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泄漏事故的特性及处置方法
氯气、液氯应急处理方法

氯气、液氯应急处理方法
氯气和液氯是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如果发生泄漏或事故,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处理方法:
1. 紧急撤离:在泄漏或事故发生后,迅速离开泄漏现场,尽量远离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
确保自身的安全。
2. 警报和通知:立即向相关人员发出警报并通知有关部门,如消防队、卫生部门等。
告知他们有关情况和可能的危险性。
3. 避免直接接触:避免直接接触氯气和液氯。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使用装有适当防护设备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
4. 切断供应源:尽快采取行动,切断液氯或氯气的供应源,以减少泄漏的量。
关闭相关阀门或开关,停止进一步泄漏。
5. 风向判断:了解风向,并迅速转移到安全的区域。
尽量避免进入气流流向的方向。
6. 遮蔽和限制通风:关闭所有空调和通风系统,尽可能限制泄漏物质的进入室内的机会。
使用物理障碍物进行遮蔽。
7. 个人保护装备:如果必须在泄露物质附近操作或处理,请佩戴适当的个人保护装备,如防毒面具、护目镜、防护服和手套等。
8. 喷洒清洁剂:如果泄露液氯,可以使用专用的氯化物清洗剂喷洒在泄漏源和周围区域以吸附和稀释液氯。
9. 处置和收集泄漏物:在进行任何处理之前,必须处理好泄露物。
使用密封的容器进行收集和保存,以防止进一步泄漏和扩散。
10. 寻求专业协助:在处理氯气和液氯的泄漏应急情况时,最好寻求专业协助。
与相关部门、专业机构或紧急救援团队联系,并按照他们的指导进行处理。
总之,处理氯气和液氯的泄漏应急情况需要谨慎和专业的操作。
确保自身的安全,并尽快采取措施来减少泄露的危险和扩散。
氯气泄漏专项处置措施

氯气泄漏专项处置措施1 事故风险分析1.1 事故类型氯气泄漏可引发人员中毒事故。
1.2 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氯氢车间各工序1.3 事故发生可能的时间、危害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1.3.1 事故发生可能的时间无固定时间。
当液氯系统设备容器或管道破裂造成氯气泄漏时。
1.3.2 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氯气泄漏事故可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或特大事故。
发生重特大事故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1.3.3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生产现场(液化岗位、包装岗位和液氯钢瓶储存区)出现氯气气味时极有可能发生泄漏事故。
1.3.4 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引发氯气环境污染事故。
2 应急工作职责液氯主要涉及液氯车间液化岗位和液氯包装岗位。
2.1 岗位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1)液氯车间运行岗位(包括氯泵岗位、冰机岗位和液化岗位)实行三班倒连续作业,每班设班长1人,各岗位操作工各1人。
上述三个岗位设置在30m范围内。
(2)液氯包装岗位实行白班作业,设2名操作工,直接由车间主任和技术员负责。
2.2 应急分工和职责(1)在一般应急状态下,由运行班长负责对液化岗位泄漏点进行紧急处置并在事故扩大时向上报告,操作工负责对设备进行开停操作;包装岗位直接由操作工负责对泄漏点进行紧急处置并在事故扩大时向上报告。
(2)事故较大时,由应急指挥部(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负责统一指挥和处置。
3 应急处置3.1 应急处置程序3.1.1 信息报告(1)本厂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为信息报告中心,当班调度员为信息接收与通报责任人。
(2)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24小时值守电话:aaaaaaa、603、604(3)报告程序:a. 事故发生时,由所在岗位(或相邻岗位)操作人员立即向所在车间和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报告发生事故的详细地点(或部位)、可能的危险程度及人员伤害情况等。
b. 安全生产管理中心下属中控室接警后,根据事故危险程度,立即向相关岗位发出预警警报,同时向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成员报告(夜间和休息日优先报告厂值班人员)。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氯气属剧毒品,室温下为黄绿色有剧烈窒息性的气体。
