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挥发油的研究现状
南北五味子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鉴定出 !’ 个组分, 进一步发现五味 等研究, 报道果实中的挥发油含量
子挥发油中的大部分萜类成分, 其中以倍半萜类为
[ -]
!" !" # % 北五味子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五味子 种子中挥发性成分约占种子的 ") 8E[ "’], 有明显的 辛辣、 芳香气味。王炎等运用 GH+IJ 鉴定了五味子 种子的水蒸气蒸馏所得的油状物, 分离出 ,, 个峰, 占挥发油总量的 .$) "!E 。 鉴定了其中 ’- 个组分, 实验表明, 五味子种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 H:6+ M1?6? ( !") ##E ) 、 ( ",) (.E ) 、 ! +金合欢烯 ! +荜澄茄 油烯 ( .) (!E ) , 与果实挥发油成分有所不同。 "+芹
[ 8, (] 松醇, 这与秦波、 李晓宁报道的有所不同 。戴好
。此外, 五味子种子中挥发油也
具有潜在的研究意义。 临床应用表明, 南五味子的药效比北五味子弱。 本文将对南北五味子果实、 种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 % 北五味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 !" ! % 北五味子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研究认 为, 五味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 等
・ ##3・
子烯、 吉马烯 ! 和吉马烯 " 等在以前的报道中未曾 提及
[ #$ ]
胃给予小鼠五味子挥发油 (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 观 察 $ 日。给药后, 小鼠活动减少, 步态蹒跚, 呈抑制 状态, 呼吸困难死亡, 死亡时间在 +/ @ $0A, 得五味 子挥发油灌胃的半数致死量 <"42 为 -. ,4 B +C /#9 : D9。寿洲芳对 ’E+ 超临界提取法萃取得到的五味 子油进行急性毒性实验, 由 #221 致死量的 #2. +9 : D9 开始, 按 #F 2. , 用花生油等比稀释。给禁食 #+A 的 42 只小鼠灌胃 2. /;G : +29, 连续观察 ,H。结果小 鼠灌胃后约 +A 活动逐渐减少, 神情开始困顿, 几天 后大部分小鼠精神萎靡, 毛发松散。动物在 4H 内均 有死亡, 被认为是一种多脏器、 多系统的急慢性综合 性毒性致死, 得其半数致死量 <"42 为 $. -$9 ( 油) :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关键词]:挥发油,中药新药,复方制剂,注册申请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挥发油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尤其在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等科属中较为常见。
在常用的中药材中,解表药、行气活血药、芳香化湿药等大都含有挥发油。
临床上除使用含挥发油的中药饮片入药外,还直接使用从药材中提取的挥发油,如薄荷素油用于驱风,丁香罗勒油用于龋齿、广藿香油用于发表解暑和开胃止呕、肉桂油用于驱风健胃、牡荆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
一般情况下,挥发油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可由十几种到100多种成分组成。
挥发油中的成分按结构可分为含氮含硫化合物、脂肪族直链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几大类;还可根据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划分,如脂肪族直链化合物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酸类等。
挥发油所含成分中有的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这些成分的研究对于保证相关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目前含挥发油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关于挥发油有效部位的认识在目前的新药注册申请中,还有以挥发油为有效部位的品种,但是,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直接将挥发油作为有效部位不符合法规的要求。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的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而挥发油常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成分,并非所有结构类型的成分都是有效成分,且具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之和也不一定大于 50%。
若挥发油中有药效的相同结构类型的成分总量大于挥发油量的50%,可以将该类结构的成分视为有效部位,而挥发油则相当于提取物。
如荆芥挥发油中胡薄荷酮、薄荷酮类成分的量大于50%,可以将荆芥挥发油作为提取物,而荆芥萜类含氧化合物为有效部位。
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其中,当归挥发油是当归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
