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关键词]:挥发油,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在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大都含有挥发油。临床上除应用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入药外,还直接使用从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如薄荷素油用于驱风,丁香罗勒油用于龋齿、广藿香油用于发表解暑和开胃止呕、肉桂油用于驱风健胃、牡荆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情况下,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可由十几种到100多种成分组成。挥发油中的成分按结构可分为含氮含硫化合物、脂肪族直链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几大类;还可根据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划分,如脂肪族直链化合物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等。挥发油所含成分中有的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分的研究对于保证相关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关于挥发油有效部位的认识

在目前的新药注册申请中,还有以挥发油为有效部位的品种,但是,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符合法规的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的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而挥发油常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成分,并非所有结构类型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且具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之和也不一定大于 50%。若挥发油中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总量大于挥发油量的50%,可以将该类结构的成分视为有效部位,而挥发油则相当于提取物。如荆芥挥发油中胡薄荷酮、薄荷酮类成分的量大于50%,可以将荆芥挥发油作为提取物,而荆芥萜类含氧化合物为有效部位。此种情况

与其他有效部位一样,如黄芪经醇提,大孔树脂纯化后,得到提取物,提取物中黄芪总皂苷的量大于50%,则该提取物与荆芥挥发油相当,而黄芪总皂苷与荆介挥发油中的萜类含氧化合物相当,均为有效部位。当然,需要提供药效筛选研究资料,证明提取物中的某类或某几类成分确为有效部位。

其次,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难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挥发油中所含不同结构成分的生物活性可能不同,强度也有差异。当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种类及其量改变时,可能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如细辛挥发油中黄樟醚为可疑致癌物,而甲基丁香酚和榄香烯具有镇痛活性。显然,若将挥发油整体作为有效部位看待,将难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此外,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利于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相对稳定。如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方法等均对广藿香药材中挥发油的量产生明显影响,对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及量的影响也很大,挥发油量的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药材的质量,只有针对有效的同类结构成分进行质量控制,才能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及均一性。

2 关于挥发油的提取

当中药复方制剂处方中的药材含有挥发油时,是否需要提取挥发油常是提取工艺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1)挥发油的安全性。若文献报道挥发油中所含成分具有一定毒性,或者挥发油部分的毒理研究结果表现出毒性,且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与药品的适应症无关,可考虑不提取该药材中的挥发油。如某复方中药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方中含肉豆蔻,肉豆蔻挥发油是该药的主要毒性成分,可引起肝脏变性,且未见该挥发油在心血管方面具有活性的报道,工艺中应不提取该挥发油。(2)挥发油的有效性。若挥发油所含成分具有与新药拟用适应症相关的生物活性;或者在外用制剂中,挥发油虽无直接的生物活性,但可促进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此时,应考虑提取。源于临床经验的传统中药复方,其临床应用的情况可作为参考,如含挥发油的药材,在入汤剂时采用后下的方式,在制成新

药时应考虑提取挥发油。(3)挥发油的量。药材中挥发油的量过低,提取意义不大的,可考虑不提取。一方面,挥发油量少,每日服用剂量可能达不到起效剂量;另一方面,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同时,可能因长时间煎煮使药材组织破坏,不利于对挥发油以外其他成分的后续提取。目前,在中药工业化生产中还没有专门提取挥发油的定型设备,普通多功能提取罐的提油效率较低,对挥发油量很低的药材,有时提取数小时仅能获得少量挥发油或只能得到芳香水。(4)制剂的特点。液体制剂在加入挥发油时,可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助溶,较为方便,此可考虑提取,即使是芳香水也可在配液时加入制剂中;而片剂等固体制剂,需要将挥发油分离出来,并加入辅料使之固化,工艺步骤多且易损失,若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与药品的适应症无关,且量较低时,可考虑不提取。

应结合挥发油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如根据其挥发性、相对密度、溶解性等选择提取工艺。制法项应写明关键的工艺方法及参数,如水蒸气蒸馏应明确为共水蒸馏还是通水蒸气蒸馏等。若为共水蒸馏,还应明确加水量、蒸馏时间、挥发油的大致得率范围等。在挥发油的提取工艺设计时还需注意,应尽量避免在多次水提的同时提取挥发油,否则可能造成挥发油的损失。此外,需关注试验室提取挥发油的装置、工艺参数、得率等与实际大生产之间的差异。大生产挥发油提取设备一般采用多能提取罐或其他类型提取罐改造而成。由于大生产加热方式、冷凝及油水分离装置等与实验室不同,在实验室挥发油提取装置上能顺利提取挥发油的,在大生产中可能挥发油的得率明显降低,甚至仅能收集芳香水。若对提取挥发油的冷凝装置和油水分离器等进行改造,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挥发油的得率。在中试研究时应尽可能采用与大生产原理相同的设备,认真考察挥发油提取设备、工艺及其参数等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使采用的提取挥发油工艺符合大生产的实际情况。

