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河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探析
清风劲舞大河安——浅谈黄河三门峡廉洁水文化

而拒绝,毅然决定临危受命。
大禹在和舜帝、皋陶讨论时,曾说:“子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葵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尚书·益稷》)为了不耽误治水进程,大禹辛日娶涂山女,甲日即返回治水。
之后,13年治水历程中,他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就连自己的儿子启出生都没有返家。
后来,人们就用“辛壬癸甲”形容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精神。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韩非子·五蠹》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尸子》曰:禹“手不爪,胫无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为了治理水患,实地调查各地水情,大禹身执耒臿,劳身焦思,夙兴夜寐,殚精竭虑。
累得大腿没有了肉,小腿没有了毛,手脚上满是厚厚的老茧,甚至得了偏枯之疾,以至于走起路来一颠一跛。
腿脚不便,他便拄着拐杖四处勘察测量,雨水淋湿了衣裳也顾不上更换,帽子被风吹跑、鞋子脱落也顾不得捡,这些都是为了争分夺秒抢占治水的有利时机。
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住着简陋低矮的房子,穿着粗劣破旧的衣裳,吃着粗糙简单的食物,号召大家节约勤俭、廉洁自律,尽己所能将人力、物力充分运用到治水上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一词出自《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大禹家风家训的集中概括。
大禹治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
对于百姓的困苦,他都能感同身受,就像孟子有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
”在大禹看来,百姓如果不能丰衣足食,就是自己没有尽到职责。
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他时刻关注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生活。
对于居住在低洼潮湿地区的百姓,给他们发放适合此地区种植的稻种;对于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百姓,他让后稷分发救济的粮食。
这些利民爱民的做法,让百姓即使在灾荒之年也有基本的保障。
实践探索,心怀天下。
《宋史·河渠三》中记载:“昔禹之治水,不独行其所无事,亦未尝不因其变以导之。
第4章水利建设的水文化

4.1.2 水利发展简史
(2)中国水利发展简史
③ 现代水利 水利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无论水利建设的数量、质量
,都取得了远远超过历代的成就。
2011第一次水利普查
水库98002座 水电站46758座 水闸268476座 橡胶坝2685座 堤防总长度413679公里 泵站424451座 农村饮水工程5887.46万处 塘坝窑池共1145.82万处 总灌溉面积10.02亿亩 地下水取水丼9749万眼
5
4.1.1 水利的概念内涵
近代:工程水利
“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 、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代: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利
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内容 ,内容更充实,概念愈完整。
6
4.1.2 水利发展简史 水利的发展史
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大提高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施工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
水利再次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到2012年,全世界灌溉面积 约为3亿公顷,排水面积约为2亿公顷;2012年全世界水力发 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05亿千瓦。
现代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水平与保护程度越来越高。
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 自16世纪下半叶,中国水利建设的发展速度已趋缓慢。
详细请阅:《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农田水利 史》、《中国科学技术史 水利卷》著作。
13
4.1.2 水利发展简史
(2)中国水利发展简史
② 近代水利 水利工程建设甚少,即使建设也是时断时续,水利建设
整体上处于衰落时期。
1000年,大规模引水灌溉。 印度河流域及恒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开始了水
对塔城市“水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候 ,其特点 是地 处 中纬 ,降水 量较 丰沛 , 日照
充足 ,无 霜期短 ,春季 升温快 但不 稳定 ,夏季 短促而炎热 ,秋季降温迅速 ,冬季漫长而酷冷 。
水文化属于 一种 以行业 特色 文化 为 主线并 具有社会文 化一般 属性 的文化 ,即它 首先 是水
塔城 市 为 塔 城地 区 的政 治、经济 和 文化 中心 , 是一个多 民族聚居 区。塔城市有大小 河流 ( 泉)
大桥应进行整修 ,大桥 上下游 附近河 道 内可建
的亮点。该景点应辟 为 开放式公 园 ,建设 中应
程建设 ,具体包 括喀浪古 尔灌 区续建配套 与节 几处拦河矮坝 ,营造瀑布景观 ,充分显现 “ ” 水 土保持工 程 ,喀浪 古尔 、阿布都 拉河河道治 理 考虑 与其北 面紧邻 的赛 马场连成 一片 ,打 造塔 及市区防洪工程 ,库鲁斯 台草场综合 治理工程 。 要通过建设 节水 型社会 ,使 水资 源利用率得 到 城市区内最大的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区与休闲地 。 ( )垂 钓公 园与快活林 。快 活林位 于乌 拉 3 斯台河流经塔城市 区北端 的河 滩 ,自 18 90年起
保持 、生态 保护 、节水 灌 溉 、水利 发 电等水 利
“ 塔城 ”最 早 建 于 清 乾 隆 二 十八 年 (74 1 工程 。截止本世 纪初 ,塔 城 市共建 成 引水枢 纽 6 年) ,称 “ 肇丰” ,经过两 次搬迁后 于 19 年在 4 ,各 级 灌 溉 渠 道 总 长 度 3 4 k ( 渗 率 81 处 2m 防 8 塔尔 巴哈台山南麓 选址 重 建 ,史称 “ 满城 ”或 4 %) 4 ,水库 4 ,机 电井 1 8f 。2O 座 5 ̄ O6年塔城 4 l .
