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舞蹈“长短”训练体系研究
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朝鲜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的一大代表,由于历史原因,朝鲜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一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今我们对于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一、朝鲜族舞蹈的历史沿革与特点朝鲜族舞蹈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历经多次演变,朝鲜族舞蹈在艺术技巧、风格特点、舞蹈形态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它以优美的姿态、富于感情的肢体语言以及独特的音乐为主要表现方式,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强烈的朝鲜族民族文化特色。
二、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保护与传承朝鲜族舞蹈文化对于朝鲜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的自我认同,对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中国民族文化保护的一大重要课题。
2. 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在朝鲜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组建了专业的舞蹈团队,编辑和出版了相关的舞蹈教材和资料,还有加强对于朝鲜族舞蹈文化的研究等方面。
但是,在实际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断提高,传承方式单一、传承人员减少等等。
3. 建议与对策朝鲜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针对性的重点措施,比如:(1)加强对于朝鲜族舞蹈文化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底蕴以及表现形式,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2)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和宣传。
可建立朝鲜族舞蹈团队,进行演出和比赛,同时配合学校教育,开设有关课程,面向青少年对朝鲜族舞蹈文化进行普及和传承。
(3)加强朝鲜族舞蹈团队员工的培训,同时培育和选拔更多的朝鲜族舞蹈人才,以确保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语朝鲜族舞蹈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瑰宝,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保护与传承朝鲜族舞蹈文化事关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民族团结的加强。
我们应该付诸行动,通过多种方法保护和传承朝鲜族舞蹈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弘扬和传承这个文化珍品。
朝鲜族舞蹈的韵律训练

朝鲜族舞蹈的韵律训练朝鲜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形式,朝鲜族舞蹈不仅注重舞姿的优美和舞步的熟练,还强调舞蹈的韵律感。
韵律训练在朝鲜族舞蹈的学习和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朝鲜族舞蹈的韵律训练方法和其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一、韵律训练的重要性1. 增强音乐感知能力:朝鲜族舞蹈通常伴随着特定的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表演。
韵律训练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从而使舞蹈表演更加准确和协调。
2. 提高肢体协调性:韵律训练要求舞者在特定的节拍和音调下完成一系列动作和舞步。
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舞者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得舞姿更加流畅和优美。
3. 塑造独特的氛围:朝鲜族舞蹈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韵律训练可以使舞者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情感张力和节奏感,从而在舞蹈表演中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魅力。
二、韵律训练的方法1. 舞步与节拍的结合:舞者可以根据音乐的节拍和速度来设计和演练各种舞步。
比如,快速的音乐可以配合迅猛有力的舞步,而缓慢的音乐可以配合柔和流畅的舞姿。
通过精确地掌握舞步和配合音乐节奏,舞者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韵律美。
2. 灵活的身体控制:朝鲜族舞蹈中经常需要舞者完成各种身体的扭转、弯曲和舞姿转换等动作。
韵律训练可以帮助舞者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掌控能力,使得舞步的转换更加顺畅自然。