3 挥发油中成分的分离纯化

大多数植物药所含挥发油的成分较复杂,直接采用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同类成分的量往往低于挥发油总量的50%,常需要进一步纯化才能使其达到有效部位的要求。在工业化生产中可采用分馏、萃取、超临界萃取、吸附色谱分离、析晶等方法对

挥发油进行纯化。在工业化生产中可以根据待分离成分的性质,以及实际生产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香料工业所用的一些设备和分离方法可供借鉴。

4 含挥发油药材的质量控制

影响药材中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种类及量的因素较多,如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加工、贮存时间及条件等。不同种类植物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不同,同一植物不同部位所含挥发油的成分组成也有差异,如樟科樟属植物的树皮中多含桂皮醛,而叶主要含丁香酚,根则含樟脑。同一植物的相同药用部分不同采收期所含挥发油的成分也不完全一致。有人从深秋季节采收的山地六月雪鉴定出43个组分,从夏季的山地六月雪鉴定出72个组分,二者共同成分仅有6个。药材的产地对挥发油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据报道,不同产地栽培类型的广藿香药材中总挥发油的量以南香为最高,牌香最低,而油中主要有效成分广霍香酮的量则是牌香最高,南香最低。二者结果相反。要保证提取得到的挥发油所含成分基本稳定,必须对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进行控制,必要时,应对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产地加工、贮存时间及条件等予以明确规定,并在相应制剂的批准注册文件中以适当的形式注明。

5 制剂中挥发油的检测

5.1 复方制剂中挥发油的测定:需根据品种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及方法。挥发油中所含有效成分不够明确的,可测定挥发油的总量或醚溶性浸出物量;挥发油中所含有效成分明确的,可采用GC法测定有效成分的量。

5.2 挥发油中有效部位的测定:由于挥发油中所含有效部位的结构(如萜类)中经常缺少发色团、助色团,难以直接用比色法对其所含有效的大类成分总量进行测定;同时,由于结构中经常缺少活泼基团,也难以利用化学反应后生成物的特性进行大类成分的测定。建议加强前期的基础研究,如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中的有效部位进行研究,明确有效部位中所含具体成分的结构及其在GC图谱中的位置,以有效部位中代表性成分为内标或采用对照品为外标,以有效部位中相同结构类型成分的峰面积之和进行归一化法定量。将测定单一成

分的量与测定大类成分的量结合起来,采用GC方法同时测定两个指标。建议尽量考察同类结构成分中不同成分对气相色谱检测器响应的差异,避免差异过大对定量结果产生影响。该方法可排除其他结构类型成分的干扰,其专属性优于直接比色法。挥发油中有效部位的量应规定上下限,以保证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

5.3 其他:同种挥发油的特殊气味、挥发性、相对密度、在乙醇中的溶解度、比旋光度、折光性等物理参数相对稳定,是鉴别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挥发油中所含成分易挥发、稳定性相对较差等特点,采用主要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几个主要特征成分之间的峰面积比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还可根据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的特点,视情况建立碘值、酸值、酯值、醛酮量检查等项目。

6 挥发油的稳定性

稳定性研究中,需采用能够灵敏反映挥发油稳定性的指标,如可采用GC-MS法,对色谱峰数量的多少及峰面积的大小进行考察,以了解相关成分的稳定性状况,以及不同成分相互转化的情况。考虑到挥发性成分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建议进行稳定性影响因素试验,考察温度、光线等对挥发油稳定性的影响。若为液体制剂,还需要考察低温下挥发油是否会出现分层、析晶等现象。此外,需根据挥发油的稳定性选择贮存条件与包装材料,如采用棕色瓶,密封并低温贮藏。若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采用塑料等高分子材料,还需考虑包装材料与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相容性。

由于挥发油具有挥发性,在贮存过程中容易损失,故在制剂过程中需采用必要措施提高其稳定性。若为液体制剂,可加入增溶剂、乳化剂等。若为固体制剂,可采用吸附或包合的方法,或将其制成软胶囊、微囊或微球等。用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是目前较常用方法,包合后可提高挥发油稳定性,但需注意提高包合率,减少挥发油的损失。必要时,还可在制剂过程中采用充氮、避光、加合适的抗氧剂等方法提高制剂中挥发油的稳定性。

7 结语

由于挥发油所含成分的特殊性,在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在挥发油的提取、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研究,选用符合要求的药材,采用合适的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等,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谈谈中药挥发油问题02

挥发油在许多中药中存在,作为单味药和配伍复方中众多化学成分中的一类,挥发油是否针对相应功效主治有贡献,是值得研究的。如果该中药中的挥发油针对该功效主治无贡献,则在工艺制定时,就无需对其进行提取,也可减少生产成本,甚至可以考虑将其除去,以较少“被动保留”挥发油对制剂工艺和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如果有贡献,则应该对其进行尽可能完全的提取,以保证药效。目前对许多药材的挥发油是否要提取入药,观点不一致。以金银花为例,金银花在治疗外感热病的复方制剂中使用频次较高,在这些制剂中,金银花入药的方式也不同。从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的成药中,我们发现金银花的入药方式有3种,即金银花提挥发油入药,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金银花全粉入药,如银翘解毒片;金银花水煎提取物入药如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从上述制剂的挥发油入药方式不同,提示对挥发油在金银花治疗外感热病中的作用认识的不一致。许多其他含挥发油的中药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加强对中药挥发油与该药材功效主治相关的药效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药效学研究结果,制定该药材及含该药材复方的挥发油的提取和制备工艺,是科学、合理应用挥发油的前提。

