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四辩稿)
网络败坏社会风气四辩稿

1.稂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对我们正确的的道德观的形成构成极大的威胁。
网络中大量的不良信息里面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已经与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相违背,人们现实社会中对平等民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对爱情和人生的严肃而谨慎的态度,这些都在网络的世界中被边缘化甚至被否定,道德观也受到了严重的侵蚀,自律性也变得极差,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变得为所欲为,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失衡。
2.网络垃圾腐化了思想,败坏了风气。
还记得那个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
研读经济类和《知音》、《故事会》等人文社科类书籍的凤姐吗?还记得那个人们像看连载笑话一样看她照片的自称网络红人的芙蓉姐姐吗?通过网络恶意炒作,在网上哗众取宠而掀起轩然大波,这些都是病态的社会现象、而网络正是这种现象得以滋生和泛滥的温床。
这种网络垃圾将会跟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恶性的互动,特别是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产生不好的影响。
这也让我们对网络改良社会风气更觉疑惑了。
3改良社会风气,从个人做起才是王道。
我们说社会风气的败坏根源来自于人自身,那么解铃还需系铃人。
改良社会风气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律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从制度上遏止不良价值观的蔓延。
如果依靠网络来改善社会风气的话,可想而知,其作用是微乎其微啊。
综上。
我可爱的人儿啊,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社会是我家,风气改良靠大家!谢谢!。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

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驳辩稿子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
网络围观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行为,被认为可以帮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一些人认为网络围观只是一种泛滥的信息传播方式,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网络围观的优势、缺点以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来驳斥这种观点。
网络围观的优势首先,网络围观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迅速分享和传播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
这种快速传播能够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讨论,增加对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网络围观提供了更多的观点和意见。
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中,信息往往被编辑和筛选过,只呈现了少数的观点和意见。
而在网络围观中,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第三,网络围观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当大量的人群对一个社会问题表达不满和关注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往往会受到压力,必须主动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这种舆论压力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网络围观的缺点然而,网络围观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
首先,网络围观的信息可信度难以保证。
在社交媒体中,大量的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严格核实和审查,其中可能包含错误和虚假的内容。
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误导公众,导致对问题的认识偏离实际。
其次,网络围观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偏见和攻击。
在网络上,人们倾向于与持相同观点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封闭的思维圈。
这种思维圈会导致对不同观点的忽视和攻击,阻碍了对问题的全面讨论和解决。
最后,网络围观可能只是一种消遣和泛滥的行为。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往往只是对问题进行简单的评论和点赞,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这种泛滥的围观行为往往无法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只是让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混乱化。
网络围观的发展前景尽管网络围观存在缺点,但它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将更加便捷和准确。
网络围观弊大于利结辩

网络围观弊大于利结辩感谢主席,大家好。
大家辛苦了,接下来是结辩环节,请对方辩友放松心态,这是最后一击,马上就结束了。
对方错误一在我们今天的辩论中,对方辩友一直在混淆“网络围观”和“网络监督”的概念。
我在这里有必要重申一遍:前者只是采取观望的态度,而后者是真正的采取行动的人;前者往往出于猎奇心理,而后者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前者往往感性驱赶理性,而后者理性压过感性。
对方辩友说的很多利处都是网络监督而不是网络围观带来的。
对方错误二对方夸大了网络围观的作用,说网络围观形成网络舆论促进社会进步。
我们围观的时候可能会对事件评论一二,但都是漫不经心的随口一说,往往不经过理性思考。
而一些理性的言论常常会被大量的劣质舆论所埋没,而且在一群激情澎湃的人群中,一个冷静善于思考,善于讲道理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这就使得网络舆论低质化,无益于社会进步,甚至影响司法独立,阻碍社会进步。
在质询/攻辩/自由辩论环节对方问了我方这样一个问题:网络围观扩大事件影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促进事件解决。
这个问题我要重提和补充说明一下:我们刚才也说了,我们没有办法保证所围观的事件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围观一件子虚乌有的事,这不是妨碍有关部门正常工作吗?再有,扩大事件的影响真的就一定有利于事件解决吗?自从表叔被抓之后,贪腐官员都变得狡猾了,出席公共场合都不戴表了,这能说明贪腐解决了吗?没有,这反而使得官员因此获得了抗药性,使得反腐工作更难进行了。
扩大事件的影响会不会带来副作用呢?首先被围观者可能面临着隐私被暴露的风险,还要承受激烈言语带来的精神负荷。
其次,被围观的事件往往是很丑恶很阴暗的,如果我们每天都看到这些事,会不会因此审丑疲劳呢,会不会因此认为这个社会无药可救了呢?因此,我们说,扩大事件影响看似是网络围观的利处,然而那只是它的冰山一角,底下暗藏弊处甚多。
而我方从三点认为其弊大于利:首先我们强调了网络围观的主体和客体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比如网民素质偏低,容易从众;网络上信息复杂,真假难以辨别,媒体时常遭利益驱使,恶意炒作。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网络的利与弊辩论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学习、娱乐的途径,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反方认为,网络的利弊是相互存在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分辨。
首先,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社会事件和科技进展,但是网络也存在着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的传播。
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进行交流和社交,但是网络也存在着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导致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最后,网络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也存在着挑战。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这些内容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网络也会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的利弊是相互存在的。
我们反方认为,应该在保障网络开放和便捷的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管,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
二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学习、娱乐的途径,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反方认为,网络的利弊是相互存在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分辨。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言论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
其次,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进行购物和支付,但是网络也存在着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导致人们的财产受到损失,对社会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网络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也产生了影响。
人们过度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社交不足和沉迷于虚拟世界,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的利弊是相互存在的。
我们反方认为,应该在保障网络开放和便捷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和保护个人隐私,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辩发言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学习、娱乐的途径,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辩论稿之网络围观无助于解决热点问题

