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蜜蜂病害防治的贡献
九种农药对中华蜜蜂的毒性试验

大 的类群 , 尤其是蜜 蜂类 有着较 高 的访 花频率 ( 中蜂 和意蜂
为 5~1 0朵 / a r i n ,壁蜂为 1 0~ 2 0朵 / a r i n )和 明显 的授粉效 果, 对植物 的传粉作用显著[ 3 1 。在甘肃 中华蜜蜂 中较为普遍。 在防治苜蓿病虫害过程 中使用农 药具 有防治效果好 、 作
中图分类号 : Q9 6 9 . 5 5 7 . 7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O f ) 3 —6 9 9 7 【 2 n 1 4 ) 0 7 ~0 0 3 2 一O 3
紫苜蓿亦称“ 紫花苜蓿” “ 苜蓿” 。 豆科 , 多年生宿根草本 。
其茎 、 叶 富含 蛋 白质 、 灰分 和多种维生 素 , 主要用作 干草 、 青 饲料或绿 肥 , 而且具有产 量高 、 营养 丰富 、 适 口性好 、 适应 性 广、 抗逆性 强 、 容易栽培 等特点 , 是一种 改 良土壤 , 提高 地力
的优 质 牧 草 _ l I 。
在加拿大 和美 国的紫花苜蓿 种子生产 田 中放 养切 叶蜂 密度 为 5万 只 / h m: ,可使 紫 花苜 蓿 种 子 产量 从 2 0 0—4 0 0 k g / h m 提高到 6 6 5~9 2 0 k g / h m a 4 1 。 传粉昆虫的种类 繁多 , 主要 分属于直翅 目、 半翅 目、 缨翅 目、 鳞翅 目、 鞘翅 目、 双翅 目和膜 翅 目。其 中膜 翅 目 占全 部 传 粉 昆 虫 的 4 3 . 7 % ,双 翅 目 占 2 8 . 4 %, 鞘 翅 目占 1 4 . 1 %, 半翅 目、 鳞翅 目、 缨翅 目和直翅 目所 占比例极小 。膜翅 目是 自然 界传 粉昆虫中种类最多 、 数量最
九种农药对 中华 蜜蜂 的毒性试 验
病虫敌害和农药对养蜂业的危害

病虫敌害和农药对养蜂业的危害据39蜂疗网了解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养蜂业遭受传染病危害最大的当属幼虫腐臭病。
1950年代以来,随着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发展,农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给养蜂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每年死于农药中毒的蜂群数超过其他病虫敌害所造成的蜂群损失。
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蜂螨从原寄主东方蜜蜂传染到西方蜜蜂,给意大利蜜蜂等带来沉重的打击。
目前螨害已成为世界养蜂业的突出问题。
当前对于蜜蜂病害的防治仍多数依赖药物治疗。
这是因为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相对落后,对蜜蜂与环境和病害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认识不足。
因为盲目使用药物,蜜蜂病害的防治还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使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药物的大量使用,不仅易使蜜蜂中毒,而且污染蜂产品,影响人类健康。
对于蜜蜂病虫敌害的认识,过去大多局限在对蜜蜂有直接危害的种类上,而对间接危害蜜蜂的种类研究甚少。
如流蜜季节,某些蛾蝶类会在一定程度上与蜜蜂发生食料竞争,不同种类的蜜蜂也会为有限的食料互相竞争排斥,同样造成对蜂群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因此,蜜蜂病害防治,应当从整个蜜蜂生态系统出发,摸清蜂群发病原因及其发病规律,以便采取抗病育种、对症下药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真正达到有力控制各种病害的目的。
另外,一方面要控制直接危害蜜蜂的病虫害,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抑制对蜜蜂发展有间接危害的各种不利因素。
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成就

农作物害虫防治的成就一、引言农作物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目的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丰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广,我国在农作物害虫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二、化学防治1. 概述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保护作物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迅效、简便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成就我国在化学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利用高效低毒杀虫剂控制棉铃虫、稻飞虱等重要害虫,使我国棉花和水稻产量大幅提升;同时,研制出新型杀菌剂控制病害,使得果树、蔬菜等作物的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生物防治1. 概述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微生物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保护作物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环保、可持续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2. 成就我国在生物防治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例如,利用寄生蜂、天敌等天然敌害控制棉铃虫、粘虫等害虫,不仅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同时,利用微生物来控制病害,使得果树、蔬菜等作物的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物理防治1. 概述物理防治是指利用机械或其他物理手段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保护作物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但操作复杂且效果相对较慢。
