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很多研读完《红楼梦》的学者都会以写作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篇一:试论《红楼梦》【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

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

“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

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1.1 索隐派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

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以及思想启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影响力等方面展开综述,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红楼梦的创作背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世纪中叶。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借鉴了当时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将自己对人生、情感、命运等方面的思考融入其中。

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通过对贾府兴衰、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

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1. 文学艺术价值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于世。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曹雪芹巧妙运用对偶、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和内涵。

2. 思想内涵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精深的著作。

作品中对人性、命运、爱情、友情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三、红楼梦的影响力1. 文学影响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家在创作中受到了红楼梦的启发,借鉴了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技巧,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文化传承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作品中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 社会影响红楼梦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中对家族、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伦理、人情世故的思考,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篇一:《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精选作文:《红楼梦》读后感作文《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

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

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

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

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

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方式诗剧。

那时一私人的共同体,他那时期不灭的魂灵,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个儿、充实着自个儿。

正如莎士比亚与诗剧的微妙关系同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人的共同体永不磨灭魂灵的一小批。

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着作,还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权贵的生存,还不如说是当初当前局势的真实写照。

从一点儿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吸引力表现出来出来,用形象具有活力的语言刻画了千千万万的人物形象。

从人物的一举措不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

一丝一一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独特的地方,可谓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漏洞。

而从其中又可以看出一私人的共同体进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人民的生计国计,无不与此有关联。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面前说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

从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贾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加入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半中腰几乎没有啥子相连,是很令人不可思议的。

并且在最终又丢下已经怀胎的宝钗出家为僧。

并且据闻高鄂是由于一个前一任官吏的赞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觉得一个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纯洁的人,况且也没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精神,还进行了西方现代悲剧精神的融合。

从文章的整体写作角度来看,《红楼梦》以个人的爱情悲剧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又以家族的悲剧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所以,《红楼梦》从写作层次角度,对悲剧文化进行了创新,从而进行了现代悲剧文化的体现。

因此,国内的文学爱好者们有必要对《红楼梦》的悲剧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进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新境界的解读。

一、《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红楼梦》一书之所以能进行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与作者曹雪芹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家族变故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由于家道衰落,使得曹雪芹早年的幸福生活在转瞬间变成了回忆,才使得曹雪芹对悲剧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建立在明清之际的悲剧文学艺术的创作积累的基础之上。

因为,《红楼梦》之所以以情为整个故事的核心概念,是受到了当时《牡丹亭》一类的明清小说的影响。

所以,《红楼梦》实际上带有着深刻的时代特征,对明清悲剧文化精神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再者,《红楼梦》对传统悲剧文化的继承,还可以从其透露的社会时代悲剧文化精神中看出。

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处在萌芽和被遏制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文学作品总是以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题。

而在红楼梦中,也深刻体现着这一主题。

此外,《红楼梦》中带有深刻的宿命解脱思想,也是对传统道家的悲壮气概的一种体现,从而展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二、《红楼梦》对悲剧文化的创新《红楼梦》对悲剧文化的创新,就体现在其在多个层次上进行了悲剧文化精神的展现。

而具体来说,就是《红楼梦》主要从人的悲剧、家族的悲剧和社会悲剧这三个角度进行了悲剧文化的体现,从而展现了一种现代悲剧精神。

(一)人的悲剧《红楼梦》进行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进行人的悲剧的刻画。

而主要塑造的人物大致有三个类型,从而全面的进行人的情和欲的悲剧的描写。

首先,第一类人物是类似于贾宝玉、林黛玉一类的“情痴”悲剧人物。

红楼梦毕业论文

红楼梦毕业论文

红楼梦毕业论文《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小说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一家宝贵的财富的描写,以及其中的纷争和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荣和虚伪,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无尽悲凉。

本篇论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和思考。

首先,《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

小说通过描述贾宝玉一家的富贵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贾宝玉一家的富贵生活充斥着虚荣和虚伪,家族成员们一心追求名利地位,争斗不休,没有真正的情感和真诚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曹雪芹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和利益之争对人性的侵蚀,以及虚荣和虚伪所带来的痛苦和困惑。

同时,小说还通过王熙凤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以及她们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压迫和束缚。

其次,《红楼梦》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深刻的人性思考。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角,他天真烂漫又感性多情,通过他的经历和遭遇,曹雪芹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感情。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如林黛玉和史湘云,则具有骨子里的反抗和独立精神,他们在封建社会的约束下,选择了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生活。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矛盾。

最后,《红楼梦》对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贾宝玉一家的故事以及其中的种种悲剧,呈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人们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重要人物的生死离别,以及他们在离别中的痛苦和无奈,无不反映出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哲理语句也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例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也表达了对人性的无尽悲凉和对生活的深思。