在高压或低温下液化为液氯,为黄绿色油状液体。
易溶于二硫化碳,微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能与碱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能和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在氯的制造、使用、灌注、运输和贮存时,因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钢瓶口密封不良等,均可造成液氯泄漏,使大量氯气逸散。
据报道,如果空气中氯气含量达到3000mg∕m3(ppm)时,深吸少许可危及人的生命。
如果出事地点空气流动较大,则下风向的危险性更大。
其表现症状为:低度吸入时,刺激呼吸道及眼部,出现流泪、流涕、喷嚏、咽痛、干咳等;高度吸入时,出现咳血、胸闷,产生肺气肿,甚至昏迷休克或咽喉部、支气管痉挛和水肿造成窒息;严重时,可刺激神经造成猝死。
若1吨液氯在瞬间泄漏,在半径30m范围内,涉毒时间5-10分钟,可致人死亡;在半径80-9Om范围内,涉毒时间0.5-1小时,也可致人死亡;在半径IlO-125m范围内,涉毒时间0.5-1小时,可致人深度中毒。
液氯泄漏不但危及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按下列程序实施救援:1.紧急疏散。
迅速撤离液氯泄漏污染区人员到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严格限制人员出入。
根据现场的检测结果和可能产生的危险,确定隔离区的范围。
2 .设置警戒线。
小量液氯泄漏时,以半径15Om为初始隔离半径;大量液氯泄漏时,以半径45Om为初始隔离半径,实施隔离。
3 .迅速报警。
使用单位或运输车辆发生液氯泄漏事故后,要立即向公安、安监、消防、环保等部门报告,请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救助。
4 .事故处置⑴在贮存、使用过程中发生液氯泄漏时的应急处理措施应急处置人员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专用防化服,做好个人防护。
①少量泄漏时,转动钢瓶,查找泄漏部位;②易熔塞处泄漏时,用竹签、木塞堵漏;瓶阀泄漏时,拧紧六角螺母;瓶体焊接泄漏时,用内衬橡胶垫片的铁箍箍紧;③泄漏严重,无法实施堵漏时,用紫铜管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或直接将钢瓶推至碱液池中,彻底消除氯气造成潜在危害,液碱量一般为了理论消耗量的1.5倍。
消防作战危化品应急救援—氯气泄漏事故处置

消防作战危化品应急救援——氯气泄漏事故处置一、氯气的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氯气分子式为Cl2,分子量70.9,UN(GB)编号1017,CN编号23002。
1、状态通常情况下为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加压液化或冷冻液化后为黄绿色油状液体。
2、密度氯气密度是空气密度的2.5倍,标况下ρ=3.21kg/m³,液氯密度是水的1.47倍。
3、易液化氯气的熔沸点较低,常温常压下,熔点为-101.00℃,沸点-34.05℃。
氯气的临界温度较高,为144℃,临界压力为7.71Mpa,所以常以加压液化的形态贮存在钢瓶或储罐中,因而俗称“液氯”。
常温下把氯气加压至600~700kPa 或在常压下冷却到-34℃都可以使其变成液氯,液氯是一种油状的液体,其与氯气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在生产中,液氯常以0.3~0.4Mpa的压力、-10~-15℃的温度贮存在10~100m3的大型储罐中。
而在运输、储存和使用中,液氯常以0.6~0.8Mpa的压力常温贮存在钢瓶或槽罐中,钢瓶净重常为50kg、 100kg、500kg、1000kg 槽罐净重常为25t左右。
4、溶解性氯气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1体积水在常温下可溶解2体积氯气,形成黄绿色氯水,密度为 3.170g/L,比空气密度大。
(二)化学性质1、燃烧性氯气本身不会燃烧,但氧化性很强,遇氢气等可燃气体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还能与许多有机物如烃、醇、醚、氢气等发生爆炸性反应。
2、强氧化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盐酸,因此水会加强氯的氧化作用和腐蚀作用。
氯气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
加热下可以与所有金属反应,如金、铂在热氯气中燃烧,而与 Fe、Cu 等变价金属反应则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
3、毒害性氯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害性,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仅 1mg/m3,半数致死量 LC50仅为850mg/m3或 293ppm,属于急性有毒气体,一旦发生泄漏,常常引起大量人员中毒或死亡。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