2. 成就我国在物理防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例如,在水稻田中采用机械插秧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同时,在果树园中采用挂黄板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柿子蛾等害虫。
五、综合防治1. 概述综合防治是指在农作物害虫防治中,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保护作物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效果稳定、可持续等优点,是当前农作物害虫防治的主流。
2. 成就我国在综合防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在水稻田中采用化学药剂和生物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同时,在果树园中采用化学药剂、生物控制和物理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柿子蛾等害虫。
蜜蜂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蜜蜂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一、蜜蜂病的预防蜂病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蜂病预防的首要工作是防疫消毒。
防疫消毒向来被蜂友们所忽视,致使场地和用具不断被病原污染,造成蜜蜂疾病连年不断,且越来越严重,病种也越来越多。
防疫消毒工作分场地消毒和用具消毒:1场地消毒蜂场周围的地面因多年被蜜蜂排泄物和蜂尸的污染而存在大量的蜜蜂致病病原,给蜜蜂发病留下隐患。
因此每年必须进行多次场地消毒。
一般场地消毒最好是在冬季休眠期和春繁以前各进行一次,如发生疫情,有必要进行突击消毒。
具体做法:在消毒前先将场地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卫生,将清理出来的蜂尸、垃圾集中销毁(火烧或深埋),然后用10汇20% 的石灰乳(将10-20%生石灰加入100 千克水中充分搅拌,经过滤)喷洒整个地面。
2蜂箱和巢脾消毒空蜂箱和空巢脾的消毒工作应在越冬前进行,因为这个时期是大量蜂箱和巢脾空闲时期。
具体消毒的办法是将空箱和空巢脾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清洗干净,待干燥后,找一个空旷地将装有巢脾的蜂箱叠成 2 米左右的高度,用封条封住所有的缝隙至不漏烟,将40%的福尔马林液体12 毫升倒入盛有高锰酸钾2.5 克的浅瓷盆里,立即从箱底的巢门推入箱里进行熏蒸,马上用纸条封住巢门,经2-3 天的熏蒸后拆开纸条放尽烟雾,备作春繁用。
春繁时,将经过消毒的箱、脾替换越冬蜂箱和巢脾,再将替换下来的空越冬蜂箱和蜂脾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消毒,备作春繁和生产用。
采用这种办法消毒对病毒、细菌和孢子类病原的杀灭效果都很好。
3工具消毒起刮刀、蜂刷、移虫针、工作服等小件用具可以用2-5%的苏打水溶液或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15 分钟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防疫消毒工作做到位了,蜂场发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二、蜂病的治疗1.细菌性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为幼虫芽抱杆菌G+封盖后幼虫死亡;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G+,2-3 日龄幼虫死亡;治疗方法:每10 框蜂用红霉素0.05g 喷雾或饲喂,隔日一次,连用5-7 次为一疗程。
庞国芳院士团队技术创新助力中国蜂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蜂业1190周年特别策划2024年2月 热点聚焦庞国芳院士团队技术创新助力中国蜂业高质量发展一、个人简介庞国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和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荣誉主任,国际AOAC资深专家,AOAC哈维威利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30多年致力于食品科学检测技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农药化学污染物微量分析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方法标准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原创成果,构建了1200多种农药九类质谱数据库和核磁数据库,研发了农产品食品中微量农药化学污染物高通量分析技术,开发了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地理信息(MapGIS)三元融合技术,实现了农药残留检测信息化、数据分析智能化和风险溯源可视化。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际AOAC科技奖励8项;研制国家标准139项,国际AOAC标准3项;授权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10件,软著17项;专著56部,论文160余篇。
二、庞国芳院士团队技术创新助力中国蜂业高质量发展庞国芳院士带领团队在蜂产品质量安全及掺假鉴别检测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开发了系列蜂产品质量评价新技术,重点研究了全国25省27种蜂蜜2万批样品的碳同位比值分布规律,获得分析数据5万多个,解决了国际上关注的蜂蜜真假鉴别技术;攻克了蜂产品中八大类兽药、五大类农药等共计370多种微量化学物质的检测技术,建立了45项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国家标准;创建的国家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秦皇岛海关技术中心),每年出口蜂产品检验量已占全国50%以上,使全国28省市400多家蜂产品企业直接受益,为我国蜂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民人人受益。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根据蜂蜜真实性鉴别检测的新需求,研究团队系统开发和建立了蜂蜜植物源鉴别、产地溯源、真伪鉴别、品质评价等关键技术:①研发了蜂蜜中大米糖浆、甜菜糖浆、木薯淀粉糖浆、阿洛酮糖等掺假鉴别新项目;构建了基于核磁共振(NMR)氢谱的蜂蜜掺假鉴别技术平台。
