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挥发油--毛笔

合集下载

初级中药士-专业实践能力-强化练习题-中药调剂学三

初级中药士-专业实践能力-强化练习题-中药调剂学三

初级中药士-专业实践能力-强化练习题-中药调剂学三[单选题]1.含挥发油类药材的干燥方法宜首选()。

A.摊晾法B.高温烘燥法C.石灰干燥法D.木炭干燥法E.密封吸湿法(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含挥发油的药材,宜用摊晾法干燥。

故答案选A。

[单选题]2.质地松泡且用量大的饮片应放在斗架的()。

A.最下层B.下层C.中层D.上层E.最上层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质地松泡且用量大的饮片应放在斗架最下层的大药斗内。

[单选题]3.马钱子的成人一日常用量是()。

A.0.1~0.3gB.0.3~0.6gC.0.O1~0.03gD.0.03~0.06gE.0.06~0.09g正确答案:B[单选题]4.关于细贵药材养护与保管叙述错误的是()。

A.细贵药来源不易、经济价值高,稀少而名贵,需特殊保管B.细贵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类,少数是菌藻类C.细贵药应放在专用库房内储存D.细贵药包括有人参、党参E.细贵药须有专人负责正确答案:D[单选题]5.毛笔头是指()。

A.辛夷花蕾未开放是的形状B.由表皮细胞特化而成的突起物C.覆盆子的聚合果呈圆锥形或球形D.白术根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较大的瘤状突起E.乌药药材呈纺锤形,有的中间收缩成连珠状正确答案:A[单选题]6.矿石类中药因质地坚硬煎煮时应()。

A.包煎B.后下C.先煎D.冲服E.烊化正确答案:C[单选题]7.中药仓虫的致死高温范围是()。

A.0~10℃B.20~30℃C.35~40℃D.50~60℃E.65~70℃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药仓虫的致死高温范围是50~60℃。

故答案选D。

[单选题]8.以下属于常用中成药非处方药的是()。

A.柏子养心丸B.乐脉颗粒C.狗皮膏D.木香槟榔丸E.养血安神丸正确答案:E[单选题]9.以下各药属于较易泛油的中药是()。

A.当归B.使君子仁C.枸杞子D.防风E.狗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中药泛油又称走油或浸油,是指某些含油中药的油质溢于中药表面的现象。

中药材挥发油收集

中药材挥发油收集

中药材挥发油收集挥发油是指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和疗效。

为了提取和保留中药材中的挥发油,收集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材挥发油收集方法及其原理和应用范围。

一、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是最常见的中药材挥发油收集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水蒸气的热量蒸发中药材中的挥发油,然后通过冷凝收集蒸馏出的挥发油。

这种方法适用于挥发油蒸汽压较低的中药材。

水蒸气蒸馏法的步骤如下:首先,将中药材粉碎并置于蒸馏器中;接下来,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热至沸腾;蒸馏过程中,水蒸气将带走中药材中的挥发油;最后,将冷凝管冷却后将收集的挥发油分离。

二、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常用的无水挥发油收集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溶剂的溶解力将中药材中的挥发油萃取出来。

这种方法适用于挥发油蒸汽压较高的中药材。

溶剂萃取法的步骤如下:首先,将中药材粉碎并与适量的溶剂(如乙醇、醚类等)混合;接下来,加热混合溶剂,将其中的挥发油蒸发出来;最后,通过浓缩、冷却等操作将挥发油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三、动态头空-固相微萃取法动态头空-固相微萃取法是一种高效的挥发油收集方法。

其原理是将中药材与固相萃取材料(如气相色谱柱填料)接触,通过气相传质将挥发油吸附于固相材料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挥发油量较少的中药材。

动态头空-固相微萃取法的步骤如下:首先,将中药材与固相萃取材料装入萃取装置;接下来,通过加热、挥发或排气等操作,将挥发油蒸发出来;最后,通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等手段对固相材料上的挥发油进行分析和检测。

四、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新兴的中药材挥发油收集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等)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使中药材中的挥发油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然后通过降压或冷却将挥发油分离。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的步骤如下:首先,将中药材与超临界流体相接触,并达到超临界条件;接下来,通过降压或冷却等操作,使超临界流体中的挥发油分离出来;最后,通过回收超临界流体,得到纯净的挥发油。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

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 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

