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决 问 题 之 替换思想

合集下载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哪些数学问题蕴含着很多日常的生活中,所以,家长应该根据日常生活遇到的问题,对孩子经常性的训练,比如间距问题,楼层问题,开关灯问题,等等,都是可以通过实践来学习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1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一个看似复杂的数学问题实际上有好多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要解决它们的关键是能够有丰厚的基础知识储备,有灵活多变的数学思想方法。

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你已知什么,包括题干中给出了什么具体信息,隐含信息。

这样你才知道你有什么,这是你要得到什么的基础前提。

带着这样的思路去分析问题,就是一种数学上由已知推未知的思路。

数学其实本质上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管是推理还是计算。

其次,要将题目进行推理转化,类似于数学上的分析法。

如我要吃饭,那我得先做饭或者买饭,做饭的话需要什么材料需要什么步骤,买饭的话需要多少钱买什么东西。

然后一直这样追问下去,直到将问题的源头和最终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那么就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转化完毕。

将思维的过程从前到后整理成逻辑性的步骤。

可以说第二步就是逆向思维的过程,这就是正向推导的逻辑推理。

步骤要运用到最基本的推理,这些是你完成步骤最基本的保证。

2思想代入法,这列方法往往是给定了一些条件,比如a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

b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2.这些给定了一些特殊的条件,然后让你求一个ab组合在一起的一些式子,可能会很复杂。

但是如果是选择题,你可以取a=0.5,b=1.5试一试。

还有就是可以把选项里的答案带到题目中的式子来计算。

倒推法!!比如下一题坐标法,如果做的一些图形题完全找不到思路,第一可以用比例法,第二可以用坐标法,不用管什么三角函数,直接找到两点坐标,直接带入高中函数求角度(cos公式)求垂直,求长度,相切相离公式。

直接直捣黄龙,不用一点点找角度做什么麻烦的事区间法,这类方法也成为排除法,靠着大概计算出的数据或者猜一些数据。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和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和教学设计
(1)学生思考第1个问题,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
4、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巩固新知,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和谐的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解法一:全部换成小杯解法二:全部换成大杯
2、引导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
小结:倒一个大杯相当于倒3小杯,倒3小杯相当于倒一个大杯(边说边贴图表示)
4、问:现在你能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写在作业本上。(做完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们的方法一样吗?都正确吗?)
5、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
时间
10、22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主持人
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加人员
(组长负责组员签到)




备课组说一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谢玥: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周惠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开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能引起学生短时间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习热情,更不会产生学习需要。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需要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在公园租用大船和小船、布置展板、储钱罐里的硬币、乒乓球比赛时的单打和双打……利用情境的趣味性,唤起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挑战性,调动主动性;利用素材的现实性,激活已有经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浅谈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法

浅谈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法

浅谈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教法作者:魏常青来源:《当代教育探索》2014年第01期摘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意义。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教材选择了其中较国典型的两类相对简单一些的问题。

关键词:策略替换假设转化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江苏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策略》例1中,重视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题目是,“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例题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了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示意图,思考怎样把大杯替换成小小杯或小杯替成大杯。

重点应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说对“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三分之一”这个条件的理解,要让学生依次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幅表示“替换”过程的示意图,并启发学生思考,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3个)或6个小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大杯(2个)。

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或把6个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就是小杯容量是大杯容量的三分之一,计算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方法一,假设全部用小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来计算:720÷(3+6),算出小杯的容量后,再算小杯容量的3倍是1大杯的容量。

方法二:假设全部用大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来计算:720÷(1+2),算出大杯的容量后,再算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容量的三分之一。

检验过程不可缺少,应该包括两步,用3个小杯的容量加1大杯的容量,看结果是否等于720毫升。

第二步,1大杯的容量是否等于3小杯的容量。

教学例2,题目是“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直接解决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同时也在例1学习经验的启发下,想到运用假设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提出各种具体的假设方法。

