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新的护理模式要求给

病人进行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护理。没有心理护理这方面,护理便不完整,本次实验通

过对我院内科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和实际心理护理干预,进一步证明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

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处于最佳护理状态,注意心理护理,可避免对病人的不良刺激,

使病人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纠正其某些不良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行为,从而促进病情的

早日康复。

【关键词】内科住院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正文:了解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对存在负性心理的病人进行心理护理,2009

年06月至10月,我们对我院400例住院病人病人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发现有340例存在

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部分病人有复合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虑、急躁、恐惧、忧虑、丧

失信心、愤怒等。我们认为,加强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病人住院时

间及医患纠纷都有积极作用【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2009 年 6—10月我科住院400例病人中男230人,女170人;年龄 30—80岁,平

均55岁;大专以上65人,高中学历 190人,初中及以下145人。

2 方法:自编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方式。发放卷调查表400份,回收400份,有效率100%。

3 结果:400例住院病人中,34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虑、急躁、恐惧、忧虑、丧失信心、愤怒、期望过高、报复心理等7种心理问题。其中焦虑276例占69%,

急躁246例占61.5%,恐惧288例占72%,忧虑226例占56.5%,丧失信心14例占3.5%,愤怒10例占2.5%,报复心理3例占0.75%。

4 分析:内科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

① 焦虑、急躁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之对疾病

知识的缺乏,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较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甚至对医务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

② 恐惧、忧虑病人对人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了解不透,有些检查还会增加

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的心理【2】。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

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

种忧虑。

③ 丧失信心慢性疾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病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再加上承受不了长期病痛的折磨,有

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④ 愤怒的心理当病人多次住院而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时产生忧虑。愤怒甚至埋怨的心理,护

土要耐心解释、诱导、改变患者的心境,认真振作患者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⑤ 报复心理:病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其动机是不正常的,这种病人心态很难察觉。

5处置: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选文档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 件。许多疾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 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 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 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病人建立起克服困难的 勇气。

心理学题库基本名词解释(总汇)1

心理学题库: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测验法(人格):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前意识:意识与无意识之间过度层面。 催眠: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注意: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瞬间意识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在这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节省意志的努力。 感觉 感觉: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感到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察觉能力。 知觉 知觉: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在经验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时,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感觉不断在变化,知觉稳定不变。 方位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浅谈对病人及家属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可能为病人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病人的心理需要主要表现为: (1)躯体需要主要指病人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及精神需要病人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即便有病时,也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有成。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倍。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摘要】目的依据现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服务宗旨。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烦躁、悲观失望的心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结果经治疗和心理护理后,住院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论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人性尊重和人道护理。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逐步将护理的重点,放在人性化,个性化上,以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进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本方就住院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展开讨论。 1心理特征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患者要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疾病给带来的痛苦体验,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情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住