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通法


溶剂提取法:通法
压榨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吸收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
破刺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 易受热分解的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分离和纯化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有机物 常用的方法
中药粗粉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功能基的鉴定 酸碱性:测挥发油的pH值。 酚类:三氯化铁试剂,蓝、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 醛:银氨溶液;酮:苯肼,氨基脲,羟胺(结晶性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亚硝酰铁氰化钠及NaOH试剂,红色渐 消失。 不饱和化合物和奥类衍生物: 溴,红棕色褪去,示有不饱和化合物; 继续加溴,蓝、紫或绿色,示有奥类成分存在; 或加浓硫酸,奥产生蓝或紫色反应。
分布:
1、分布广泛 2、存在部位各不相同 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道中。 3、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所含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也不同
4、同一植物相同药用部位,在不同采集时间采集挥发油,其 组成成分也不同。
5、大多数呈油滴存在,也有与树脂、黏液质共存者,也有的 以苷的形式存在 6、植物中挥发油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少数聚合树脂吸附 法所得到的鲜花芳香成分。
挥发油组成
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 非萜类化合物:

中药材挥发油收集

中药材挥发油收集

中药材挥发油收集中药材挥发油是中药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

收集中药材挥发油是提取药用成分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文将介绍中药材挥发油的收集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应用和前景。

一、中药材挥发油的概述中药材挥发油是指中药材中挥发性较强的化学成分,在蒸馏或提取过程中能够以气体形式分离出来的物质。

它通常具有强烈的香气和独特的药理活性,可以用于药用、保健品和调味料等领域。

二、中药材挥发油的收集技术1. 水蒸气蒸馏法水蒸气蒸馏法是一种常用的收集中药材挥发油的技术。

该方法是将中药材放入装有水的蒸馏器中,通过加热使水蒸气通过中药材,并将挥发油带出。

随后,通过冷凝收集器冷却,使水蒸气与挥发油分离,从而得到中药材挥发油。

2. 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利用有机溶剂将中药材的挥发油分离出来的方法。

首先,将中药材与指定的有机溶剂进行浸泡,使挥发油溶解在溶剂中。

然后,通过蒸发溶剂或减压蒸馏的方式,得到中药材挥发油。

3. 超声波萃取法超声波萃取法是利用超声波在溶剂中产生的微小气泡破裂的原理,促进中药材挥发油的分离和萃取。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好的特点,能够提高挥发油的收集效率和纯度。

三、中药材挥发油的应用中药材挥发油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于制备中药注射液、口服药物和外用药膏,以及生产天然保健品。

此外,中药材挥发油还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和镇痛等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香料和食品等行业。

四、中药材挥发油收集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药材挥发油的收集技术也得到了许多创新。

例如,微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分子印迹技术等新兴技术,可以提高挥发油的收集效率和纯度,降低能耗和溶剂的使用量。

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中药材挥发油收集技术的发展。

总结:中药材挥发油的收集是中药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水蒸气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和超声波萃取法是常用的收集技术。

中药材挥发油在医药、保健品和调味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第二节 挥发油 (Volatile Oil)
(Essential Oil)
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通性 挥发油的提取 挥发油的分离 挥发油的鉴定 挥发油研究实例 薄荷油、莪术、吴茱萸、陈皮
概述
挥发油: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具有 挥发性、芳香气味、能随水蒸气蒸馏 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也称精油。
二氧化碳:临界温度31.04℃;临界压力73atp。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 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单萜(双键):三烯>二烯>一烯 含氧单萜(官能团):醚<酮<醛<醇、酯<酸 沸点:
单萜烯, 150-200℃,35-70℃/1333.2Pa 单萜含氧物,200-230℃,70-100℃/1333.2Pa 倍半萜, 230-300℃,80-110℃/1333.2Pa
SUCCESS
挥发油乙醚液
10%盐酸萃取
酸水层
碱化,乙醚萃取 蒸去乙醚
乙醚层
水洗,5%NaHCO3萃取
碱性成分 碱水层
(挥发性生物碱)
毒藜碱
CH3
N
CH3
CH3 N
CH3
川芎嗪
通性
颜色: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奥有特殊颜色。 气味:大多具有芳香气味,主要来源于芳香族的含
氧物。 形态:常温下为油状液体,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

中药鉴别知识点整理

中药鉴别知识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一、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检品登记(送检单位、产地、日期、数量等)➢取样1:登记。

2:取药原则。

3:取药量。

4:抽取平均样品量。

➢杂质检查➢真实性鉴定(基源、形状、显微、理化等方法)➢含量测定➢报告二、中药鉴定的方法1、真伪鉴定原动(植)物鉴定(确定生药正确学名)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2、纯度鉴定杂质检查水分测定灰分测定3、品质优良度鉴定➢中药变质现象1)虫蛀-2)霉变-3)变色-药材固有颜色发生变化。

4)走油-又称“泛油”。

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前者如a含脂肪油药材:柏子仁、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b含挥发油药材:当归、肉桂等。