给学生播撒数学思想的种子——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教学为例

给学生播撒数学思想的种子——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教学为例
小杯 的容 量 。 当学生 理解 并 掌握 这 两种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 , 我 引导 学生 得 出 : 它 们 都 是先 通过 替换 把两 种量 变成 一种 量 再解决 问题 ;在 替
课 本 的例 1 和课 始 的 两道 复 习题相 比较 寻 找 区别 ,学生 很 快 分辨 出课 始 的 两道 复 习题 只 出现 一种 杯子 ,而例 1 出现 了两种 不 同的杯 子 。 并 且 两种 杯子 之 间是 3 倍 的关 系 。 例 题 学 习层层 推 进 , 使 学生 的 思考 有 了方 向 , 解决 问题 的 方法 实 现 了迁 移 。 于是 , 我 进行 提 问 : “ 那 你 们准 备用 什 么策 略来 解
预设 , 是 对 已有 认知 的 唤醒 , 为 实现 与新 知 的链 接做 好 准 备 。在 学 习新知 之 前 , 从 学生 的 已有知 识和 经验 出发 , 我 设 计 了两 道复 习题 ( 或者 叫 过渡题 ) 。 这里, 虽然 向学 生 呈现 的都 是单 一 的数量 关 系 ,却是 后续 学 习时 实现 数量 关系 转

换过程 中 , 要 抓住 等量 关 系进 行替 换 ; 替换 是解 决 问题 的一 种 有效 策略 。 这样 的 归纳 是学 生认 知的 进一 步理 性化 、 系 统 化, 便 于 学生 知识 的记 忆和 储备 。 这是 学生 本堂 课第 三次 认
识“ 替换” , 已 将解 决 问题 的一种 方 法 上升 为 策 略并 赋 予 了
普 遍适 用 的意 义 , 会植 根于 学生 的记 忆 中 。 8 . 变 式 学 习例 1 之后, 是对 倍数 关系 的替 换 进行 巩 固 , 还是 直
在解 决 问题 过程 中初步 体会 “ 替换 ” , 充 实 思想 方法 , 发 展 解 题 策略 。 可 以看 出 , “ 替换” 这 一 内容 是要 引导 学 生通 过数 量 关系 的 转换 , 达 到 解决 问题 的 目的 。教 学过 程 中 , 我 通过 设 境、 预设 、 迁移 、 尝试、 检验 、 比较 、 归纳 、 变 式 等环 节 , 尝试 强 化学 生 数学 思想 的 培养 。 1 . 设境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教材 分析
毫升,那么 6 个小杯的容量是 6x 毫升,1 个大杯的容量为 3x 毫升,2 个大杯的容量为 6x 毫升, 于是想到列方程解题。 教学应注意教材的两点意图: 一是不要过早勉强学生采用 “假 设与替换”策略解题,已经想到这种方法的学生可以像这样解题,暂时没有想到的学生, 应该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解题。二是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各种解法,在交流中充分关注“假设 与替换”这种解法,理解如何假设、为什么这样假设,为什么替换、如何替换。明白把果 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想象成倒入同样的杯子,就是假设。为了解决问题,在假设的基础 上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替换,把 1 个大杯换成 3 个小杯、2 个大杯换成 6 个小杯就是替换。 第三步假设把 960 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用大杯替换小杯, 先算出 1 个大杯的容量, 再计算 1 个小杯的容量。 要求全体学生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这一步让原来就采用 “假设与替换”方法解答的学生再经历一次“假设——替换”的过程,让原来用其他方法 解题的学生,尝试着用“假设——替换”的方法解题,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因为这种方法 是例题所教学的方法, 属于全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学应该注意两点: 一是学生列式计算时, 应该把假设与替换的方法尽量用算式表示出来。部分学生可能会列算式 960÷4=240(毫 升) ,算出 1 个大杯的容量;列算式 960÷12=80(毫升) ,计算 1 个小杯的容量。这两个 算式虽然正确,但不够完美。要指导学生在这两个算式的前面,先写出求大杯个数的式子 6÷3+2=4(个) ,或求小杯个数的式子 6+3×2=12(个) ,把自己进行的替换表示出来。 二是要检验结果,确认结果正确之后再写出答句。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之一,更是严 谨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尤其在采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颖问题时,更需要及时检验,以确认 解题方法与结果的合理性。检验这道题的结果,要抓住“果汁总量是 960 毫升”和“小杯 的容量是大杯的 1/3”这两点进行。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关系的结果才是正确答案。