院患者常出现以下心理特征。 1.1恐惧情绪患者住院要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医院,要面对一身素白的医生、护士,患者害怕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害怕各种医疗设备,害怕打针,尤其是对要做的各种检查,害怕疼痛,特别是对一些侵入性的治疗,如导尿、上胃管等各种插管,害怕会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害怕医生或护士对自己的忽视。常表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出汗,语速急促。 1.2焦虑烦躁心理以中年病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又需大量经济支出。给家庭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担心预后不好,影响工作,高度的焦虑不仅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1.3悲观失望心理多见老年,病情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他们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认为无药可医,不配全治疗。患者变得软弱无力,没有自信心,独行言寡,厌恶社交,将自己孤立起来,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1.4自卑心理慢性病患者因长期用药治疗,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情反复甚至出现严重发作,因此产生自卑心理[1]。有些皮肤病虽不严重,但表现在皮肤暴露部位,影响美观。尤其是青年患者,由于怕人嘲笑或影响恋爱婚姻问题,易产生自卑、紧张心理。有些性病患者,怕被别人歧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精神变得沉闷[2]。 1.5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04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认知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8, 1251–125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2.01251 1251 ·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认知机制* 彭华茂 王大华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 要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机制是认知老化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横断研究与追踪研究表明, 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信息加工资源的衰退导致了基本心理能力的衰退。但由于相关研究不能进行因果推论, 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认知机制尚存在争论。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实验室研究和干预实验设计, 通过操纵感觉功能(知觉压力水平)、干预加工速度与工作记忆, 考察基本心理能力的年龄差异的变化, 以期为认知老化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 基本心理能力; 感觉功能; 加工速度; 工作记忆; 认知老化 分类号 B844.4 1 问题提出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许多心理功能特别是认知功能都出现了衰退, 如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抗干扰能力减弱等等, 认知功能老化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如做饭、理财、就医、外出等。作为个体所有日常活动核心的基本心理能力(Willis, Jay, Diehl, & Marsiske, 1992)对老年人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申继亮, 陈勃, 王大华, 2001)。因此, 对老年期基本心理能力年龄特征及其老化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认知老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Schaie 在著名的西雅图追踪研究中, 依据Thurstone 提出的基本心理能力概念, 选取了五种基本心理能力考察成人期认知功能的发展变化, 他认为这五种能力是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心理能力(Schaie, 1994a)。这五种基本心理能力分别是: ①归纳推理能力(inductive reasoning), 认识或理解新概念及其概念间的关系的能力, 包括解决逻辑问题的能力。 ②空间定向能力(spatial orientation), 对二维或三维空间结构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能够辨别空 收稿日期:2011-10-2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00466)。 通讯作者:彭华茂, E-mail: penghuamao@bnu. edu. cn 间方向以及知觉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③数字能力(number skills), 理解数字关系、快速准确解决简单数量问题的能力。 ④语义能力(verbal ability), 理解词义的能力。 ⑤词汇流畅能力(word fluency), 写作或谈话中产生词汇的难易程度及速度。 无论是横断研究, 还是纵向追踪研究都表明, 尽管在不同方面(不同测验任务所表现的)以及在不同的年龄段, 基本心理能力的衰退模式是有区别的, 但人到老年, 基本心理能力衰退是必然的(Park, 2000; Schaie, 1994b, 2000; 申继亮等, 2001; Cavanaugh, 1997; Baltes & Lindenberger, 1997)。 而对于基本心理能力为什么会随着增龄衰退, 近20年来, 认知老化心理学领域先后提出了四种理论来解释认知老化的机制。有研究者认为这些理论反映的都是信息加工资源的问题, 所以把这些理论统称加工资源理论。具体来讲, 这四种理论分别是:工作记忆理论, 加工速度理论, 抑制理论和感觉功能理论。1982年, Craik 和Byrd (1982)认为老年人之所以发生认知功能的衰退是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能力, 即工作记忆所表现的能力, 后来研究者称之为工作记忆理论。1985年Salthouse (1985)提出了认知老化的速度理论, 即成人的认知操作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是流体认知功能发生老化的主要原因。许多关于加