中华蜜蜂养殖知识点

中华蜜蜂养殖知识点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品种,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蜜蜂种类之一。
中华蜜蜂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质蜜和蜂胶,并且对传粉也有很高的贡献。
在蜂产品的生产和蜜蜂的繁衍过程中,了解中华蜜蜂的养殖知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中华蜜蜂养殖的环境要求、养殖方法和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华蜜蜂养殖的环境要求中华蜜蜂对养殖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饲料和巢箱等方面。
中华蜜蜂适宜生活的温度范围为20℃-35℃,湿度在60%-80%之间。
蜜蜂需要丰富的花粉和蜜源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在养殖中需要提供充足的饲料。
巢箱的设计也要合理,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繁殖条件。
二、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中华蜜蜂的养殖方法主要有采蜜、授粉和养殖繁育等。
采蜜是蜜蜂养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可以获得丰富的蜜源和高质量的蜜产品。
这需要合理选择采蜜地点和时间,同时保证蜂箱内的蜜源充足。
授粉是中华蜜蜂的另一个重要养殖方法,蜜蜂在寻找花蜜的过程中,会带动花粉传播,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养殖繁育则是为了增加蜂群数量,通过合理的繁育计划和技术手段,提高繁殖效率和选择出更好的蜜蜂品种。
三、中华蜜蜂病害防治中华蜜蜂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因此病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常见的蜂病包括蜜蜂病、蜂虱病和蜂巢霉病等。
对于蜂病的防治,可以采取合理的管理和监测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对于蜂虱病,可以采用药物处理和巢箱清洁等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要保持蜜蜂巢箱的卫生,及时清理死蜂和污秽物,防止病菌滋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了解中华蜜蜂的养殖知识对于蜜蜂的繁衍和蜂产品的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华蜜蜂养殖的环境要求、养殖方法和病害防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华蜜蜂养殖的技术和管理要点,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中蜂发展历史故事

中蜂发展历史故事摘要:1.中蜂的起源和历史2.中蜂的种类和特点3.中蜂的养殖技术4.中蜂在我国的应用和贡献5.中蜂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正文:【中蜂的起源和历史】中蜂,又称中华蜜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蜂在我国至少已有7000 万年的生存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昆虫资源之一。
中蜂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山海经》、《尔雅》等。
【中蜂的种类和特点】中蜂种类繁多,我国境内主要分布有中华蜜蜂、西藏蜜蜂、海南蜜蜂等。
中蜂的特点是体型较小,适应性强,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与西方蜜蜂相比,中蜂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对本土植物的传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蜂的养殖技术】中蜂的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要求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植被丰富;二是选购健康优质的种蜂,确保养殖的成功率;三是定期检查蜂箱,观察蜜蜂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养管理;四是防治病虫害,确保蜜蜂的健康生长。
【中蜂在我国的应用和贡献】中蜂在我国的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生产优质的蜂蜜、蜂蜡、蜂胶等蜂产品,还可以为农业提供重要的传粉服务。
据统计,中蜂为我国农业增产贡献率达到了10% 以上,对于维护我国农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蜂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然而,近年来中蜂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如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外来病虫害入侵等。
为了保护中蜂资源,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等。
同时,社会各界也在积极行动,通过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推广中蜂产品等方式,助力中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蜂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农业、生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蜜蜂的传播疾病与病害防控