用建模思想审视解决问题的教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用建模思想审视解决问题的教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 件动态 演示把 1 课 个苹 果换成 2 个梨 及把 2 个梨 等数 学能力 ; 二是建 立新 的模 型与学 生熟悉 的数学模
型 之问 的联 系 , 而为更好 地构建新 的数学模 型打好 从 换成 1 个苹果) 师: 在解决 刚 才这个 问题时 , 家用 到 了“ ” 大 换 的 基 础 。 方法 , 这是数学 中一种非常重要 的策 略—— 替换 。( 板 用 替换 的策略解决 问题 , 的数 学模型就 是一元 它 书) 其实 早在 10 多 年前有 一个 叫曹 冲的小朋 友 , 70 就 二 次方 程组 。核 心思 想 就是通 过 等量代 换 或消元 将 从而 达到解决 问题 的 目的 。以这样 的 用 替 换 的 策 略演绎 了一 个 生动 的故 事 , 们 听说 过 多元 变为一元 , 你 眼 光来 看 , 然 王老 师 的设计 意 图 比较 单一 , 仅是 显 仅 吗?f “ 出示 曹冲称 象” 的图片) 师 : 冲是 如何用 替换 的办法称 出大象 的质 量 的 让 学生 知道 替换 方法 的重要 , 曹 而忽 略 了替 换 的本质 :
a j u 案 脚 粗 读 nl i d ・ ie
■ Leabharlann 用建模思想审视解决问题的教学
— —
以 苏教版 小学数 学 “ 解决 问题 的策略 ( 替换 ) 为例 ”
江苏 省 张 家 港 市 教 研 室 张 平
数 学建模 是针对 传统数 学教育过 于抽象 化 , 重 不 生 : 一个天平 上 2 第 个苹果 重 3 0 , 0 克 每个苹果 重 视 数学 知识 和学 生 实 际生活 的联 系而 提 出的 。数 学 10 。第 二个天平上 5 桔子重 6 0 , 5克 个 0 克 每个苹果重 建模 教育 旨在拓展 学生 的思 维空间 , 让数学 贴近现 实 10 。第 三个 天平 上 6 X 1 0 克 , 2克 个 重 2 0 每个 X 2 0 重 0 生活, 从而 使学生 在进行数 学知识 和实际生 活双 向建 克 。 构 的过 程 中 , 体会 到 数学 的价 值 , 受 到学 习数 学 的 享 师: 你有 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相 同之 处? 乐趣 , 体验 到充满生命 活力 的学习过程 。这对 于培养 生: 它们 都是求一个东西是多少 ? 学生 的应 用 意识 和创新 精神 是 一个很 好 的途 径 。用 师 : , 学 上 把 同一 种 东 西 又称 为 同 一种 量 。 嗯 数 建模 的思 想统领 小学解决 问题 的教学 , 小学数学 解 像 这 样求 一种 量 的每份 是 多少非 常 简单 。 接 着 出示 是 ( 决问题教 学 的方 向 。但在 实际教 学 中, 多一线 老师 第二 幅图) 很 由 于对 数 学建 模 思 想知 之 甚 少 , 有 深刻 领 会 其 本 没 师: 现在天平上 的东西 与刚才有什么不 同? 质, 在解 决 问题 的教学 中还 没有摆 脱传统 应用题教 学 生: 现在是 1 个梨和 1 个苹果 , 它们重 2 0 。 4克 的影 响 。下 面就 以王老 师和 张老 师在 一 次 同课 异 构 师: 你能算 出 1 个梨和 1 个苹 果分别重多少克 吗? 中执教 的苏教 版小学 数学 “ 决 问题 的策 略 ( 换 ) 解 替 ” 生: 不能 , 现在是两个不 同的东西 了。 为例 , 通过 比较 来说 明问题 。教学 中 , 老师 和张 老 王 师: 两个 不 同的东西 又可称为 两种不 同的量 。那 师 的设 计完 全不 同 , 但都 非常 精彩 : 老师 的教 学 注 你们 想想 怎么才 能求 出 1 王 个梨 和 1 苹果分别 重多少 个 重让 学生经 历策 略的形成过程 , 老师则从数 学建模 克 呢 ? 张 的角度来展 开教学 。 王老 师的教学 片段简称 王案 , ( 张 生: 如果 知道苹 果是梨 的几倍就 可 以把苹 果变成 梨 了。 老师 的教学片段简称张案 ) 师: , 嗯 这样又可 以像前面变 成一种 量了 。 【 王案一 】出示两幅天平 图 , ( 引导学生 观察思考 ) 师 :指 图 1 这是一架平 衡 的天平 , 图中你 能看 ( ) 从 师: 由于提供 的信 息不 同 , 替换 的方 法也不相 同, 出1 个苹果 的质量 和 1 梨 的质 量之 问有 什么样 的关 但它们有一个共 同之处 , 个 你发现 了吗 ? 系吗 ? 生: 就是把不 同的量换成同一种量 。 生 11 : 个苹果 的质量是 1 个梨的 2 。 倍 【 的思考一 】 我 关键词 : 替换 生2 1 :个梨的质量是 1 个苹果的寺。 这 两个 片段 是两 位 老师 的新 课导 人 。他 们不 约 让学生从 实际 师: 根据两 幅天平 图 , 你能求 出 1 个苹果 和 1 个梨 而 同地 都从学 生熟悉 的生活经验 出发 , 生活 情境 中发 现数 学 问题 。但 两者 的不 同也 显而 易 各重多少 吗? 生 :个苹 果重 2 0 ,个 梨重 10 1 0克 1 0 克。 见 。王 老 师 的设 计 重 心在 于 “ ” 学 生 通 过观 察 天 换 , 平 , 现 数量 间的 相等 关 系 , 行 等量 代 换 , 步感 发 进 初 师: 你是怎样推想 的? 生 1把 图 2 : 左盘 中的 1 个苹果换成 2 个梨 , 成 了 知替 换 的策略 。 曹冲称 象 ” 就 “ 的典 故 , 也是 强调 替换 可 4 梨重 4 0 , 个 0 克 由此可求 出 1 梨重 10 , 求 出 1 以解决 生活 中的实际 问题 , 个 0克 再 让学 生加深对 替换策 略价 值 的感悟 。张 老师 的设 计重 心在 于 “ 为什 么换 ” 。教 个苹果重 2 0 0 克。 生 2把 图 2 : 左盘 中的 2 梨换成 1 苹果 , 个 个 就是 2 学 中 , 他着 重解 决 两个 问题 : 一是 不 断引导 学生 去观 个苹果重 4 0 , 个苹果就重 2 0 , 0克 1 0 克 再求 出 1 个梨重 察 分析 各种 事 物关 系 , 由生 活问题 转化 为 数学 问题 , 10 。 0克 在 这个 过程 中培 养学 生解 读信 息及 抽象 、 析 、 分 简化

