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历史上八次IPO暂停及重启

合集下载

股市历次救市政策

股市历次救市政策

历史上股灾的危机根源是资本市场表现长期与基本面背离且得不到收敛,若存在高杠杆融资维持泡沫,则泡沫破灭后危机的深度和长度将急剧加深。

成功的救市政策涵盖四大方面:补充流动性、政府表态提振信心、修改规则限制做空、经济刺激政府救助。

成功的救市案例,如美国1987年、美国2008年和中国香港1998年等,相关救市政策在这四方面都及时和精准,从而将金融体系从危机边缘拉回并逐步走向正轨。

海外市场美国1929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经济周期——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经济进入萧条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应对失当,而彼时立法和监管的缺乏助长了股市的过度投机。

这次股灾导致美股几乎4/5的总市值蒸发,进入了长达3年的熊途。

当时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救市措施,但这次股灾促使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消除证券市场不正当交易和稳定银行体系的法案,建立了对证券业和银行业监管的标准框架。

美国1987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前期股市的暴涨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而巨额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导致了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下降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同时国际游资增长加剧了股市的波动。

这次股灾导致道指单日下跌点数和幅度均创历史新高,美联储采取的主要救市政策包括:高调发声以稳定市场情绪、补充流动性、鼓励银行向经纪商和交易商提供贷款。

这些措施对翌日上午的开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随后数周市场运行改善的重要原因。

日本1989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低利率加上金融自由化改革降低了融资门槛,同时加剧了银行放贷的市场竞争,最终导致了各类资产价格暴涨。

这次危机中,日本股市与房价暴跌,过度参与投机的公司纷纷倒闭,并将破产浪潮传导至其他企业和银行。

针对危机日本当局一开始并未主动托市,仅通过慢节奏的降息来释放流动性,错过了救市良机。

中国台湾1990年股灾危机根源在于流动性收紧,热钱迅速撤离,同时日本股灾以及海湾战争爆发带来的避险情绪的影响和催化。

这一时期我国台湾股市与房价均出现崩盘式下跌,股指仅用9个月就重挫近10000点,股灾后台湾经济增速也下了一个台阶。

股票熊市牛市历史

股票熊市牛市历史

在中国股市不算太长的历史中,暴涨暴跌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股民“大喜大悲”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轮史无前例的叫嚣声中,我们有必要一下,历史上九次牛市是如何的,给投资者以警示和提醒。

第1次牛市终结:高位横盘后急跌1992年5月21日,上证所取消涨停板,将牛市推至顶峰,当日指数狂飙到1266.49点,单日涨幅105%,这一纪录至今未破。

但三天后,就开始收网。

时间跨度: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沪指波动区间:1429.01点~386.85点沪指跌幅:73%第2次牛市终结:股市扩容1992年邓小平南巡,A股迎来牛市,但随着股市急剧扩容,A股又转牛为熊。

时间跨度: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沪指波动区间:1558.95点~325.89点沪指跌幅:79%第3次牛市终结:资金分流暂停迎来的牛市遇到了国债期货,国债期货的火热将A 股资金抽干,牛市终结。

时间跨度:1994年9月13日~1995年5月17日沪指波动区间:1052.94点~577.14点沪指跌幅:48%第4次牛市终结:T+0取消这是史上最短的牛市,仅仅三天。

源于国债期货的被叫停,但政府打压投机也延伸到股市。

这一年T+0被改为T+1。

时间跨度: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沪指波动区间:926.41点~512.83点沪指跌幅:45%第5次牛市终结:“十二道金牌”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涨了124%,深成指上涨了346%。

从10月起,监管层连发了12道“金牌”,最终股市崩盘。

但这波熊市并未持续太久。

时间跨度:1996年12月12日~1997年2月20日沪指波动区间:1258.68点~870.18点沪指跌幅:30%第6次牛市终结:印花税上调监管层依旧在抑制投机过度。

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3%。

调至5%。

,第六次熊市开启。

时间跨度: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沪指波动区间:1510.18点~1047.83点沪指跌幅:31%第7次牛市终结: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市价减持。

A股市场前20年IPO统计

A股市场前20年IPO统计

A股市场前20年IPO统计:正视长期持股风险股改完成过半以后,两市今年将恢复新股发行。

近两年来,管理层在基础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准备,但从操作层面上来讲,目前新股发行各方到底做好了准备没有,以及他们所准备的方案与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可承受方案到底相差多远,我们还不知道。