ICU病人心理

ICU病人心理护理 ICU病人心理变化阶段住进ICU的病人,因病情危重,所以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估计50—60%,他们的心理变化常见4个阶段: 初期的恐惧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在入病房的1~2天,主要是因为对死亡恐惧,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心理反应,是原始的心理抗衡机制的反应。医护人员一般可以用简单的心理安慰,适当的保证,使之减轻这种恐惧心理,以尽快适应监护环境。 心理否认反应约50%的病人产生心理否认反应。多数病人在入室后第二天始出现,第3~4天达到高峰。由于急性症状略有控制,病人心理上否认自己有病或认为虽有病但并不需要住进监护病房,这是一种保护心理防御反应。心理否认反应可以防止过度恐惧的心理。一般持续2~3天,可能有1~2天反复。 中期忧郁忧郁症状一般在第5天以后出现,可见于30%的病人,这是一种心理损失感的反应。病人感到失去工作能力和自理生活能力,忧虑家庭,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消极意念增强,这时医护人员应向病人说明进入监护室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有利于忧郁的消除。 撤离ICU的焦虑许多病人由于对离开监护室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或已对监护病人室产生,在离开监护室时怕不安全产生焦虑反应。医护人员应作好说明,对一些治疗项目不要停用,以解除后顾之忧,减轻病人的焦虑。 临终病人的心理问题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过程,大致可分6个阶段: 回避期是指病人已知患了致命性病症,而医护人员和家属采取保护措施,不把实情告诉病人的阶段。家属与病人之间不谈论病情,也不谈论死亡,病人为了避免引起亲人的悲伤而佯作不知病情,掩饰痛苦。 否认期知道自己患了致命性疾病之后,心理上受到强烈的冲击,病人不承认自己病情变化,认为别人搞错了,但是又总想在医务人员那得到证实,并在护士面前打听医生对自己病情的预后判断。否认期长短不一,但大多数短暂,少数永久地否认。 愤怒期当病情加重,否定的感情无法保持下去时,病人就会出现愤怒、怨恨、羡慕他人不得病,敌视周围的人,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情绪。 协议要求期病人有愤怒转入协议期,表现为部分承认疾病的存在,内心显得平静,并期待医护人员设法治疗,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恢复健康。 抑郁期随着病情日益变化,症状逐渐加重,知道自己垂危无望,在心理上做好了死的准备,表现为极度的伤感。此时可能有安排后事的考虑,或留遗言、遗嘱,或有急切会见自己亲友的愿望。 接受期在心理上完全接受了死亡的结果,是临终的最后一段心理表现。此期病人多为既虚弱又衰竭,处于平静、安然的状态。 大部分病人的疾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不管死亡是突然发生或久病造成的,一般说护理重危病人和安慰这阶段病人的家属,是护理上最难处理的情况。临终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其复杂和多变的。有人将多数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活动变化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否认期 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存有侥幸心理,一旦确诊,又容易产生急躁、焦虑、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583564.html, 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护理 作者:樊春玲鲁丽君赵忠华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 住院患者由于离开了原来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由健康人角色转变为患者角色,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而医务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一般的要求,如尽快确诊、有效治疗、娴熟的操作技术等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患者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必须先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分析产生心理活动的原因,尽量防止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注意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帮助他们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以下是对住院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的简单分析。 1需要良好的治疗与修养环境 1.1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医疗环境对患者应该有积极的影响,并具有治疗作 用,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护士的职责之一是为人群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以促进全民健康。医疗环境的安排、布置、工作程序都需要以服务的对象患者为中心,考虑患者的舒适与方便,尽量减轻其痛苦。因此,创造及维护一个最佳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1] 1.2病室内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并注意优美与悦目。室温要适宜,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为25℃左右。湿度以50%~60%为宜。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减少 噪音,尽可能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工作人员在说话、行动与工作时应特别注意: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适量的阳光照射,能改善皮肤和组织的营养状况,使人食欲增加,舒适愉快。因此,病室内经常开启门窗,让阳光直接射入,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患者的脸部。 2需要被悦纳和有所属 2.1人患病时通常会伴随着情绪及行为上的变化,患者往往会感到害怕、孤独、焦虑、 依赖、烦躁不安。对新患者来说,通常都有一种尽快适应新环境,从情感上被病友所接纳,并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一员的愿望。 2.2护士首先应热情接待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并介绍环境,介绍规章制度,将患者送 入病房时向他介绍同病室其他患者,协助病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病友间的相互帮助与照顾,有利于消除新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情绪,增进病友间的友谊与团结。但是应该善于觉察某些消极情绪的出现,耐心解释,正确引导。护理人员是患者所处环境中的主要调节者,恰当地引导,可使各种影响产生积极因素;反过来,护理人员又可利用这种积极气氛,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

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第二章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第一节心理诊断技能 一、做好初诊接待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间接询问来访者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 如:您希望我在哪些方面向您提供帮助? 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我的帮助? 二、科学使用谈话法 谈话法是心理咨询员掌握的心理学方法之一,是一种有目的的交谈。初诊时通常采用这种方法获得临床信息及建立与来访者间的关系。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耐心细致地听来访者叙述自己的苦闷,本身就是对他的尊重、接纳,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只有诚恳地全神贯注地去听,能听懂,来访者才愿意讲述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才能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 2、非评判性的态度,可使来访者感到轻松、无所顾及,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会谈中迫使咨询师表态。心理咨询师态度必须中性的。比如说“我很理解您的情况(心情)”。 3、对来访者谈话内容进行区别或鉴别,关系到诊断和决策。主要是对谈话内容的真伪进行鉴别。有的来访者有意回避症状的真实原因,他们谈出来的原因与症状没有必然联系。 4、谈话法的种类: ①摄入性谈话——是病史采集法,以问题为中心的会谈,获取来访者背景材料、了解咨询目的,和对咨询的期望。 ②鉴别性谈话性——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测验。 ③治疗性谈话——即针对精神变态和行为异常所进行的谈话,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 ④咨询性谈话——涉及的常是健康人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选择、婚姻恋爱、家庭关系、子女教育培养等等,也包括危机性干预性谈话。 5、怎样提问 在谈话中,无论是要了解来访者各种情况还是想控制谈话内容,都要使用提问的方法。提问是否妥当,关系甚大,提得好,可促进咨询关系,增进互相理解;问题提得不好,可能伤害咨询关系,破坏信息交流,来访者会感到处在被审问的地位。问题提得过多说明咨询员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还没真正理解,没有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容易造成来访者的依赖,不问就不说;还会造成责任转移、减少来访者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时最有帮助的办法是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 (1)封闭性提问——是先设定一种固定假设,期望得到的回答是印证该假设正确与否。比如你与