蜜蜂的传播疾病与病害防控蜜蜂作为重要的传粉昆虫,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蜜蜂也会受到各种疾病和病害的威胁,这对于蜜蜂的生存和农业产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蜜蜂群体的健康,我们需要进行病害的防控。
本文将介绍蜜蜂的传播疾病以及相应的病害防控措施。
一、蜜蜂的传播疾病1. 传染性病害传染性病害是指通过蜜蜂间直接接触或食物传播的疾病。
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害包括美洲脓疱病、欧洲蜜蛇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蜜蜂体力下降、生产能力减弱,甚至群体死亡。
2.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蜜蜂直接接触、飞行和落入蜂房内的花粉等方式。
常见的病毒性病害有蜜蜂翅病、蜜蜂溃疡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蜜蜂的免疫力降低,进而引发其他感染和传染病。
3.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对于蜜蜂的生存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蜜蜂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蜜蜂螨、蜜蜂寄生蜂等。
这些寄生虫会对蜜蜂的身体造成损害,并且通过蜜蜂的传播不断繁殖,对整个蜜蜂群体造成影响。
二、蜜蜂病害的防控措施1. 提高蜜蜂群体的健康水平通过合理管理蜂箱和营养补充,提高蜜蜂的免疫力,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定期进行蜜蜂疫病监测和防治,对于早期发现和防止病害扩散至关重要。
2. 适当使用化学药物在蜜蜂病害发作时,可以适当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然而,使用化学药物需要谨慎,要选择对蜜蜂无害且对病原有较好杀灭效果的药物,遵循药物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
3. 生物防治方法的应用生物防治方法是指利用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等对蜜蜂病害进行防控。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对蜜蜂产生的有害物质较少,并可提高蜜蜂的生产力和抗病能力。
4. 区分健康和潜在携带病害的蜜蜂通过定期对蜜蜂群体进行检查,区分健康蜜蜂和携带病害的蜜蜂,并将携带病害的蜜蜂进行剔除或隔离管理,是有效防治蜜蜂病害的措施之一。
5. 增强兽医检疫力度加强蜜蜂产品的兽医检疫工作,严禁无检疫合格证明的蜜蜂产品流通和交易。
同时,加强对蜜蜂产品从国外进口的监管,避免外来病害的传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对蜜蜂病害防治的贡献
在宋代,我国的养蜂人就记载了对蜜蜂的敌害如蜘蛛、蚂蚁、蛇、雀、蝙蝠、狐狸等的防治。
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也记载了如何防治蜜蜂敌害的经验和措施。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养蜂先驱引进了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促进了养蜂业的迅速发展。
在西方蜜蜂的引进和活框养蜂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对蜜蜂病、敌害的防治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造成蜜蜂幼虫腐臭病的蔓延,全国养蜂业跃入低谷。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养蜂业得到稳步的发展,蜂学专业高等教育与养蜂专业研究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中国蜜蜂病害防治体系,在蜂螨、囊状幼虫病、巢虫、胡蜂等蜜蜂病虫敌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方面,均有创新和突破,取得了很大成绩。
解放后,我国的养蜂业也经历了两次毁灭性的灾难。
1960年前后,相继发生大、小蜂螨的危害,造成惨重的损失,养蜂业濒临崩溃。
为此,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福建农业大学等协同全国有关单位,对蜂螨的生物学和防治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确定蜂螨的最佳防治期,井开发多种高效、省工、省时的杀螨剂,有效控制蜂螨的危害。
1970年代初,我国南方多省暴发流行中蜂囊状幼虫病,并迅速向北扩散蔓延,严重威胁中蜂的生存。
广大科研工作者与养蜂员密切结合,在南方7省成立中蜂囊状幼虫病防治协作区,提出了抗病育种、药物防治、加强保温、蜂具消毒,结合饲养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病害的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1980年代,我国首次发现急性蜜蜂麻痹病病毒和蜜蜂死蛹病新病毒,研究了病毒形态、理化性状,并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在胡蜂、巢虫等蜜蜂敌害研究上,福建农业大学和贵州屏南畜牧研究所、广东昆虫研究所等做了大量工作,为开展科学防治寻找理论与实践依据。
我国广大养蜂科技人员还打破了茶花和油茶花这两个“放蜂禁区”,开拓了蜜源,且成功地利用蜜蜂为茶树和油茶树授粉。
此外,对蜜蜂许多常见的病害如孢子虫病、麻痹病、幼虫腐臭病等的防治也取得重大进展,并发现了中蜂孢子虫病与阿米巴病的病原体。
39蜂疗网提醒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一些主要病虫害如中蜂囊状幼虫病虽已控制下来,但仍有反复现象,特别是对新区蜂群仍存在很大的威胁,爬蜂病、死蛹病、白垩病的防治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蜜蜂检疫制度也有待建立或完善,随着蜂群转地的日益增多,各种病害的流行和新病害产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南方果区的蜜蜂农药中毒仍十分严重,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和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