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合集下载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学生版)

25 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考点解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为主要目的,同时使人获得各种知识。

说明文语言要讲究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清楚明白,条理分明。

因此,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课文解剖例1: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积累拓展”四: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案示例:“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根据,更提高了准确性。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有》(部编版八下)答案示例:不能。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如果互换,就不能正确表达文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解密一、说明文语言主要特点:①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②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③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④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⑤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⑥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二、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常出现的词语:①表时间的词语。

如:当时、迄今为止、正在、将要、立即、已经、一向、渐渐……②表空间的词语。

如:有的地方、到处、上方、正中……③表数量的词语。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讲义+试题)(含答案)

【暑假阅读】说明文专题03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法技巧】1、词语在句中意思的考查。

2、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A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B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 C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典型例题】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动物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

夏天的夜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西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虫子、夜蛾等飞虫吃。

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死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觉。

他们睡觉的方法很特别,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

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

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眼”。

海参也是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

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

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面追逐虫子,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容易地说,要睡四五个月。

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

“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

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花不下雨,它要“夏眠”。

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二十个月。

等到天气暖了又不下雨,蜗牛才推开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

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列数据:数词 (与年代区别)
分类别:一类 (种)……一类 (种)……
作比较:也、相 对于、较……
下定义:是、 叫…… (判断句)
打比方: 像、如、 仿佛……
列图表:表格、 插图……
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 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 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 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 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 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 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 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 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02
阅读下面选文《 自给自足的人体 生物能发电》 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 什么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 +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 势能转换成电能。
说明方法:举例子
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 +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 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02
22.品析语言,回答问题。 (2)“当今建筑设计以抵御9度地震为目标,而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基本上能
达到这个要求。”“基本上”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不能去掉。句中的“基本上”既表明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性强的特点,又留 有余地,去掉后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2、 《苏州园林》“设计者 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 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 各不同。 … …”
1. 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 共同特征是________
2. 本段说明的内容是 _______ _

例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它一定是 “ 建成于 公元 2 2 8 总之 ,说 明事物 、事理时 , 要根据说明对象 年” ,是 “ 有记 载 的最早 的 石拱 桥 ” ,这 个时 间只 的不同,我们选择说 明性语言可以平平实实 ,也 是 一种 估计 、推j , i以 用 “ 贝 。 0 斤 大约 ” 可能 ”更 可 以生 动 活 泼 ,但都 必须 以 准确 为 前提 。 、“
计 、推 测 ,如 果没 有 这两 个词 语 ,说 “ 人 桥建 论 站 在 哪 个 点上 , 眼 前 总 是 一 幅 完 美 的 图 画 。 旅 ” 成于 公元 2 2 ” 是有 记 载的 最早 的 石拱 桥 ” 8 年 ,“ , ( 苏州园林 简要地概括出了苏州园林的群体特 ( ( )
性 与题要不但 为然文语点 这问有糊确 有说词准才 些明语矛 运只求一因 虽糊并盾 用 ”言, ““ 模模 ”
就 把 话说 得 太绝 对 了 来自 因为到 目前 为 止 ,人 们还 征 。
非常恰当。
五 、适 当 使用 概 括 性 语句
’ 用简短的话概括 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更能
更 显 得 准确 。如 ( 国石 拱桥 》 中 显 示 出说 明语 言 的准 确性 。如 :“ 句话 ,人类 语 《 中 一
的 两句 话 :① “ 水 经 注) ( ( )里提 到 的 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 ‘ 人桥 ’ 旅 ,大约 建成 于 公元 2 2年 ,可 能是 有记 无 穷 的意 义 。 (人类 的 语言 》一 句话 准 确地 概 括 8 ”( 《 ) 载 的最 早的 石拱 桥 了 ” 大 约” 可能 ”表 示 估 出 了 人类 语 言 的 特 点 。 再如 : “ 必 使游 览者 无 。“ 、“ 务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那么说明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篇1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从五个方面入手,简言之:找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析方法、品语言。

1、把握说明的对象①分类:从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功能和特征等。

事理说明文:其对象是某一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如何找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或者是在开篇点明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求本源,找出说明对象,尤其要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

