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脉象形成的原理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 切诊

中医诊断学 切诊

第四章切诊切诊分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是切按病人一定部位的脉搏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及其他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第一节脉诊脉诊即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身体某些特点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一)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2、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所主宰,并为宗气所推动宗气的推动——贯心脉而行气血3、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二)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基础1、脉道通利——脉为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2、气血液充盈,运行——气血运行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若气血充足,则脉象和缓有力;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无力;气滞血瘀,则脉象滞涩而不畅。

(三)脏腑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1、肺主气,司呼吸,肺脏通过“肺朝百脉”的联系和参与宗气的生成而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即具有助心行血的功能2、脾胃收纳、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决定着脉象“胃气”的有无;脾主统血,保障血液在脉管内循行而不溢于脉外3、肝藏血,既能调节循环血量,又可促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4、肾藏精,为元阴,元阳之根,也是脉象之根;而肾精可以化血,是血液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一)脉诊的部位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2、三部诊法诊寸口脉——候脏腑诊人迎脉——保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多运用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3、寸口诊法又称“气口”或“脉口”,位于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

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即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位即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候(肘端)为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1、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故称为“脉之大会”2、肺朝百脉,因而寸口脉气能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反映宗气的盛衰。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

中医诊断——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其不同的形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

心主血脉,包括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

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一)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

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

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二)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若脉急疾,烦躁,为病进危候。

三、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中医诊断学基础讲义	第六章	脉诊
第六章 脉诊 概述
目录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临床意义 二.脉诊部位、方法、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生理特征及变异 1.脉象原理及意义: 脏器: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均由心气主宰,并由宗气推动 基础:气血运行 保证:五脏协同;肾为脉之根 2.脉诊部位:
70
⑴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出自《素问·三部九侯论》 上为头、中为手、下为头,各部又分天地人三候 通过局部动脉的变化来提示相应部位、经络、脏腑发生的病变 ⑵人迎、寸口诊法 出自《灵枢·终始》,人迎-体表,寸口-脏腑 春夏季人迎脉稍大于寸口脉;秋冬季寸口脉稍大于人迎脉 外格:人迎>4 寸口切大而数,危象 内关:寸口>4 人迎,危象 ⑶仲景三部诊法:多用于无寸口脉或危重病人 寸口脉候脏腑,跌阳脉候胃气,太溪脉候肾气 寸口脉微而跌阳脉尚有力:胃气尚存,尚可治 ⑷寸口脉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确立 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真脏脉
82
1.定义: 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 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2.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留,半时一落; 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 本息末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 釜沸空浮,决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 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 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 3.分类: ⑴无胃之脉: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 —应指坚搏;邪盛正衰,病重 ⑵无神之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 —散乱无序;脾肾阳衰,神气涣散,将死 ⑶无根之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 —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 釜沸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虾游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2.有神 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 3.有根 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 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二) 脉象的生理变异 1.季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 其脉沉缓或迟……。 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 多弦硬……。 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 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4.按脉势分类
(1)虚脉
①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 之空豁,应指松软。 亦是无力脉的总称。 理解: 脉力较弱,可分两类: 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 散脉; 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 弱脉)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②临床意义 多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③脉理分析 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无力; 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空豁。
第五章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3.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4.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5.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脉诊原理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 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
2018/7/21
中医诊断学
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 1 、脉位 —— 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 浅,如浮/沉。 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3 、脉长 —— 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 短,如长/短。 4 、脉宽 —— 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 小(粗细),如洪/细。

【中医学课件】脉诊

【中医学课件】脉诊


肌肉



筋骨

一息
脉象的生理变异
1、与年龄、性别、形体有关:
年龄:越小脉越快(婴儿120-140次/分) 体质:身高者脉长,身矮者脉短;瘦人脉浮,肥人 脉沉
2、与精神情志有关: 3、与季节、地理、气候有关:
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4、几种生理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
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 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 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 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 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
肺主气 朝百脉

血充脉盈
脾胃(为血 生化之源)
气运血行
应指
脉搏
脉 象
肾藏精 为元气之根
肝 藏血调节血量 主疏泄调畅气机
【脉象形成原理图】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1、脉诊的部位 (1)遍诊法(三部九候法):
上部、中部、下部
(2)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趺阳、太蹊
(3)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 桡动脉。又称“气口” “脉口”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含义] : 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 (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 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 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 种诊察方法。
• 左手
心(君火) 肝(木) 肾(水) 阴、血、精
右手
肺(金) 脾(土) 肾(相火) 阳、气
寸关尺与脏腑配属原理 • 1、此配属符合五行的原理: • 2、符合阴阳(气血)的原则:肺主气,脾气主