液氯泄漏事故处置液氯一旦因各种原因泄漏,会在空气中迅速蒸发为氯气。
氯气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雾滴,刺激人体黏膜。
另外氯气本身属于剧毒气体,我国标准规定空气中氯气含量不得超过 1 mg/m3,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9%(1200mg/m3)时,人吸入5~10分钟即致死;氯在空气中浓度达到0.00425%(55mg/m3)时,吸入30~60分钟即致死;氯在空气中浓度达到0.00175%(22mg/m3)时,吸入30~60分钟即致重伤,在极高浓度下会产生“电击样”死亡。
眼睛和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
液氯泄漏的特点是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因此液氯泄漏时要遵循快速应战、紧急疏散、处置泄漏、清理现场的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
液氯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1.快速应战针对液氯的泄漏类型,企业和政府快速而有效的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企业和政府两级“应急救援预案”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必须在统一领导下协同作战。
事故发生后,氯气在风的作用下,会呈∠60°左右的夹角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补充,浓度会逐渐降低。
当浓度对人体产生重大伤害(重伤或致死半径)时的区域即为事故危险区域,在该区域内非事故救援人员不得停留。
在高浓度时某些防毒面具可能失效,防护时间会大大缩短。
根据泄漏量的大小,确定疏散距离为二种:一种是少量泄漏(泄漏量≤200L),紧急隔离30米,下风向撤离范围白天为0.3公里,夜间为1.1公里。
一种是大量泄漏(泄漏量≥200L),首次隔离距离为275米,下风向撤离范围白天为2.7公里,夜间为6.8公里。
下风向疏散距离是指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的范围,即该范围内的人员处于有害接触的危险之中,可以采取撤离、密闭住所窗户等有效措施,保持通讯畅通以听从指挥。
氯气泄漏事故处理方法

氯气泄漏事故处理方法
情况一:有较轻微的跑氯时
1、两人佩戴好防毒面具后一人监护,一人用氨水检查,找出泄漏点。
2、如果是节门泄漏用扳子将节门拧紧;如果是节门损坏用堵漏冒进行封堵。
3、封堵完后再用氨水检查有无其它泄漏点。
确认无其它泄漏点,将泄漏情况、处置过程和处置结果上报上级领导。
情况二:氯气严重泄漏事故处理方法1、首先,操作人员封锁现场,并迅速打开氯气中和吸收装置,并使装置运行起来。
2、迅速报告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氯气泄漏情况,请求专业队伍进行应急处置。
上报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3、如果氯气发生外溢,操作人员迅速撤离至上风口和地势较高处,并拨打110报警,请求支援疏散厂区周边居民。
4、如果氯气外溢情况可以控制,操作人员可以用消火栓进行水雾喷射,控制氯气继续外溢。
5、如果有人员中毒,迅速将中毒人员转移至上风口空气新鲜处,并拨打120送医院抢救。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i)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j)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
3
零点种点草
k)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
l)喷稀碱液中和、稀释;
m)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n)泄漏场所保持通风。
不同泄漏情况下的具体措施: 泄漏处置 a)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
零点种点草
液氯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液氯泄露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包括事故风险描述、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四方面,如下表:
序号 项目
具体内容
特别警示 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
氯,分子式 Cl2,别名氯气,CAS 号:7782-50-5。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