3. 音乐与情感的结合: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韵律训练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舞蹈中所要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三、韵律训练对舞蹈表演的影响1. 表演的协调性:通过韵律训练,舞者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表演中展现出更高的协调性。
舞者的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呼应,使得整个表演更加和谐统一。
2. 舞蹈的力度和变化:韵律训练可以帮助舞者掌握舞蹈的力度和变化,使得表演更具有层次感和张力。
谈朝鲜族传统舞蹈中的动律特征

谈朝鲜族传统舞蹈中的动律特征作者:白相春董忆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朝鲜族动律特征的表现在于长短和呼吸在舞蹈中的运用。
传统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代表性,通过结合朝鲜族动律特征对朝鲜族传统舞蹈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进行综合性了分析。
使得朝鲜族传统舞蹈中的动律特征得以体现,表现出了朝鲜族舞蹈的民族性。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朝鲜族传统舞蹈;动律特征中图分类号:J722.21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67-03一、绪论朝鲜族传统舞蹈的动律是传统民族舞蹈中较难掌握的。
它的动律是以气息带动全身,再以动作配合节奏形成的。
朝鲜族舞蹈的动律是民族民间舞中最富有的。
它涉及到具体动作的内在感知,又体现出了传统舞蹈的情感和民族精神,朝鲜族传统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动律特征中得到体现。
朝鲜族舞蹈教育家池福子认为朝鲜族舞蹈动律的顿、抻、伸是掌握朝鲜族舞蹈风格的关键。
掌握好了朝鲜族舞蹈的动律,才能对朝鲜族舞蹈赋予灵魂和情感。
朝鲜族舞蹈的动律包含有体态、呼吸、屈伸、手臂、弹跳、横移步以及上拨下沉的动律。
这些变化多样的动律特征都贯穿于学者们演绎的朝鲜族舞蹈中,它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朝鲜族传统舞蹈只有通过了解朝鲜族舞蹈的形成和融入其动律特征来表现传统舞蹈,才能掌握其舞蹈的风格和灵魂,因此学术界很重视对它的研究。
据目前关于朝鲜族舞蹈动律的研究有三个方面:风格特征方面、核心要素方面、“粘劲儿”方面。
研究者谭俊峰(2011),孙晓燕(2008),郭晓希(2007)是在研究风格特征中一致认为,音乐和长短是动律特征的基础。
在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中形成了韧、顿、弹、含的动律特点;在核心要素方面:池福子(2010)对动律的核心要素“顿、抻、伸”时间、节奏、力量的分配中进行了研究;“粘劲儿”方面:周虹霞(2009)对动律训练“粘劲儿”的呼吸、节奏、形态进行了研究。
朝鲜族舞蹈中道具的作用研究

气质更好地体现出来。
在朝鲜族舞蹈中,通过合理运用道具,可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营造良好的舞台氛围。
而且舞蹈中道具的合理运用,也有效地体现了舞蹈中技与艺的高度统一,提升舞蹈的美感和质感,将舞蹈的魅力更好地体现出来。
文中从朝鲜族舞蹈及审美特性入手,分析了朝鲜族舞蹈道具及一些常用道具,并进一步从表现力、环境及情感等方面对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及创新发展进行了阐述。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常会运用到布景、器皿及一些用具等,这些物品统称为舞蹈道具。
在民间舞蹈表演过程中,道具更是作为重要的支撑,不仅可以实现舞蹈情感的传递,同时也能够将道具与舞蹈更深入融合,将舞蹈的艺术美更好地体现出来。
而且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借助于道具可以使技巧与艺术实现高度统一。
舞蹈道具作为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舞蹈同时产生及同步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民间舞蹈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间舞蹈道具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细,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其中包括生活用具、抽象道具、民俗性道具、演员身上和身外道具等,这些道具的运用,为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生命力。
道具在朝鲜族舞蹈中应用更具广泛性,朝鲜族舞蹈中道具的运用,使舞蹈呈现出较强的简洁性、传情性、渲染性、功能性和象征性等特征,舞蹈动作更具表现力和感染性,舞蹈形式也更加丰富,能够为观赏者带来更舞蹈形式上蕴含着朝鲜民族独特的精神意识和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特色的和谐。
朝鲜族舞蹈以独舞和群舞为主,舞蹈形式纷繁复杂,但无论如何变化,朝鲜族舞蹈本质上一直固守着传统舞蹈的精神内核。
特别是一些以祭祀形式出现的舞蹈,其具备极强的集体舞蹈样式,但同时也具有群体参与的普遍性,这也使朝鲜族舞蹈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在中国舞蹈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朝鲜族舞蹈基于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方面来看,在内蒙古和东三省等区域广泛流行,这也使朝鲜族舞蹈形式和表现内容与这些地区的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在朝鲜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其在保留最基本宫廷、教坊及民间舞蹈形式的基础上,更追求自身艺术性发展,这也使朝鲜族舞蹈在发展中不断创作出一些更具特色的舞蹈作品,如《长鼓舞》《弓舞》《枪舞》《太平舞》和《闲良舞》等,舞蹈类型更具多样性。