但我们清楚,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如果没有这个变化,深沪两市要想走向可持续发展,可能性很小。

这是基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博弈结构和前20年的市场事实。

A股市场参与博弈的各方,包括:第一,以大股东为代表的原非流通股东,股改以后,他们将变成流通股东,享有IPO溢价;第二,国企大股东背后,以国资委为代表的各类政府部门,他们以政治利益为依据表态参与博弈并影响到市场博弈的均衡;第三,投行及其他中介机构,分享股票发行费用等,服务并受制于大股东;第四,一级市场参与者,中签新股后,上市高价抛售,其中有集团资金操纵新股上市价格;第五,二级市场投资者,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第六,税务部门,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第七,管理层,既是管理者,同时又与国企背后的政府部门有关,在博弈中有政治利益。

上述各方都在IPO以及配股、增发和市场交易、管理等行为中完成各自的利益诉求,并影响或决定着A股市场的长远发展。

IPO这一环,是各方利益的交集之一,亦是市场参与各方利益博弈的基础;它的背后,更是能否体现市场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理论焦点。

IPO方案如果过于偏向任何一方,必定影响着博弈各方利益的均衡,导致市场畸型化发展,从而失去市场公正和程序公正。

为了探寻A股市场健康、可持续的IPO发行对策,寻找市场参与各方多赢的博弈方案,解决市场公正和程序公正问题,我们统计了沪深两市1391家A股的I PO发行价格及二级市场表现,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内容。

一、A股市场前20年IPO全貌至今为止,深沪两市共发行了1391只A股,全部A股首次IPO共发行了8685 586.93万股,平均每股价格5.86元, 平均市盈率17.53倍,共筹资5092.09亿元(未计配股、增发和转债)。

二级市场的作用

二级市场的作用

二级市场的作用在二级市场上销售证券的收入属于出售证券的投资者,而不属于发行该证券的公司。

那么你对二级市场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二级市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二级市场的释义二级市场是有价证券的交易场所、流通市场,是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买卖交易的场所。

二级市场是一个资本市场,使已公开发行或私下发行的金融证券买卖交易得以进行。

换句话说,二级市场是任何旧金融商品的交易市场,可为金融商品的最初投资者提供资金的流动性。

这里金融商品可以是股票、债券、抵押、人寿保险等。

二级市场在新证券被发行后即存在,有时也被称做“配件市场”(aftermarket)。

一旦新发行的证券被列入证券交易所里,也就是做市商(market maker)开始出价和提供新证券之后,投资者和投机客便可以比较轻易地进行买卖交易。

各国的股票市场一般都是二级市场。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比较,抵押贷款、人寿保险等金融产品的二级市场在中国基本上还没有形成。

参见: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分类证券交易市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活跃而有秩序的场内交易,即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另一类是没有固定地点的场外交易,大多是电话中成交。

股票由发行者推销出售和股票公开出售并到达投资公众手中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的证券市场一般分为“一级证券市场”(或称“初级证券市场”)和“二级证券市场”两类。

在一级证券市场流通的是企业和国家新发行的有价证券,这里场交易是占统治地位。

在二级证券市场流通的是双前发行或补充发行的有价证券,在这个市场上,交易所起主要作用。

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定,在交易所买卖股票的经纪人必须是交易所组织成员,在交易所内买卖的股票必须是经过批准的挂牌股票,由于在交易所买卖股票的费用较高,因而出现了挂牌的交易由非交易所成员经纪人在交易所外从事买卖的渠道。

这种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却在场外市场交易的股票交易市场,称为“第三市场”。

此外,各种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年金基金、互助储蓄协会等专业金融机构大量购买和持有股票,成了股票交易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中国股市20年

中国股市20年

中国股市之7波熊市第一次熊市(1992.5.25-1992.11.17)沪指:1429-386 跌幅:73%深成指:2918-1529 跌幅:40%行情特点:沪指在第一轮牛市冲上1429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

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但发生了当时震惊全国的8 10风波,刺激沪深两市大幅下挫。

这次熊市仅仅半年时间,股指跌幅却高达73%。

第二次熊市沪指:1558–325 跌幅:79%深成指:3422–944 跌幅:69%行情特点:19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 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1993年为276亿元,1994年为99.78亿元,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

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进入真正的低迷期,第二次熊市来临。

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但沪指在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后跌到全年最低325点。