因此,研究当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对于深入了解当归的药理作用、开发当归的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当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主要有蒸馏法、萃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
其中,蒸馏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提取方法之一。
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当归挥发油的揮发性,通过蒸馏过程将其分离出来。
首先,将当归材料加水混合,形成混合物后,进行蒸馏。
蒸馏过程中,当归挥发油随蒸汽一起升腾,进入冷凝器,通过冷凝器的冷却作用,当归挥发油被冷凝成液体,最后收集得到当归挥发油。
萃取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
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溶剂与当归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当归挥发油从当归材料中分离出来。
首先,将当归材料与合适的溶剂进行浸泡,使当归挥发油溶解到溶剂中。
然后,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将溶剂蒸发掉,最后得到当归挥发油。
超声波提取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
超声波提取法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加速当归挥发油从当归材料中溶解和扩散出来。
首先,将当归材料与溶剂混合后,置于超声波设备中进行超声波处理。
超声波的振动作用下,当归挥发油从当归材料中释放出来,并溶解到溶剂中。
最后,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当归挥发油。
以上提到的三种提取工艺各有优缺点。
蒸馏法提取效果较好,但提取时间较长;萃取法提取效率高,但溶剂的残留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速度快,但超声波对当归挥发油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工艺。
当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不仅涉及到提取方法的选择,还包括提取条件的优化。
在蒸馏法中,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水与当归的比例等因素会影响提取效果。
在萃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中,溶剂的种类、浸泡时间、超声波功率等因素也会对提取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优化提取条件,可以提高当归挥发油的提取率和品质,增强当归挥发油的药用价值。
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

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文章来源:不详更新时间:2005-12-21 11:39:00挥发油是中草药的一大类成分,是一种能随着水蒸气蒸馏,以萜烯、倍半萜烯及其含氧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油状液体,广泛存在于中药、香料中,且常以含量的高低来评价其质量的优劣。
但由于中药挥发油极不稳定,存在着许多影响挥发油含量的因素:产地、品种、采集期、加工方法、贮存期、提取方法等,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药和中成药制剂中的挥发油成分,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谨就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的影响因素做一探讨。
气相色谱法(GC)可分离挥发油中的成分,并根据已知成分的对照品作出定性和定量;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以其分离效率高、操作周期短、传质速率快、渗透能力强、蒸发潜热低等优点在中药有效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苯丙素等的提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挥发油SFE与其它色谱技术及红外光谱、质谱联用,可高效、快速地分析其中的有效成分。
但GC与SFE因仪器设备昂贵、对照品来源有限及实验操作复杂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尚难普及,而且CC与SFE都不能对挥发油整体作出定量。
因此,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现大都采用简便实用的药典法,但该法存在着一些影响测定结果的问题,鉴于此,科研人员对挥发油测定方法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索研究,以期提高该法的定量精度及实用价值,以下谨就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L 供试品的预处理中国药典规定,测定用的供试品须预先粉碎,使能通过二至三号筛,但粉末不宜过细,粉碎过细,可能导致油室或油细胞破碎过多,在粉碎过程中造成挥发油散失过多,而且过细的粉末加水加热时成糊状,容易引起焦化和暴沸现象,因此样品预处理时应根据不同品种而异:对于质地较紧密的根、根茎、茎木等类药材,宜制成最粗粉;对于果实、种子等类药材,宜捣碎;对于质地轻泡的花、全草等类药材,宜切碎。
