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合集下载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医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被广泛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一:脑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词】脑出血心理护理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的非外伤性脑动脉破裂引起的出血[1]。

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脑出血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人们生活节奏加速,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此病更是越来越年轻化,40岁左右的中年患者越来越多。

其中心理问题成为患者的共性问题,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界同仁的共识。

通过对脑出血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实践,笔者认为此类病人比其它病人更需要心理上的支持、鼓励与疏导。

1 脑出血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脑出血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容易表现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抑郁、急躁、自卑、依赖等心理。

脑出血患者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力,其幸存者可能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还有部分患者平时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服侍,对于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精神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担心瘫痪肢体能否康复,病情是否会恶化;担心久而久之遭家人嫌弃;有的患者担心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不足,婚姻破裂;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等导致抑郁心理。

患者情绪变得焦虑,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会失去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理,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至会产生轻生自亲的念头。

时常表现出失眠、多汗、胸闷、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浅谈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与方法

浅谈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与方法

浅谈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与方法摘要】现代医学认为,健康不仅没有躯体的疾病,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我通过多年的内科临床护理,发现许多病人不仅患有躯体上的疾病,很多时候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到病程的长短甚至疾病的痊愈,让患者适时调整心态,愉悦地接受治疗,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应该考虑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根据不同病种的患者的护理,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心理矛盾,让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对疾病的痊愈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内科心理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260-01内科病人由于病情复杂、反复住院、病程较长、花费较多。

患者大多数会产生厌倦、烦躁,焦虑情绪。

很多病人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恒心。

怎样才能让患者安心地住下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直到疾病痊愈。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

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

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

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

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

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

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目的:总结对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体会。

方法:对68例前来我院进行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指导。

结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

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现将来我院治疗的大约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2 1临床资料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6岁。

大多数患者为复发,少数为初发。

3 2心理分析32.1 悲观、自责、内疚此类心态多数发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

32.2焦虑恐惧忧思过度。

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

(2)心烦不安。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寝,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3)紧张恐惧[1]。

3.3压抑、沮丧抗拒治疗有此心态患者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

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

因长期控制饮食,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尤为突出,在被迫远离自己喜爱的食品及水果,情感上受到压抑。

32.4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①焦虑、急躁: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

心理护理的论文

心理护理的论文

心理护理的论文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护理学无论在理论概念上,还是在内容实质上近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心理护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一:论骨科损伤的心理护理摘要:创伤性骨科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

不仅是一种躯体创伤,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创伤后早期肉体的伤痛与受伤时的惨痛场面,常使患者产生刻骨铭心的印象,轻者产生后怕心理,重者则诱使患者的心理活动偏离正轨,造成情感意识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的精神情绪及语言行为的异常。

关键词:骨科损伤;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75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有效减轻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治疗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75例骨科创伤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40.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4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肱骨骨折17例,肩胛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17例。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5例,高中和初中23例,小学19例,文盲8例。

治疗时间为2~6个月。

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护理对策。

由于患者在年龄、性格、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故其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有效的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达98.8%。

2心理护理骨折创伤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心理应激中,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反应[1]。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患者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不同。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加强心理护理。

内科护理论文5篇范文

内科护理论文5篇范文

内科护理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内科护理说课稿内科护理学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内科护理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与反思五大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课程设置1、课程定位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治疗、护理患者,促进康复及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内科护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全部护理专业课程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临床各科护理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是护理岗位必备的核心专业知识课程。

其内容涵盖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性、风湿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等八章内容。

2、课程目标护理模式的改变知识目标:掌握常见内科疾病临床表现、护理措施,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要点,了解常见内科疾病发病病因、发病机制、常见检查项目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判断病情变化的能力、配合医生进行诊疗操作能力、合理用药能力、对内科疾病实施护理能力、进行健康教育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高度的同情心、爱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

3.课程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护理程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融合二、教学内容——内容选取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遵循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学生情况: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第三学年的学生。

首先她们文化基础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 有参与讨论和探索的热情,思维活跃,基本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堂纪律较好。