2 1 第 3期 0 0年
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建设研究浅析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得 到了优化和升级。
促进文化交流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项文化交流工 程。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沿线地区乃至全国各地 的文化互动与融合。
提升社会形象
通过加强“水”文化建设,提升南水北调工程的社会形象 ,树立其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南水北 调工程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3
水法规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重视 和保护意识,增强水资源管理的社会责任感。
04
“水”文化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与挑战
工程建设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建设方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冲突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可能更多地关注工 程的经济效益和进度,而当地居民则可能更加关注工程对自 身生活的影响和利益的得失。这种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当地居 民对工程建设产生抵触情绪。
在施工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质量管 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避免 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环 境破坏。
“水”文化在移民安置中的作用
移民文化传承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重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原 有村落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融入新社区的建设中, 使移民在新的环境中仍能感受到家乡的氛围。
社区文化建设
通过建设社区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移 民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 理解和尊重。
03
“水”文化在南水北调中 线的应用与实践
“水”文化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水利工程设计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阶 段,水文化理念被融入其中, 以实现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共存。
生态环境保护
中华水文化概论

《中华水文化概论》部分送审稿(连载四)(发稿时间:2007-6-1 9:51:16 点击数:567)水文化研究的提出及进展情况“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越来越受到政治界、思想界以及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青睐和积极关注,都试图用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已成为“三个代表”这一全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这些都说明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当代水利事业正面临着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
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了立足长远,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为了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水利事业。
这些都要求水利事业以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为引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提出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客观要求。
水文化,是一个看似亲切,又很陌生的概念。
说它陌生,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从未听到水文化这个名词,直到今天,各种辞书、字典中也找不到水文化这个辞条的踪影。
说它亲切,是因为水与人,水与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创造了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
所以,当水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人们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特别亲切,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

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一批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典型案例水文化是指以水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理解、利用和表达。
水工程则是指人类通过建设与管理的方式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发展和生活需求。
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意味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国在推动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不少典型案例展示了水文化与水工程的完美结合。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1.世界水坝——三峡大坝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长江三峡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除了发挥着控制洪水、发电和航运的重要作用外,三峡大坝还积极传承和弘扬了长江文化。
