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人涉澭

合集下载

荆人涉澭

荆人涉澭

1.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切忌 静止、孤立地分析问题!
2.如果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忘 记了已经发展和改变的局势,那么是必败也 3.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灵活看待问 题,因循守旧就会导致失败!
使人先表澭水
立标记 突然 沿着 如,如同
澭水暴益
循表而夜涉 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 渡水过河的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所以败也。
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 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啊!
楚国人想偷袭宋国,派人事 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设立标志。 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 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 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 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 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 渡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水 已越涨越高了,楚人还是按着原 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 的原因啊!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 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 都舍。
荆:楚国的别称。
袭:偷袭。
益:同“溢”,涨满而流出。 表:标记。
涉:渡水
坏都舍:使城பைடு நூலகம்房屋倒塌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 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 而导之,所以败也。
向:根据。 导:渡过。 尚犹:仍旧
文学背景 1.【出自】:《吕氏春秋· 慎大览· 察今》 2.《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巨著。 3.《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 “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 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 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 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 大好事,功不可没。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 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 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 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此其所以败也。

荆人涉澭练习题

荆人涉澭练习题

一、选择题1. 荆人涉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2. 荆人涉澭的主要人物是谁?A. 荆轲B. 荆轲的师傅C. 荆轲的朋友D. 荆轲的敌人3. 荆人涉澭的故事中,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A. 为了报仇B. 为了国家C. 为了朋友D. 为了自己4. 荆轲刺杀秦王时,他使用的武器是什么?A. 弓箭B. 剑C. 矛D. 弩5.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他最终是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的?A. 自杀B. 被秦王杀死C. 被朋友杀死D. 被敌人杀死二、填空题1. 荆人涉澭的故事发生在______时期。

2. 荆轲是______国的人。

3. 荆轲的师傅是______。

4. 荆轲的朋友是______。

5. 荆轲刺杀秦王时使用的武器是______。

三、判断题1. 荆人涉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2. 荆轲是秦国的人。

()3. 荆轲的师傅是荆轲的朋友。

()4. 荆轲刺杀秦王时使用的武器是剑。

()5.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四、简答题1. 简述荆人涉澭的故事梗概。

2. 分析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

3.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他的行为对后世有何影响?五、论述题1. 试论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意义。

2. 分析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原因。

3. 荆人涉澭的故事对当代人的启示有哪些?六、名词解释1. 荆轲2. 秦王政3. 霍山4. 阴阳家5. 荆轲刺秦七、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荆轲临行时,太子丹为其送行,泪别之际,荆轲誓言必杀秦王。

材料二:荆轲在刺杀秦王的过程中,多次犹豫,最终未能成功。

2. 分析《荆轲刺秦王》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八、论述题1. 荆轲刺秦王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荆轲刺秦王与《史记》中的记载有何异同?九、比较题1. 比较荆轲刺秦王与刺秦王的另两位刺客——荆轲的朋友和荆轲的敌人。

2. 比较荆轲刺秦王与《史记》中的其他刺客故事。

十、案例分析题1. 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的决策过程。

荆人涉澭成语释义

荆人涉澭成语释义

荆人涉澭成语释义
荆人涉澭
jīng rén shè yōng
【成语释义】
荆人:楚国人。

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

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感情色彩】
贬义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相关成语
担雪填井荆人涉澭千水万山流行坎止泣不成声水土不服优柔餍饫救焚拯溺考名责实
百科
荆人涉澭基本信息荆人涉澭(又名︰循表夜涉、楚人过河)jīng rén shè yōng 成语典故荆人:楚国人。

