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影响了后世诗人们的创作。

他在诗歌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开创了新的表现手法。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也被广泛传播,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的诗作对后人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白居易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被后人们广泛称赞,其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白居易的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贡献,其影响仍然深远。

【关键词】白居易、诗作、艺术贡献、艺术风格、诗歌形式、文学思想、传播、后世文学、影响、成就、评价、结论。

1. 引言1.1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官员,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白居易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与认可,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贡献不可忽视。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清丽明快,语言简练明了,富有音乐美感。

他常常描绘自然景物,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风貌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清新明快的风格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被称为“白乐府”。

白居易还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尤其是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格律诗上的探索与创作,开拓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样式与技巧。

他的文学思想也在诗作中得到体现,传播了他对人生、情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创作思路。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所展现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他对诗歌风格的影响、对诗歌形式的创新、对文学思想的传播、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都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其诗作的细致研究与评价,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白居易的艺术价值,体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2. 正文2.1 艺术风格的影响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简洁,语言质朴朴实,多情细腻,充满生活气息。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一、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1. 温婉细腻白居易的诗歌以温婉细腻为主要特点。

他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注重细节描写。

他的诗作中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能够深入人心。

2. 情感真挚白居易在创作中表达了自己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节上所把握,将自己情感投入其中,并通过语言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3. 描述现实生活白居易批判现实,关注人民生活,他的诗歌中常常描绘社会百态,呈现出大唐盛世时期的繁荣和沧桑。

三、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1. 开创骈文诗流派白居易在骈文诗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

他运用富于律动感的韵律和行数,开辟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对后世的骈文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影响后来文人雅士白居易以其温婉细腻、情感真挚的诗风深受后来文人雅士的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其他文化名流学习借鉴的对象,也激发了后世无数学者和艺术家对诗歌创作和人生观念的思考。

3. 启发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白居易通过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引领了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新境界。

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思考和情感。

四、结论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温婉细腻、情感真挚和对现实生活描写为主要特点。

他对骈文诗的创新以及其独特的诗风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对人们情感与美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成为了文人雅士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同时也启发了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方面更广泛的思考。

以上是关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影响的简要介绍。

白居易以其独特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创了新的诗歌形式,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文化名流和艺术家们在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方面的探索。

《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研究》

《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研究》

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及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研究
1. 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被尊称为“诗圣”,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深入研究白居易的诗词创作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承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 白居易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在这一部分,将介绍白居易的个人生平和他进行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包括他的出生背景、教育经历、官职及政治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3. 白居易诗风特点及艺术成就
在这一部分,我会详细探讨白居易的诗风特点以及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例如,他以豪放而富有情感表达的方式脱离了儒家礼教和骈五格等困扰先前唐代文人写作风格灵感,并成功地刷新了其后继者们对于“新乐府”和“闲寂派”等诗风的理解。

4. 白居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这一部分我将探讨白居易如何通过他的诗词作品和文化观念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他倡导中庸之道、提倡人文关怀和为民写作,用他的文字表达社会现实并反映时代气象,给予后代留下了深刻启示与借鉴。

5. 白居易影响力及评价
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白居易被后世誉为“诗圣”的原因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各个时期对他的评价。

6. 结论
在结论中,本文将总结白居易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

同时也可以探讨一些未来可能进行更深入研究的方向。

以上是根据您给定主题所完成的大纲内容,可根据需求进行详细拓展。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以其深远的意境、动人的抒情和优美的文学艺术风格而闻名。

这首诗具有许多艺术上的成就和特点:
1.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长恨歌》既具有叙事性,描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悲剧般的
爱情故事,又包含了深沉的抒情情感。

情感真挚、激发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沉浸其中。

2.细腻的描写: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景物、情感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现出
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他运用细腻而富有意境的笔墨,勾勒出了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和历史画面。

3.音韵和节奏感:《长恨歌》运用了丰富的音韵韵律,使得诗篇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

白居易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颂。

4.意境和象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构建和象征的运用,白居易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用自然景物、情感投射等手法,将杨贵妃的悲剧与时代变迁相结合,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意义。

5.文学价值:《长恨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在文学
上有着重要地位。

它不断地被后人赞美、吟诵,并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其深邃的情感、优美的文学表达和历史意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之一。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摘要】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优美、意境深远,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见长。

在艺术创新方面,白居易将诗歌写作引入到宫廷,开创了以文人诗歌为主体的新风气。

他对诗歌形式和意境上的探索,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的"艺术宰相"。

白居易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作品在音韵、意境、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被奉为经典。

白居易的诗歌传承及影响也不断延续至今,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雅士的创作风格。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白居易,诗作,艺术贡献,风格,创新,影响,地位,审美价值,传承,影响。