朝鲜舞风格特点

朝鲜舞风格特点介绍朝鲜舞的风格形成是与这一民族的审美特点相一致的。
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爱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静美的姿态,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以素白为民族服装的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歌舞艺术中,讲究“鹤步柳手”,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步态中,又以动静结合为特点的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线,而静时线未断,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静下来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这就是朝鲜舞的魅力所在。
朝鲜民族舞蹈中主要择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挥莫里”等几种节奏的基础步法和华彩步法,如:扛、弹、拍、抽等手的动作以及蹲、跳、转等技巧动作,这些内容的摘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组合,一环接一环的构成了具有内在联系,较科学系统的一条规律线。
朝鲜族民间舞蹈在训练上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是节奏及其表现力方面的训练内容,朝鲜族舞蹈各种不同的性格化的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节奏特点,给舞蹈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内心节奏及表现力。
例如: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的“古格里”,节奏是均匀而缓慢的节奏;表现活泼、明朗的带有跳跃的是“安旦”节奏;表现深沉而有力的是“他令”节奏。
这些节奏对于训练内心节奏及表现力方面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并行之有效的教材内容。
第二是呼吸运用方面的训练内容,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发展和把握住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
这样在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重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并贯穿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细致到手指,脚腕和脚趾,而呼吸的节奏、长短、轻重、缓急等又是体现朝鲜民族舞蹈风格特点,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内在感情,以及形与神的统一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训练价值和意义的。
第三是技能方面训练的内容。
朝鲜族舞蹈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下肢动作特点,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并体现在整个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细致的要求上。
朝鲜族音乐中的“长短”研究

朝鲜族音乐中的“长短”研究朝鲜族音乐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朝鲜族音乐中,长短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朝鲜族音乐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从朝鲜族音乐中长短音的起源、特点以及在音乐表现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对读者们对朝鲜族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长短音的起源和特点长短音在朝鲜族音乐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音符的持续时间和节奏的变化。
长音和短音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音符组合,在演唱和演奏时能够产生出极富韵味的音乐效果。
长音的延续和短音的跳跃,使得朝鲜族音乐在表现力上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朝鲜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二、长短音在朝鲜族音乐中的应用长短音在朝鲜族音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宫廷音乐、宗教音乐还是民间音乐中,都能看到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所在。
下面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介绍。