辩论稿之网络围观无助于解决热点问题网络围观无助于解决热点问题尽管网络围观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变得极为普遍,但我认为它无助于解决热点问题。
网络围观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上对某一事件或者话题进行关注和评论,而不采取实际行动或者提出解决方案。
虽然围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但它并不能解决问题本身,更不能给受害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首先,网络围观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深入了解。
当一个热点事件出现时,人们往往只看到事件的片面报道和一些偏见的评论,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加剧社会上的误解和分歧。
而真正解决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事件的各个方面,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次,网络围观往往只是一种虚幻的情绪宣泄,缺乏实际行动。
当人们在网络上表达对某一事件的愤怒或者同情时,往往只是一种情绪宣泄,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和帮助。
例如,当一个社会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时,人们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一些评论或者点赞,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或者捐助一些资金和物资。
这种只停留在表面的关注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能会让受害者感到更加孤立和无助。
再次,网络围观往往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纷争。
当一个热点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时,人们往往会分成不同的阵营,互相攻击和指责。
这种争论和纷争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而不能解决问题本身。
相反,解决问题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努力,需要大家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相互指责和攻击。
最后,网络围观往往容易让人们忽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当一个热点事件出现时,人们往往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或者其他机构,而不是意识到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解决问题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和付出努力,而不是只是围观和评论。
只有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围观无助于解决热点问题。
围观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和了解;围观只是一种虚幻的情绪宣泄,缺乏实际行动;围观容易引发争论和纷争,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围观容易让人们忽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辩论赛 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辩论稿件

