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英汉明喻差异对比分析1

合集下载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浅谈汉英语言修辞对比摘要: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两门语言,对它们所做的对比研究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对这两门语言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了修辞格的应用,以期能为翻译教学和实践提供有用的见解。

标签:修辞手法意象性汉英语言差异修辞与翻译教学语言学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

意合和形合是语言组织法,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

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比较语言学主要指对同一语系不同语言或语种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的一种语言科学。

实践证明它对语言研究和语言翻译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世纪末叶,由于对印度的梵文和欧洲的希腊及拉丁语的比较研究而盛行的比较语言学,为确定印欧诸语的亲属关系奠定了基础。

外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就是根据印欧诸种语言中虽有差异,却有相同、相似或者相通之处而建立起来的。

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无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却有很多的类似之处。

通过对这两种语言的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语言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探讨,而且有助于翻译教学实践,提高我们对有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和两种语言对译的能力。

一、英语修辞格的意象性英语修辞手法丰富多彩,探讨其意象性可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语篇的整体意义,领会作者措辞和布局谋篇的技巧。

有意识地细心揣摩英语各种修辞格的特点并且经常加以实践能使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变得更加地道。

修辞手段在英语语言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幽雅的文学语言,还是通俗的日常用语,人们在应用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修辞手段,以期达到最佳表达效果。

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魅力和说服力。

为了使我们在运用语言,尤其在写作中丰富地、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英语时有必要体会和把握好文章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量词性隐喻对比分析隐喻是指通过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一个概念通过另一个概念来说明的修辞手法。

量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词类,也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和描述。

英汉文化中的量词性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英汉量词性隐喻的特点和用法入手,进行对比分析。

一、英汉量词性隐喻的特点1. 英语中的量词性隐喻汉语中的量词性隐喻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于物品质地、颜色、纹理等方面的比喻描述,例如:- “一座铁山”中的“铁山”隐喻了对于铁的质地和数量的描述;- “一米光阴”中的“光阴”隐喻了对于时间的长短和价值的描述;- “一把金钥匙”中的“金钥匙”隐喻了对于钥匙的质地和珍贵程度的描述。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英汉文化中的量词性隐喻在表达的方式和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文化对于物品的不同观念和评价标准。

在英语中,量词性隐喻的运用非常普遍,能够形象地描绘出物品的特征和数量。

在英语中,量词性隐喻常常出现在日常口语和文学作品中,例如在诗歌中常见对自然和生活的描写。

例如:- William Wordsworth在《The Daffodils》中写到“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一群黄金般的水仙花),用“host”隐喻了水仙花的数量和繁茂程度,塑造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面;- 而在日常口语中,人们也经常使用一些量词性隐喻来进行形象的描述,例如“A flood of tears”(一阵泪水),“a bunch of flowers”(一束鲜花),“a stack of papers”(一堆文件)等等。

相比于英语,在汉语中量词性隐喻的用法更多地体现在成语和修辞手法上。

在汉语中,量词性隐喻常常出现在成语中,例如:- “金屋藏娇”中的“金屋”隐喻了富贵和珍贵的地方,“藏娇”则隐喻了少女的美丽和可爱;- “一枝独秀”中的“一枝”隐喻了出众和卓越的表现,“独秀”则隐喻了孤芳自赏的境界。

汉语中的量词性隐喻也常常出现在文章和修辞表达中,例如:- 在诗歌中,常见对自然和生活的描写,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大江流”(大江如画卷般的畅流)就是一种量词性隐喻的运用;- 在散文和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对于物品的隐喻描述,例如在冰心的《寒夜求梅》中对于梅花的描写:“参天莽莽,都是瘦弱的身影”。