1. 宫廷音乐中的长短音宫廷音乐是古代朝鲜族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而长短音正是宫廷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宫廷音乐中,长短音往往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表现形式多样,情感丰富。
宫廷音乐在演唱和演奏时,长音和短音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婉转悠扬,更能够表现出宫廷文化的典雅与繁华。
长短音在宫廷音乐中的应用,不仅增添了音乐的魅力,同时也为后来的朝鲜族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宗教音乐是朝鲜族音乐中的另一种重要形式,长短音在宗教音乐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宗教音乐中,长短音常常被运用来表现信仰者的虔诚和对神灵的祈祷,它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宗教音乐所传达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长音的持续和短音的跳跃,使得宗教音乐更加具有神圣的气息,更能够感染和打动信徒的心灵。
民间音乐是朝鲜族音乐中最为丰富多彩的形式之一,长短音在民间音乐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民间音乐中,长短音往往被运用得比较活泼和轻快,使得音乐更加富有生气和活力。
长音和短音的变化,使得民间音乐更具朝气和热情,更能够传达出朝鲜族人民的乐观和热情。
民族舞教程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教程朝鲜族舞蹈朝鲜族舞蹈是一种充满魅力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朝鲜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如果你对朝鲜族舞蹈感兴趣,想要学习和掌握它,那么这篇教程将为你提供一些基础的指导和帮助。
一、朝鲜族舞蹈的特点1、优美的姿态朝鲜族舞蹈的舞者通常保持着优雅的姿态,身体线条流畅,动作轻盈而柔和。
头部微微上扬,颈部挺直,肩部放松下沉,展现出一种高贵而自信的气质。
2、含蓄的情感表达朝鲜族舞蹈注重情感的内敛和含蓄,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舞蹈中的笑容、眼神和手部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者的喜怒哀乐。
3、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朝鲜族舞蹈的节奏通常较为缓慢而平稳,具有明显的韵律感。
在舞蹈中,常常运用“长短”节奏,通过长短不同的动作和节拍来营造出独特的舞蹈氛围。
4、丰富的手部动作手部动作是朝鲜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者的手部动作变化多样,如“绕腕”“摊掌”“推掌”等,这些动作不仅美观,还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意象。
二、朝鲜族舞蹈的基本动作1、屈伸动律屈伸动律是朝鲜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作元素之一。
双脚站在小八字位上,膝盖微微弯曲,然后有节奏地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
在屈伸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的重心稳定,动作流畅自然。
2、手臂动作(1)平伸手臂:双手向两侧平伸,与肩同高,手掌向下。
(2)绕腕:以手腕为轴,将手掌向内或向外旋转。
(3)划圆:手臂在空中划圆,动作要圆润流畅。
3、步伐(1)之字步:双脚交替向前迈出,形成“之”字形的步伐。
(2)垫步:一脚向前迈出,另一脚迅速跟上,双脚交替进行。
三、朝鲜族舞蹈的训练方法1、柔韧性训练朝鲜族舞蹈对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因此需要进行充分的柔韧性训练。
可以通过压腿、下腰、开肩等练习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2、节奏感训练朝鲜族舞蹈的节奏独特,要准确把握节奏,需要进行专门的节奏感训练。
可以通过听朝鲜族音乐,跟随节奏打拍子,或者进行简单的节奏模仿练习来提高节奏感。
朝鲜舞节奏型察几莫力

朝鲜舞节奏型察几莫力朝鲜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的一个部分。
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内在气息的运用以及“动静相济”的风格特征上,这些特征不仅表现在作为符号手段的外在动作层面,而且也在呼吸、表情、神态等诸多因素上得以体现,贯穿于朝鲜族舞蹈的每一个动态环节之中。
那么,内在气息应该如何运用呢?我们又应该怎样领悟这种“动中有静、静中带动”的微妙韵律,并使之通过动作得以体现呢?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总结后,笔者将其凝练成为“顿、抻、伸”三个字。
这简单的三个字概括了气息运动的全过程,并通过呼吸来支配身体动作幅度的大小、情绪的变化等,从而体现出朝鲜族舞蹈的独特韵律和风格。
此外,还深刻体现出朝鲜族人民外柔内刚、不卑不亢、自谦揖让、温文尔雅的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
一、“顿、抻、伸”释义顿,即“静止”——瞬间的停顿,是在内在气息的运动中,由于一瞬间的静止而形成的顿点。
这种停顿是相对的,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情感与神态的传递,也就是说形静而神行。
抻,即“持续”——柔韧地抻拉,是内在气息柔韧、缓慢而有阻力地抻拉的过程。