温下、709kPa 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分子
理化特性 量为 70.91,熔点-101℃,沸点-34.5℃,气体密度 3.21g/L,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相对
密度(水=1)1.41(20℃),临界压力 7.71MPa,临界温度 144℃,饱和蒸气压 673kPa(20℃),log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
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
a)进行事故风险研判,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救援; b)抢救受伤人员; 应急工作 c)建立安全警戒区域,组织受影响人员疏散; 2 职责 d)切断泄漏点气源、堵漏; e)采取防氯气扩散措施; f)开展事故监测。
2024年氯气泄漏的预防和紧急处(三篇)

2024年氯气泄漏的预防和紧急处氯气是剧毒化学品,一旦发生泄漏,危害特别巨大:人体吸入后会刺激呼吸道造成肺部损伤和黏膜腐蚀;引起面部发青、呼吸困难、脉搏减少,产生肺水肿;严重时会出现持续性剧烈咳嗽,吐大量血性泡沫痰,血压下降、休克、发生呼吸衰竭,甚至使心跳停止而猝死。
一、氯气泄漏的预防:1、液氯贮罐应保持低液位运行,每个贮罐的存量不要超过60%;2、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必须留有一备用罐,作为紧急情况下倒罐使用;3、现场要安装固定远传式有毒气体报警仪;4、现场岗位人员配备便携式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报警仪。
二、氯气泄漏的紧急处置措施:(一)氯气泄漏现场的紧急处置措施:氯气一旦泄漏,泄漏点的有效堵漏是避免事故扩大的关键所在,因此,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中和泄漏出来的氯气,也是至关重要的,应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1、碱液喷淋中和:碱液喷淋作为氯气泄漏后第一级防范扩散的措施,在贮罐的周边形成一道低浓度碱液水幕,达到中和高浓度氯气的目的;2、捕消剂中和:对于未被碱液中和的扩散氯气,则用雾化捕消剂来中和,雾化捕消剂密度与氯气基本相当,会与氯气同步扩散,达到中和的目的;3、雾状消防水压制扩散氯气:雾状消防水作为捕消剂的辅助措施,主要是在外围对未被捕消剂中和到的氯气进行压制,要注意的是消防水不能喷到雾化捕消剂区,这样会降低捕消剂的效果。
(二)人员中毒后的紧急处理措施:1、出现眼结膜炎者,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然后涂上可的松眼膏即可;2、出现喉头、支气管痉挛者,给以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或雾化吸入加异丙基上腺素、非那根及氢化可的松等药治疗。
窒息时立即输氧,也可将上述雾化吸入药物从气管内滴入;3、重度中毒,出现突然昏倒、意志丧失者,立即送医院抢救。
2024年氯气泄漏的预防和紧急处(二)引言氯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品,广泛用于水处理、污水处理、消毒等领域。
然而,氯气泄露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呼吸系统疾病、眼睛刺激、皮肤灼伤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气泄漏事故的特性及处置方法 氯气泄漏是指在工业生产中违章操作、人为破坏、发生强烈地震或在运输中汽车、火车相撞而发生的装置或贮罐泄漏事故。氯气泄露事故,不仅严重威胁周围人员安全,而且也为抢险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如何处置泄漏事故,是目前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氯气的基本特性 氯气(CL2)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相对密度为1.47,在其压强为1.013×10^5帕时,冷却到-34.6℃变成液氯,继续冷却到-101℃变成固态氯。氯气有毒,具有剧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氯气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的氯气会中毒致死。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爆炸,本身虽不燃但有助燃性。具体危害如下: 1、容易造成人员中毒。氯气出现泄漏会通过人的口、鼻、皮肤毛细孔侵入人体造成中毒,尤其在风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有毒气体会顺风扩散到很远,使周围地区的广大群众受到严重威胁。 2、事故处理困难。有毒气体泄漏往往是由于管道、容器破裂和阀门损坏所致,处置难度较大。一是堵漏难度大。