常见的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常见的住院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护理除了正常的照顾生活和医疗护理以外,也要能够观察分析住院病人的心理状态,分析并给予其正确的心理引导,增强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更好的配合医护治疗,尽早的恢复健康。笔者下文主要以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粗略浅谈。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心理问题;心理分析;对策 引言:常见的住院患者心理表现在开始适应心理阶段,苦闷,悲伤,恐惧不安,和住院以后对高明的医术和良好的护理寄托医生妙手回春,使自己身体早日康复。住院病人有各种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一般情况生理需要比较表面,比如,吃住,医疗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心理需要一些较为内涵,容易被忽视,不用心观察,很难发现。住院患者其心理需要通常要比生理需要重要的多,因此,护士要学会善于观察患者心理活动,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掌握心理护理的技巧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常见情况: 1 刚入住院的心理适应期 刚住院的患者,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病房、治疗室、医护人员及病友,面对这一切,患者会感到不安,如适应不良,会产生恐惧、失眠、甚至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还可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如: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接受别人照顾,对工作,家庭,子女心理上放不下。我们要做的是在第一次接触患者时要表现出诚恳,友好,主动耐心与患者进行心理交谈,认真听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和希望,及时了解满足病人的需要。在交谈过程,掌握技术,根据病人的知识层次,工作等选择适当的交谈内容,指导病人暂时放下其他的工作及时住院接受治疗的必要性,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的情况及角色的转化。 同时多为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疾病相关知识、住院环境等。多巡视病人,及时观察病情,提供患者需要的具体服务,,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患者如何应付这些压力反应。医务人员要尽早抽时间看望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给予安慰、鼓励,进而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以促进健康。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够促进患者配合治疗.还可以建立起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忧郁,悲伤,苦闷心理 病人住院后,对自己的疾病产生焦虑,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易产生期待性焦虑,而在接受治疗时,面临各种治疗以及各种检查,患者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负担,调查发现70%以上的患者在住院地这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以及住院后,对工作和学习上带来一定的影响,会感觉可能给家庭经济上带来一些困难,如担心住院,手术,检查费用过高导致焦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就医患者的心理需求分析

就医患者的心理需求分析 1、求高效 时间就是金钱,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希望尽早治愈疾患而不愿长时间卧床,比如各种治疗、康复、体检,在对外宣传上就要突出这一点。 2、求安全 任何患者(含疗养)都不希望旧病未愈又添新病,困此他们选择完全陌生的一个地方有迟疑的态度,这需要对外宣传以及对病人的咨询中反复强调治疗方法及疗养环境的安全性。3、求便利 总的来说,患者在日常求医的过程中,同类型和档次的医疗机构的选择中,大多数不会就近治疗,便于多方面的?,所以医院附近的人群是我们下力气去争取的对象。 4、重价格 大多数患者不论支付能力如何,都会不约不而同的在意价格的多少,总会做一些比较,同样会出现为了省一毛钱而步行数公里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让患者有比其他医院贵的感觉。 5、接受“关系营销” 老百姓普遍接受“关系”就医,总觉得有熟人在里面有一种安全感,这一点在东北三省更显得明显,所以我们要动员所有医护人员不失时机地对患者进行宣传。 6、健康体检人群。 7、康复人群。 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妇科门诊与其他科门诊有所不同。因为妇产门诊病史涉及到生殖器与性方面的话题,许多患者觉得羞于启齿,不便详谈或不愿公之于众,不能正确联系症状叙述疾病的经过及月经史等。这样就会增加诊治工作的难度[1]。另一方面,患者在挂号、候诊及医生的检查、治疗等过程中易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任何一种不良的刺激均可使患者情绪变化,甚至发生病情突变[2]。笔者在门诊工作多时,深感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门诊护士应力求为患者创造一个主动接受诊查,配合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以便顺利完成就诊。 1 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1.1 掌握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例如掌握患者突然闭经是由于高考引起高度疲劳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理。 1.2 家庭背景分析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等。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所左右,就首先做好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的情绪。