综上所述,《红楼梦》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曹雪芹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灵魂的呐喊和对人性的拷问。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论文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清代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出发,探讨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包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王熙凤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贾家的公子,也是贾家的继承人。

贾宝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家族文化。

贾宝玉是贾家的公子,他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贾宝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贾宝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他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林黛玉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家的小姐。

林黛玉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林黛玉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林黛玉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林黛玉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薛宝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是贾家的小姐,也是贾家的女儿。

薛宝钗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女性文化。

薛宝钗是贾家的小姐,她的地位和权力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对待他人都是以诚相待,不欺骗他人。

最后,薛宝钗的形象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

薛宝钗具有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念,她尊重他人,不歧视他人。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八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八篇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八篇美梦终究一场空。

韶华散尽,容颜衰。

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

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

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红楼梦的读书心得议论文篇4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

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

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

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

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红楼梦5000字论文

红楼梦5000字论文

红楼梦5000字论文篇一:红楼梦论文红楼梦论文作为一个一般同学来谈作为中国小说的最高峰《红楼梦》的确有些力不从心或者说自不量力,但还是要试试的。

首先我先简洁介绍下《红楼梦》这本书,《红楼梦》是一部一百二十回的章回体小说。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是一部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

在前五回里我们可以得到《红楼梦》还有四个名字,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而金陵十二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薛宝钗、林黛玉、王熙风、巧姐儿、李紈、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贾宝玉:他躲避过早地接受封建主义的训练,使他避开卷入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利害之争,他身上保持了人性的纯正。

他憎恶仕途经济,厌烦与达官显贵往来,把八股文称为“饵名钓禄之阶”,却对他身边那些地位低下的女子寄予深厚的怜悯,而且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从现代社会看,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青年,没有抱负、没有理想,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相违反。

假如不是由于家庭富有、长辈溺爱,早就应当流落街头了。

才十几岁却把儿女私情时常放在心中,有是一种怎样的坏习气呢?还曾引起过金训儿跳井这一大事。

林黛玉:她的人生观是灰暗的,身世也的确可怜,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寄人篱下。

她满腹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论才论貌她肯定冠绝古今,而且天真、纯净,但她不喜爱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欣赏,这是他们感情的源头。

在全部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显出对功名的唾弃。

她柔弱的外表内,带着对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

一个好女孩子最起码的条件是性格好,善解人意,不工心计又不失端庄。

而林黛玉,孤标自傲,目下无尘。

虽说寄人篱下,但还是千金小姐,有外婆疼,有一群好姐妹陪,并且容貌娇美,才学出众,可她就是不满意。

当她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时,忘却了身边的世界,于是整个世界也就对她报以同样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奇书,虽历经层层波折,却更是历久弥新。

它曾掀起了一股“红学热”,它让无数学者为它倾倒,它牵动着亿万颗痴狂细腻的心。

书中有这样一个角色,她敏感多疑,脆弱静美,纯净高雅,而作者在她身上更是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她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向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提出了深切的怀疑。

当“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墨守千年的传统,然而她却偏偏才华横溢,当迂腐麻木的封建贵族极力捍卫所谓的祖宗留下的“宝贝”,她却毅然决然地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反抗!但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难以放下的清高的姿态从根本上来看就决定了她反抗的不彻底性,也暗示了她的悲剧性结局。

但是就反抗本身而言,又是那么的难能可贵,她内在的坚韧顽强不得不令人叹服!她不是别人,正是黛玉,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奇葩。

虽千百年过去了,然而红学的呼声却一阵高过一阵。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红楼梦》泛黄的纸页,透过先人的视角,层层揭开黛玉神秘的面纱。

关键字孤高自许才华横溢脆弱的韧性内容《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

小说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宝黛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面貌,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在这群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以宝玉,黛玉为代表的觉醒的上层阶级和以贾政为代表的愚昧懦弱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鲜明对立。

而黛玉,这个柔中有刚的女子更是不惜以香消玉损为代价向封建礼教发出尖锐的呐喊,而这血中带刺的倔强与反抗无疑成为正在慢慢消亡中的封建社会中的一抹绚烂的彩霞!一、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敏感多疑黛玉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而黛玉骨子里那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性使得她在这个阴森恐怖的社会中显得是那么突兀,这种“不随分,不识大体”的个性更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梨花院下,他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儿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

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钗的面,把李嬷嬷教训了一顿,急得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

”对于深得主子欢心的丫头袭人,林黛玉也不放过,甚至当着袭人的面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把人人缄口的袭人和宝玉的暧昧关系毫不客气的捅破了。