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形容做事教条,墨守成规的人。

成语出处【解释】:荆人:楚国人。

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

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

荆的成语——精选推荐

荆的成语——精选推荐

荆的成语荆的成语:班荆道旧、班荆道故、布裙荆钗、钗荆裙布、地棘天荆、负荆谢罪、负荆请罪、荆⼭之⽟、荆棘满途、荆棘丛⽣、荆钗布裙、荆棘载途、荆棘铜驼、举动荆棘、荆榛满⽬、荆⼈涉澭、荆棘塞途、荆天棘地、满⽬荆榛、劈荆斩棘、披荆斩棘、裙布荆钗、随珠荆⽟、隋珠荆璧、薮中荆曲、天荆地棘、铜驼荆棘、蜗舍荆扉、斩荆披棘、穿荆度棘、棘地荆天、荆笔杨板、荆衡杞梓、荆钗布袄、荆钗裙布、被苫蒙荆、裙布钗荆、⾁袒负荆、三⽇不弹,⼿⽣荆棘、识荆恨晚【成语解释】(1)班荆道旧: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

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

亦(2)班荆道故:班:铺开;道:叙说。

⽤荆铺在地上坐在上⾯谈说过去的事情。

形容⽼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3)布裙荆钗:荆:灌⽊名;钗:妇⼥的⾸饰。

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

形容贫家⼥⼦服饰俭朴(4)钗荆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形容妇⼥装束朴素。

(5)地棘天荆:谓到处布满荆棘。

⽐喻环境恶劣。

(6)负荆谢罪:见“负荆请罪”。

(7)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请罪。

表⽰向⼈认错赔罪。

(8)荆⼭之⽟:荆⼭:⼭名,此⼭产宝⽟,据传和⽒璧就出⾃此⼭。

⽐喻极珍贵的东西。

(9)荆棘满途:荆棘遍地。

喻世道艰难。

(10)荆棘丛⽣:荆棘:荆条蒺藜;丛:聚集成堆。

荆蔓蒺藜成群地⽣长出来。

⽐喻前进道路阻碍很⼤,困难极多。

(11)荆钗布裙: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形容妇⼥装束朴素。

(12)荆棘载途:满路都是荆棘。

⽐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13)荆棘铜驼: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

形容国⼟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14)举动荆棘:⼀举⼀动,就象在刺树林⾥⼀样,⽐喻不能随意,事事都遭威胁。

(15)荆榛满⽬:荆榛:带刺的丛⽣灌⽊。

放眼望去,都是荆榛。

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

也⽐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

(16)荆⼈涉澭:荆⼈:楚国⼈。

澭:澭⽔。

楚国⼈过澭⽔。

后⽤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变通的⾏为。

讽刺溜须拍马的小故事

讽刺溜须拍马的小故事

讽刺溜须拍马的小故事【篇一:讽刺溜须拍马的小故事】“溜须”一词源于宋朝名相寇准。

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

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像,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

而“拍马”却起源元朝。

元人崇尚骑马,官员多骑高头大马,不像其他朝代官员坐轿子、骑驴、骑骡子。

官越大,马越好。

马成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夸他的马就等于是夸他。

下级见到了上司,往往要对上司的马夸赞几句,一边拍着上司的马背,一边用尽天下最美的词夸赞这匹马,什么“膘肥体壮”,什么“鬃长毛亮”,什么“追风赶月”,什么“踏雪无痕” 总之是要把上司的马夸成是宝马良驹。

后来,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

“溜须”与“拍马”二词,一个出现于中国中原地区,一个出现于中国北方游牧地区,由于“志同道合”,所以“和亲”,组成了“一个家庭”。

溜须拍马,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今社会广泛存在。

尤其是在官场,几乎时时都可听到下对上的吹嘘、奉承。

明初翰林学士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堪称一代雄才。

一天,朱元璋对他说:“昨天宫里出了喜事,你吟首诗吧。

”聪明的解缙一听,便知道是皇帝得了儿子,于是开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

“金龙”二字显然是拍皇帝的马屁。

谁知朱元璋却说:“是个女孩儿。

”解缙马上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

一个“化”字用得多好 ! ”“金龙”变成了“嫦娥”。

谁知朱元璋又说:“生下来就死了。

”真是大难题,但却难不住解才子,他把笔锋一转,来了句:料是世间留不住。

“留不住”三个字显然是用得好的,不仅回避了“死”字,而且显示了龙种与凡人的不同。

朱元璋接着又说:“已把她扔到水里去了。

”解缙接着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再一次把龙种升华,而且与前面的“嫦娥”相呼应。