后者如含糖质药材:天冬、太子参、枸杞子、麦冬等。

5)风化-矿物6)自燃-主要是富含油脂的药材,如柏子仁、紫苏子、海金沙等。

某些药材因吸湿回潮或水分含量过高→自然,如菊花、红花等。

4、有害物质的检查道地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有时又叫地道药材,即真资格的药材。

如: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木通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东北铁线连(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炉贝木香熊胆天麻茯苓(云、安)猪苓(云、山)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川黄柏厚朴黄连川贝五倍子川牛膝川木香金钱草麝香半夏大黄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三、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常见中药药材鉴别术语1.一包针:药材千年健根茎的折断面,呈纤维束样外露,形似一包针。

2.大理石纹:某些药材的横断面,具有大理石样的纹理,如槟榔。

中国药典 挥发油定义 -回复

中国药典 挥发油定义 -回复

中国药典挥发油定义-回复中国药典中对挥发油的定义是什么?挥发油是指可以迅速挥发并产生强烈香气的液体或固体,主要由天然植物中蒸馏或抽提而得。

它们含有植物的芳香成分,通常具有药用或香料用途。

中国药典规定了挥发油的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在中国药典中,挥发油的质量标准包括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含量及杂质等要项。

物理性质中包括了外观、颜色、气味、比重、旋光度、折光率、密度等。

化学性质主要包括鉴别试验、透光率等。

含量中规定了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范围。

杂质则描述了挥发油中可能存在的有害或不需要的成分。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压榨法、浸出法和萃取法等。

其中,蒸馏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

蒸馏法利用挥发油的不同沸点特性,通过加热植物材料并收集挥发油气体后的冷凝液来获取挥发油。

压榨法适用于水果皮、种子等含有油脂的植物材料,通过机械压榨方法将挥发油从材料中分离出来。

浸出法则是将植物材料浸泡在耐有机溶剂的容器中,通过溶剂提取的方法来提取挥发油。

萃取法则是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将植物材料与二氧化碳等超临界流体接触,通过高压与温度控制来提取挥发油。

挥发油的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化妆品等领域。

在医药领域,挥发油常用于中药制剂的配方中,起到促进药效、调节药味和改善药品质量的作用。

在食品领域,挥发油常用于调味品的制造中,为食物增添香气和味道。

在香料领域,挥发油则被用于制造香水、香皂、植物精油等产品。

在化妆品领域,挥发油则作为精油、香精等成分应用于护肤品、洗发水、香皂等产品中。

然而,尽管挥发油有广泛的应用,但其质量和安全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药典中规定了挥发油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以确保其合规和安全。

同时,使用者也应当注意挥发油的正确使用方式和剂量,以避免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或中毒。

总结起来,挥发油是指可以迅速挥发并产生强烈香气的液体或固体,是天然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含有芳香成分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其它类化合物
• 芥子油、挥发杏仁油、 原白头翁素、大蒜油、 也能随水蒸气蒸馏。也 可称之为“挥发油”
O H3C C (CH2)8 CH3
O
原白头翁素
O
甲基正壬酮
挥发油理化性质
挥发油大多数具有香气或 其他特异气味, 其他特异气味,有辛辣灼 烧的感觉, 烧的感觉,呈中性或酸性 挥发油的气味是其品质优 劣的重要指标 挥发油在常温下 科自行挥发儿不留 任何痕迹 怎样区分挥发油 与脂肪油的?? 与脂肪油的??
挥发油组成
挥发油是一种混合物,化学组成比较复杂,一 种挥发油多含有数十种到数百种成分。虽然成分 很多,但其中某类或某种成分所占比例较大。 A. 萜类化合物 B. 芳香族化合物 C. 脂肪族化合物 D. 其它类化合物
挥发油组成
A. 萜类化合物