第三次熊市(1994.9.13- (1995.5.16)沪指:1052-547 跌幅:48%深成指:2162-1018 跌幅:50%行情特点:第三次熊市时,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沪指1个半月涨幅达200%。

但政策刺激是短暂的,随后A股进入第三次熊市。

而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

但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

第四次熊市(1995.5.22-1996.1.19)沪指:926-512 跌幅:45%深成指:1473-931 跌幅:31%行情特点:短暂的第三次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

为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沪指再下一城。

IPO重启,新规下怎么玩

IPO重启,新规下怎么玩

封面文章Cover·StoryIPO重启市场基本恢复常态11月6日,证监会发布消息,将重启IPO。

与此同时,一系列改革措施也相继提出。

具体来看,证监会推出了取消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取消小盘股发行询价环节、调整部分发行条件为信息披露、建立摊薄即期回报补偿机制、建立保荐机构先行赔付制度等多项具体改革举措。

资料显示,今年7月4日,证监会宣布,因股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已经启动新股发行程序的28家公司暂缓发行。

IPO的暂停,让不少投资者、基金经理都有,但也为证监会争得了时间,借此肃清了扰乱市场、老鼠仓和进行内部交易等违规现象,让股市逐渐回归平稳。

专业人士指出,IPO重启提上日程表明目前A股交易基本恢复常态,步入正轨,危机模式结束。

同时,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因为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停止,重启IPO并进一步完善新股发行机制改革,表明资本市场的改革在继续,步伐坚定且方向正确。

对于本次IPO重启对于市场的影响,银河证券研究员指出,A股历史上前后共九次暂停IPO,第九次目前仍未结束。

单纯就走势看,前八次IPO重启后,大盘上涨与下跌次数并无明显偏向。

若就趋势是否改变看,中期观察IPO重启后大盘均延续了此前的走向,即新股发行并未对市场的中期趋势产生根本性影响。

因此,从历史经验来看,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影响更倾向于是一个短期波动,而不会改变市场的中期趋势。

IPO细则征求意见开启改革第一步目前,IPO重启后首批新股的“打新”还是得按照“老规矩”来办,但IPO改革的逐步推进仍然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日前,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修订并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下发行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要求各机构在11月27日前进行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相关IPO改革措施在这一征求意见稿中已有所反映。

可见,本次IPO发行实施细则的修订无疑将成为IPO改革迈出的强有力的第一步。

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景记录

中国股市历次大跌全景记录

我国股市历次大跌全记录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关键词:调高印花税、8·10风波。

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上市;严控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关键词:扩容、三大政策。

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

1995年1月3日实行T+1交易制度;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5月17日国债期货市场关闭,5月18日股市井喷,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

【年终盘点】2013年中国IPO市场十大事件

【年终盘点】2013年中国IPO市场十大事件

【年终盘点】2013年中国IPO市场十大事件2013-12-17交大总裁班2013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IPO企业数量及规模持续下滑,仅有80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各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776.81亿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2012年IPO总量的35.6%、46.2%。

本文基于对2013年中国企业上市情况的监测,总结盘点出2013年中国企业IPO市场的十大事件。

一、IPO停摆逾一年明年1月或重启自2012年11月2日浙江世宝(002703.SZ)上市以来,IPO停摆已逾一年,成为A股历史上8次IPO暂停中最长的一次。

A股IPO闸门长时间关闭,倒逼VC/PE 机构改变投资和退出策略。

一方面,在当前IPO退出受阻的形势下,并购市场对于退出的意义愈发重要,并购退出渐成主流;另一方面,过去几年,VC/PE机构疯狂追逐上市前企业,部分机构甚至以能否上市作为筛选项目的唯一标准,利用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进行短期套利。

而受IPO长时间停摆、IPO退出受阻影响,Pre-IPO模式难以为继,VC/PE机构逐渐将投资阶段向早期转移,回归价值投资本质。

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IPO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正式开始过渡。

同时证监会表示,预计2014年1月底,约有50家企业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IPO重启时间正式明确。

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披露的IPO申报企业基本信息表显示,目前IPO已过会企业共有83家,IPO重启后首批上市企业有望从中诞生。