总之,因为是龙种,男、女、活、死,都与凡人不同,马屁真是拍得到家。

清朝的才子纪晓岚,陪乾隆到山东出巡,路过献县,他把皇帝让到了自己家里。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的特点-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的特点-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的特点-儿童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寓言故事论文精心整理范文10篇之第三篇:《吕氏春秋》寓言故事的特点摘要:《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一部辑合诸家思想的学术著作。

它以寓言的创作形式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保留了战国时期寓言文学的许多特点。

吕书在寓言手法运用上采取先提出论点或命题,然后依次引述一至数则故事加以论证的写作方式;各个寓言故事呈现出一个没有统一观点标准,嵌合并展现各家学派的鲜明印记。

关键词:《吕氏春秋》;寓言故事;论题材料;诸家学派;寓言,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

先秦寓言是诸子百家、策士说客,在论道讲学,陈情说理时,为提高其语言生动性和加强说服力,而有意识地引述或编制出一种有故事情节及有鲜明形象的比喻。

它不同于一般的简单比喻,是比喻的一种扩大形态。

当引述故事之后,作者要有一段较长的议论借以说明寓意,在表现形态上一则则寓言故事相对集中又依附散文母体,还未能体现出一种的文学样式。

公元前238年,即秦王嬴政八年,秦国即将统一六国,一部在学术上辑合诸子百家,为新经济形态服务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应运而生。

《吕氏春秋》系秦相吕不韦组织宾客撰写,是集体编纂而非个人创作,全书思想杂采百家而庞然无统,但书中积累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料,包括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轶闻、前人遗语、家派学说及古代科学知识等。

一、《吕氏春秋》寓言总体呈现杂家特色《吕氏春秋》亦称《吕览》,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中明确记载: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四字成语带翻译的300个

四字成语带翻译的300个

四字成语带翻译的300个1.岸谷之变:岸:喻指高位。

比喻政治上的重大变化2.白衣苍狗:苍:苍白。

浮云像白衣,瞬间变得像苍狗。

比喻世事变化无常3.变化不测:测:测量,估计。

变化无常,无法预料4.变化如神:神:神奇。

形容变化迅速而神奇5.变幻莫测:幻:变化;变幻:不规则地改变;测:捉摸;莫测:无法推测。

变化又多又快,使人不可捉摸6.变幻无常:变幻:不规则的变化;常:常规。

指事物经常变化,无常规可寻7.波谲云诡:谲:变化多端。

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

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8.渤澥桑田:渤澥:渤海的古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巨大9.苍狗白衣:同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10.苍黄翻覆:苍:青色;苍黄:青色和黄色;反覆:反复无常。

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11.大起大落:大幅度地起落。

形容变化大12.反复无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

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13.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化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

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局势复杂,变化迅速,难以预料14.恍如隔世: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

仿佛隔了一世。

指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15.九变十化:指变化多端16.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

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17.连锁反应:连锁:像锁链似的一环扣一环。

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18.落叶知秋: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

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19.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

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

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20.白往黑来:比喻变化极大。

21.白云苍狗:苍:灰白色。

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

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22.饱经沧桑:饱:充分。

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

泛指世事的变化。

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23.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

荆的四字成语大全

荆的四字成语大全

荆的四字成语大全
负荆请罪、披荆斩棘、班荆道故、劈荆斩棘、荆天棘地、斩荆披棘、荆棘丛生、荆棘铜驼、
铜驼荆棘、荆棘载途、钗荆裙布、薮中荆曲、布裙荆钗、班荆道旧、荆棘满途、三荆同株、
三田分荆、裙布钗荆、荆棘满腹、蓬门荆布、荆人涉澭、荆笔杨板、荆衡杞梓、荆榛满目、
荆钗裙布、蜗舍荆扉、地棘天荆、穿荆度棘、随珠荆玉、荆棘塞途、天荆地棘、负荆谢罪、
肉袒负荆、泣荆之情、棘地荆天、被苫蒙荆、荆南杞梓、举动荆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人涉澭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
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
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
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
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
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
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
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
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楚人鬻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
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
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
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
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
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