• 萜类化合物多是异戊二烯 (C5H8)n的聚合体及其衍生 物。
O RCR' NH2 HN NO2
3Fe
R N HN NO2
6
R'
+
NO2 NO2
+ H20
沉淀,表明有醛或酮类化合物存在。 沉淀,表明有醛或酮类化合物存在。
CH3CHO+2Ag(NH3)2+ 2OH→CH3COONH4+2Ag↓+3NH3+H2O
挥发油鉴别
官能团鉴别
• 内酯类: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加入亚硝酰氰化钠 内酯类:于挥发油的吡啶溶液中, 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 红色并逐渐消失 试剂及氢氧化钠溶液,如出现红色并逐渐消失,表示 油中含有α、β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 不饱和内酯类化合物 • 不饱和类及奥类化合物 不饱和类及奥类化合物(azulenoids):与挥发油的氯仿 : 溶液中滴加5%溴的氯仿溶液,如红色褪去表示油中含 溶液中滴加 溴的氯仿溶液, 溴的氯仿溶液 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如产生蓝 有不饱和化合物,继续滴加溴的氯仿溶液,如产生蓝 紫色或绿色反应 则表明油中含有奥类化合物。 反应, 色、紫色或绿色反应,则表明油中含有奥类化合物。 此外, 试剂( 此外,与Ehrlich试剂(对二甲基苯甲醛浓硫酸)反应 试剂 对二甲基苯甲醛浓硫酸) 紫色或 产生紫色 红色时 产生紫色或红色时,可证实挥发油中含有奥类化合物
文献: 文献:改善中药挥发油稳定性的制剂学研究进 用环糊精包合物、微囊、微乳、 展、用环糊精包合物、微囊、微乳、脂质体及纳 米粒等给药系统, 米粒等给药系统,稳定性明显提高
溶解性
稳定性
物理 常数
化学 常数
难容于水 易溶于乙醚、氯仿、 易溶于乙醚、氯仿、 脂肪油等亲脂性有机溶 剂
相对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小于水, 相对密度:绝大多数密度小于水,仅少数比水重 比旋度:+97°——177 177° 比旋度:+97°——177°(主成分的含量和旋光 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折光率:1.430-1.610之间 折光率:1.430-1.610之间 凝固点: 凝固点:挥发油有效成分的含量与其凝固点的高 低呈正比
挥发油鉴别
• 常用鉴别方法
1.采用物理常数的测定,折射率、相对密度、旋光度 可借助化学常数的测定 2.一般鉴定法:油斑法 3.官能团鉴别 4.薄层色谱鉴别 5.气相色谱法,尤其是GC-MS
挥发油鉴别
油斑法 •将石油醚提取液滴在 将石油醚提取液滴在 滤纸上, 滤纸上,如滤纸上的 油斑在空气中能挥发, 油斑在空气中能挥发, 可能含有挥发油,如 可能含有挥发油, 果油斑不消失, 果油斑不消失,可能 含油脂。 含油脂。
挥发油提取分离
• (一)挥发油的提取 • (二)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冷冻处理法 水蒸气蒸馏法 分馏法 浸取法 化学方法 冷压法 色谱分离法
挥发油提取分离
• (一)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
•挥发油的沸点 (B.P)一般在 70-300℃之间。 高达此温,为什 么能蒸馏出来 呢??? 原理:挥发油与水不混容,所以混合物的 蒸气压等于两液体单独存在时的蒸气压 之和。两液体混合物的沸点,要比每一 物质单独存在时的沸点低。混合物开始 沸腾。低于100℃时就可以随着水蒸气一 起蒸馏出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挥发油鉴别
薄层色谱法
• 依据:挥发油极性大小 依据: •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硝酸银 吸附剂:硅胶、氧化铝、 • 展开剂:石油醚、正己烷、混合展开剂 展开剂:石油醚、正己烷、 • 显色剂:10%硫酸(萜类化合物经脱水等作用显荧光或呈色) 显色剂: 硫酸( 硫酸 萜类化合物经脱水等作用显荧光或呈色) 香草醛-浓硫酸试剂(喷后, 香草醛 浓硫酸试剂(喷后,105℃加热,可使萜类化合物 浓硫酸试剂 ℃加热, 呈不同颜色) 呈不同颜色) 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或5%溴的氯仿溶液( 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或 溴的氯仿溶液(可使奥类化合物呈 溴的氯仿溶液 深蓝色) 深蓝色) 2%高锰酸钾(使不饱和成分在粉红色背景上产生黄色斑点) 高锰酸钾(使不饱和成分在粉红色背景上产生黄色斑点) 高锰酸钾 2,4-二硝基苯肼试剂(使醛或酮呈黄色斑点)醛也可以用氨性 二硝基苯肼试剂(使醛或酮呈黄色斑点) 二硝基苯肼试剂 硝酸银 异羟肟酸铁(使酯或内酯显淡红色) 异羟肟酸铁(使酯或内酯显淡红色) FeCl3(使酚性物质呈绿色或蓝色) (使酚性物质呈绿色或蓝色)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