住院患者心理指导

住院患者的心理指导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 评估患者面部表情、体态姿势、言语表情等变化,判断情绪 特点。 2. 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 3. 通过测量和观察心率、血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及食欲、睡眠状况等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产生的原因及调节方法 焦虑的原因 1.认为自己的疾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或带来不利后果; 2.对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产生恐惧心理,怕被诊 断错误及治疗方法不当带来副作用; 3.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生活不习惯; 4.对医疗费用的担心,害怕给家人增加负担; 5.焦虑作为一种症状存在,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更年期综合症。 焦虑的调节 1.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熟悉病友,尽快进入病人角色; 2.尽可能早地让患者了解他的疾病诊断、诊治方案、程序、各种 检查、治疗方法的必要性及可靠性,打消其顾虑; 3.鼓励患者与家属及医务人员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 4.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鼓励家属陪护; 5.遵医嘱给予药物以减轻焦虑。

抑郁的原因 1. 由于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疾病可能导致身体残缺以及患者对疾 病了解不足,往往把病情想的很重,加重心理负担; 2.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如癌症,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认为将不久于人世,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及抑郁心境; 3. 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也可产生抑郁情绪。 抑郁的调节 1. 要尽早地向患者提出治疗有希望的信息,使患者树立治愈的信 心; 2. 尽可能地给患者解除或减轻各种躯体症状,症状的痛苦减轻后 患者的心情会好转; 3. 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帮助患者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4.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治疗; 5. 评估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需要是进行严密看护。 恐惧的原因 1. 认为自己的疾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或带来不利后果; 2. 对医生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产生恐惧心理,怕被诊 断错误及治疗方法不当带来副作用; 3. 对住院环境的不适应,生活不习惯; 4. 医院各种不良刺激,如病友的呻吟、术后的疼痛甚至死亡等都 对患者情绪产生影响。 恐惧的调节

心理学基本名词解释(总汇)

心理学: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 致力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级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心理健康: 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并记录及进行分析,以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 特定量表为工具,对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调查法:

就某个问题要求回答自己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 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 根据预先拟定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级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测验法(人格): 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索和鉴别的方法。 横断研究法: 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纵向研究法: 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 群体序列研究法: 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投射测验: 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 意识与注意 意识(心理活动):

住院病人心理需要

住院病人心理需要 我们知道:病人角色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患病或住院后,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他们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但在医院这个特定环境中,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住院病人有哪些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呢? 一、需要安全的住院环境 安全感是病人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环境的好坏不仅反映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也包括反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安全良好的住院环境,医务人员美好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病人的感情,增强病人的安全感。住院环境要求做到八个字:安静、整洁、安全、舒适。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大有文章。这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共同维护它。首先我们要让病人知道我们的环境、熟悉我们的环境,对住院病人要实行首诊护士负责制。接待新入院病人。做好新入院病人接待的几个第一:“说好第一句话,回答好病人的第一个问题,安排好第一顿饭,帮助留好第一个标本,扎好第一针,教会第一次使用便盘,第一次使用床头铃等”。 首诊护士负责病人的环境介绍: ●床位安排,接到病人住院通知书,接诊护士应问清楚病情(什么病?老年人?瘫痪?性 别?),根据病情立即安排好床位、铺单、放气垫床等,不要等病人来到才安排,这样很被动,也很容易被病人误解为怠慢了他,所以铺好备用床很重要。 ●病区病房布局:危急重病人来到立即进行抢救,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环境介绍。普通病人 来到,接诊护士应向病人介绍:这里是苍梧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几楼XX科,我们安排你住在第几床,你的管床医生姓名…,责任护士姓名…,我叫…,你住院期间在生活上有什么不便之处,请告诉我和这里的护士,我们尽可能帮你解决,医生办公室在…,护士办公室在…,病房卫生间在…,热水供应时间、地点…,开水供应时间、地点…,开饭时间、地点、种类… ●病室内设备使用。床头柜的摆设,污物袋使用垃圾安放,污水倾倒,空调、电视机、传 呼铃使用,贵重物品保管。介绍完毕,帮病人进行三测,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状况,告知病人,我马上通知医生来看你,请稍…等。 ●病人应遵守的治疗护理常规。常规的治疗、护理时间,作息时间,住院规则,缴费注意 事项,大水便器的使用,标本安放…

