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前理解”向理解的跨越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0 6
对教学时 间和方式 进行更多 有目的的 思考
回到营养单元
谨防习惯和舒适 引发的自我欺骗
将教学类型与内 容类型相关联
时机就是一切
需要更多的形成 性评估
理解以及知识与 技能的应用
鲍 勃 ·詹 姆 斯 的 逆 向设计实践
预览
第十一章 设计过程
0 1
设计入门
0 2
修订已有 设计
0 4
设计中不 可避免的 困境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辨别理解 的特征
0 2
界定理解
0 3
主题性理 解和综合 性理解
0 4
理解与事 实性知识
0 6
内容标准 和理解
0 5
对技能的 理解
0 1
确定和架 构理解的 技巧
0 2
理解和发 展的问题
0 3
回顾勾股 定理
0 4
理解作为 目标
0 5
对可预料 误解的认 知
0 6
要认识到 可能不只 有一种理 解
鲍勃·詹姆斯的 逆向设计实践
效度自评
3 信度:对评估
模式的信心
4
通用指导原则
5 本章结束前的
提醒
第九章 设计学习
0 1
最佳设计 兼具吸引 力与有效 性
0 2
最佳设计 的特点
0 3
教学计划 中的 WHERE TO要素
0 4
W——学 习方向 (Wher e)和原 因 (Why)
0 5
H——吸 引 (Hook) 和保持 (Hold)
VS理解内容 的逻辑
重新思考范围 2
及序列
3 激发兴趣与反
思、再反思
学生课程理解的意涵现实偏差及应然取向

学生课程理解的意涵现实偏差及应然取向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课程理解日益成为人们争相探究的问题,但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教师的课程理解,而很少注意到学生课程理解的重要性。
课程理解是个体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与课程相互交流、对话,从而生成课程意义的活动,作为课程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课程理解者,而且教师理解课程是以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程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形成了自我意义。
学生课程理解是其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建构个人课程哲学和彰显生命意义的必要途径。
一、学生课程理解:个性化意义的生成在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对于人的活动、人的行为、人的全部生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用,它规定了作为有限的、历史存在物的人的限度,也规定了作为心理与认知主体的人的认识限度和人生体验的意义范围。
课程理解作为以课程为对象的理解,是指主体通过知识学习或教育实践的方式,对课程各方面内容的深入认知和领会过程。
学生的课程理解是指学生作为主体,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下,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文本等的意义解读,是基于个人的前理解对课程意义进行个性化的创生过程。
学生不是从教师那里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而是纳入了个体已有的知识、实践和情感经验,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课程理解,不仅深化了其对课程的领悟,获得了自我发展,而且还丰富了课程的内涵。
因此,学生课程理解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一)植根于学生的文化背景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它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文化包含了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任何人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这就是人所存在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主体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总和。
爱德华·霍尔认为,文化是一套看不见的、习以为常的模式,它决定着个体的行动、知觉和存在方式。
关于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以往人们认为,课程是经过人类选择的文化,它是文化的具体形式之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解释学循环——精选推荐

解释学循环6.解释学循环1.解释学简介1.1.解释学的历史解释学就是专门研究意义、理解与解释问题的学问。
解释学的前⾝是古代 “释义学”。
早在⼈类远古⽂明时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卦、神话、寓⾔意义的问题。
古希腊时代亚⾥⼠多德的学说已涉及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解释学”⼀词的词根 hermes就来⾃古希腊语,其意为 “神之消息”。
当时,⼈们已把如何使隐晦的神意转换为可理解的语⾔的研究看作⼀门学问。
中世纪的A.奥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学家在对宗教教义进⾏新的解释时,逐步把以往对解释问题的零散研究系统化。
16世纪的宗教改⾰家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圣经本⽂的原则与⽅法的问题,对解释学研究起了较⼤的推动作⽤。
此外在法学、历史学、语⾔修辞学等传统研究中也⼀直涉及解释学的问题。
但在18世纪以前,有关如何正确理解⽂意内容的研究往往被称作“释义学”。
这类研究往往从实⽤性出发,实际上是⼀些零散解释规则的汇集。
古典解释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F.E.D.施莱尔马赫(1768~1834)和W.狄尔泰在前⼈研究的基础上开创的。
施莱尔马赫致⼒于圣经释义学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普遍性理论,使神学的解释成为普遍解释理论的⼀种具体运⽤。
狄尔泰被看作是西⽅传统解释学的集⼤成者,他仿效为⾃然科学奠定哲学基础的I.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为“历史理性批判”的解释学。
他所关⼼的中⼼课题是:处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解释学如何能对其他历史性的表现进⾏客观的理解。
他认为⾃然科学中的因果“说明”原则与精神科学中的“理解”原则根本对⽴,彼此各有其适⽤范围,互不逾越。
他还把⽂化现象中的“理解”看作是⼀个⽣命(作品解释者)“进⼊”另⼀个⽣命(作品创作者)的过程。
也就是说,⼀切社会⽂化现象都相当于在种种符号中固定化了的⽣命表现,理解这些现象就相当于把握符号创造者的主观精神世界。
狄尔泰以前的各种解释学研究,在西⽅往往统称为古典解释学。
理解层次贯通法操作完整版

理解层次贯通法详细步骤预先准备六张纸,上面分别写上: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身份、系统。
把六张纸依次序排成一条直线铺在地上,每两张纸间分隔约一小步的距离。
受导者站在“环境”的一侧纸外准备开始。
用这个技巧前,必须事先定下一个目标。
这目标可以是受导者本人人生里的任何事情。
这个技巧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由别人引导去做。
