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七上语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0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0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0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课是《再塑生命的人》,笔记如下:
1.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是盲聋哑人。

2.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 莎莉文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讲究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善良和蔼、充满智慧和耐心的老师。

4. “再塑生命”的字面含义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

5. 本文的主题: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爱,唤起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莎莉文老师让“我”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起来。

6. 本文的写作特色: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选材精当,中心突出;从自己的视角来写,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大量的心理描写,展示了“我”的内心世界;运用了白描和衬托的手法。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雾都孤儿》一、课文概述本课文是《雾都孤儿》中的选段,讲述了孤儿奥利弗在孤儿院遭受虐待后,被送往不人道的工厂作苦工,最终侥幸逃脱的故事。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通过这一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19世纪伦敦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现象,揭示了贫穷与压迫的残酷现实。

二、课文主要内容1. 孤儿院的惨况:孤儿奥利弗在孤儿院遭受到了虐待和剥削,每天只能吃饭时的稀粥,生活异常艰辛,甚至有时还会挨鞭打。

2. 工厂的压迫:孤儿院的恶行并未结束,奥利弗被卖到了一个工厂,那里更是虐待滥打,生活状况比之前更加恶劣。

3. 勇敢逃脱:受够了苦难生活的奥利弗,在得到了同伴的鼓励下,决定勇敢逃脱,他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的逃亡之路。

4. 命运的转折:在得到善良人士的帮助下,奥利弗逃脱了工厂的苦役,开启了一个新的生活。

三、课文的意义1. 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这段故事深刻地揭示了19世纪伦敦的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生活的惨状。

贫困孤儿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被迫接受不公平的对待,这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2. 反映了青少年的坚韧奥利弗身世坎坷,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和磨难,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努力挣扎,最终实现了逃脱,这部分揭示了奥利弗心中那一份激发自我的精神。

3. 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故事中的种种情节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使人们更加了解到了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同时也让人们思考如何对待社会中弱势裙体,激发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四、教学反思《雾都孤儿》这一课文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能够体验奥利弗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使他们更加懂得人间疾苦,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也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精神,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善良的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

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

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板书:往事依依)从她深情追溯的往事中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谁也无法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的场面,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谁也无法忘记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课例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

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张志公曾对此感叹:“于漪教书简直着了魔!”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她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朗读课文,讲解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讲解字词。

四、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学习第一节1、通过刚才的朗读,谁能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作者对小时候的几件事的回忆。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课堂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 课为《再塑生命的人》,以下是这篇课文的课堂笔记: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二、词语解释1.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3.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 不求甚解: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5.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6.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7.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8.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9.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写莎莉文老师来到“我”身边。

第二部分(6-10):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

第三部分(11-13):写莎莉文老师让“我”认识到了爱。

四、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五、写作特点1. 采用了铺垫的写法。

2. 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六、读后感读完这篇课文,我被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和爱心所感动。

她用自己的方法,让海伦·凯勒逐渐走出黑暗,认识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像莎莉文老师一样,用心去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海伦·凯勒一样,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笔记1. 标题解读:标题中的“再塑生命的人”是指谁?答:标题中的“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安妮·莎莉文老师。

2. 主题思想: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答:本文主要表达了安妮·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巨大影响,以及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学会了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和演说家。

3. 人物形象: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老师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海伦·凯勒是一个聪明好学、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人。

安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爱心、有教育智慧的人。

4. 情节梳理:本文主要讲述了哪些情节?答:本文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因病失明、失聪,变得暴躁、顽皮、孤僻,但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逐渐学会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作家和演说家。

5. 写作特点: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答:本文的写作特点包括叙述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细致入微、情感真挚。

作者通过对海伦·凯勒的学习经历、性格特点和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形象进行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同时,文章语言流畅、自然,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6. 标题解读:标题中的“再塑生命”是指重新塑造生命,这里的“再”表示第二次的意思。

标题表达了海伦·凯勒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重新塑造,让她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7. 主题: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在遭遇生理和心理危机时,遇到了莎莉文老师,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

主题是表现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她的爱心与耐心,以及海伦·凯勒的勤奋和毅力,揭示了人类需要相互关爱、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道理。