2 挥发油的提取技术

以挥发油对药材或复方主治功效的药效学研究结果,确定挥发油是否需要针对性地提取。目前常见的挥发油提取方法有压榨法、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压榨法主要用于挥发油含量非常高的中药挥发油的提取;溶剂法在实验室中有一定的应用并常与其他提取方法配合使用,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极少;

水蒸气蒸馏法是工业生产中常规使用的挥发油提取的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挥发油提取的研究领域使用较多,但在工业化生产中,目前应用很少。作为工业生产中常规使用的水蒸气蒸馏法和被认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超临界CO2萃取法,被广泛地进行了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超临界技术所获得的挥发油的得率、高沸点的挥发油成分较高,水蒸气蒸馏法制得的挥发油的纯度及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较高。有些极性大的挥发性成分或以结合状态存在的挥发油,不能被超临界技术提取,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物在化学组成和比例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些研究多从化学角度进行评价,缺少相关药效评价数据,因此两者的等效性尚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中药生产中常用的提取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实际上许多中药材的挥发油在水中存在一定的溶解度,且有些中药品种的挥发油的溶解度还很大,给提取、纯化及后续的工序带来困难,特别是造成油水分离很困难,即使采用冷藏、加盐等方式降低其溶解度,但挥发油损失还是较大。在无奈的情况下,有些品种的挥发油只好采用多次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入药,由于体积一般较大,往往制成口服液或注射剂等液体剂型,如金银花露和柴胡口服液等。有些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水相中的挥发油萃取至油相,然后再将有机溶剂除去,所得的挥发油纯度较高,但在萃取和溶剂挥发过程中,挥发油损失较大,在纯化过程中也伴随着挥发油成分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溶剂残留问题。

有研究,采用常规的水蒸气蒸馏法与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共沸精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解表中药柴胡中的挥发油进行了提取、浓缩,并对浓缩后的挥发油与水蒸气蒸馏液中的挥发油进行紫外吸收图谱的比较,结果发现,其最大吸收峰和最小吸收谷的位置、峰谷的比值及吸收曲线的相似度几乎相同。说明采用这种方法,既保留了常规水蒸气蒸馏法的有效性的优点,同时又保证浓缩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比例变化不大的特点。吸附树脂法和丙酮萃取法图谱与水蒸气蒸馏液的差异较大,吸附树脂法使柴胡挥发油278nm处的最大吸收峰吸收值下降较大,而丙