以下的话题,是出自辅导者口中,受导者不用说出目标的内容,辅导者也可以完全达到效果。
1、准备“现在你站在这六张纸的起点,准备用这个技巧帮助自己有所提升。
请你首先闭上眼镜,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安静下来。
”(辅导者用语言引导受导者进行深呼吸,辅导者的呼吸配合受导者的深呼吸。
)“现在,你把运用这个技巧所需要实现的,目标?在心中默念一遍,让自己很清晰地了解这个目标是什么。
当你准备好的时候,请点一下头,好让我知道应该继续下去。
”2、环境“现在你踏上,环境?的纸上,请你想一想与,目标?有关的人、事、物、时间、地点的资料。
这个目标涉及一些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或者环境中?牵涉一些怎样的时间上的问题,例如:你想在什么时候完成,目标??在什么时候开始有变化的出现?还有这个目标牵涉些什么?什么物品?我想你用些时间把这些一一地想一遍。
不用急,你有很多很多时间。
只有当你已经完全地把有关地环境因素想过一遍,才需要点点头,好让我知道带领我继续下一步。
”3、行为“好,现在请你向前走一步,踏在,行为?地纸上。
请你想一想,与,目标?有关地事情,你现在是怎么做的?你过去是怎样做的?请你把现在的做法想一遍。
只有当你完全地把过去和现在的做法想了一遍,才需要点点头,好让我知道带领你继续下去。
”4、能力“现在请你向前走一步,踏上,能力?的纸上。
在这里请你想一想,你曾经考虑过有些什么不同的做法,或者现在想考虑的?我也想请你想一想,你拥有些什么能力,能够帮助你达到目标?也想一想,你尚需一些怎样的能力,会对事情有帮助?你有很多时间,可以慢慢地、详细地想,只有当你已经完全地想过一遍,才需要点点头,好让我知道带领你继续下去。
申论范文:以新思维解决旧问题

申论范文:以新思维解决旧问题申论范文:以新思维解决旧问题引言: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来解决。
传统的思维方式常常束缚我们的思维,限制了问题的求解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新思维来解决旧问题,以应对新的挑战和变革。
一、扩展思维边界在解决旧问题时,常常需要我们扩展思维的边界,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思维模式常常是固定的、惯性的,容易导致我们对问题的看法狭隘或陷入僵化的思维路径。
如果我们能够打破这种思维束缚,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就有可能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以环境保护问题为例,传统的思维模式常常只注重治理环境污染,而忽视了环境的整体性。
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将环境问题视为人与自然的统一体,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可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跨界融合创新解决旧问题常常需要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创新的融合。
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各个领域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创新和突破。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跨界融合,就可能找到解决旧问题的新方法。
例如,在医学领域,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只注重病症的缓解,忽视了维持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和平衡。
如果我们将医学知识与中医理论进行融合,以整体观念来对待疾病,就可能找到更加有效和综合的治疗方案。
三、运用技术创新技术的发展是解决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多高效而精确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运用科技创新来提高问题的诊断、分析和解决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旧问题。
以教育领域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单向传授知识,缺乏互动和个性化。
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将教育个性化、互动化,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四、启发潜在需求解决旧问题不仅需要满足现有的需求,更需要发掘和满足潜在的需求。
通过洞察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我们可以提前预测和解决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贴切的产品和服务。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阅读附答案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阅读附答案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

2020年新课标Ⅱ高考语文试题(文字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丨丨卷(表达埋)两部分吠睻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较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A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个名为“接受美学■萠蹶晿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仅仅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驗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炫终结. 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因为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有,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有,所以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劍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g 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烃松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诹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51导接受者对现实实行反思和批判ㄠ摵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S&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挠艫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哏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眠德格尔提出∠前迓解”,即现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走丈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訧表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衣语文试题第I页(共10页)在相sa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试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实行时.当我们接受历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能够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I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理解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持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仅仅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阐释学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