浅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浅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替换
正好
【 关键词 】 发现 矛盾 ; 调整; 感知假 设替 换策略 假设 、 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 解决 问题策略之一 。假设 、 替换 的数学问题实际是我国古代 的数学名题之一 , 古人称之 为“ 鸡兔 同笼 ” 问题。它出 自我国 古代 的一部算 书《 孙子算经 》 。原题 : “ 今 有鸡兔 同笼 , 上有三 十五头 , 下有九十 四足 , 问鸡兔各几何 ?” “ 鸡兔同笼” 问题是 比较抽 象的 。要解决这个 问题需要 让学 生体会假设 、替换 策略在不同情景 中的应用特点 和思 考 过程 ; 体会运用 假设 、 替 换策略分 析问题 中的数量关 系 , 来确 定解题思路 , 并有效地解决 问题 。 假设 、 替换解决 问题 策略的重点是让 学生理解并 运用假设 、 替 换 的策 略解决 问 题 。难 点是让学生 了解假设 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 时该 如何 进行调整 。下 面我举几个我 在教学 中的案例来加 以分 析供 同学们课外参考。 ’
假设 、 替换 的方 法解 决 问题 。
大船只数
1 2

小船只数
l O 9

坐船的总人数
1 × 6 + 4 x 1 0 = 4 6 2 x 6 + 4 x 9 = 4 8
3 x 6 +4 x 8 = 5 0
和5 8人比较
少了 1 2 人 少了 1 0 人
人。
们一共租用 了 1 1 条船 , 正好 坐满 。每只大船能坐 6人 , 每只 小船 能坐 4人。你知道 他们应该分别租用 了几 只大船和几 只小船 吗?在教学时我通过 让学生读题 、 说 出题 目的已知条 件和所求 问题 、 思考并交流想法。结果有 同学说 : 老师 , 他们 如果 都是坐大船或是坐小船就好计算 了。我顺着他 的思路 说: 同学们不妨按照他 的说法计算一下 , 再想想还有其 它方 法吗?并 出示 2种假设 : ( 1 ) 假设 l O只都是大船 ; ( 2 ) 假设 1 0 只都是小船 ; 刚过 片刻 , 学生: “ 老师 , 用第一种假设 ( 1 l x 6 — 5 8 = 8 ) 坐大船 , 比实际人数多 8人 ; 用第二种方法 ( 5 8 - - - 4 x l 1 = 1 4 ) 比实际人数少 l 4人 , 怎么办?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检测题及答案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检测题及答案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检测题及答案分析本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是两个策略,一个是替换,另一个是假设。