英汉明喻的区别差异——从motherly的辞格归属谈起

英汉明喻的区别差异——从motherly的辞格归属谈起

英汉明喻的区别差异——从motherly的辞格归属谈起黄伶燕
【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0)005
【摘要】关于英语simile修辞格,英汉对比研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而有些分歧并非是学术性的.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习惯从汉语译文的视角出发来判断和界定英语原文的比喻现象,这是造成分歧和辞格归属混乱和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漠视英汉之间存在的语言形式上的差异,把汉语区别明喻的法则应用到英语中来,忽视了英语自身的特点,忽略了英汉语比喻关系词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把英语的simile和metaphor与汉语的明喻和暗喻绝对地等同起来,没有认识到英语metaphor意义的广义性和范畴的宽泛性,这也是造成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黄伶燕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浅析英汉明喻之差异 [J], 孙丽梅
2.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 [J], 吴晓梅
3.英汉明喻差异对比分析 [J], 高向晔
4.谐音转义──从一句话的辞格归属问题谈起 [J], 曹卫东
5.关于喻式“X is Y”的归属问题——兼及英语明喻与隐喻的区别 [J], 文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明喻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明喻习语的认知对比研究
sr cur s o g ih a d Ch n s dimsh v n a c d i a to h o sr ci n o i lsi o d — tu t e fEn ls n i e e i o a e e h n e mp c n t e c n tu to fsmie n s me i i
英 汉 明 喻 习语 的认 知 对 比研 究
陈 洁
( 西师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广
广西桂林 5 10 ) 4 0 4
【 摘要】 明喻习语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 , 在形式上保留喻词标记 , 但本质是隐喻的。英汉明喻习语的构
建受隐喻认知及文化 的双重制约 , 映人类 的认 知共性与文 化差异 。明喻习语 的隐喻本质使 习语 意义对形 式的依 反
21 年 l 01 2月 第2 8卷 第 6期
西南科技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un l fS uh s Unv ri fS in ea d T c n lg o r a o twet iest o ce c n eh ooy o y
De 2 e. 01l
Vsi p o c o S m i s Co n t i g it Ap r a h t i l v c e
i n Eng ih a d l n Chi s di ms s ne e I o
C N Je HE i
( ol eo oeg a gae , u nx N r l nvr t,G in5 1 0 ,G a gi C ia C l g f ri L n u gs G a gi oma U i sy ul 4 0 4 u nx , hn ) e F n ei i
习语 是 人类 概念 系 统 的产 物 , 义 构建 和 理解 意 具 有 隐喻性 , 法仅 凭字 面 意义 推 导 ] ∞明喻 习 无 2 m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

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第一篇范文英汉词汇中文化差异的比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承载着英国和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英汉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对英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言。

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以“狗”为例,在中文中,“狗”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忠诚、勇敢、善良的品质,如“忠诚的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等。

而在英文中,“dog”除了具有与中文相似的含义外,还有“低人一等”的含义,如“Every dog has its day.”(凡狗皆有得意日。

)、“dog someone in a fight”(在斗争中拖某人的后腿)等。

二、食物词汇的文化差异食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以“龙”为例,在中文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如“龙年”、“龙凤呈祥”等。

而在英文中,“dragon”则代表着邪恶、凶猛的形象,如“She is a real dragon.”(她是个母夜叉。

)、“Dragon-slayer”(勇士)等。

三、颜色词汇的文化差异颜色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样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以“红”为例,在中文中,“红”象征着喜庆、吉祥,如“红色炸弹”(结婚请柬)、“红运当头”等。

而在英文中,“red”则常常与危险、警告相关联,如“red alert”(紧急警报)、“red tape”(官僚主义)等。

四、植物词汇的文化差异植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梅”为例,在中文中,“梅”象征着坚韧、高洁,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梅妻鹤子”等。

而在英文中,“rose”(玫瑰)则象征着爱情、浪漫,如“Love is a rose.”(爱情是一朵玫瑰。

)、“The rose of love。

”(爱情的玫瑰)等。

五、总结本文以动物词汇、食物词汇、颜色词汇和植物词汇为例,对英汉词汇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

英汉隐喻对比与翻译英汉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十分普遍,隐喻是指把一个语义领域扩展到另一语义领域中,以便更好地说明或描述某事物,从而使读者或听众在经验层面上更好地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英语和汉语隐喻很多时候具有相似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它们背后的文化习俗和体系的不同,翻译这种隐喻是十分困难的。