管道或贮罐破裂开口不规则,有的长有的短,宽窄不一,加之所处环境条件也不同,采取堵塞漏洞的措施方法难以实施。二是消除溢出有毒气体的技术措施难。氯气相对密度是1.47,比重比空气重,泄漏后沿地面到处扩散,为周围群众和排险人员带来严重威胁,因泄漏所处地点不同,采取化学中和反应的措施消除毒源有一定困难。三是消防官兵行动不便。参战官兵深入毒区排险,必须着防毒衣佩戴空气呼吸器,行动不便,如空气呼吸器面罩系不紧或防毒衣穿着不严密会造成中毒的危险。 二、氯气泄漏的处置方法。 处置氯气泄漏事故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排险救援行动,要在掌握毒气泄漏情况及风向风速、地形与周围环境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1、划定警戒区。氯气泄漏事故发生后,有毒气体扩散范围难以预测。事故危险性的大小,不仅与气体罐贮存量大小,装置、贮罐损坏程度有关,而且与气体流出的时间有关,泄漏时间越长,危险性越大,划定的警戒区范围也越大。消防队到达现场后,要根据风速、风向、地型及建筑物的状况,通过有毒气体探测仪测试,划出警戒区,在有关地点设置“禁止入内”、“此处危险”的标志,或根据情况设立警戒岗,切断通往危险区域的交通,禁止车辆、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 2、救人、侦察。消防人员要根据毒气泄漏扩散的范围,与到场的公安、武警等人员紧密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将下风方向的人员动员疏散出危险区;对已中毒人员救出危险区后,解开衣服,输氧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对在泄漏源中心的严重中毒者,消防队员要佩戴空气呼吸器着防毒衣组成救援小组,迅速深入毒区将中毒人员抢救出来并速送往医院抢救治疗。 在抢救疏散人员的同时,要通过知情人了解掌握泄漏点的工艺装置或事故点的泄漏情况、地理环境等,如果在出事地点难以找到知情人时,消防人员应组成侦察小组在加强自我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深入毒区查明泄漏点的装置、管道或贮罐的损坏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排险措施。 3、堵漏排险。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消防车要停在上风方向60米至100米处,根据侦察得到的情况,与单位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处置方法,并与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防止事态扩大。一是关阀断源。对装置泄漏,可采取关阀断源措施,如阀门损坏,可在关住有关阀门断源后换阀或直接更换损坏阀门的措施排除险情。二是堵塞漏洞。如管道断裂、阀门损坏,在无条件关阀换阀的情况下,可用木塞或随车充气堵漏塞、充气堵漏包扎带,实施堵塞漏洞,排除险情。 4、化学反应排险。在无法采取措施堵漏排险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可将泄漏的贮罐(瓶)浸入过量的石灰乳水池中进行中和反应,生成物化学性质稳定,都溶于水,且无毒、无挥发性等,采取此办法切实可行。 5、用开花、喷雾射流稀释驱散。消防队到场查明情况实施抢险时,首先要出开花或喷雾水枪对泄漏点周围进行稀释驱散氯气,降低危险区的有毒气体浓度,尽力为侦察、排险人员创造有利条件;对已接近泄漏完的装置、贮罐区要用数支喷雾水枪进行往复式喷雾稀释驱散氯气,排除对厂区职工群众的危害。出水枪的消防车,要停在泄漏点上风方向100米外进行长距离铺设供水线路,以防驾驶员和其他战斗员中毒。
硫酸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腐蚀性物品根据其化学性质分为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他腐蚀品,其危险特性主要体现在强烈的腐蚀性,极易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和对其他物品的破坏。腐蚀性物品事故处置中,必须采取措施作全身性防护,严禁皮肤直接接触。 一、硫酸泄漏事故的特点 (一)硫酸的理化特性 硫酸属腐蚀性危险化学品,分子式为H2S04,纯硫酸是无色、无臭、透明、黏重的油性液体。硫酸的结晶温度是随着H2SO4含量的不同而变化,但无规律性。92%硫酸为-25.6℃;93.3%硫酸为-37.85℃;98%硫酸为0.1℃;100%无水硫酸则为110.45℃;20%发烟硫酸为2.5℃,65%发烟硫酸为-0.35℃。 硫酸的沸点,当含量在98.3%以下时是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的,98.3%硫酸的沸点最高,为338.8℃。发烟硫酸的沸点是随着游离S04的增加,由279. 69C渐至44. 7℃。当硫酸溶液蒸发时,它的浓度不断增高,直至98.3%后保持恒定,不再继续升高。 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有差别。浓硫酸是一种强氧化剂,与碳、硫等共热时,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硫被氧化成二氧化硫。