侯家麟等按药典法测当归挥发油时,考虑到药材粉碎时挥发油易散失,且药材粉末直接测定易起泡沫,所以将药材置搪瓷盘内,加水,上盖纱布闷润、浸软,剪成薄片,同浸出液一起装入蒸馏瓶内蒸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目的了解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挥发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方法对水蒸气蒸馏法不同影响因素逐一分析探讨。
结果在药材的选择、处理和提取设备等方面存在影响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挥发油的因素,但可以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改善实验设备等方式加以改善。
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提取中药挥发油的方法。
【关键词】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油问题解决方法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questionsandsolutionsinextractionvolatileoilsfrom 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y vapour distillation.MethodsToanalyze thequestions fromdifferentaspects.ResultsThere were someinfluential factorsinextractingvolatileoils from 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y vapour distillation,forexample,thechoiceofrawmaterialformedicine,processingand the instruments. We could solvetheproblemsbycontrolling thequalityofrawmaterial,improving the instruments andsoon.ConclusionThetechnologyofwetdistillationis an effectivemethodinextractingvolatileoilsof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ey wordsThetechnologyofwetdistillation;Volatileoils;Questions;Solution挥发油是一类在常温下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的油状液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实验中可用水蒸气蒸馏法、油脂吸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冷压法等进行提取[1]。
挥发油实验报告

挥发油提取工艺概况摘要:介绍了中药挥发油活性成分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及概况。
挥发油(volatile oil)又称精油,是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
临床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常用的解表、行气活血、芳香化湿等中药所含的挥发油具有显著疗效。
在中药制剂的研制和生产中,提取和保留挥发油成分是保障药物疗效的重要步骤之一。
现将中药挥发油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1 中药挥发油的质量标准目前对中药挥发油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指纹图谱色谱法, 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高速逆流色谱[2]其中又以gc-ms和hplc测定中药挥发油含量较为常用。
2 中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2.1 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是最常用的挥发油连续动态提取法,具有操作简便、效率较高等优点,在中药的研制与生产中应用广泛。
其方法是将药材粗粉先用水浸泡,然后通入水蒸气,使挥发油和水蒸气一同蒸出,再通过不同方法或直接分层分取挥发油。
分取挥发油的方法有芳香水析分取,或用氯仿、石油醚、乙醚等有机溶剂萃取。
其不足之处是温度较高,耗时较长,易使对湿热不稳定和易氧化的挥发油成分发生变化,为此,许多人对此不足进行了改进。
对于热不稳定的挥发油有效成分,用水蒸气蒸馏法时需加以改进,可采用50 } 60℃浸取并减压的蒸馏工艺。
如当归挥发油提取川,常压下水蒸气蒸馏法的挥发油得率为0. 32%一0. 400lc,而且所需温度较高,作为当归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蔓木内酷会异构化;改进减压蒸馏工艺,在50 } 60℃浸取当归挥发油,得率可提高到0. 540lc0. 640lc,较常压下直接水蒸气蒸馏法的得率高出了400lc。
针对医院制剂生产品种多、规模小,而采用芳香水上盐析分取时难以形成油层、不易收油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对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加盐、降温的新工艺,降低了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减少了损失。
改进后的水蒸气蒸馏法,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

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文章来源:不详更新时间:2005-12-21 11:39:00挥发油是中草药的一大类成分,是一种能随着水蒸气蒸馏,以萜烯、倍半萜烯及其含氧衍生物为主要成分的油状液体,广泛存在于中药、香料中,且常以含量的高低来评价其质量的优劣。