(完整版)医院针对患者心理疏导方案

针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案措施 为了提高我院服务人群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患者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保障我院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提高我院患者满意度,保持我院的稳定,特制定本方案 一、心理危机与心理疏导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方式不能应对或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入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确定对象存在心理危机一般指对象存在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或刚刚经历重大突发事件,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行为方面有较大改变,且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眼前的危机。语言是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工具。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主要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适当、合理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本质和特点,授以战胜心理疾病的方法,激励心理疾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促进心理疾患者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认清心理疾病的产生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

心理应激反映的能力,巩固疗效途径。 二、心理疏导对象 1.老年人:性格与心理的变化老年人有时候也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缺少对别人的关怀。谈话比较爱谈自己的事,容易向别人诉苦,有体诉的倾向,有疑病的倾向。有时候性格变得警戒、怀疑,或者固执保守。生活变得孤单、寂寞和忧郁。对身体的残缺、功能的衰退焦躁不能适应。对死亡的恐惧等等。 2.慢性病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病人。疾病导致易怒、急躁、情绪兴奋或抑郁、淡漠、呆滞、迟钝、食欲下降、神经虚弱等;治疗所致的心理反应,如利血平可导致忧郁状态,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可导致欣快状态,透析后不同阶段会出现欣快焦虑与抑郁。疾病或治疗造成的疼痛产生不良情绪反应。 3.急性期病人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一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二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

心理自我评价(共9篇)

篇一:心理学自我评价 心理学自我评价 渐渐的,基础心理学课程已经临近尾声了,在这些有限的课程中,我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了解。大学生都是经历过高考选拔出来的,在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社会上,都很容易受到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即将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 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 篇二:青少年心理与发展论文1000字 首先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三者的含义, 知识,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很大争议..正解是根据哲学思想来解释的含义, 当然我们通常说讲的知识,比如在学校学的书本,在生活里学到的常识, 以及在工作中学到的方法,都是知识.. 技能,这个词的解释为,掌握和运用专门的技术的能力.. 个人认为这个属于知识的一类,属于客观存在的知识被吸收后,成为主观的知识.. 关于这个词,我们通常指的是,学会某一种技术之后可以靠它为生.. 态度,关于这个词的说法就很多,我给您总结一下.. 态度来源于欲望,需求,或信念..也就是道德观念,和人的价值观念.. 相信您在马克思哲学课上明白了哲学意义上的这三个词的意思.. 但是您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三者的关系,也就是在现实生活里如何把这三者关系协调好, 达到一定的效果.. 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邓小平的理论,物质与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说明. 现在把三者的顺序说明一下, 态度取决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后天对社会对生活对需求的了解, 所以态度不是第一个具备的.. 知识,我们所不知道的,需要去学习的,都是知识,那么总的来说知识就是第一位.. 那么现在您该知道三者的循序了, 先学知识,然后学习技能,之后更加明确自己的态度..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做人,就能拿到高工资,就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但是这前提条件就是,不管是圆滑的人,还是塌实肯干的人, 他们首先具备的就是知识,这里的知识可以是后天对社会的了解, 当您做到一定的程度了,或者说,已经很有条件了. 这时候便需要一个明确的态度,到底该怎样,或者是持续稳定发展, 还是改变战略.. 总的说来,很是抱歉我没有把三者的深刻含义给您讲明白.. 但是我可以负责地讲, 您必须有的是知识,有知识才会有技能, 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这三者的关系, 所以很多人习惯说心态很重要。 能力与知识、技能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