此用“妈妈的温柔”来比喻儿童护肤系列,奇特地、艺术地说明了它对孩子皮肤的全心呵护和它带给孩子的舒心与快乐。这则广告紧紧抓住了广大妈妈对孩子的爱护之

浅析汉语修辞学

附件三: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 分校 教学点 是否申请学位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______级(春、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说明: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 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 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

浅谈汉语修辞手段造词法 【内容摘要】造词法不同于构词法,构词法主要是分析词语内部语素与语素间的关系,而造词法这种探讨合成词产生、创造的方式手段.现代汉语合成词的造词法类型主要有语法手段造词、修辞手段造词、节缩手段造词几种。本文主要针对修辞手造词,从修辞手段造词法的研究意义,修辞手段造词法主要造词方式,修辞手段造词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在修辞造词手段中,以比喻、借代、仿拟等手段最常用,此外还有夸张式和委婉式等,这里就修辞手段造词法的这几种主要造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比喻造词法又分以下几类:一.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二.以喻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借代造词法分以下几类:一. 以专称代指通称。二.以某一相关事物代指一事物。如:菜篮子,代指城镇居民的副食蔬菜供应。三.以事物的某一特征部分或标记代指该事物。四.以具有特征性的动作行为代指某一事。五.以形象性称谓代指原有专名。六.以专名代指该专名所具有的某种社会现象。仿拟造词法分为格式仿和语义仿两种类型。修辞手段造词法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很具有生命力的造词方式,创造汉语新词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修辞新词比喻借代仿拟

修辞学论文

浅谈《红楼梦》诗词中的引用修辞 修辞学是一门门语言修辞的学问,修辞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功能需要通过比喻、排比、引用等具体的修辞手法来体现。其中,引用作为修辞手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应用。 《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论是其本身的文学价值还是其中诗词歌赋、市井文化、中医养生都给后代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诗词,有的出于仙道之口,有的出于大家闺秀之口,还有的出于纨绔子弟之口,各具情态,所用的修辞更是数不胜数,引用便是出现多次的一种。 引用,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引用又分为很多种类。根据作者引用的意图可以分为正引和反引。正引又称“正用”,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又称“反用”,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而根据作者引用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多见于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和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等。此外,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要论《红楼梦》中的才女,就不得不提黛玉。曹雪芹对林黛玉这一形象的塑造在一开篇就已明写出她从小就已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甚至不同于同是书中人物的贾府四春。贾雨村也正是因为是林黛玉的老师才得到林如海的引荐,包括托付送黛玉进贾府。黛玉的日常生活写字多过女红,在大观园多次的诗会中也是屡屡夺魁。正因为从小得到了系统的教育,黛玉所知文化典故文学典籍非常的多,这些都从她的诗词中得到了体现,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引用体现出来的。 《题帕三绝》出自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宝玉挨打,怕黛玉担心,故以让晴雯送两块旧帕为借口,让黛玉放心。黛玉由此大受感动,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因此在旧帕上题了这三首诗。这是书中黛玉第一次这样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往萦绕在心头的情愫第一次用笔真实的写了出来。 题帕三绝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湘江旧迹已模糊,词句中的湘江旧迹是对娥皇女英二人为丈夫舜哭泣的典故的引用。娥皇和女英是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做妻子。舜在南方巡视的途中在苍梧死去,姐妹二人前往苍梧寻找丈夫,泪洒青竹,竹上都留下泪痕生出斑迹,后世称为“湘妃竹”或“潇湘竹”。后来姐妹二人也死于湘江。此处对娥皇女英的典故的引用当属意引和暗引。娥皇女英自古以来都是古代妇女的榜样与典

现代汉语第六章 修辞手法

章六修辞 一、名词解释; 1、修辞:指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如何积极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以加工后的最 恰当的语言形式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即修辞。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二是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关系等。包括主观语境因素如 身份、职业,和客观语境因素,如时间、地点。 3、长句:指词语多,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句子,包括分句长、层次复杂的复句。 4、散句: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5、主动句/被动句:一件事物中既有施事又有受事,表达时用施事作主语的是主动句,用受事做主语的是 被动句。 6、比喻:又称譬喻、打比方。即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其中被比 方的事物称“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称“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是“喻词”。 7、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加以描绘,或将甲物当作乙物加以描写的辞格。 有拟人和拟物两种基本类型。 8、借代:即换名。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代替,其中被代替的事物为“本体”, 用以代替的事物为“借体”。 9、拈连:即顺拈,利用上下文语境,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用于乙事物的辞格。甲事物一般为具体事 物,列于前;乙事物一般为抽象事物,列于后。利于形成风趣简练的修辞效果。 10、双关: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里面两种意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 11、仿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词的辞格。是仿似的一种形式。 【仿似即仿化,包括仿词和仿句】 12、反语:又称反话、倒反,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以表达本意的辞格。 13、婉曲:又称“婉转”,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借用与其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表达的修辞手法。 14、设疑:又称“歧义”,指说话时特意将关键部分隐藏而达成疑义,随后在适当时候补说以消除疑义、明 了语义的辞格。 15、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以表达相同、相 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段,包括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基本形式。 16、排比:将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并连续说出相关意思,从 而使得内容及语势增强的修辞手段。 17、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下递接的辞格。又称联珠、顶 针。 18、回环:将前后语句组织成循环往复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手段。 19、映衬:为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辞格。 20、层递:指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的辞格, 包括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 21、通感:又称移觉,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受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 二、简答题; 1、修辞与语音的关系? 答:【区别】各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语音研究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修辞研究运用语言因素、规律以提高表达效果,及研究语音现象于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民族风格等。 【联系】:二者相互促进; (1)语言在突出语义及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条件,丰富修辞内容,形成修辞方式,如歇后语、双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