二、史上最严财务核查284家企业上市梦灭2012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中介机构在开展2012年年度财务资料补充和信息披露工作时,应严格遵守现行各项执业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要求,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对首发公司报告期内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开展全面自查工作,并要求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应在2013年3月31日之前将自查工作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2013年1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相关问题的答复》,称如果确实出现在3月31日前无法提交自查报告的情况,根据证监会审核流程,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可提出中止审查申请,待其提交自查报告并经审核后,证监会仍将对该部分企业按比例组织抽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股历史上八次IPO暂停及重启:沪指走势一览2015-07-05 08:27: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更多文章>>更多∙强烈关注:午盘最新消息已经出来了∙今日头条:紧急通知A股急抛【名单】∙"证券通"万2.5开户多家券商可选∙国企改革爆发挖掘下个改革股开始日截止日开始日前收盘截止日收盘区间最高最高涨幅(%)区间涨幅(%)交易日1994/7/211994/12/7393.87652.851052.94167.3365.7598 1995/1/191995/6/9593.64702.62926.4156.0618.3696 1995/7/51996/1/3620.62542.42792.5427.70-12.60128 2001/7/312001/11/21956.821691.351990.70 1.73-13.5764 2004/8/262005/1/211339.781234.481496.2111.68-7.86101 2005/5/252006/6/21073.851669.401695.5857.9055.46249 2008/9/162009/7/102079.673113.933140.0450.9949.73198 2012/11/162014/1/72030.292047.322444.8020.420.84274第一次暂停总计交易日:98天A股区间最高涨幅:+167.33%1994年7月21日-1994年12月7日暂停背景:1994年,年轻的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大洗礼,指数出现最惨烈的暴跌。

1994年7月28日,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收在339点,跌8.43%。

这是连续长时间下跌后的再次暴跌,杀伤力极大。

股民仓惶而逃,股价惨不忍睹。

7月30日,监管层出台“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市场表现:从1994年7月20日粤宏远A发行后,一直到当年12月8日中炬高新(咨询买卖)发行,新股暂停发行近5个月。

在停发新股后,大盘没有应声上涨,而是一度快速跌落至325.89点,但很快在8月1日后展开一轮大幅度上涨,到9月13日高达1052.94点。

但随后就是回调,12月7日,又回到了650点附近。

1994年12月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大盘继续探底,并在次年的1月19日下探至571.36点。

期间最大跌幅达到17.82%。

点评:经过绵绵不断的下跌后,监管层三大救市政策让投资者看到了曙光,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投资者再一次领教了“政策市”的威力。

但是,虽有政策利好,大盘也并没有走出牛市行情,在1994年10月以后,市场走势就渐趋平静;12月,指数回到了650点附近。

这说明,停发新股后,指数虽有反弹,但为时不长,不能根本改变股市的原有运行趋势。

第二次暂停总计交易日:96天A股区间最高涨幅:+56.06%1995年1月19日-1995年6月9日暂停背景:在1995年年初,市场上的资金大多集中在国债期货上,而股市因为缺乏资金则延续了1994年末尾的消沉,每天成交仅几十万元,股指也像长睡不醒一样一直在较小的区间内波动。

3月,国债期货市场爆发了震惊全国的“3·27事件”。

IPO也在重启后仅1个月即告再度暂停。

市场表现:1995年1月18日,仪征化纤招股后,到当年6月12日,创业环保(咨询买卖)招股,期间新股暂停发行时间约5个月。

大盘在IPO暂停的背景下,一度走出一波大幅度上涨行情,从524.43点起涨,到当年5月涨到最高的926.41点,在5月的月K线上留下了长达226点的上影线。

其后,市场重现弱势。

重启新股发行后,6月12日大盘已经跌破700点,至7月初,大盘已经跌至610.33点(1995年7月4日),期间最大跌幅为13.92%。

点评:这一次新股停发,距离上一次重启仅一个月的时间。

但这次的暂停并没有带来A股的上涨,1995年年末的时候上证指数收在555.29点,年跌幅14.29%,连续第二年下跌。

这充分说明了停发新股对提振二级市场的作用有限,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自身调节作用。

第三次暂停总计交易日:128天A股区间最高涨幅:+27.70%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暂停背景:1995年7月4日东方电气(咨询买卖)公开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内,A股市场只有洛阳玻璃(咨询买卖)、东北电气(咨询买卖)两家新股发行。

1995年8月下旬,四川长虹(咨询买卖)转配股上市引发市场动荡,8月26日在沪市挂牌的辽源得亨、西安黄河中期业绩亏损,这是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业绩亏损。