但由于中药挥发油极不稳定,存在着许多影响挥发油含量的因素:产地、品种、采集期、加工方法、贮存期、提取方法等,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药和中成药制剂中的挥发油成分,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谨就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的影响因素做一探讨。
气相色谱法(GC)可分离挥发油中的成分,并根据已知成分的对照品作出定性和定量;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以其分离效率高、操作周期短、传质速率快、渗透能力强、蒸发潜热低等优点在中药有效成分如生物碱、挥发油、苯丙素等的提取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挥发油SFE与其它色谱技术及红外光谱、质谱联用,可高效、快速地分析其中的有效成分。
但GC与SFE因仪器设备昂贵、对照品来源有限及实验操作复杂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尚难普及,而且CC与SFE都不能对挥发油整体作出定量。
因此,挥发油含量测定方法现大都采用简便实用的药典法,但该法存在着一些影响测定结果的问题,鉴于此,科研人员对挥发油测定方法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索研究,以期提高该法的定量精度及实用价值,以下谨就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L 供试品的预处理中国药典规定,测定用的供试品须预先粉碎,使能通过二至三号筛,但粉末不宜过细,粉碎过细,可能导致油室或油细胞破碎过多,在粉碎过程中造成挥发油散失过多,而且过细的粉末加水加热时成糊状,容易引起焦化和暴沸现象,因此样品预处理时应根据不同品种而异:对于质地较紧密的根、根茎、茎木等类药材,宜制成最粗粉;对于果实、种子等类药材,宜捣碎;对于质地轻泡的花、全草等类药材,宜切碎。
侯家麟等按药典法测当归挥发油时,考虑到药材粉碎时挥发油易散失,且药材粉末直接测定易起泡沫,所以将药材置搪瓷盘内,加水,上盖纱布闷润、浸软,剪成薄片,同浸出液一起装入蒸馏瓶内蒸馏,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2019.30科学技术创新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张雪李茜茜曹蓉蓉刘卓刘盼峰张爽*(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挥发油俗称精油、香精油或芳香油,主要来源于芳香类中药。
它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常温下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而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自然界凡是有气味的植物均含有多少不等的挥发油,而大多数植物挥发油有芳香气味,它是一类次生代谢物质,也是多种中草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挥发油分布以油滴形式在植物体是多数挥发油存在的形态,也有与粘液质、树脂共存,也有另类通过甙形式存在,如冬绿甙。
其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其组织和器官中挥发油的含量一般相较低,但不排除一些较高的。
同一种属植物因生长环境和采收季节的不同所得到的挥发油的含量也不尽相同。
全草类的药材一般在未开花时挥发油的含量较高,但根茎类药材一般在天气的较寒冷时挥发油的含量较高。
2挥发油的组成挥发油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挥发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化合物,即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含氮类化合物以及萜类化合物,而常见的挥发油成分有30多种[1]。
3挥发油药理活性传统老中医认为,祛寒温里、解暑祛秽、驱风除湿、活血化瘀、止咳平喘、发散解表、理气止痛、清热解毒等是中草药中挥发油的药理特性。
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微生物、抗氧化、抗病毒、抗突变及抗肿瘤、酶抑制以及驱虫、杀虫等多种生理活性;少数植物的挥发油有良好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在镇静、抗惊厥以及降压、解痉、利尿、强心等[2]。
4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挥发油学活性机理:一是直接清除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反应链。
挥发油类化合物具有不同数量的轻酚基,具有很强的还原性。
抗氧化活性机理:一是因为自由基的反应链被阻断,导致自由基被直接清除。
不同的挥发油类化合物中酚羟基的数目不同,挥发油类化合物因为具有酚羟基,所以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作为供氢体,它们可以向脂质自由基提供氢,减少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反应链,起到抗氧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现代中医药M odern T rad itional Chinese M ed icine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Jan.2009N o.l29N