阐释学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一、引言当今译界在经历了语文学范式和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阶段后,进入了后结构主义范式的研究阶段,翻译也从作者中心论转移到了译者中心论。
译者走出了原文文本的小天地,走进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
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我们也看到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了否定原文意义,认为意义在读者理解中产生或由读者赋予的现象。
在译界,出现了翻译是改写、操纵或征服的看法。
翻译好像挣脱了原文的束缚,在译者的阐释里渐行渐远。
我们耳边也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根本就不存在文本原义这样的东西 ","(文本)只是一次'野餐'会:作者带去语词,而由读者带去意义 . "那么,究竟有没有原文意义存在? 如果原文意义存在,是什么呢? 阐释学,这门关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学科应该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阐释学主要发展阶段的文本意义观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阐释学经历了四个阶段:传统阐释学,包括局部阐释学和一般阐释学;现代阐释学,包括哲学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阐释学。
虽然不同发展阶段的阐释学理论都视理解为研究对象,但它们对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及文本意义的看法是不同的。
局部阐释学主要针对宗教和法律文本进行阐释,在阐释《圣经》时,认为意义就是神意。
一般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
施莱尔马赫把阐释学的对象拓展为一切文字文本,力图制定适用一切文本理解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他认为把握文本意义意味着把握作者意图。
为此提出了两种释义方法:语法释义和心理释义。
他认识到由于时间距离,文本的词义发生变化,而且词义本身也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要用语法释义确定词语的真正含义。
他还提出了个别与整体的阐释学循环,认为文本中的个别词义要根据其周围词义来确定。
这一方法即使在当今也有其积极意义,不过相对于这种语法释义,施莱尔马赫更强调的是心理释义。
认为语词虽然传达思想,但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无法传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潜意识的欲说之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前理解”向理解的跨越
作者:钱晓国
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年第07期
初读戴望舒的《雨巷》(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后,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诗中弥漫着“爱而不得”的单相思所带来的浓郁的伤感氛围。
受生活阅历、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所限,学生表现出这一普遍性的“前理解”完全在情理之中,也在笔者的预料之内,但对《雨巷》文本意义的把握若就此止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显然是浅而狭的。
为促使学生的“前理解”向理解迈进,笔者采用了两种措施。
一、多读善引,激发探究热情
将《雨巷》视作爱情诗并没错,但“爱情”主题是如何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爱情”又是一种什么特质的爱情,学生对此是茫然的。
况且,即便是“爱情说”,也有深浅之别。
教师此时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在无疑之处生疑。
《雨巷》韵律鲜明,节奏感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男女混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节律中的意味,然后找到印象最深刻的字词句。
一名学生对第一节诗中的“悠长”印象很深。
他认为这句诗采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小巷之长,读起来心头会有一种微微颤抖的感觉。
另一名学生对“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印象很深。
他认为一般的人并不想碰到这样有着忧郁气质的姑娘,但诗人“希望逢着”,这就形成了错位和冲突。
问题自然生成:“‘我’为什么希望‘逢着’这样一个姑娘?”
再如最后一节,诗句的结构句式、语言表达几乎和第一节一样。
教师问这一节在全诗中的作用,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首尾照应”“前后呼应”“深化主旨”。
学生做出这样的回答,其实也是前理解在起作用。
此时,教师不是指责,而是引导他们走出前理解的束缚,生发新的疑问。
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最后两节诗连在一起读几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读后指出:诗中“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几句明明告诉我们,他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来了又去了,既然“我”对姑娘心心念念,怎么不去追呢?最后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与第一节相比,只是把“逢着”换成了“飘过”,这种写法很“反常规”。
于是,问题产生了:这姑娘是某个具体的人吗?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出来。
他们围绕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第二节,美丽的姑娘为什么哀怨而又彷徨?第三节,我为什么如姑娘那般冷漠、凄清而又惆怅?第四节,姑娘为什么走近我并向我投来太息一般的眼光,是有意还是无意?第五节,诗人梦中有一枝丁香,身边又飘过这女郎,丁香与女郎之间是什么关系?第六节,女郎擦身而过,在我的耳边,为什么淅沥的雨奏响的是哀曲?