1. 引言1.1 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概述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艺术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明快、情感真挚而著称,其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人情世故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他以“诗居家而现”,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使其诗歌更显真实感人。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中还进行了诸多艺术创新,如改良成语、修正文字、创新格律等,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作品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更在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白居易的诗作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魅力而备受推崇,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在后世传承与影响不断,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白居易的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艺术贡献。

2. 正文2.1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特点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与特点卓尔不群,他的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清新,富有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的心灵。

白居易的诗作情感真挚、感情真切,常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5篇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5篇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5篇第一篇: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白居易在艺术上存在这些缺陷是不足为怪的。

艺术性的问题不是一个纯技巧问题,它与作家生活经验的广度,以及认识生活的深度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来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白居易对诗歌的贡献

白居易对诗歌的贡献

白居易对诗歌的贡献一、细腻描摹人物,给诗歌开拓出一种新境界白居易的叙事诗基本上是写实的,尤其擅长描摹人物情态。

同是写人,他不满足于粗线条的勾勒,而注重细腻的情节刻画。

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自然生动,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新乐府》、《秦中吟》中备受剥削压迫的妇女和农民的形象,《长恨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琵琶行》中的歌女,以及《霓裳羽衣歌》、《柘枝舞》中的舞伎,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诗人从他们的服饰、容貌、姿态、动作、语言一直写到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人物形象的丰满成了叙事诗的骨架,因此,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为我国古典叙事诗题写了新的篇章。

对景物的描写,诗人也很注重细节,常常用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突出诗歌的主旨。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开阔的气象、雄浑的气势,却开拓出一种新的境界,对晚唐诗歌创作,甚至对小说、词曲的兴起,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故事情节与议论二者映衬,大胆流露自己的好恶白居易创作的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这样,他在写作的时候就恨不得将社会的不平、人民生活的痛苦、官僚阶级的腐化堕落一骨脑地兜出来,所以这部分作品都是“意激言切”,锋芒直露的。

又由于诗人感情的急迫,因而常常不得不在叙事后跟随一些急切的说理成分,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

叙事部分通常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甚至有细腻的外貌和心理描写;议论部分也非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憎。

或痛斥,或嘲讽,或规劝,与叙事部分紧密结合,一气呵成。

如《红线毯》一诗中,诗人描写了官家向宣州人民催逼贡物的情形以后,在结尾便直接用斥责的口吻写出:“宣州太守知不知?一长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伤宅》一诗中,诗人描写了长安贵族们的富丽的宅第和他们“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豪华生活以后,便发出“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的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白居易诗作的艺术贡献
白居易在《秦中吟》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在《新乐府》序中说:“……凡九千二百五十二首,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白居易的许多诗歌就是在这种文学主张的支配下写作的。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白居易诗作在艺术上的贡献。

一、细腻描摹人物,给诗歌开拓出一种新境界
白居易的叙事诗基本上是写实的,尤其擅长描摹人物情态。

同是写人,他不满足于粗线条的勾勒,而注重细腻的情节刻画。

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幼,一举手,一投足,都显得自然生动,富有强烈的立体感。

《新乐府》、《秦中吟》中备受剥削压迫的妇女和农民的形象,《长恨歌》中唐明皇、杨贵妃的形象,《琵琶行》中的歌女,以及《霓裳羽衣歌》、《柘枝舞》中的舞伎,无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诗人从他们的服饰、容貌、姿态、动作、语言一直写到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人物形象的丰满成了叙事诗的骨架,因此,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为我国古典叙事诗题写了新的篇章。

对景物的描写,诗人也很注重细节,常常用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突出诗歌的主旨。

这些作品虽然没有开阔的气象、雄浑的气势,却开拓出一种新的境界,对晚唐诗歌创作,甚至对小说、词曲的兴起,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叙事与议论相映照,大胆表露自己的爱憎
白居易创作的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这样,他在写作的时候就恨不得将社会的不平、人民生活的痛苦、官僚阶级的腐化堕落一骨脑地兜出来,所以这部分作品都是“意激言切”,锋芒直露的。

又由于诗人感情的急迫,因而常常不得不在叙事后跟随一些急切的说理成分,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

叙事部分通常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甚至有细腻的外貌和心理描写;议论部分也非千篇一律的说教,而是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憎。

或痛斥,或嘲讽,或规劝,与叙事部分紧密结合,一气呵成。

如《红线毯》一诗中,诗人描写了官家向宣州人民催逼贡物的情形以后,在结尾便直接用斥责的口吻写出:“宣州太守知不知?一长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伤宅》一诗中,诗人
描写了长安贵族们的富丽的宅第和他们“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的豪华生活以后,便发出“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的议论。

又如《轻肥》和《歌舞》两诗,诗人在描写了“是岁江南旱,瞿州人食人”,“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的匕首一般的警语。