脉诊

脉诊
《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脉诀启悟》:“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 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
28
脉率分类 数脉
2、临床意义:主热证,亦主里虚证。
1)主热证--因热迫血妄行,故脉数。 2)主虚证--精血耗损,元气亏虚,脉来虚 数。多见于虚劳日久之人。 张景岳曰:“愈虚则脉愈数 ” “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
久病出现实脉,预后不良—孤阳外脱的先兆。
39
切 诊
(11)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 应指 圆滑。
《脉经》:“ 与数脉相似。 ”
40
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
2、临床意义:主痰湿、食积、实热诸证。
1)主痰饮:痰饮为阴滑之物,痰湿聚于体内,足
使脉内阴液增加,血流如粒而显滑象。
2)主食积:宿食化热,气实血涌。 3)主实热:正盛邪实,气血涌盛。
47
切 诊
(15) 弦脉
1、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濒湖脉学》:“ 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 绰如按琴瑟弦。”
特点:脉管细、脉力强、两端绷紧, 触手点长。
48
脉的紧张度分类 弦脉
2、临床意义:主肝胆病、疼痛 、痰饮、 或为胃气衰败,或老年健康者 弦为肝脉,为气机不畅之象。 凡肝气胁痛、腹痛、冷痹、疝瘕、疟 疾等多见弦脉。 弦而软,其病轻
29
切 诊
(5)洪脉
1、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滔滔 满指,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诊家正眼》:“ 洪脉极大,状若洪水, 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濒湖脉学》:“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 来盛似波澜。”
30
脉的宽度分类 洪脉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里热内盛,气盛血涌故脉来洪。

脉象形成的原理PPT课件

脉象形成的原理PPT课件
诊脉的部位
遍诊法 仲景三部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桡动脉 radial artery
(二)脉诊的方法
时间:以清晨为佳,总之以环境安静,气血平和为宜。 体位:正坐可仰卧,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前臂平
伸,掌心向上,腕下垫脉枕。 布指:以中指定关位,食指切寸位,无名指切尺位,三
指呈弓状,指头平齐,以指腹切脉体,三指布指 疏密,应根据病人手臂长短而调整。 举寻按:诊脉时用轻指力切在皮肤上曰举,又曰浮取或 轻取;用力不轻不重曰寻,又曰中取;用重力切 按筋骨间曰按,又曰沉取或重取。 平息:脉诊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的一 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 五十动:切脉必候五十动以上,以了解有无结代,并 借以保证不草率从事。







脉图
•脉象特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脉位表浅,如水漂木
•主 病: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多见于外 感病初期,久病见之为虚阳外越的重证
示意图
散脉







脉象特点:散漫无根,至数不齐 主 病: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
示意图
芤脉

浮 中




脉象特点: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 病:失血,伤阴
沉 脉 Deep pulse
示意图



中 沉


脉象特点: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在,如石投水
主 病: 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示意
伏脉

浮 中 沉
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 病:邪闭,厥证,痛极

脉象

脉象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17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18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19 授课类型理论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续页
教案末页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中医诊断学专业名称中医学授课序次 20 授课类型实践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脉象形成的原理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是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有关。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具体分析脉象形成的有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主血,其充在脉”;《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

心脏搏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

脉象的至数与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相应,并受心脏气血的影响。

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视作心脏的功能状态。

心阳概括了心搏加强,心率加速,气血运行加快,精神情志兴奋等功能状态;心阴概括了心搏减弱,心率减慢和精神情志宁静、抑制等功能状态。

当心气旺盛,血液充盈,心阴心阳调和时,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谐有力,脉象和缓从容,均匀有力。

反之,可以出现脉象的过大过小,过强过弱,过速过迟或节律失常等变化。

同时心神不宁、情绪激动亦可引起脉象动数无序等变化。

脉为血之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与脉在组织结构上相互衔接,形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在功能上亦相互依存和协调,故称为“心之合”。

《灵枢.决气》言脉的生理功能是“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说明脉不仅是运行气血的必要通道,尚有约束和推进血流顺从脉道运行的作用,是气血周流不息,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

因此,脉的功能状态能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它们对脉象的影响以气的作用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于气的推动,脉的“壅遏营气”则有赖于气的固摄,心搏的强弱和节律亦赖气的调节。

具体地说,是宗气的“贯心脉而行血气”的作用。

宗气聚于胸中,虚里(左乳下心尖部)搏动状况,可以作为观察和判断宗气盛衰的一个重要标志。

脉象与虚里搏动的变化往往一致,所以宗气盛衰亦可在脉象上反映出来。

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或虚豁而无力;气滞或血瘀,可以出现脉象细涩而不利;气盛血流薄疾,则脉多洪大滑数;阳气升腾则脉浮而大;气虚下陷则脉沉而细等。

有关脉象的形成与气血的关系,李闻言在《四言举要》中作了简单的概括:“脉乃血脉,血之府也,心之合也,…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这段论述对学习和研究脉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亦很密切。

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联系上。

由于气对血有运行、统藏、调摄等作用,所以,肺的呼吸运动是主宰脉动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呼吸平缓则脉象徐和;呼吸加快则脉率亦随之急促;呼吸不已则脉动不止,呼吸停息则脉搏亦难以维持,因而前人亦将脉搏称为脉息。

另一方面,“肺朝百脉”的功能将肺气与血脉的功能紧密联系。

当呼吸匀和深长时,脉象一般呈流利盈实;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呼吸困难时,脉象多呈细涩。

总之,肺气对脉率、脉形都有影响。

脾胃的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脉象中的“胃气”,在切脉时可以感知,主要在切脉的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

脉中的胃气虽可看作脾胃运化功能的反映,但实际上更直接地反映了全身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以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


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故又有“脉以胃气为本”之说。

肝藏血,即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脏腑功能正常。

肝的生理功能失调,可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起脉象的变化。

如肝失条达,脉道拘束,故切脉指感如按琴弦;肝阳上亢,血随气逆,脉象弦大有力。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若精血衰竭,虚阳浮越则脉象变浮,重按不应指,此属虚大中空的无根脉,提示阴阳离散、病情危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