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李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着讨贾母的欢心。

唯有林黛玉不肯去,不愿借宝钗的光看戏;后来,宝钗给宝玉讲了《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可支,夸赞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点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

”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

从表面上看,黛玉简直一点点都不懂得为人处世的诀窍,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么锋芒毕露的嘲讽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不乖觉,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地看到了支撑起黛玉整个性格的力量,那就是憎恶封建社会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老妈子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宝玉;她揭露花袭人,是因为这个效忠主子的奴才显得那么庸俗,卑下,伪善和缺乏人性,由此也充分体现了黛玉对于甘于“猢狲”的奴性心理的嘲讽与不屑;她挖苦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达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薛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

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有黛玉的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个性品质,这在二十六回中渲染得尤为深刻。

黛玉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没有给她开门。

这本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却使她思前想后,越想越气,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于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细细想来,黛玉实在太易愁了,太爱哭了,仿佛大观园里的欢声笑语,无端误会,冷露寒风,飘零红叶,都能勾起她的无边愁绪,她的眼泪也似乎源源不断,从春流到夏,秋流到冬。

但是细究下去,她的忧愁不是毫无缘由的,它始终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牵引,那就是——叛逆!由于叛逆精神的注入,使得林黛玉的泪珠儿重了,叹息声激了。

原来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显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深处,发出的喉中带血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甚至将来还要贾府“多费得一副嫁妆”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

黛玉的那颗高傲的,神飞在理想云端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下的磨石,隐秘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都始终是一个情感焦点的爆炸和迸射: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问题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回味。

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洒入那些非主导性格素质里去了。

二、才华横溢,卓尔不群,诗人气质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1.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单从林黛玉给香菱讲评诗歌创作的奥秘中就可以看出她才学非凡.《红楼梦》里这一段林黛玉给香菱讲诗的文字,历来很受人重视,并且时常被人引用。

2.她诗思敏捷,出口成章。

林黛玉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潇洒方面,在大观园里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

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洞察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

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之中,并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

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

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

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

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

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

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

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

3.伶牙利齿,聪明过人。

黛玉打趣显得典雅俊则。

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

”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4.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但是如同诗歌有“眼”一样,林黛玉的诗情的喷发也有一个“泉眼”;这泉眼,就是她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爱情和自由。

我们来静静品味下可以说是黛玉的自白的《葬花吟》吧!落花点点,使林黛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触发了她的点点愁绪和满腔悲愤。

她抗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向往:“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诘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宣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哭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她哀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着叛逆者与求索者的基因。

三、脆弱的韧性,不彻底的抗争性林黛玉是执着叛逆的。

表面上她脆弱如风,却有着内在的韧性,她在反叛的道路上有时能像劲松似的挺直自己的腰杆。

她皱着眉头看生活,然而,正是这种意态,集中地、强烈地表现了她对社会,对人生的执拗凝视和痛觉之情。

是的,是“颦儿”,最先从贾府的冷笑与热笑、奸笑与狂笑、媚笑与苦笑声中庄严地、冷静地走了出来,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全部注意!在她紧皱的眉心里,包蕴着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力量呀!人们不禁要深思,要忘怀。

难怪她的知音贾宝玉,在一见之下,就敏锐地捕捉到她的这个性格特征,得意洋洋地给她起了一个表字:“颦颦”。

但是林黛玉的抵抗是不彻底的,带有浓厚的贵族气味。

当她第一次迈进贾府门槛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这固然反映了贾府的森严秩序和令人窒息的气氛,但此时的黛玉,着眼点主要是在盐课老爷家千金小姐的身份上。

她反复叮咛自己:不可有失身份,“被人耻笑了去”。

这一幕小心翼翼,进退有度,礼数周详的开场戏,把林黛玉塑造的简直像个“使节”——从一个袭过列侯的门庭,去拜访另一个更为显赫的贵族世家。

后来。

她寄人篱下了,但是这种贵族小姐的气味并没有因此稍减。

你看,当刘姥姥被贾府上下的人弄的手舞足蹈时,林黛玉却悠然自得地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后来,又极其聪慧地把刘姥姥嘲讽为“母蝗虫”,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从她对高雅举止的极力要求,可以充分感受到她对自身贵族身份的重视,而这也正成了她抵抗不彻底的真正原因,也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悲剧命运。

而林黛玉对刘姥姥这类庸俗卑微的穷亲戚的态度中更是带有一种鄙视的意味,只能作为笑料,付之一谈。

曹雪芹更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王熙凤暗示那个唱戏的女子长的有点像林黛玉,结果被史湘云点破,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

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宝玉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

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

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