但是自主学习积极性欠缺。

突出与临床实际应用理论课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实训课突出技能考核与临床内科护理技能操作需要相对接体现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需要二、教学内容——内容序化:课时分配二、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教材教参:本次教学内容选自何先平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摘要】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复杂,有些疾病需要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的行为、言语、态度来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内科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提高免疫力,并能尽快的康复出院。

【关键词】内科患者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034-01随着护理观念及护理模式的改变,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

现代的内科护理工作己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打针、发药等基础工作,而是要具有创造性、独立性的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搞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内科护理工作,需要护士掌握不同病人的心理,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生检查及治疗,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内科病人疾病的早日康复。

一、内科患者的心理分析1 悲观、自责、内疚。

此类患者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因为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担心患病不能照顾家庭,给家庭带来困扰而感到自责、内疚,对生活失去信心、整日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治疗丧失信心,时常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这种病人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 焦虑恐惧。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病人没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

有的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考虑到经济问题,故而产生种种忧虑。

有些患者对疾病不去积极地接受治疗,而是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平日里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吃药后效果不明显马上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寝,有人不能接受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惧怕因疾病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失眠等。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毕业论文内蒙古医学院护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主要科室病人心理特点的调查及心理护理方法的分析专业:护理学毕业生:回晓庆指导老师:***完成日期:2009年10月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1 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4)1.1内科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4)1.2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4)2 外科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5)2.1外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5)2.2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5)3 儿科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6)4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6)4.1孕妇妊娠期的心理特点 (6)4.2孕妇分娩期的心理特点 (6)4.3孕产期妇女的心理护理 (6)5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7)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作者简介 (8)摘要:随着现代化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使患者有病可医,为了完善和紧随现代医学的大军,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进步,去创新。

前沿的医疗技术,高端的医疗设备,完善的医学护理及诸多因素的完美结合,才能让每一位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

对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的了解及正确、妥善的护理方法,会更有效和针对性的对病人采取适合病人的护理操作,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病人心理特点护理方法随着现代化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使患者有病可医,为了完善和紧随现代医学的大军,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进步,去创新。

前沿的医疗技术,高端的医疗设备,完善的医学护理及诸多因素的完美结合,才能让每一位患者看到康复的希望。

对各类病人的心理特点的了解及正确、妥善的护理方法,会更有效和针对性的对病人采取适合病人的护理操作,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下面是三年中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医院主要科室病人的心理特点的调查及护理方法的分析。

1内科病人的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内科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

浅谈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

浅谈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

浅谈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内科疾病的病因复杂, 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1]。

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 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 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 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 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如何在了解内科住院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 是需要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

现对248例内科住院患者的心里护理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48例内科住院患者中男性158例,女性100例,其中25-35岁134例,36-59岁84例,60岁以上40例。

病因依次有心血管疾病66例,脑血管疾病118例,呼吸系统疾病22例,糖尿病46例,其他6例。

2 患者心理特点2.1 焦虑、急躁心理内科系统由于病种复杂, 病人诊查时间较长,而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病人的心理感受,往往不能给予耐心解释,使病人产生焦虑、急躁心理。

有的疾病来的比较突然,许多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容易产生紧张、急躁及焦虑。

有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 由此产生各种心理反应[2]。

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很大,不配合治疗;有的与医护人员争吵不休,严重时甚至发生医患纠纷。

本组焦虑、急躁心理患者258例,病因依次有脑血管疾病104例, 心血管疾病60例, 呼吸及其他疾病32例。

2.2 恐惧及抑郁许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缺乏必要的了解, 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

同时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也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

疾病折磨使病人情感脆弱, 依赖心理增强, 自控能力下降, 产生恐惧心理; 家庭的困境使病人承受经济压力, 感到有孤力无助的抑郁感觉。

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心境、睡眠障碍、兴趣丧失, 有自罪感。

研究报道住院的不同阶段79.1%的患者曾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这直接影响患者的主观幸福感[2]。