大坝上建有长江三峡博物馆,展示了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为水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为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2.水城传奇——广州珠江新城广州珠江新城是广州市政府的城市更新工程,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务、文化和生活综合区,同时也注重对珠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建设过程中,珠江新城将珠江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以此彰显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珠江新城还规划建设了众多水体景观,如白天鹅湖和花城广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场所。
珠江新城的成功建设,不仅为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水文化与水工程的融合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3.水梦园林——杭州西湖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水文化景区之一,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西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对西湖景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坚持保护水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杭州传统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水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在西湖景区内,建有许多具有浓厚水文化色彩的园林和亭台楼阁,如岳庙、花港观鱼等。
这些建筑和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杭州传统文化的场所,同时也为水工程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
校园文化 水文化内涵探析

水文化内涵探析水为万物之源,大自然的奇观美景离不开水,人类的文明进程离不开水,社会文化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水。
而水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的文化。
水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须臾不能离开的物质,所以人们对水的感触最多。
久旱逢甘霖、春雨贵如油,表达的是人们对水的渴望;洪水猛兽、水患无情,表达的是人们对水的憎恶;相濡以沫、鱼水深情,说的是感情至深;覆水难收、落花流水,则表现出几多无奈。
水是有形的,因她无处不在;水是无形的,变化万千不可捉摸;水是刚毅的,因可水滴石穿;水是温柔的,恰如中国古代之贤妻良母;水是纯洁的,既可以水为净,也应以水为镜,以水为鉴;水是浪漫的,载着童子、诗人、画家云游梦幻天国。
水是生命的源泉,孕育所有生机,包括人类,而且构成人身之主体;水博大精深,既用宽阔温暖的胸膛包容人间万象,又用豪迈奔放的气概荡涤世间污浊。
在中国的《辞海》里关于水的词条,仅首字为水者即达400多个;中国文学、历史书籍中,关于水、涉及到水的成语、俚语、俗语数不胜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确实构成一种文化现象。
广义水文化:水科学+水文学十水艺术狭义水文化:水文学+水艺术=成语、俗语、典故、传说、音乐、美术、电影、电视……。
在旅游中,特别是在旅游景观的塑造与景观承载文化的特色分析,水与旅游产品、水与旅游活动、水与游客、水与导游服务、水与导游员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水文化的拓展水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隐含了河流文化、湖泊文化、海洋文化、泉文化、桥文化、舟船文化、SPA文化、建筑文化等。
如再与中国人的具体生活特点联系起来,水文化可以进一步引申出酒文化、茶文化、汤文化、粥文化、龙文化等。
宇航员在外太空回眸地球,所看到的是一个颗蓝色星球——这蓝色就是地球上的水体。
水是地球的标识。
可以说在宇宙中,由蔚蓝色大洋为主体构成的球外观色彩,成为了宇宙之中地球形象识别系统的显性标志。
地球与水是永恒的主题,是人们水文化亦可谓博大精深。
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建设

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监测和 评估,合理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开展水 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提高水资源保护水平。
实践案例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水生态系统修复
01
通过生态工程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修复受损的水生
水与生态环境
水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化的价值
精神价值
水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 观念、价值观念等,对于人类精
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物质价值
水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 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
基础。
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还提高了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展望
深化“水”文化研究
拓展“水”文化建设领域
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 地区的水文化遗产,加强水文化研究,为 “水”文化建设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
将“水”文化建设延伸到水资源管理、生 态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促进多领域的 协同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水”文化建 设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述 • “水”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价值 • “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水”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水”文化不仅具有上述特 点,还与工程本身的特点紧密相关。中线工程以输水 为主,沿线经过多个省份和城市,将水资源输送到北 方地区,对于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00 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河孕育的丰富多彩的 三道河水文化ꎬ 既包括因水而生的水文化ꎬ 又涵盖 了与水伴生的地域历史文化ꎮ 2������ 1 战争水文化