酮萃取法使最小吸收波长244nm处的波谷消失,说明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比例的变化较大。因此精馏法浓缩纯化中药挥发油技术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关键词]:挥发油,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 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在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大都含有挥发油。临床上除应用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入药外,还直接使用从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如薄荷素油用于驱风,丁香罗勒油用于龋齿、广藿香油用于发表解暑和开胃止呕、肉桂油用于驱风健胃、牡荆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一般情况下,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可由十几种到100多种成分组成。挥发油中的成分按结构可分为含氮含硫化合物、脂肪族直链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几大类;还可根据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划分,如脂肪族直链化合物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等。挥发油所含成分中有的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分的研究对于保证相关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关于挥发油有效部位的认识 在目前的新药注册申请中,还有以挥发油为有效部位的品种,但是,存在较多问题。首先,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符合法规的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的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而挥发油常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成分,并非所有结构类型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且具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之和也不一定大于 50%。若挥发油中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总量大于挥发油量的50%,可以将该类结构的成分视为有效部位,而挥发油则相当于提取物。如荆芥挥发油中胡薄荷酮、薄荷酮类成分的量大于50%,可以将荆芥挥发油作为提取物,而荆芥萜类含氧化合物为有效部位。此种情况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药挥发油提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06年第21卷第3期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179  ? ?思路与方法?中药挥发油提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李希 谢守德 吕琳 冯建安 张嵩 (四川省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所,成都610031)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提取;问题;解决办法 中药是一座灿烂的宝库,几千年来中药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中华民族的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到重要作用。在我们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都含有挥发油,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几类药物所含的挥发油均具有显著疗效[1]。当这些挥发油的药理作用与制剂的功效作用一致时,就必须在中药制备工艺中提取并保留挥发油。但在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中,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保留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挥发油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药物的疗效,这是一些中成药不及中药饮片所煎汤剂疗效好的原因之一。笔者针对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挥发油提取制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挥发油提取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11药材质量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规定了薄荷、姜黄、石菖蒲等药材挥发油的含量,这些药材中,根茎类、种子类药材挥发油的含量通常都能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但薄荷、荆芥等草质药材,由于质地柔软疏松,药材在加工、干燥、贮藏的过程中挥发油易散失,市场上很难购得挥发油含量合格的药材,药材不符合规定就更难保证挥发油的提取效果。此外《中国药典》对一些挥发油含量较高且药效肯定的中药材没有规定挥发油的含量,如川芎、当归、苍术等,市购这些药材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很大,从而也使挥发油提取的收率很不稳定。 21中药挥发油提取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中药挥发油提取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很多品种采用的是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该法可使挥发油的提取和药材煎煮同时进行,节约了时间和能源,因此应用广泛。但水蒸馏法不适用于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且挥发油的收率也很低,会对一些制剂的疗效产生影响,应根据具体的药材品种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 31中药挥发油提取时间不适当 中药制剂的研制中,水蒸馏法的挥发油提取时间是通过实验确定的,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记录不同时间挥发油提取量至挥发油不再增加,以提取总量80%~90%的挥发油所需的时间作为制备工艺中挥发油提取时间,通常会达到4小时以上。但在大生产中,蒸馏的气压、芳香水馏出的速度等都与实验室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一些含挥发油的药材,如陈皮、鱼腥草等,在多能提取罐中长时间煎煮会被煮烂,堵塞药液管道,过滤也非常困难。有的工艺还将提油后的药渣与其它水提的中药一起煎煮,使这些药渣提取时间更长,大大增加了出膏率,有效成分的含量却不一定增加。因此将实验室中得到的挥发油提取时间照搬到大生产中是很不科学的,而这种情况在中药新药、新制剂的研究中却普遍存在。 41实验室中挥发油收率和大生产的差异 在中药制剂的研制中笔者发现,用水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实验室中挥发油收率和大生产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采用多能提取罐提取的挥发油多被乳化,油水分离不好,得到的芳香水还需再处理,如加有机溶剂萃取,加盐冷藏使油水分离,重蒸馏等等,再处理后挥发油的收率仍远低于实验室。通过考察多个药厂的不同提取设备,发现大生产中挥发油的收得率常常只有实验室收率的40%~60%。 51挥发油在固体制剂中的稳定性 目前很多中药固体制剂的制备工艺,是将挥发油直接喷入半成品颗粒,混匀,置容器中密闭24小时后分装或压片,这种处理方法使挥发油在贮存中极易散失。近十年来,随着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新辅料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中药制剂采用β2环糊精包合等方法[2-3]来增加挥发油的稳定性,取得了较

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 作者:吕荷, 张涛 作者单位:甘肃神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46 刊名: 中成药 英文刊名: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年,卷(期):2003,25(1)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23条) 1.张尚鹏中药挥发油的含量控制方法简述[期刊论文]-中国药业 2001(05) 2.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 2001 3.中国药典(一部) 2000 4.陈有根;王汉章;黄敏中国药典 1998 5.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中草药制剂检验技术 1979 6.侯家麟;李象新;孙亚琪对中国药典当归质量标准修改的探讨 1985(03) 7.D C 加瑞忒药物定量分析 1961 8.桥本平庸生药分析 1981 9.罗小萍;扬小持;黄志刚挥发油微量测定方法初探 1989(01) 10.张广强;刘伟;常广福不同产地菊花中挥发油含量测定及GC分析 1990(02) 11.刘本;常忆凌微量挥发油的测定方法 1993(02) 12.王宪楷;赵同芳轻重挥发油收集定量测定装置 1981(12) 13.余明志;邬家林;刘光华介绍一种新型的挥发油测定仪 1994(05) 14.徐静涵全能挥发油提取器的构造及性能 1983(04) 15.陈有根;黄敏;楮小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03) 16.刘小平挥发油测定方法的改进 1985(06) 17.孟宪纾;陈发奎;李卫民中成药分析 1998 18.曾昭钧;李香文微波有机化学进展[期刊论文]-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999(10) 19.张代佳;刘传斌;修志友微波技术在植物胞内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草药 2000(09) 20.鲁建江;王莉;陈宏伟微波法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油[期刊论文]-中国药师 2001(05) 21.王莉;鲁建江;顾承志微波法测定不同季节魁蒿叶中挥发油的含量[期刊论文]-农垦医学 2001(03) 22.王莉;鲁建江;顾承志微波法测定不同季节艾叶中总挥发油的含量[期刊论文]-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1(03) 23.佟铁光;陈新对挥发油提取器的一点改进 1993(05)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陈永青.Chen Yongqing艾叶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亚太传统医药2011,07(2) 2.王万.原红果.陈博.吴纯洁.WANG Wan.YUAN Hong-guo.CHEN Bo.WU Chun-jie中药挥发油研究现状探讨[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 3.曹桂萍.郭立玮.Cao Guiping.Guo Liwei50味常用中药挥发油的理化性质研究[期刊论文]-化工时刊2009,23(3)引证文献(15条) 1.殷红.扬鑫骥.盛静.徐娟华不同情况下杭白菊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业 2004(2)