本组患有恐惧及抑郁患者136例, 主要为脑血管疾病78例, 心血管40例, 呼吸及糖尿病18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 要: 目的:总结对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体会。方

法:对68例前来我院进行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指导。结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3

1 绪 论 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糖尿病是内科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引发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给予正确对的心理护理,使其缓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免疫力,促进血糖标准,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来我院治疗的大约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临床资料 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6岁。大多数患者为复发,少数为初发。 3 心理分析

3.1 悲观、自责、内疚 此类心态多数发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害怕因需要照顾给家庭带来困扰而感到自责、内疚。而他们又正处于学习、创业、的大好时光,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 经济 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

3.2焦虑恐惧 (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寝,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此类心理患者占53%,较为多见。有资料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的客观症状[1]。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患者由于饮食结构突然改变且食物量控制不准,极易造成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及营养不良。对严格控制饮食难以接受,加之糖尿病病程长,短期治疗效果不明显,害怕并发症,担心治疗费用等,变得特别焦虑不安,恐惧心烦。

3.3压抑、沮丧 抗拒治疗 有此心态患者均为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者。他们对治疗用药产生对立态度,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长期控制饮食,特别是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表现尤为突出,在被迫远离自己喜爱的食品及水果,情感上受到压抑。对于病程长且有逢并发症的老年患者,因为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而自暴自弃,情绪沮丧,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不配合治疗,拒绝用药、血糖监测和饮食控制。 5

3.4否认、多疑 此类心态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11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并不典型,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易被患者所忽视,多是通过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被发现的。多数患者否认检查结果,反复到多家医院求证。随着对疾病知识的深入学习,有些老年患者往往将书本上的症状与自身对号入座。身体一旦出现细微不适就会担心病情恶化。此时患者往往过度就医,敏感自怜,精神萎靡不振。

3.5麻痹大意 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在病情稳定的后,自认为控制疾病很有经验,一切自己做主,忽视血糖及并发症的监控。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状态是较为危险的,往往偏离规范治疗使病情出现反复。病情较轻的年轻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我院治疗的11例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

3.6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 内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①焦虑、急躁: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较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 6

心,有时甚至对医务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②恐惧、忧虑:患者对人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了解不透,有些检查还会增加痛苦,患者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心理[2]。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③丧失信心慢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再加上承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④愤怒的心理当患者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产生忧虑。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护土要耐心解释、诱导、改变患

4 心理护理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用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医学知识与其交谈,取得信任,引导患者正规就医,尽快健康诊断,使其正视疾病,及早治疗。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各种思想顾虑,操作要镇静,快速而不忙乱,紧张而有秩序,让患者有一种安全感,与病人建立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在我科多年来从事护理工作中得到一个启发:从对患者的亲切称呼做起,对中老年患者称呼一声亲切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听似很正常,但在病区内对这样的称呼,让他们会感到无比亲切,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将护士们当做自己的晚辈,拉近了护士与患者们的距离,他们就会把一些心理所想有感而发,倾诉出自已心中的担忧从而减轻心理的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4.2 开展健康讲座 主动宣教,耐心解释,采用多种方式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使患者了解疾病,明白通过正确的饮食运动用药,病情是能够有效控制的,并可请恢复健康的患者现身说法,互帮互助,以激发意志,消除恐惧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导致糖尿病的4大可控因素:即:超重或肥胖;环境污染;生活方式;情绪因素。进而使糖尿病患者达到或尽可能的自我控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 向患者 分析 目前 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 治疗 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 发展 。 7

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 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 经济 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 影响 。 4.3 让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 往往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医务工作者发现病人生理病理的情况而避开对病人正面交涉疾病,而是单从患者减轻的症状来了解病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让病人参与疾病病理生理的转变过程往往也是减轻糖尿病人心理负担的一种方法,我科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让其了解自身疾病检查结果的转变的病人心理负担反而减轻,反之一贯的不了解、猜疑无形中更增加了心理的压力。护理人员应该让他们充分了解疾病及控制血糖的方法与措施。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