战争水文化ꎬ 是三道河水文化的源头ꎮ 根据北 魏郦道元« 水 经 注 ������ 沔 水» 记 载ꎬ 白 起 渠 始 建 于 公 元前 279 年ꎬ 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楚国鄢都ꎬ 在 蛮河上游武安镇立碣壅水ꎬ 引水围城作战而开凿的 “战渠”ꎬ 战后其渠不废ꎬ 变为“灌渠”ꎮ 2������ 2 灌溉水文化
三道河水利 工程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白 起 渠ꎬ 始建于公元前 279 年ꎬ 距 今 有 2 000 多 年 的 历 史ꎬ 比四川省的都江堰早 23 年ꎬ 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 早 33 年ꎻ 白起渠的姊妹渠———木渠的建造年代甚至 更早ꎮ 长、 木 2 渠经过历代不断维修改造ꎬ 特别是 1953 年复修ꎬ 渠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ꎮ 该 2 渠 在历代维修中也不断被合二为一ꎮ 悠久的历史ꎬ 积 淀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和科学技术经验ꎮ 1������ 3������ 2 技术先进
三道河水利工程集中体现了水利工程的先进技 术理念ꎮ “长藤结瓜” 的灌溉方式是水利技术史上 的创举ꎬ 白起渠是我国目前有记载的最早一座具有 一定规模“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ꎬ «水经注»和« 大
收稿日期: 2018 ̄ 10 ̄ 23 作者简介: 李 俊(1972—) ꎬ 女ꎬ 高级经济师ꎮ
水利发展研究 2019·2
三道河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探析
李 俊
( 湖北省水利经济管理办公室ꎬ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 水文化是人类在兴水利、 除水害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ꎬ 是中华民族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ꎮ 研究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ꎬ 对提升水工程的水文化内涵ꎬ 提升水利工程整 体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ꎮ 文章以湖北省襄阳市三道河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ꎬ 系统梳理了三道河水 利工程水文化体系、 水文化特色及内涵、 三道河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的特点和成效及存在的问 题ꎬ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ꎬ 以期为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ꎮ 关键词: 三道河水利工程ꎻ 水文化ꎻ 湖北省襄阳市 doi: 10������ 13928 / j������ cnki������ wrdr������ 2019������ 02������ 017 中图分类号: C05 + TV(2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 ̄ 1408(2019)02 ̄ 0070 ̄ 04
1 三道河水利工程基本概况
1������ 1 地理位置 三道河水利工程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部ꎬ 地跨
南漳、 宜城两县( 市)ꎬ 区内水资源丰富ꎮ 南漳县境 内有潍水、 蛮河、 漳河、 沮河 4 条大河ꎬ 自殷商以 来ꎬ 荆山楚人就不断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ꎬ 使得 南漳县具有“四十八大泉ꎬ 七十二河堰” 之美称ꎮ 三 道河水利工程正是“ 四十八大泉ꎬ 七十二河堰” 的重 要组成部分ꎬ 其枢纽工程位于蛮河上、 中游分界处ꎮ 蛮河古称夷水ꎬ 是南漳县第一大河ꎬ 发源于保康县 马胡垭ꎬ 经南漳县、 宜城市ꎬ 在钟祥县境内入汉水ꎮ 1������ 2 工程组成
灌溉、 发电为主ꎬ 集水产养殖、 城镇生活用水、 文 化旅游、 科普教育、 生态湿地修复、 城市景观打造 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ꎮ 按地理 区块划分其工程组成ꎬ 主要包括 3 部分: 水源地三 道河水库、 白起渠灌区和上三渠灌区ꎮ 1������ 3 工程特点 1������ 3������ 1 历史悠久
三道河水利工程由水库工程和灌区工程组成ꎬ 包括大、 中型水库各 1 座ꎬ 小型水库 14 座ꎬ 白起 渠(又称长渠、 荩忱渠ꎬ 涵盖木渠灌区)、 北干渠、 长乐渠、 永丰渠 4 条全长 121 km 的主干渠ꎬ 66 条 全长 397 km 的 支 渠ꎬ 以 及 各 类 水 工 建 筑 物 2 484 处ꎮ 其形成了以三道河大(2)型水库( 又称水镜湖) 为主水源ꎬ 以白起渠为主动脉的 15 座结瓜水库为 补充水源ꎬ 干、 支、 斗、 农、 毛 5 级配套渠道为脉 络的“大、 中、 小” 相配套、 “ 蓄、 引、 提” 相结合 的典型 “ 长藤结瓜” 的灌溉 网 络ꎻ 成 为 了 以 防 洪、
灌溉水文化ꎬ 是三道河水文化的主线ꎮ 白起渠 堪称传承华夏第一渠ꎮ 2 000 多年来历代人民多次 整修渠道ꎬ 不断积累丰富的修治、 管理经验ꎬ 并融 入现代水利科技内涵ꎬ 形成了内涵深厚的白起渠灌 溉水文化ꎮ 2������ 3 生态水文化
生态水文化ꎬ 是三道河水文化的创新ꎮ 新中国 成立后ꎬ 在全面复修长渠并拓展灌溉渠系的基础 上ꎬ 在蛮河上游建设三道河水库作为灌溉主要的水 源地ꎬ 在蛮河 下 游 建 设 中 小 型 水 库 拓 展 “ 长 藤 结 瓜”体系ꎮ 依托自然山水和城市格局ꎬ 在挖掘传统 水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时期水土保持、 保护环境等 理念ꎬ 形成新时期生态水文化ꎮ 2������ 4 镇水文化
7 0
水与文化
元一统志» 中均有记载ꎻ 新中国成立后复修长渠ꎬ 继承了古人经验ꎬ 进一步发展“ 陂渠串联” 这种水 利形式的优势ꎬ 并不断向全国推广这一经验ꎮ “ 长 藤结瓜”式灌溉工程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ꎬ 推动了 我国水利技术的发展ꎮ 1������ 3������ 3 我国水利发展史缩影
三道河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体系庞大ꎮ 传统白 起渠(长、 木 2 渠) 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 的发展历史和工程技术变革ꎻ 新中国成立后三道河 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上三渠的建设、 长渠的复修 以及建成以来的管理运行历史ꎬ 则集中体现了建国 初特殊困难时期对水利建设的重视ꎬ 以及几十年来 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利科技理论的创新之路ꎮ 可以说ꎬ 三道河水利工程从 1 条渠系集中反映了我 国水利发展历史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