替换的解题思路:首先,题目中的两个量肯定是存在不同的,比如是多少关系或倍数关系,第二不管怎样替换,总量是不变的。

解答时确定用谁替换谁(用大的换成小的),这个根据题目的意思去选择,要便于计算。

比如下面美羊羊这个题目,因为钢笔价格是铅笔的6倍,那么把钢笔替换成铅笔,如果把铅笔替换成钢笔计算就不方便了。

现在有1支钢笔替换成铅笔,那么6倍就相当于6支铅笔,现在一共有6+3=9支,9支铅笔10.8元,一支用除法就算出了,那么钢笔是6倍,一支铅笔1.2X6=7.2元。

要注意的就是,千万不能混,看清替换进去后现在都是什么了(现在都是铅笔),计算出来的单价就是铅笔的,不要弄错噢。

一、请你分析。

(1)我买了1支钢笔和3支铅笔一共用去10.8元钱。

已知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钢笔和铅笔的单价各是多少元?想:可以把()替换成(),那么美羊羊现在有()笔()支,总钱数是()元。

先求出()的单价是()元,再算出()的单价是()元。

(2)我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

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想:可以把()替换成(),那么喜羊羊现在相当于吃了()块达能饼干,总钙含量是()毫克。

先求出()钙含量是()毫克,再算出()的钙含量是()毫克。

(3)全班46人去划船,共乘12只船,其中大船每船坐5人,小船每船坐3人。

问:大船有几只?小船有几只?想:假设12只都是大船,可以看出能够多坐()人。

先算出应该()只小船,再算出有()只大船。

【假设都是小船该怎么想?12只小船共少乘()人,那么就可以算出大船有()只。

】【假设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看书本P91例2的画图分析(这个图我放在上面了),这里比较难理解的就是,假设都是大船后,为什么计算出来是小船的数量呢?看图来理解,因为现在都是大船,当然按大船乘5人来算,这样乘人的总数要多出来了(就是大于46人了),为什么多出来,因为把小船也当作大船了,这样多了多少人(12X5-46=14),除以每船多的人数(大船比小船多2人),就是小船的数量(14÷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换解决: • 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8 倍,小明买了3支铅笔 和一支钢笔,一共用了 8.8元,铅笔和钢笔的 单价各是多少元?
替换解决:
• 工程队用了5辆大卡车和14辆 小卡车,准备一次性运输105 吨石子。已知大卡车的载重 量比小卡车多2吨,那么大卡 车和小卡车的载重量各是多 少吨?
你会做吗?
• 学校买来5 个足球和10 个 篮球,共计700元。每个 足球比篮球便宜10元。足 球和篮球各多少元?
解 决 问 题
--替换的思想方法
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大象 他用( )替换了( ), 石头 这就是运用了替换思想。
什么是替换思想呢?
什么是替换思想呢?
• “替换”,顾名思义,即替代, 更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 “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 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简单。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于学 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探寻解决 问题的思路大有好处。
教师每人栽3 棵,学生每 2人栽一棵,教师和学生 各几人?
你会做吗?
• 松鼠妈妈采松子,晴天每 天可以采20个,雨天每天 只能采12 个。它连续共采 了112个松子,平均每天采 14个,这几天晴天?有几 天是雨天?
你会做吗?
• 8块达能饼干的含钙量相当 于1杯牛奶的含钙量。小明 早餐吃了12 块饼干,喝了1 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 克。每块饼干和每杯牛奶的 含钙量各是多少?
你会做吗?
• 一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 做对一题得5分,做错一 题倒扣3分。匀匀这次考 试每一题都 做了的,最 后考了52分,你知道他做 对几道题吗?
填空:用式子表示
• 铅笔每支A元,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3倍, 钢笔每支(3A )元。 • 一辆大车和一辆小车共有35个座位,大 车可以坐X人,小车可以坐( 35-x )人。 • 老师每人栽W棵树,学生每3人栽W棵树, 学生每人栽( W÷3)棵。 • 红花有H朵,黄花比红花的4倍少R朵, 黄花有( 4H-R )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