o.1中药挥发油的研究现状刘因华(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3)摘要:对挥发油的特性、提取(分离)方法、影响挥发油含量的因素、控制挥发油含量的方法、挥发油在中药成方制剂中的取舍、含挥发油类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及挥发油含量的检测方法进行概述,为含挥发油类药材的生产加工、制剂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挥发油;研究现状;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0571(2009)01-0068-031对挥发油的认识挥发油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挥发油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能完全溶于无水乙醇,在低浓度的乙醇中只能部分溶解,易溶于石油醚、乙醚、氯仿、二硫化碳、油脂等有机溶剂;大多数为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少数为其他颜色;有的在冷却时可结晶析出,析出物称为/脑0;在常温下涂在纸上经挥发后不留下持久性的油斑;对空气、日光及温度敏感,易氧化变质,使其颜色加深,密度增加,失去原有香味,并能形成树脂状物,也不能再随水蒸气蒸馏。
故挥发油应置于棕色瓶内密闭,并于低温避光保存[1,2,7]。
挥发油在植物来源的中药中分布非常广泛,已知我国有56科136属植物含有挥发油。
挥发油具有多方面较强的生物活性,如止咳、平喘、祛痰、抗菌、消炎、驱风、健胃、解热、镇痛、解痉、杀虫、消毒、抗癌、利尿、降压、强心、抗过敏活性、酶抑制活性、抗突变活性、抗氧化等,为中药所含有的一类重要成分[1,2,7]。
有人还把挥发油作为促透剂,用于透皮给药制剂。
另外,挥发油还具有防腐作用。
2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2.1蒸馏法该法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将中药适当粉碎后,加水浸泡,然后可用共水蒸馏、水上蒸馏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前两种方法虽简单,但油受热温度较高,易引起药材焦化,及某些成分的分解;后一种方法提油,温度相对较低,但设备较前两种方法复杂。
由于挥发油与水接触时间较长,温度较高,某些含有对热不稳定成分的挥发油容易产生相应成分的分解而影响挥发油的品质,因此对热不稳定的挥发油不能用此法提取。
2.2溶剂提取法含挥发油的药材用低沸点有机溶剂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石油醚、乙醚等。
提取液经蒸馏或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即可得到粗制挥发油。
此法得到的挥发油含杂质较多,必须进一步精制提纯。
其方法是将挥发油粗品加适量的浓乙醇浸渍,放置冷冻,滤除析出物后,再蒸馏除去乙醇;也可将挥发油粗品再行蒸馏,以获得较纯的挥发油。
由于石油醚和乙醚对人体有害,因此笔者认为使用高浓度的酒精作为提取溶剂较好。
2.3吸收法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往往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常采用吸收法进行提取。
2.4压榨法此法适用于含挥发油较多的新鲜植物,一般药材经撕裂粉碎压榨,将挥发油从植物组织中挤压出来,然后静置分层或用离心机分出油,即得。
此法所得的挥发油可保持原有的新鲜香味。
2.5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应用于提取芳香挥发油,具有防止氧化热解及提高品质的突出优点。
2.6亚临界水萃取法在适度的压力下,将水加热到100e以上临界温度374e以下的高温,水体仍然保持在液体状态,它的极性会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这种水称为亚临界水。
亚临界水与常温常压下的水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更类似于有机溶剂。
当温度为250e,压力10.0MPa时,水的极性与甲醇相当。
超临界水的介电常数为5~15,相当于一弱极性溶剂,可以成为有机物有效的萃取剂。
实验证明,使用亚临界水提取技术不仅挥发油得率高,提取时间更为迅速,是一种新型而更贴近传统的中药提取方式[3]。
2.7微波提取法微波是波长1mm~1m的高频电磁波,其加热升温快,热在内部产生,是一种绿色清洁能源,因此研究微波提取中药挥发油有着很高的适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6]。
2.8超声提取法由于超声波振动的空化、机械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Jan.2009N o.l29N o.1现代中医药M odern T rad itional Chinese M ed icine#69#粉碎、搅拌以及热力学等作用,在震动过程中,空化泡周围的微流对溶液中药材产生的切向力可以加速溶剂向细胞中渗透。
因此,已经有人利用超声波提取中药中的挥发油[6]。
2.9分子蒸馏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新型、特殊的用于液-液分离或精制的技术,它较成功地解决了高沸点、热敏性物料的分离提纯问题。
分子蒸馏技术有三大优点:蒸馏温度低,工作真空度高,物料受热时间短,因此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质的分离。
例如,香附油是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从香附中提取而得,将该提取物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富集挥发油,已取得较好的效果[16]。
3影响中药材中挥发油含量的因素3.1药材质量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5中国药典62005版一部规定了薄荷、姜黄、石菖蒲等药材挥发油的含量,这些药材中,根茎类、种子类药材挥发油的含量通常都能符合药典规定的要求。
但薄荷、荆芥等草质药材,由于质地柔软疏松,药材在加工、干燥、贮藏的过程中挥发油易散失,市场上很难购得挥发油含量合格的药材,药材不符合规定就更难保证挥发油的提取效果。