8. 人物形象:* 海伦·凯勒:一个身患重病、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但她的心态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勇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出生后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此外,《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世界称为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二、写作背景海伦凯勒,一个从小就又聋又瞎的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暴躁,之前生活完全是绝望的。

就在绝望中,来了个新老师,让她学会了听,学会了说,虽然盲,但她学会了很多很多,甚至与常人无异,最后会多国语言,还是演讲家。

她一直都是又聋又瞎,却比普通人会的语言还多。

所以,这位老师的第一次到来,对她非常重要。

三、字词捡(jiǎn):拾取:~拾。

~东西。

感慨(gǎn kǎi):心灵受到其中一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搓捻(cuō niǎn):将线、纸等揉捏成条状物。

绽开(zhàn kāi):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争执(zhēng zh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惭愧(cán kuì):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2.感幸之词。

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

客气的说法。

悔恨(huǐ hèn):对过去的事后悔怨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_莎莉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电子版课文朗读课文知识点【文学常识】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中学和拉德克利夫学院。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著有《我的一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日记》等。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照着同样的图案画葫芦: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意思是纯模仿,没有变化。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淆: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形容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企盼:盼望。

【主题归纳】这篇回忆录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各感激之情。

【问题探究】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答:“水”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魔力。

正是对“水”的理解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名称,使“我”有了求知的欲望,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3.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答: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

【2024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4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4秋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往事依依》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课文生字词漪(yī )淼(miǎo)徜徉(chángyáng)骚(sāo)郁(yù)慷慨(kāngkǎi)凝(níng)镌(juān)谆谆(zhūn)二,课内成语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有味,有趣味。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三,分层大意第一部分(1):引出往事。

第二部分(2-- 6):金色的回忆。

第一层(2):看画的乐趣。

第二层(3--6):读书的乐趣。

第三部分(7):往事给我的鼓舞四,教学设计任务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依次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任务2:品味“往事”,体验情感(一)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这些往事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和影响?预设:1、第二段的儿时观图,丰富的想象让人如临其境、乐在其中看图画,是看家里一幅普通的山水画,但看的时间长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

看《水浒传》更是身临其境,于是,我借助身边的景物来解读《水浒传》的故事,真是趣味无穷2、第四段读《千家诗》,优美的诗句如诗如画《千家诗》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诗歌选本。

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

诵读第四段,感受一下《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3、第五段对两位国文老师的入情入理地授课时地情态描写栩栩如生。

(二)有人说,在“听讲课”的往事中,作者写了两位老师的国文课,而且都是诵读诗歌,在内容上有重复之嫌,是否可以删去一个呢?教学活动:诵读两首诗感受一下其中的情味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重点:1.会认读字词,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会翻译各则语录;
难点:能举例说明文中谈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修身做人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自学指导:20分钟自读、听读课文,校正读音,体会语调;结合注释,说译文。

二、析读课文(10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在书上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请同学们运用“与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与有关
与有关
三、理读课文,课堂检测。

(15分钟左右)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安排好了的类别课堂检测。

1.“作家作品”类:
孔子
《论语》
2.“成语”类:
3.“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②用于学习方法:
③用于思想修养:
④用于思想方法:
⑤用于日常生活: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的情况(10分钟)。

二、复习并达标检测(30分钟)
(一)给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曾.()子三省.()吾身诲.()女知之自省.()弘.()毅
(二)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思而不学则殆()
传不习乎()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吾日三省吾身()
是知也()诲女知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三)、填空。

1.《论语》主要是记录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是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四)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 _____, _____ 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 _ _ ___,____ __ 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郑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郑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 ___,________ __。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 ____。

8.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 ____, ____ __ 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 并阐述为______ __,_____ _____。

10.生活中用来教育人们要谦虚,不要狂妄,不懂装懂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五)、理解题
1.标志着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的三句话是(用原话回答)
2.同学们中的优点和缺点,你怎样对待?(用孔子原话回答,共有两则)
3.孔子认为当老师必须有什么能力?(用孔子原话回答)
4.孔子经过恶劣环境考验才能看出君子品格的比喻句是:
5.曾子认为“士”会“任重而道远”,为什么?
6.港台明星苏有朋、任贤齐的名字出自何处?
※(六)“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