中药化学知识之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 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 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 (C5H8)n的通式。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挥发油中的萜类主要为单萜与倍半萜。多萜类在挥发油中并不存在,而为某些树脂、色素、橡胶等的成分。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可以含氧或不含氧。对于大多数挥发油来说不含氧的烃类成分虽占大量,但多数无佳适

(行业分析)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药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医药工业是世界公认的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7.7%的年均增长率,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 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纯天然药物(民族民间药和中药属天然药物类)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不同肤色人们的青睐。 中药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多年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世界环境中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我国要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出台新医改政策;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与甲型H1N1在世界范围内爆发都将给我国的中药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我国中药行业的历史发展状况 1.1国内市场状况 我国的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国内早已经形成了相对

比较成熟的民族医药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年均递增16 6%,远高于GDP增速,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中药在医药行业中增长又最为强劲,仅2005年国内中药企业达1000多家,可生产中成药4000余种,产量也由1998年的3428万吨增长到的6O。29万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中药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张中。2003年,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800亿元,继续保持了持续扩张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药行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依然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与2003年比较,2004年医药制造业总体和化学药的增长步伐都明显回落,而中药行业则与上期基本持平,利润增速还有所提升,行业的经营稳定性相对突出。1997到200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倍多,占整个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18.60%增长到2004年的26.10%。由于支持中药行业长期发展的因素,如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持续存在,可以预计中药行业的这种稳定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1.2国际市场状况 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强化,我国中药的出口额在1995年达到创纪录的7.7亿美元之后,曾持续走低,连年大幅度滑坡,落后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002年之后这种势头有所好转,出口额开始回升,2003年,则取得稳定增长,于8年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2008年更是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可以说国产中药在国际

挥发油实验报告

挥发油提取工艺概况 摘要:介绍了中药挥发油活性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及概 况。 挥发油(volatile oil)又称精油,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临床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表明,常用的解表、行气活血、芳香化湿等中药所含的挥发油具有显著疗效。在中药制剂的 研制和生产中,提取和保留挥发油成分是保障药物疗效的重要步骤之一。现将中药挥发油提 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1 中药挥发油的质量标准 目前对中药挥发油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指纹图谱色谱法, 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 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 [2]其中又以gc-ms和hplc测定中药挥发油含量较为常用。 2 中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2.1 水蒸气蒸馏法 水蒸气蒸馏法是最常用的挥发油连续动态提取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较高等优点,在 中药的研制与生产中应用广泛。其方法是将药材粗粉先用水浸泡,然后通入水蒸气,使挥发 油和水蒸气一同蒸出,再通过不同方法或直接分层分取挥发油。分取挥发油的方法有芳香水 析分取,或用氯仿、石油醚、乙醚等有机溶剂萃取。其不足之处是温度较高,耗时较长,易 使对湿热不稳定和易氧化的挥发油成分发生变化,为此,许多人对此不足进行了改进。对于 热不稳定的挥发油有效成分,用水蒸气蒸馏法时需加以改进,可采用50 } 60℃浸取并减压 的蒸馏工艺。如当归挥发油提取川,常压下水蒸气蒸馏法的挥发油得率为0. 32%一0. 400lc, 而且所需温度较高,作为当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蔓木内酷会异构化;改进减压蒸馏工艺,在 50 } 60℃浸取当归挥发油,得率可提高到0. 540lc0. 640lc,较常压下直接水蒸气蒸馏法 的得率高出了400lc。针对医院制剂生产品种多、规模小,而采用芳香水上盐析分取时难以 形成油层、不易收油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加盐、降温的新工艺, 降低了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损失。改进后的水蒸气蒸馏法,能得到更广泛的 应用。[3] 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为萃取溶剂,从液体或固体物料中 萃取出某种或某些组分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scf)是指物质的一种特殊存在状 态。当温度和压力达到某一点时,物质气液两相的相界面消失,成为均相体系,在这个体系 中存在的流体就是scf。scf的密度接近于液体,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与溶剂的密度 成正比,因而scf具有与液体溶剂相当的萃取能力。scf的黏度和扩散系数与气体相近,因 而scf具有气体的低黏度和高渗透能力,故在萃取过程中的传质能力远大于液体溶剂的传质 能力。sfe在临界点附近操作,此时温度和压力的微小变化将引起流体溶解能力的显著变化。 利用这一性质,可在较高压力下,使溶质溶解于scf中,然后通过降压或 升温的办法来降低流体的密度,从而使溶解的溶质因溶解度下降而析出,溶质和溶剂分 离,达到萃取的目的(目前使用的scf是二氧化碳)。[4]方颖等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缬草 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采用超临界c0,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撷草中提取撷草油,用 气相色谱领谱联用(gc-ms)法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和相对含量的比较,结果超临界c0,萃取法提 取出的挥发油鉴定出98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的挥发油经鉴定出67种成分,共有成 分47种,且超临界法所得撷草油的收率约为水蒸气蒸馏收率的1. 8倍。金建忠[c. i〕对超 临界c0,萃取紫苏叶挥发油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挥发油得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萃取压力、 萃取温度、c0,流量和萃取时间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结合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最佳 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 0c , co=流量10 kgh-,萃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