此外5中国药典6对一些挥发油含量较高且药效肯定的中药材没有规定挥发油的含量,如川芎、当归、苍术等,市购这些药材挥发油的含量差异很大,从而也使挥发油提取的收率很不稳定[13]。
3.2加工炮制3.2.1切制不当切制规格不合适,过于细碎,如薄荷、荆芥等切段过短,因增加了断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干燥及存放过程中就会加速挥发油的散失,或在切制时淋润时间过长,都是造成挥发油含量降低的原因[5]。
3.2.2干燥方法含挥发油药材自然干燥最理想,但自然干燥时间较长,又受天气的影响,且容易污染。
人工干燥时间短且清洁卫生,但必须要控制好温度。
温度过高,则挥发油含量损失太大。
根据实验结果,50~55e干燥时,损失率为2.34%,70 e干燥时损失率为34.73%。
因此,人工干燥含挥发油类药材时,温度最好控制在50e左右,才能确保药材质量[4]。
3.2.3火制时掌握不当挥发油随温度升高而挥发加速,高温则被分解破坏。
含挥发油的中药炮制时一般不宜加热处理[5]。
3.3调配、煎煮不当含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如调配不当,同样会使挥发油成分在煎煮过程中严重散失而影响疗效。
因此,以挥发油为主要治疗成分且质地疏松的药物在煎煮时都应后下[5]。
3.4贮存不当、存期过长由于药材所含挥发油成分在常温下能自行挥发和氧化,因此,贮存时间愈久,挥发油成分的含量越低,气味的散失就越严重,疗效也就越差[5]。
3.5煎煮时间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从测定结果来看,不论是单味药材,还是在复方汤剂中,煎煮时间在30m i n,汤剂中挥发油含量最高[15]。
4控制中药材中挥发油含量的方法4.1多方面控制原药材的质量药厂对薄荷等挥发油易散失的药材品种,应考虑采用产地定点采购,严格控制干燥加工条件,改善贮藏条件等方法加以控制。
还可在药效实验的基础上采用鲜品提取挥发油,处方中以挥发油直接入药的办法加以解决。
对挥发油是主要有效成分,而5中国药典6中又无含量规定的品种,应在该制剂原料药材标准中规定挥发油的含量以及产地的加工、干燥条件,以保证制剂的疗效[13]。
4.2根据具体品种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13]。
4.3选择恰当的给药方法将含挥发油的药材粉碎后直接入药,或将挥发油提取后直接喷入呼吸道[17]。
4.4增强挥发油稳定性的方法4.4.1低温吸附干燥新技术的应用低温吸附干燥是以传质推动力为主的干燥技术,可缩短干燥时间,减少挥发油损失,特别适合于热及湿敏性药材的干燥[8]。
4.4.2挥发油B-CD包合技术的应用B-环糊精是一种较新的药物包合材料,具环状中空筒形、环外亲水、环内疏水的特殊结构和性质。
由于其特殊空间结构和性质,能与许多化学物质,特是挥发性成分形成较稳定的包合物,挥发油被包合后化学成分没有变化,并在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防止挥发性成分挥散,减少刺激,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掩盖药物的臭味等方面有良好效果。
采用该技术,降低了挥发油在生产、储存过程中的挥散或氧化变质,增加制剂的稳定性,并使挥发油液体药物固体粉末化,可制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袋泡剂和气雾剂、滴眼剂、软膏剂等多种剂型,发展前景广阔[9,10,11,12]。
4.4.3制备软胶囊剂以明胶甘油为囊材,将挥发油包裹在其中,可以掩盖挥发油的异臭且外形美观,服用方便,分散均匀,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也有较大提高[11,12]。
4.4.4制备微囊及微球技术是将固、液、气体物质包裹在微小封闭的胶囊及胶球内的技术过程,其直径10~100n m,近似球形或球形,具有靶向性和#70#现代中医药M odern T rad itional Chinese M ed icine2009年1月第29卷第1期Jan.2009N o.l29N o.1缓释作用[11,12]。
4.4.5制备乳剂利用挥发油与水不相混溶的性质,制成普通乳剂与复乳,可以掩盖挥发油的不良气味,水与挥发油广泛比例混合,分剂量准确,改善其对粘膜、皮肤的刺激性;可增加挥发油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减少剂量,降低毒副反应;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的效果,延长疗效;此外可使药物具有靶向性,提高靶部位浓度并具有淋巴亲和性[11,12]。
5挥发油在中药成方制剂中的取舍目前,中药复方中挥发油的取舍一般从三方面考虑:(1)从疗效考虑,挥发油与药效相关时,应考虑提取挥发油;(2)从毒性考虑,药材所含挥发油有一定毒性时,可考虑弃去;(3)从剂型考虑,某些固体制剂,提油可能给成型工艺带来困难,通常不予提取[11]。
6含挥发油类中成药的服用方法[14]6.1研粉冲服对于用量小而贵重的含挥发油的中药可采用研粉冲服法[14]。
6.2水煎服(1)先泡后下服:把含挥发油的中药用少量的水先泡,待其他中药煎沸20m i n左右后再入煎沸后5m i n左右后滤取药汤服用。
(2)武火急煎服。
(3)高压锅煎煮服[14]。
7挥发油含量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3种方式:第一种是采用药典总挥发油测定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水溶性小的挥发油,而对水溶性大的挥发油不适用;第二种是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油的溶液某一波长的吸光度值,来控制挥发油的质量,但这种方法受药材或制剂中其他成分干扰较大;第三种是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某一化学成分的含量[17]。
8讨论挥发油是中药材的一类重要成分,它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由于其性质特殊,容易挥发散失、氧化变质,从而影响到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