本文将探讨英汉隐喻对比及其翻译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汉隐喻使用方式的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使得隐喻的使用也具有很大差异。

中文隐喻短小精练,往往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意思,而英语中的隐喻通常是复杂的句子,需要阅读者建立更大的语境才能理解。

例如,英语中“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是一个有名的隐喻,它意味着在大群人中合作通常会导致混乱和质量下降。

这个隐喻暗示了煮汤需要维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和适当的协作才能成功。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说“三个和尚没水喝”,用来形容大家集中精力,人多了反而容易分心。

这个隐喻和英语的“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比较相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中文隐喻更简洁直接。

其次,英语和汉语隐喻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隐喻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体系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不少挑战。

英语中使用隐喻往往是为了突出一些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或是一个历史事件。

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是作者自己奇思妙想的“创造”,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文化中传统的“元素”。

例如,英语中比较翁全的隐喻有“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意为在某个场合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愿意避免谈论它。

此隐喻主要源于一位印度教研究者的成果,他在探地时很惊奇当地人把一头活生生的大象藏起来,却又让空气中弥漫着象的存在。

相反,在汉语中,很多隐喻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诗歌有关,例如成语“杀鸡儆猴”源自于《左传》中的故事,但是如果翻译为英语,那么似乎就会丧失它背后的文化内涵。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1浅析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摘要】为了解西方文化,必先学习西文,这是严复创作《英文汉诂》的目的。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指出:作为拼切文字,英语多形态变化,而汉语多用别立之字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英汉语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汉语语法可以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英汉语言对比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归因于欧亚人种同源。

【关键词】严复英汉语言对比英文汉诂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

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

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

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

(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

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

(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

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

(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英汉修辞对比

英汉修辞对比

英汉修辞对比外语学院06级4班:杨海燕学号:0611061090621.英汉修辞中语音表达手段对比1).英汉语音表达手段对比相似之处:英语和汉语在运用语音手段来表达修辞功能时都会用到停顿、表达的速度、音色等。

不同之处:英语是语调语言,而汉语是声调语音英语中能对表达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语音因素主要包括重音、音长、语调。

如,英语单词中重音有规律地排列是英语的重要语音特征。

单词重音位置的不同说明词类或词义的不同,例如英语单词perfect,当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是形容词,完美的的意思;重音在第二个音节时是动词,使完美的意思。

句子重音位置的改变还可加强语气,突出对比意义。

汉语中能对表达产生直接影响的语音因素主要包括声调、语调。

汉语的声调特征赋予了汉语抑扬顿挫、高昂洪亮、优美动听的音乐美。

每个汉字为一个音节,每一个音节有四声:阴阳上去。

2).英汉音韵对比英文词汇是多音节的,英语句子的节奏感是有音量、音节、重音等几个因素构成。

英语的节奏一般是通过轻重音的对比,音节的长短交错和音量的多少巧妙安排来实现的。

汉语的音韵美表现在音调的平仄相间、高低起伏、音节的整齐匀称、铿锵有力,以及声与韵的重叠等方面。

此外,汉语句子在表情达意的同时,还讲究句子结构的开合有度,张弛有序,使句子长短搭配,句式整齐,抑扬顿挫。

2.英汉修辞中词汇表达手段对比1)英汉词汇语体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多数词语都没有色彩,它们属于词汇中的“共核”成分。

英汉语中都存在口语词语和书卷词语。

有些“共核”成分的词语经过转义便具有明显口语体色彩的词语。

例如,gonna=going to2) 英汉词汇色彩对比①不同事物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

例如,西方人认为百兽之王是狮子,而汉族人则认为是老虎。

②相同事物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

西方人认为红色表示人物脾气暴躁,而红色在京剧中却是表示人物性格忠勇。

③英汉语中无对应语用意义的词语。

比如“山羊”在汉语中没有特别的含义,但在英语中却表示色鬼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明喻差异 摘 要:本文以英汉明喻为分析对象,从词语和句型两个方面对英汉明喻差异加以对比分析,并从语言体系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