2、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1)什么是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有的事物的特征是显露在外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2)如何抓说明对象的特征呢?一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二抓中心句,说明对象的特征,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中(关键句或中心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中间。

三要了解文段说明的中心,要对全文做总体的分析和归纳。

3、理清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语句。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经常考察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考察题型: 典型试题 一: 典型试题 二: 典型试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B、分析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性
方法归纳
1定性。本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2列举修饰限制性词语、句子或具有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3分析词语、句子的表达作用,体现语言特点
➢练一练: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 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 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 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 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 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注意基本语言格式)
如果将第②段中划线的“亟待”一词可以 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 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 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 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 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 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 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
练习: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 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 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能去掉,“之一”表数量,突出 (说明)这(重复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一般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一般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说明文准确性的考点分析

说明文准确性的考点分析

了能更准确地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阐述事物、事理之间的联系,说明文必须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对文章涉及到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表述,都要求无准确无误。

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

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这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阅读时应注意辨析、比较。

而说明文中有些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如:“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写“十几度”而不写具体确切的度数,是因为草地、水泥地的温度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所以只能写“十几度”。

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说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者是客观事物不需要过于精确,或者是目前的文献资料还不能提供更精确的依据,或者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提供更精确的依据等。

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并且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多种考查形式,有两种考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下面就对这两种考题作一番分析。

一、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词语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效果不一样,有时甚至迥异;而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往往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因此,在阅读说明文时,通过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每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不但对理解说明文大有好处,而且对提高自己写作的遣词造句能力也大有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这种表达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

(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第一组:一座50多米长的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的写作态度。

第二组:“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三组:“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

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

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常见以下几种情况:1、数字运用:①使用准确数字;②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2、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

例如:大约、几乎、可能、大概、差不多、应该等。

3、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例如:表时间限定: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在当时、最早等。

表程度限定: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表围限定:绝大部分、极少、大多、一律、很少等。

4、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容的重点。

概括规律: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

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②(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不能互换。

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

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

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经过讨论后,老师小结:解析这类问题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只回答说明语言准确、严密,这样往往得分比较低。

要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模糊词的考察,如‚可能‛、‚估计‛、‚大概‛、‚也许‛等词,主要就是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解题的基本模式: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四)课堂作业:结合《园林》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练习:1、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和‚多‛能否去掉?)‚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绝大部分‛能否去掉?)在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3、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每一个‛能否去掉?)‚每一个‛强调了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4、请同学们从文中另找2例作分析。

(二)、强化训练,发现疑难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限制说明了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

语言准确。

2、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体会‚很少‛的作用)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3、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把‚几乎‛与‚完全‛呼唤行不行?为什么?)‚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园林的总特点。

课堂竞赛:互相批改,制定合格标准,全部合格的给小组加分。

(5、6题选作,答得好加分)1、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2、……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体会‚每一个‛的作用)‚每一个‛强调了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3、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绝不会‛能否去掉?为什么?)‚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3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

二者有层次的高下之分。

6、我觉得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园林的影响。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这里有典、代表的意思。

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

具有典性。

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主要是用来传播知识的。

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

否则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

那么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我认为可从准确分析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入手。

所谓关键性词语是指:(一)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二)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三)动词的使用与搭配;(四)关联词语的使用;(五)准确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

下面一一论述:(一)分析具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表程度、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

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若去掉了就成了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了。

与现在的实际不相符了。

(二)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

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了。

如《中国石拱桥》里有一句:《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加点词“大约”、“可能”,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旅人桥”的建成时间、记载进行的推测。

若去掉后,就成为事实了,与历史记载不符。

“几乎”一词也是同理。

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三)分析动词使用与搭配。

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园林》一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讲究”一词运用得恰当准确。

若换为别的词像“注意”等就显得不够庄重与正式了。

再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与前面的词语也搭配合理。

若“布局”与“配合”一换,就显得不恰当了。

因为布局一般指较大的建筑、房屋等,而配合一般指相对较小的事物。

明白了这词语的意思,也就知道本文按照从高到低、从主到次的写作顺序来写的了。

(四)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

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

要理解这一点,还必须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

说明文中有些事物的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

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

运用列数字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

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