P=PA+PB P—总蒸气压;PA—A物分压; PB—B物分压,当 P =大气压时 则沸腾
挥发油提取分离
• 总混合液体B.P <
例: 沸点 ℃ 水 苯 100 80.1 760mmHg 760mmHg
混合物中沸点最低物质
含量差异
同一品种因药用部位、生长环境或采收季节的不同, 同一品种因药用部位、生长环境或采收季节的不同,挥 发油的含量和品质均可能有显著地区别。暨南大学.不同 发油的含量和品质均可能有显著地区别。暨南大学
产地品种阳春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分析
挥发油概述
挥发油的药理作用
解热止痛(柴胡挥发油注射液),镇痛( 解热止痛(柴胡挥发油注射液),镇痛(丁 ),镇痛 香油),止咳化痰(芸香草精油,薄荷醇) ),止咳化痰 香油),止咳化痰(芸香草精油,薄荷醇) ,平喘,健胃(薄荷油),解痉,抗菌(香 平喘,健胃(薄荷油),解痉,抗菌( ),解痉 柠檬油、大蒜挥发油),抗癌( ),抗癌 柠檬油、大蒜挥发油),抗癌(野山药挥发 油的β-按叶油醇,酚类化合物和芍药酮), 油的 -按叶油醇,酚类化合物和芍药酮), 抗过敏(甘草根挥发油、陈皮挥发油) 抗过敏(甘草根挥发油、陈皮挥发油),抗 大蒜新素、苦参虫挥发油, 炎(大蒜新素、苦参虫挥发油,荆芥挥发油 ),降压 强心(樟脑油) 降压, ),降压,强心(樟脑油)等作用
CHO
CH2OH
H O H
CH2OH
• 挥发油主要是单萜、倍半 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1.单萜挥发油:链状单萜 单环单萜 双环单萜
CHO
H
CH2OH
O
挥发油组成
OH
O
• 薄荷油中薄荷醇的含量约 为8%,樟脑油中樟脑的含 量约为50%等。
2.倍半萜挥发油:是挥发油
Hale Waihona Puke OHl-龙脑l-薄荷醇, 习称薄荷脑
樟脑
高沸程(250℃-280 ℃ ) 部分的主要组成成分,也 是芳香油香味差异的中药 调节者。
挥发油理化性质
挥发油与空气、 挥发油与空气、光线接触会逐渐氧化变质 物质,不能随水蒸汽蒸馏。 物质,不能随水蒸汽蒸馏。 挥发油储存在棕色瓶内 密闭、 挥发油储存在棕色瓶内、密闭、低温保存 棕色瓶
粘度变大 颜色变深
氧化聚合),失去原有香气, ),失去原有香气 (氧化聚合),失去原有香气,并能形成树脂样 酸值: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 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 酯值: 酯值:酯类成分的含量 皂化值: 皂化值:酸值和酯值之和
挥发油鉴别
GC-MS法鉴别 法鉴别 •文献:地黄叶挥发油 文献: 文献 地黄叶挥发油GC-MS 分析 1.生药学鉴定 生药学鉴定 2.分离: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蒸馏时间 h, 蒸出液 分离: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蒸馏时间5 分离
体积比用乙醚萃取3 合并萃取液, 按1 :1 体积比用乙醚萃取 次, 合并萃取液 用无水硫 酸钠干燥后过滤, 蒸馏回收乙醚,得黄色挥发油 得黄色挥发油, 酸钠干燥后过滤 蒸馏回收乙醚 得黄色挥发油 避光保 存
OCH3
OCH3 OH 丁香酚
HC CHCHO 桂皮醛
HC CH2 苏合香烯
HC CHCH3 茴香醚
挥发油组成
C. 脂肪族化合物
• 一些小分子脂肪族化合 物在挥发油中常有存在。 例如甲基正壬酮在鱼腥 草、黄柏果实及芸香挥 发油中存在,正庚烷存 在于松节油中,正癸烷 存在于桂花的头香成分 中。 • 一些挥发油中还常含有 小分子醇、醛及酸类化 合物。正壬醇存在于陈 皮挥发油中,异戊醛存 在于橘子、柠檬、薄荷、 桉叶、香茅等挥发油中。
中药挥发油
药物分析专业 耿娜 学号:10212531 曾金 学号:10212532
中药挥发油
概述 组成 理化性质 鉴定 提取分离
挥发油概述
定义 •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essential oil), 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气味油状 液体的总称,与水不相混溶、可随水蒸汽蒸馏。 挥发油存在于植物的根或根茎、叶、花、果实、果皮 或全株植物的一些特殊组织中。比如玫瑰油在玫瑰花 瓣表皮分泌细胞中,茴香油在小茴香过时的油管中。 挥发油在植物中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也有少数达 10%以上,如丁香中含丁得油高达14%-21%。 有56科136属植物含有挥发油。存在于植物的不同 部位。
存在 部位

植物 来源 •
挥发油概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