关键字:英汉明喻;个性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imile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imile in terms of their lexi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Contrasted analysis shows that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exert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xpress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imile.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simile differences 一.引言 “修辞”,尤其是“修辞格”,是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面广,包括语音系统、词汇形态、句法结构等语言内部的各个层面,还往往涉及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以英汉明喻为分析对象,探讨英汉明喻的个性,并揭示产生两者个性差异的原因。

二.比喻概说 古今中外的文人哲士都强调比喻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称之为“天才的标志”。法国史学家朗松也说过:“若没有比喻,讲话和写作会成为不可能。它是人类语言中最丰富的表现手段。”现代作家秦牧曾经说过:“精辟的比喻真是奇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143 比喻由本体(tenor or object)和喻体或形象(vehicle or image)组成。本体是指被比的人或物,喻体是指用以作比的人或物。比喻是通过“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描述借以构成比喻的相似事物,即为“喻体”。 [1]143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以及比喻词语的异同和隐现情况,汉语中采用“三分”:即明喻,暗喻(也叫隐喻)和借喻。英语为明喻(simile) 、隐喻或暗喻(metaphor) 、转喻或换喻(metonymy)和提喻(synecdoche)。[2]92 本文重点对比分析生动形象的明喻。

三.英汉明喻的个性之词汇差异 3.1喻词 英语比喻词并不多, 最常见者不外 “as”和 “like”; 而且, 其间的文体差别并不明显, 只有“like”在比较早期的英语中常与“as”或 “unto” 连用, 文体上显得古雅。[3]9 (a1) Nay there is no stond or impediment in the wit, but may be wrought out fit studies: like as diseases of the body may have appropriate exercises. (F. Bacon, Studies) 另外, like 在现代英语中, 尤其在美国语中, 用作连词引导明喻从句, 带口语色彩。 (a2) He treats me like I was his sister. 对比之下, 汉语比喻词的文体色彩就十分丰富。在白话里常有“如同”、“好象”等词, 在文言里常有“犹”、“若”、“如”、“似”等词。有的修辞学者把汉语比喻词分为四组[3]9: 甲. “象”组, 有“象”、“就象”、“很象”、“活象”、“煞象”、“正象”、“好象”等等, 比较口语化; (b1)鬼眼, 阎家祥, 两眼一忽闪,肚里有主张, 强占三分理, 总要沾些光。便宜占不足, 气得脸皮黄, 眼一挤, 嘴一张,好象母猪打哼哼!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乙.“如”组, 有“如”、“有如”、“犹如”、“譬如”、“宛如”、“一如”、“正如”等等, 倾向于书面语; (b2)桦树林呀,犹如古代兵将守边陲。(郭小川《祝酒歌》) 丙.“似”组, 有“似”、“好似”、“正似”、“恰似”等等, 书面语的色彩很浓; (b3)江南春,浓似酒。(严阵《江南春歌》) 丁. “若”组,有“若”、“宛若”、“犹若”等等, 这一组还包括诸如“宛然”、“俨然”、“仿佛”等, 是彻头彻尾的书面语, 给人一种古雅隽永的感觉, 文言的意味极浓。 (b4)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 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 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 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3.2 比喻习语差异 英语习语中用于明喻的有两种结构[4]239: (a1) (as)____ as_____, 例如: (as) black as coal, as busy as a bee, as light as feather, as free as a bird, as hard as rock (a2) ____like ____ , 如: drink like a fish, sell like hot cakes, have a memory like sieve, watch like a hawk, eat like a horse 相比之下,汉语比喻成语多数为四字格,在明喻中主要使用“如”或“若”。 从结构上说,汉语比喻成语的结构形式多一些。其格式如下[4]240: (b1)如___ _____ _____:如出一辙、如鱼得水、如梦初醒、如虎添翼 (b2)如___如(或似)_____:如火如荼、如兄如弟、如胶似漆、如狼似虎 (b3) ___如___ ___:势如破竹、安如泰山、一如既往、面如土色 (b4) ___ ___如___:胆小如鼠、一贫如洗、一败如水、料事如神 (b5) ___若___ ___:冷若冰霜、廖若晨星、口若悬河