这些问题是否要逐一引导学生探讨,是否都需要得出明确的结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诗歌意蕴丰富,具有巨大的张力,很多时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很多时候就包含了问题的解决。
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固有的前理解受到了冲击,而这正是学生深入理解、创新理解的重要基础。
二、关联文本,拓展广度深度
1.关联“广义文本”
这里所说的“广义文本”包括社会背景、作者生活及情感经历。
反观学生已有的“前理解”,其重要来源是《雨巷》文本本身,很少有人自觉地“知人论世”,更无人主动搜寻戴望舒的其他早期诗作,因而显得视域狭窄。
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时代背景方面,学生注意到1927年的中国正处于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反革命浪潮兴起后,包括戴望舒在内的大批进步知识青年,思想陷入苦闷和彷徨。
此时的戴氏避居江南小镇朋友家的阁楼里,以诗的形式来抒发个人“诚挚而忧伤的感情”(蓝棣之语)。
而且,诗人自幼生活在小巷密布的江南,无论是生活还是求学,都是每日里在小巷中穿行。
江南绵绵的细雨、湿滑的青石板、蜿蜒曲折的小巷都烙印在诗人的潜意识里,无形中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养料。
再联系《雨巷》诗歌文本,学生得出诗人“苦苦追求理想社会和美好人生”的主题。
还有其坎坷情路。
写《雨巷》时,诗人正苦恋其文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不得,这姑娘或许就是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原型。
一时的恋爱受挫并没有让戴望舒放弃,他执着追求,甚至以死胁迫,二人终于订婚,但是,苦恋八年的结果是施绛年移情别恋。
随后的两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穆丽娟和杨英,也都成为他婚姻中的“匆匆过客”,无一例外地移情别恋。
学生比照《雨巷》中“我”对丁香姑娘反反复复、飘忽不定的希望,以及姑娘还是与“我”擦身而过、飘然远逝的情形,发现戴氏的诗艺与生活竟然惊人的相似。
诗人追寻他美丽的梦幻般的爱情,他看起来甚至似乎有些喜欢上这种“虐恋”(学生活学活用,来自虐恋主题影视剧)。
还有学生发现,《雨巷》充满浓浓的自哀自怜。
这些广义文本的关联,弥补了学生在知识经验方面的匮乏。
由此,学生“前理解”的视域大为扩展。
2.关联“狭义文本”
“狭义文本”包括他人对作者作品的评论、作者自己的创作谈,以及作者其他的相关作品。
关联狭义文本,就是要将待解读的核心文本与其他辅助性的文本在意义上彼此对照。
这种“互文”式的学习能破除学生对权威的迷信,将“前理解”向纵深处推进。
在《雨巷》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问学生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学生都说好。
由于课本和资料上都是说好的声音,学生缺乏比较,有此反应也属正常。
于是,教师让学生读他人对《雨巷》的负面评价。
如戴氏好友杜衡说,“我们自己几个比较接近的朋友却并不对这首《雨巷》有什
么特殊的意见”,“就是望舒自己,对《雨巷》也没有像对此较迟一点的作品那样的珍惜……”(杜衡《〈望舒草〉序》)卞之琳认为“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辞藻,却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更为浅显、浮泛”(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余光中更是直言不讳,称《雨巷》“音浮意浅,只能算是一首二三流的小品”(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
这些评论让学生很是震撼,打破了他们在权威言论影响下的“前理解”局限。
诗人《雨巷》以外其他作品的关联,对学生“前理解”向深处拓展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教师安排学生细读戴望舒其他的早期诗作。
他们观察到“夜”“孤寂”“忧愁”等消极词高频出现。
比如他的《夜行者》,“这里他来了:夜行者!冷清清的街道有沉着的跫音,从黑茫茫的雾,到黑茫茫的雾。
夜的最熟稔的朋友,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
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
你看他在黑夜里:戴着黑色的毡帽,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
”学生敏锐地指出,诗中的“夜行者”分明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就蜷缩在灵魂的角落里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
再如他的《烦忧》《秋天的梦》《八重子》《寻梦者》《到我这里来》《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等诗,也都出现了这样的消极词语。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了诗人既期望得到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内心,但通过争论,学生又认为不矛盾,因为人越孤独,越是渴望爱情,这是人的本性。
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在极力抵达“爱情”主题的深层意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初级阶段,虽然不够成熟,有时甚至还很盲目,但很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学生的前理解向理解的跨越,引导措施固然重要,但正视并尊重学生的前理解更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作者单位: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