中药新药研发申报流程及相关材料说明

中药新药研发申报流程及相关申报材料说明 一、中药新药的注册分类及说明 1.1注册分类 中药新药注册按审批管理的要求分以下几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仿制药。 1.2说明 注册分类1-6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7、8按新药申请程序申报,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二、中药新药的研发及申报流程 中药新药的研发申报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选题立项——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申报审批——正式生产,其中,新药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分别列举如下: 2.1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一)主要内容: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主要包括制备工艺(中药制剂包括原药材的来源、加工及炮制)、理化性质、纯度、检验方法、处方筛选、剂型、稳定性、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新发现中药材还应包括来源、生态环境、栽培(养殖)技术、采收处理、加工炮制等研究。 (二)注意事项: 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的相应要求,实验动物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要求,以保证各项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2 新药的临床研究 (一)主要内容:

新药的临床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 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二)注意事项: 1. 新药临床研究的病例数应符合统计学要求。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某些类别的新药可仅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 2. 研制单位和临床研究单位进行新药临床研究,均须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有关规定。 3. 研制单位在报送申报资料的同时,须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选择临床研究负责和承担单位(Ⅳ期临床除外),并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如需增加承担单位或因特殊需要在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以外的医疗机构进行临床研究,须按程序另行申请并获得批准。 4. 新药临床研究的申请批准后,研制单位要与被确定的临床研究单位签定临床研究合同,免费提供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药品,包括对照用药品,承担临床研究所需费用。 5. 被确定的临床研究单位应了解和熟悉试验用药的性质、作用、疗效和安全性,与研制单位按GCP要求一同签署临床研究方案,并严格按照临床研究方案进行。 6. 新药研制单位应指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遵循GCP的有关要求,监督临床研究的进行,以求保证按照方案执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负责对临床研究进行监督检查。 7. 临床研究期间若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承担临床研究的单位须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受试者安全,并在24小时内向当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8. 临床研究完成后,临床研究单位须写出总结报告,由负责单位汇总,交研制单位。 三、新药申报的资料项目及说明 3.1申报资料项目