其他像《凶宅》、《买花》、《杜陵叟》、《议婚》、《两朱阁》、《紫毫笔》、《隋堤柳》以及《新丰折臂翁》等诗都是采用了类似的表现形式。

这种客观的描绘和激切的说理语言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白居易的社会政治诗的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诗中虽然出现了一些直叙的、议论性的语言,但在整首诗的形象上却并没有起着破坏作用,相反的,正是由于这些“片言居要”的警策性的语言,加强了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

究其原因,乃是由于这些议论在整首诗中并不是游离成分,而是和诗中感性的形象描写紧密在一起的,它们是整个诗篇感性形象中所必然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激动着的感情的升华。

由于诗人思想的深刻和感情的真实,以及由于这些议论成分本身也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形象特征,所以它们不仅没有破坏整个诗篇的形象构思,反而加强了诗歌的抨击力量。

这种客观的描述和形象描绘与警语式的议论成分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独具特色。

三、通俗语词入诗,“创前古所未有”
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生动自然,极炼如不炼,拙中见精巧。

他善于采用朴素的白描手法摄取外在景物的鲜明特征和抓住人物内心世界的瞬息万变的复杂情绪,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用字炼辞上不尚雕琢与华美,但所塑造的形象却非常鲜明深刻,所表露的感情却非常真挚深切。

清人刘熙载曾赞赏他的语言艺术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
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我们读他的一些诗句如“此地何妨便终老,譬如元是九江人”(《九江春望》),“不知灵药能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和郭君枸杞诗》),“骨肉都芦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赠邻里》),像“譬如”、“怪得”、“都芦”(即“总共”的意思)等都是当时的口语俗字,读起来自然生动。

白居易平畅浅切的语言给他的作品带来家常语一样的亲切感,使人容易了解并接受他的作品。

但过分强调通俗,也会影响诗歌的艺术性。

对白居易的这种诗风,自唐本朝起,就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原因主要是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太露太直,缺少回味。

不过,“大凡才人好名,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

白居易的作品能流传下来,也正是他在通俗语运用方面“创前古所未有”。

四、引领诗歌新变,创制元和诗体
元和之际,社会相对安定,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经过一部分诗人的努力,诗坛上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韩愈奇险,孟郊琢削,李贺诡幻,卢同、刘叉变怪,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歌则以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独树一帜,他们倡导的社会政治诗及创制的“元和体”诗成为时人崇拜仿效的典范。

“元和体”大致包括这样几类诗:《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次韵相酬之作及长篇排律,杯酒光景间的小碎篇章。

这些诗歌大多没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义,但能以情感人,诗体和声韵富有新的变化,很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

如长篇排律《游真悟寺一百三十韵》,用游记文的手法写诗,描述五日登山的经过,诗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山水人物,跃然纸上。

那些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的小诗,都是眼前景、口头语,写得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据说当时“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元和体’”。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在白居易创作的“元和体”诗中,步原诗韵再创作以酬和别人诗篇的作品有很多。

这种风气开始于元、白,也应和了当时士大夫的文化生活方式,并成为元和诗坛上别开生面的一种诗歌新形式。

如白居易《醉后却寄元九》:“浦池村里匆匆别,沣水桥头兀兀回。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元稹的酬作《酬乐天醉别》为“前回一去五年别,此别又知何日回?好住乐天休怅望,匹如元不到京来!” 两首诗好似姐妹篇,一呼一应,内容和形式都是相通的,体现了诗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当然,两诗韵脚相同,有点文字游戏的意味,但是格律要求更严。

次韵相酬的作品同时也促进了诗人之间的创作交流,常常使诗人们的诗歌风格彼此影响,对作家群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白居易和元稹等人还把排律的篇幅加长,扩展到几十韵甚至百余韵。

在选材上,白居易从各地的风土人情一直写到自家的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可以成为他诗歌的内容,经过提炼,清浅可爱,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还常常用俗语俚语入诗,使作品的文字更贴近生活。

在格律方面,诗人不再严格遵循传统诗歌格律的定制,而以淡化古体诗和律诗界限的方法来适应诗体发展变化的要求,写了很多格诗和半格诗的作品,并出现很多散文化的句式。

以白居易为首创制的“元和体”,体现了中唐以后诗歌的新变。

这次诗歌革新与元和年间的古文革新同时进行,诗文革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晚年,写诗成为白居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而他对诗歌创作的观念既不同于早年写作讽喻诗的“不务文字奇,不求宫律高”,也不同于出刺苏、杭等地悉心研讨诗律,而是将诗歌作为代言的工具,无所不言,无所不写。

长期写作形成的习惯,使他不能丢弃格律诗的深刻影响,而又不愿意过多地束缚自己,因而产生了半格诗这样的作品。

半格诗是中唐古诗的一种新体裁,不过古、律诗界限模糊的倾向在元和初年就出现了。

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都有这种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