四.英汉明喻的个性之句型结构差异 4.1 英语明喻句型结构 英语明喻句型主要有九种。[5]60-61 (a1)本体+动词+as/like +喻体 例如:As in Tokyo, taxi drivers in Hiroshima often know little of their city. (a2)As/Just as+喻体,so+本体+动词 例如: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human society. (a3)本体+动词+as if+喻体+动词 例如:A crowd of people were around him,…and bidding for him as if he had been a horse. (a4) What+喻体,that+本体 例如:What blood vessel is to man’s body, that railway to transportation. (a5)本体+ to be+名词(本体)+what+喻体+be to+名词(喻体) 例如:Parks are to the city as (what) lungs are to the body. (a6)主语+动词+no/more less+本体+ than+喻体或主语+ not+本体+ any more than+喻体 例如:A student can no more obtain knowledge without studying than a farmer can get harvest without plowing (a7)本体+be+ as…as+喻体 例如:He kept himself all the time as straight as a young soldier on guard. (a8)主谓+not so/as+本体+ as+喻题 例如:He thought not so much of possible death as of the urgent need to win, to defeat the enemies. (a9)主语+may/might+ as well+动词+喻体+ as+动词+本体 例如:You may as well advise me to give up my fortune as my argument.

4.2 汉语明喻句型结构 汉语明喻句型结构有如下四种。[6]17-18 (a1)单句式:本体+喻词+喻体式 例如:人和 如 朝露。 (a2)单句比喻延伸式:本体+喻词+喻体+补语式 例如:困难 像 弹簧,你弱它就强。 (a3)双句比喻式:本体+喻词+喻体式,本体+喻词+喻体式 例如:君子之交淡 如 水,小人之交甜 如 蜜。 (a4)双句比喻延伸式:本体+喻词+喻体+补语式,本体+喻词+喻体+补语式 例如:人情 似 纸 张张薄,世事 如 棋 局局新。

五.英汉明喻的个性差异成因 5.1 语言体系差异 从如上英汉明喻句型可以看出,英语明喻句型比汉语的要复杂和繁复得多,且每一种句型表达的意思有较大区别,这首先与其语言有关。[5]60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的语言是形态语,不同成分之间有各种关联词明确标志,语词在性、数、格等方面都切分得很清楚,因此印欧语在表达上能够叠床架屋,通过句子多层次组合,将非常复杂的意思组织在一起能够表达相当繁复的思想,也能将各种意思非常细密地区别开来。

5.2 文化传统差异 英语明喻更倾向于写实,汉语明喻更倾向于写意。[5]64-65英美文化认为世界是一个实体,他们在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作了很明确的切分,同时也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日常表述中,特别是文学中,倾向于客观准确地说。中国文化认为世界本质是“无”,即世界来源于虚空的“道”,又复归于“道”;中国人没有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因此中国人在日常表述和文学中更重视的是主体的所感所想,更倾向于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投射到对象之上;也经常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强调自己的主观印象;也就是说,更倾向于写意。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如下两个文学作品的明喻中,特别是对眼睛和眉毛的描写有集中体现。 (a)这个年轻姑娘长得很美,······她的眼睛很迷人的;拱形的眉毛,像李子那样黑,······ 看她比才开花的梨树还要甜蜜可爱,比羊毛还要轻软。······ 她的皮色比伦敦塔里才铸出的金币还要光耀夺目,······ 她的一张嘴甜得像蜜,或蜜酒,或像干草里藏起的一堆苹果。她羞答答地像一只轻盈的小鸟。(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b)看那人时,怎生模样?但见:眼如丹凤,眉若卧蚕。滴溜溜两耳悬殊,眀皎皎双眼点漆。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施耐庵《水浒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