中药颗粒剂辅料研究现状

中药颗粒剂辅料的研究现状 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和散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剂型,由于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且体积小,服用、存储及运输较方便,在80年代曾以年递增40.9%的速度发展,可谓近年发展最快的一种中药固体制剂。1996~1999年间批准的443种新中药品种中,颗粒剂占17.2%,排列第3位。随着药物制剂朝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的方向发展,以及高速搅拌制粒法、喷雾干燥制粒法、滚动凝聚制粒法等新工艺的应用,中药颗粒剂出现了无糖型、泡腾型、包衣型、吞服型等新类型,新辅料在中药颗粒剂中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此现状作一概述。 1 稀释剂(填充剂) 蔗糖、糊精和淀粉是传统的稀释剂,但蔗糖有吸湿性,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龋齿等患者不宜长期服用,糊精和淀粉的冲溶性不甚理想。为开发性能优良的稀释剂,药学工作者作了许多研究。 1.1 乳糖易溶于水,性质稳定,无吸湿性,与大多数药物不起化学反应,对主药含量测定的影响较小,是很好的稀释剂。如:复方芩柏颗粒剂的最佳辅料比为浸膏粉:乳糖=8:2;清喉消炎冲剂的辅料比则以β-环糊精:糊精:乳糖=1:3:5为佳。《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首次收载了4种乳糖型颗粒剂。 1.2 甘露醇、木糖醇、甲壳胺、双岐糖抗病毒颗粒的辅料糊精改为甘露醇后,在冷热水中均可溶解,经临床观察发现改变辅料不影响疗效,对需控制糖摄入的患者增加了一种选择。对续春冲剂的研究表明:以易溶的甘露醇、木糖醇和完全水不溶的甲壳胺为辅料的制剂效果均不好,而双岐糖溶于水,有一定的水吸附能力,溶解速度较慢,无论单独与浸膏粉制粒或与淀粉等混合制粒,其制粒效果均好,结果最佳工艺处方为浸膏粉:双岐糖:淀粉=10:3:2。本类辅料中,蔗糖、乳糖、甘露醇、木糖醇、双岐糖等兼有矫味的功能。 另外,用可溶性淀粉或水溶性糊精作稀释剂,其溶解性比淀粉好 2 润湿剂与粘合剂 2.1此类辅料能使药物细粉湿润、粘合,以便制成合格的颗粒,在使用时应考虑其种类、浓度及药粉的混合 均匀度等因素。 2.2 乙醇为半极性润湿剂,当原料含浸膏较多时,用水润湿易结块,故常用不同浓度的乙醇作润湿剂。如:复方芩柏颗粒剂用50%乙醇为润湿剂,醇的用量为浸膏粉的4%;益脑安神颗粒剂用37.6%的乙醇作润湿剂,使合格颗粒收率达94.52%;补肾壮骨颗粒用的乙醇浓度为60%。管玉珠等在研究抗感颗粒剂的工艺时发现醇浓度直接影响颗粒剂外观;醇浓度低于85%时,颗粒颜色深,在湿粒干燥时出现软化结块现象;醇浓度为90%时,制得颗粒颜色浅,易干燥。笔者在研制平脂冲剂时也有类似发现。因此用乙醇作润湿剂时要控制好其浓度及用量,并迅速搅拌,立即制粒,减少挥发。 2.3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是一种合成高分子聚合物,性质稳定,能溶于水或醇,在40年代以血容量补充药问世,70年代起本品开始用作片剂、颗粒剂的粘合剂,《美国药典》19~23版已相继收载。国外产品有美国ISP公司的Plasdobe和德国BASF公司的Kollidon等。PVPK30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对很多品种有较佳的粘合性和崩解性,在西药制剂中应用日益广泛,现也用于中药制剂。魏凤玲等在制备葛根等的70%醇提物颗粒时用10% PVPK30作粘合剂制剂效果满意;刘利根等用3% PVP乙醇液作粘合剂制备出吞服型双黄连颗粒剂。另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聚乙二醇(PEG) 等也试用作中药颗粒剂的粘合剂。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考试大网站整理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挥发油中的萜类主要为单萜与倍半萜。多萜类在挥发油中并不存在,而为某些树脂、色素、橡胶等的成分。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可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浅析含挥发油中药的炮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36410.html, 浅析含挥发油中药的炮制 作者:张雪梅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22期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炮制 我国传统中药中含挥发油的中药很多,应用十分广泛,如松柏科(如松柏、侧柏),木兰科(如辛夷、厚朴、八角茴香),樟科(如肉桂、樟木),芸香科(如橙皮、橘皮、吴茱萸),伞形科(如防风、白芷、川芎、当归、小茴香),唇形科(如薄荷、藿香、紫苏、荆芥),姜科(如姜、莪朮、郁金、砂仁)等。这些中药中的挥发油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在临床上具有止咳、平喘、去痰、发汗、解表、袪风、镇痛、杀虫、以及抗菌和解毒等功效。由于调剂或制剂等需要,因而需要进行加工炮制,以保证药品质量与用药安全有效。 首先,要掌握挥发油的理化性质,挥发油系一类包括醇、酚、醛、酮、酯、萜、烯类等由十余种以致上百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质。 1.大多数挥发油是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少数呈棕色或黄棕色,个别挥发油具有其他颜色,多具有香气或其他特殊气味,常温下可以挥发。 2.挥发油难溶于水,但制时可出现挥发性特殊气味,若温度高于100℃部分分解,可溶于浓酒精和多数有机溶媒中。 3.挥发油对于空气、阳光以及温度的影响均敏感,易于分解变质。故一般应储藏于有色瓶中密闭低温保存。 4.由于挥发油是混合物,成分不同其沸点亦不同,故可利用此性质来分离提取挥发油。常压下挥发油的沸点在70°至300°之间。因此,须根据其理化性质及临床的需要进行炮制,采取适宜的方法,以确保饮片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炮制对药物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根据挥发油在常温下可挥发的特点,故在加热炮制时,火候的大小与炮制时间要掌握,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挥发油的含量有如下变化,炒炭减少约80%,炒焦减少40%,煨或麸炒等损失10%至15%,为此,保留有效挥发性成分不受或少受损失,应尽量不加热或少加热,如必须加热,火候要小,时间要短,尽量避免破坏和损失,否则会影响疗效。早在《雷公炮炙论》上就指出芳香类药材不可用火处理。例如对茵陈等中药注明“勿近火”。但荆芥,只有炒炭才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用小白鼠对生荆芥水煎剂,荆芥炭水煎剂,生荆芥提油后水煎剂,荆芥炭混悬液(以上制剂灌胃),生荆芥挥发油乳剂,荆芥炭挥发油乳剂(以上制剂腹腔注射),