大学生辩论赛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辩论稿件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我方的观点是网络围观有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开宗明义,网络围观是指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等渠道,对热点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评论和转发,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现象。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社会公众所共同关注的,背后折射了社会中固有矛盾的问题。
而有利于解决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中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
今天讨论的主体“网络围观”并不必然使社会热点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能够在过程中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我方辩题的要义便得到了阐释。
第一,网络围观可以引起广泛的讨论,提高事件的关注度,形成巨大的客观效应。
一方面,热点事件并不等于热点问题。
在讨论中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热点问题会更加明确,引发这种现象的社会本质就会被揭露,精英人士的发言深化了大家对热点问题的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网络上大范围的围观势必将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提高事件的关注度,无论围观结果如何,它形成的客观效应,即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不可否认。
这必将促使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主体,把该件事纳入亟需处理的问题,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第二,网络围观给了政府广泛采纳民意的机会。
民意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性问题是否被圆满解决的标杆。
当一项制度与大多数民众的价值观冲突时,我们不敢说它一定是错的,但它一定值得思考和商榷。
而且网络上的声音更加多元化,有来自不同人的不同声音,所以证明了网络围观的声音恰恰反映了最深切的民意。
网络围观的广泛性和时效性是其他传播途径望尘莫及的。
而且,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是政府单方面可以解决的,更多时候需要人民的力量,人民通过网络围观发表意见,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网络围观可以产生舆论压力,进行强有力的舆论监督。
网络围观的影响力唤起了全民反腐的意识,更利于对官员的监督。
对政府机构的舆论压力,也使政府对事件有足够的重视,将处理的过程公开透明,促使政府更客观更公正的将事件解决。
【网络围观不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们先来明确概念:网络围观指的是民众通过转帖、跟帖、留言等方式表达对事件的关注。
社会热点问题区别单个社会热点事件,是社会的关注度上升到某个领域。
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政治腐败问题。
而解决则是指相关问题向好的方向产生质变。
判断网络围观是否有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就要看网络围观对于解决问题产生的作用性质如何,大小如何。
我方认为网络围观并没有对方辩友想象的那么美好。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证: 首先,网民非理性的围观并非解决问题的真正态度。
我方承认的确有像张参故意杀人案这样引发学术讨论的网络围观,但据《中国青年报》显示,64.8%的民众是抱以看热闹的心态,猎奇心理、娱乐心态让人们对凑热闹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正义的宣泄也是激起民众热衷于网络围观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实世界里正义难以实现,便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扮演正义使者的角色;看到不公不满的现象,不顾真伪疯狂地转载、评论,就像前段时间那则陈腾学长误入传销组织的消息,事实证明多所高校躺枪啊!这样以非理性的态度来围观真能解决问题吗?其次,网络围观多集中在个案且不能持续,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冲击力量。
《南方周末》的评论专家笑蜀表示:“网络围观多局限于个案,潜藏着巨大的缺陷,单纯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具有可重复性,难以上升为一般性的原则,不能指引整个体制的变革。
”网络围观,局长抽天价烟,周久耕落马;可是官员改抽鲁烟,贪污腐败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此外,眼球效应让网络围观难以持续。
调查显示,多数围观者对于某一时间注意力往往不超过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沸腾的围观过后,过去发生的热点事件很快被另一个发生的热点事件所吞噬,这样零散的冲击力根本没有办法推动背后的本质问题产生质变。
最后,网络围观难以有效控制,不可控易使得围观的对象发生偏差,引发新问题。
争议的对象或许是事件的本身,网络围观经常使争议转移到事件主体上来。
留美同学被枪杀,网民围观将重点转移到宝马车上,并开始声讨富二代,大喊其死得好。
辩论:网络围观无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网络围观无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谢谢主席,大家好:近年来,随着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围观正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现象,悄然与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相伴而行。
正本清源,“网络围观”是指网民对某一事件通过跟帖、转发等形式进行集中关注;而“社会热点问题”则是指舆论关心的问题。
我们要判断网络围观有助于还是无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就要看网络围观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如何。
我方认为,网络围观并没有对方辩友说得那么好,无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理由有三。
第一,网络围观大多出于网民非理性的态度,不仅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甚至还有可能形成网络暴力。
据人民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七成网民自认心态“不太成熟”;另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64.9%的网民认为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对待网络围观的。
大量的围观者在虚拟世界中借社会热点事件宣泄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疯狂转载、,现实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在网络围观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非理性的态度无疑是给本就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火上浇油,还会引发诸如“很黄很暴力事件”、“铜须门事件”等网络暴力,甚至出现媒介审判影响审判独立、公正的恶劣情况。
第二,网络围观仅仅只是围观,无法付诸于正确且有效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实际解决作用收效甚微。
“小悦悦事件”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一片对人心冷漠的声讨声,但是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老奶奶摔倒了没人敢去扶。
那么,这些线上充满正义感的网民们线下都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不是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线上热闹线下冷”的尴尬局面?我们发现,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的、长久的不懈努力,这岂是网络围观可以担负起的重任?第三,网络围观的关注持续时间短、关注点易转移,且多集中在个案,难以形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冲击力量。
《南方周末》的评论专家笑蜀表示:“网络围观往往多局限于个案,潜藏着巨大的缺陷,单纯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具有可重复性,难以上升为一般性的原则,不能指引整个体制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大家好。
其实刚刚场上一连串的争议都是因为对方一辩在开展命题的时候犯下的关键错误。
对方用网络围观是否在某些方面将问题向着解决的方向推动作为判断标准,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只推动一小部分的解决就能论证对整体问题的解决吗?就像今天大家要给我解决感情问题,可是您却把您方二辩介绍给我了,很好,您的介绍推动了我的问题解决,可是您介绍男生明显不利于解决我的感情问题嘛!其实,对方试图用一部分来论证全部,可在数学上,把一当做全,是推断错误;在逻辑上,把一当作全,是以偏概全的诡辩哪。
根据这一标准,他们开展出以下论点。
第一,她告诉我们网络围观能让我们重视问题,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如此吗?今天大家都在关注全国阿姨扫地扫哭了,可明天科比就要复出了,而后天又是埃博拉病毒……网络围观简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请问这样短暂性的重视有利于解决吗?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错误的价值观,短暂性的重视学习也能当学霸咯?第二,他告诉我们网络围观能形成舆论压力,而舆论压力本身就是一个中性体,就像网络围观产生的负面的舆论压力一度曾使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变得更紧张,致使一些群众做出不理性的行为,如果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个舆论压力一时能解决问题,一时又使问题变得更难解决,那您是不是一半论证您方立场,一半论证我方立场了呢?第三,她告诉我们网络围观能帮助政府收集民意从而迅速解决问题,对方无外乎就是想告诉我们先是围观郭美美事件再围观公共体制最后把问题彻底解决了,在这里对方很巧妙的偷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把网络围观等同于监督机制。
其实围观不是这样的,它正好相反,是很容易被转移的,这东打一枪西打一枪的问题始终停留在第一层面,这样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啊!
而今天我们说网络围观不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是数落网络围观的种种不是,而是要看当网络围观作用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时,是否有利于解决它,诚然今天网络围观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的确存在它的优势但更多的是它的不可控性,就像今天对方辩友一直构建理想国但却忽视了它的不可控性带来的后果,比如让信息传递得更快但却不一定更准确,它发挥的力量比以往更大但这种力量或许是被扭曲的等等,因为这种不可控性给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只有加强网民的言论规范以及责任意识,当我们不断完善网络环境的同时加大法制建设,网络围观才会发挥出它最大的正能量,虽然这一天终将到来,但绝不是现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