硫酸能直接和金属反应生成该金属的硫酸盐。浓硫酸在高温时能使银等金属氧化成金属氧化物;浓硫酸与氢能还原成so2、S,甚至H2S。浓硫酸对金属铁有钝化作用。稀硫酸无氧化性,不能溶铜、银,但可与锌、镁、铁等金属反应,被置换出氢并生成硫酸盐铁和稀硫酸发生反应。铅能耐稀硫酸,但不能耐浓硫酸。浓硫酸和稀硫酸均能与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 (二)泄漏事故特点 1.造成人员伤亡 硫酸是一种腐蚀性极强的危险化学品,如果将浓硫酸溅到衣服上,它会立即使衣服的纤维素碳化,使衣服上出现小洞。如把硫酸溅到皮肤上,能迅速灼伤人体皮肤。硫酸可经过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被迅速吸收,对人的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硫酸进入人体后,主要使组织脱水,蛋白质凝固,可造成局部坏死,严重时则会夺去人的生命。人吸人酸雾后可引起明显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重者可迅速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如吸人高浓度酸雾时则可引起喉痉挛和水肿而致人窒息,并伴有结膜炎和咽炎。 2.腐蚀设备设施 浓酸酸既是一种强腐蚀剂,同时也是一种强氧化剂,能与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当硫酸容器或储罐发生泄漏,大量的硫酸流经之处,都会对硫酸后接触到的机器、设备、设施等造成严重腐蚀和氧化,有的会造成致命的损坏并无法修复。 3.严熏污染环境 硫酸的酸性和强腐蚀性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大量硫酸泄漏之后,浓烈和具有强刺激性的酸雾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如果人或动物呼吸后,则会引起明显的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及支气管炎,重者可迅速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浓度时可引起喉痉挛和水肿导致窒息,并伴有结膜炎和咽炎。 大量泄漏的硫酸流散到农田,则对农田造成污染,严重影响耕种,甚至造成农田不能使用。如果流散到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则造成水污染,严重时该水域的水未经处理不能使用。如果流散到公路、水渠等处,则对路面和水渠造成严重污染和腐蚀损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二、硫酸泄漏事故的处置 硫酸虽然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氧化性,但其本身和蒸气不易燃烧。因此在硫酸泄漏事故处置中,应采取科学、稳妥、积极、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严密控制泄漏的波及范围和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一)侦察灾情 救援人员到场后,通过外部观察、询问知情人、内部侦察或仪器检测等方式,重点了解掌握以下情况: (1)泄漏硫酸的浓度及相关理化性质; (2)硫酸泄漏源、泄漏的数量及泄漏流散的区域; (3)硫酸泄漏的储罐或容器数量,能否实施堵漏,应采取哪种方法堵漏; (4)现场实施警戒或交通管制的范围; (5)现场是否有人员伤亡或受到威胁,所处位置及数量,组织搜寻、营救、疏散的通道; (6)硫酸泄漏及事故处置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或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7)现场的救援水源,风向、风力等情况。 (二)设立警戒 根据泄漏事故现场侦察和了解的情况,及时确定警戒范围,设立警戒标志,布置警戒人员,控制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辆出入泄漏事故现场。 现场警戒工作一般由到场的公安。交警人员负责,在企业内部由保安或保卫人员承担。硫酸泄漏发生在公路上,要及时对事故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停止人员和车辆通行。 (三)疏散救人 救援人员应对硫酸泄漏事故警戒范围内的所有人员及时组织疏散,疏散工作应精心组织,有序进行,并确保被疏散人员的安全。对现场伤亡人员,要及时进行抢救,并迅速由医疗急救单位送医院救治。 1.疏散组织 事故现场一般区域内的疏散工作由到场的政府、公安、武警人员实施,危险区域的人员疏散工作由救援人员进行。 2.疏散顺序 事故现场人员疏散应有序进行,一般先泄漏源中心区域人员,再泄漏可能波及范围人员;先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等人员,再行动能力较好人员;先下风向人员,再上 风向人员。 3.疏散位置 从事故现场疏散出的人员,应集中在泄漏源上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