中药挥发油的研究现状

#68# 现代中医药 M odern T rad itional Chinese M ed icine 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 Jan.2009N o.l29N o.1中药挥发油的研究现状 刘因华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 摘要:对挥发油的特性、提取(分离)方法、影响挥发油含量的因素、控制挥发油含量的方法、挥发油在中 药成方制剂中的取舍、含挥发油类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及挥发油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概述,为含挥发油类药材的生产加工、制剂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研究现状;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09)01-0068-03 1对挥发油的认识 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能完全溶于无水乙醇,在低浓度的乙醇中只能部分溶解,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二硫化碳、油脂等有机溶剂;大多数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少数为其他颜色;有的在冷却时可结晶析出,析出物称为/脑0;在常温下涂在纸上经挥发后不留下持久性的油斑;对空气、日光及温度敏感,易氧化变质,使其颜色加深,密度增加,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树脂状物,也不能再随水蒸气蒸馏。故挥发油应置于棕色瓶内密闭,并于低温避光保存[1,2,7]。 挥发油在植物来源的中药中分布非常广泛,已知我国有56科136属植物含有挥发油。挥发油具有多方面较强的生物活性,如止咳、平喘、祛痰、抗菌、消炎、驱风、健胃、解热、镇痛、解痉、杀虫、消毒、抗癌、利尿、降压、强心、抗过敏活性、酶抑制活性、抗突变活性、抗氧化等,为中药所含有的一类重要成分[1,2,7]。有人还把挥发油作为促透剂,用于透皮给药制剂。另外,挥发油还具有防腐作用。 2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2.1蒸馏法该法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将中药适当粉碎后,加水浸泡,然后可用共水蒸馏、水上蒸馏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前两种方法虽简单,但油受热温度较高,易引起药材焦化,及某些成分的分解;后一种方法提油,温度相对较低,但设备较前两种方法复杂。由于挥发油与水接触时间较长,温度较高,某些含有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挥发油容易产生相应成分的分解而影响挥发油的品质,因此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不能用此法提取。2.2溶剂提取法含挥发油的药材用低沸点有机溶剂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石油醚、乙醚等。提取液经蒸馏或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即可得到粗制挥发油。此法得到的挥发油含杂质较多,必须进一步精制提纯。其方法是将挥发油粗品加适量的浓乙醇浸渍,放置冷冻,滤除析出物后,再蒸馏除去乙醇;也可将挥发油粗品再行蒸馏,以获得较纯的挥发油。由于石油醚和乙醚对人体有害,因此笔者认为使用高浓度的酒精作为提取溶剂较好。 2.3吸收法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往往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常采用吸收法进行提取。 2.4压榨法此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新鲜植物,一般药材经撕裂粉碎压榨,将挥发油从植物组织中挤压出来,然后静置分层或用离心机分出油,即得。此法所得的挥发油可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 2.5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应用于提取芳香挥发油,具有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的突出优点。 2.6亚临界水萃取法在适度的压力下,将水加热到100e以上临界温度374e以下的高温,水体仍然保持在液体状态,它的极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种水称为亚临界水。亚临界水与常温常压下的水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更类似于有机溶剂。当温度为250e,压力10.0MPa时,水的极性与甲醇相当。超临界水的介电常数为5~15,相当于一弱极性溶剂,可以成为有机物有效的萃取剂。实验证明,使用亚临界水提取技术不仅挥发油得率高,提取时间更为迅速,是一种新型而更贴近传统的中药提取方式[3]。 2.7微波提取法微波是波长1mm~1m的高频电磁波,其加热升温快,热在内部产生,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因此研究微波提取中药挥发油有着很高的适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6]。 2.8超声提取法由于超声波振动的空化、机械

香茅挥发油研究进展

香茅挥发油研究进展 香茅为禾本科香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药食两用资源,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研究表明,香茅挥发油具有抑菌、抗氧化、止痛、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茅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研究现状,为香茅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Abstract: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 is a perennial herb of Cymbopogon Spreng,which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source both for food and medicine. It has got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related fields. Studies showed that volatile oils of Cymbopogon citrates (DC.)has bacteriostasis,antioxidant,acesodyne,immune regulation,anti-tumor effect and so on.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volatile oils of 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including extraction methods,chemical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some cl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 Key words:volatile oil of 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chemical components;pharmacological action;review 禾本科植物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 (DC.)Stapf又称柠檬草,系香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非洲和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资源亦十分丰富,华南、西南等地多有栽培。香茅草性味辛、温,具有疏风通络、温中止痛功效,已收载入《中药大辞典》[1]。香茅及香茅挥发油民间用药历史悠久,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头身疼痛、风寒湿痹、脘腹冷痛、泄泻、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2-3]。我国黎族地区取其叶捣烂外敷止痒,非洲民间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和焦虑症。香茅挥发油为香茅全草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到的挥发油,具有柠檬香味,通常为黄色澄明液体。香茅挥发油成分较复杂,且随香茅品种和产地呈现差异[4-6],主要成分为香叶醛、香茅醛、香茅醇、橙花醛、香叶醇、榄香醇等,文献报道,香茅挥发油具有抑菌、抗氧化、止痛、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作用[7-8]。 此外,香茅挥发油用途广泛,在印度、泰国及我国云南等地是一种常用的食物调料;在日常生活中还可用作肥皂、香水和化妆品的香料及植物杀虫剂、驱蚊药的制备等[9-10]。兹就香茅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提取方法 1.1 水蒸气蒸馏法 目前香茅挥发油的提取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该法具有所得挥发油质量较好、得率较高、能源消耗较低、蒸馏时间短、设备简单等优点。Nakahara等[1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挥发油,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10倍水、提取1 h。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