到1996年1月4日,黔轮胎招股后,新股发行才密集进行,因此,这段时间也可作为暂停新股发行来看待。

市场表现:此次IPO暂停距上一次重启也仅有1个月时间,暂停期间股指先后走出两波小幅上涨行情,但之后一路下滑直至1996年初。

黔轮胎的新股发行后,大盘很快到达阶段性底部513点。

此后股指一路走高,展开一轮大牛市,至1996年年底时股指已经升至1259点附近。

1996年1月3日IPO重启后,大盘1月19日探底512.83点后,一路上行,展开一轮大牛市,在当年年底飙升至1258.69点,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2245.44高点。

点评:这次停发新股距离上次又是仅有一个月的时间。

从连续两次仅相隔一个月就停发新股可以看出,主要是市场的低迷让新股发行停止,但停发新股并没有挽救股市。

虽然每一次暂停周期不长,但期间大盘也并没有走出牛市行情。

相反,在新股发行重启后,虽然市场扩容,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通胀得到成功治理,上市公司业绩有了较大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面世也改变了投资者结构。

在此背景下,A股迎来了一波大的行情。

第四次暂停总计交易日:64天A股区间最高涨幅:+1.73%2001年7月31日-2001年11月2日暂停背景: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第五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且减持的价格执行市场定价。

但是,该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股市自此狂泻不止。

市场表现:截至2001年10月20日左右,上证指数一口气从2245点跌到1520点,短短四个月跌去了700多点,跌幅超过三成。

其间证监会完全停止了新股发行和增发。

面对一泻千里的股市,10月22日,证监会紧急暂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宣布暂停在新股首发和增发中执行国有股减持政策。

11月2日IPO重启后,市场经历三年的震荡期,并于2003年11月13日达到1307.40点,直至股权分置改革实施。

点评: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触及到很多深层次问题,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造较好条件,相关政策的把握需要很高的艺术。

当时的减持方案让二级市场上投资者怨声载道,认为国有股按市价减持简直就是圈钱,证券市场本应是投资者投资的场所,但却变成了国企大股东的提款机。

大家纷纷“以脚投票”,对新发、增发的股票弃而远之。

因此,市场出现了新股上市跌破发行价、增发股票没人要的被动局面。

此次IPO暂停,源于国有股减持,又终结于暂停国有股减持。

IPO暂停期间股市没有重新走牛,IPO恢复后也没有大幅走低。

不过,市场倒是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

第五次暂停总计交易日:101天A股区间最高涨幅:+11.68%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暂停背景: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

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IPO被暂停。

一直以来,股票的定价,包括新股发行、增发的价格,都是按照监管层的“规定”操作。

新股发行20倍市盈率定价这一“潜规则”的形成,源于长期以来管理层对扩大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并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

然而政府控制股票定价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

而充分市场化的IPO定价原则将有利于联通原本割裂开来的一、二级市场,还市场以公正,制造更宽松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

针对这一情况,《通知》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询价应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

应该说,这一规定的出台体现了市场发展的要求,标志着中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建立,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次IPO暂停之前,双鹭药业(咨询买卖)搭上了“末班车”:2004年8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核准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4]140号)称,核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1900万股。

直到2005年1月,华电国际(咨询买卖)的发行,宣告暂停三个多月的IPO 重新启动。

2005年1月12日证监会公布的《关于核准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5]2号)称,核准华电国际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不超过7.65亿股,其中,向中国华电集团公司配售不超过1.96亿股。

2005年2月3日,华电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市场影响:这次IPO暂停时,A股仍处在2001年以来的熊市当中。

暂停期间,A股市场虽然也出现了多次反弹,但是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市场再度创出新低。

由于新的询价制度对当时的股价形成不小的冲击,扩容也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IPO暂停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强势逆转,新股发行重启后,大盘出现了短暂的反弹,上证综指从1180点附近反弹至1300点之上,但这次的反弹持续时间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

点评:这一次的IPO暂停,虽然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转折,但是对市场的长期发展和制度完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询价制度给了市场和投资者更多地尊重,流通股股东在证券市场拥有了更大发言权。

同时,这一轮改革给予了中小投资者以和机构投资者相对对等的申购条件。

《通知》要求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在累计投标询价完成后,应将其余股票以相同价格按照发行公告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

个人投资者在此后将能够搭上机构研究的便车,以与机构投资者相同的价格申购新股。

第六次暂停总计交易日:249天A股区间最高涨幅:+57.90%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暂停背景:这是A股历史上,新股发行暂停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股改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