好比我们拉弓箭,体现了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张力的线形过程。
伸,即“延伸”——松弛地伸展,是内在气息在继“抻”之后,松弛地将“抻”时未完成的动力走向继续延伸,以自然和谐地完成气息运动的全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顿、抻、伸”是一个完整动作中三个不均等的阶段,它们应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任何一个因素分离开来。
“顿”为起点,经“抻”至“伸”结束,三者相继完成,从而共同构成柔韧而连绵不断的运动过程。
由此不难看出,“顿、抻、伸”近乎准确地描绘了朝鲜族舞蹈运动的全过程,是朝鲜族舞蹈动力的源泉。
二、从多角度探究“顿、抻、伸”1.时间分配中的“顿、抻、伸”“顿”是最短暂的过程,约占动作全过程的1/5,因此称其为瞬间的停顿;“抻”是动作主体部分的展开,约占全过程的3/5,而在这3/5中还可细化出三个阶段,即以韧为主的抻拉(慢速)、韧柔相济的抻拉(中速)、以柔为主的抻拉(稍快);“伸”是气息、情绪、动作的延续,也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衔接的重要部分,约占整个过程的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族舞蹈 “长短’’ 想 金永森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训练体系研究
l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I——l●
摘要:教材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完善的教材以及正确有效的方法才能使教 学更加顺利地进行,带来良好的教学成果。任何一个教学单位的教材必须得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并符合 发展规律才能达到最佳教学目的。现今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族舞蹈教学中使用的“长短”训练体系就是 符合本校教学发展规律的一套教学模式。通过几代人的心血建构而成,且处于稳步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训练体系
中图分类号:J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8-0115-03
一、
建构历程 崔承喜先生是世界级的舞蹈大师。十六岁去往日本 师从当时新舞蹈的先驱石井漠先生学习了现代舞以及 芭蕾舞。回国后跟随朝鲜民俗舞蹈大师韩成俊等民间艺 人学习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并收集整理了当时朝鲜半岛 各个地区流传的朝鲜民俗舞蹈,运用西方舞蹈的训练体 系建构了《朝鲜民族舞蹈基本》训练体系。崔承喜先 生虽然没有亲身参与到中国朝鲜族舞蹈教材的建设过 程中,但是目前国内各大艺术院校使用的朝鲜族舞蹈 教材绝大多数是以崔承喜先生的《朝鲜民族舞蹈基本》 训练体系为基础而建构而成的。 其中.延边大学艺术学院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的朝鲜族舞蹈教学最具典型性。这两所艺术院校的朝 鲜族舞蹈课程开设较早。,更主要是这两所院校的朝鲜 族舞蹈课程由崔承喜先生的真传弟子朴蓉嫒老师和金 艺华老师开创,两位老师在各自的教学环境中建立了 各具特色的两套教学体系——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的动 作训练体系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长短”训练 体系,这两套教学体系一直沿用到当今的教学中。由 于笔者本身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朝鲜族舞蹈教 师,对本校的朝鲜族舞蹈教学模式及教材具有较深的研 究,因此本文主要以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族舞蹈“长短” 训练体系为中心进行探讨。 金艺华老师是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族舞蹈学科的 奠基人,先后在中央戏剧学院开设的“舞研班”和“朝 鲜国立崔承喜舞蹈研究所”师从崔承喜先生学习了朝 鲜民族舞蹈。于1963年起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朝鲜族 舞蹈课程,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建立了适
合中央民族大学教学环境的一套教学模式——朝鲜族 舞蹈“长短”训练体系。最终出版了音像教材《崔承 喜体系朝鲜族舞蹈教程))o 后继由池福子老师将根据自己几十年教学过程中的 经验和研究更加完善了朝鲜族舞蹈“长短”训练体系。 此训练体系紧紧围绕朝鲜族各个“长短”以及相应舞 蹈的韵律特征建构而成。池福子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 生涯中先后出版了《朝鲜族舞蹈教程——男班教材》 《朝鲜族舞蹈教程——女班教材初级篇》《朝鲜族舞蹈 教程——女班教材中高级篇》《朝鲜族舞蹈教学剧目精 选》《朝鲜族舞蹈“长鼓演奏法”》《朝鲜族音乐“长短” 与舞蹈》《朝鲜族舞蹈教程》等专著和音像教材,这些 教材和专著不仅丰富了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族舞蹈教材 的内容,同时体现了“长短”训练体系的建构特色。 后继由崔月梅、高红女以及笔者持续将朝鲜族舞蹈 “长短”训练体系传承并发展,运用到当今的教学活 动中。 =,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朝鲜族音乐节奏变化多端,由很多个节 奏型构成。音译的“长短”在朝鲜语中是节奏型的意 思.并非是长和短的差异。朝鲜族“长短”共分几十种。 其中,中央民族大学以七个最典型的“长短”为中心。 建构了教材。让学生了解朝鲜族舞蹈中最具典型意义 的七个“长短”及相应舞蹈韵律。 七个“长短”名称及相应舞蹈韵律名称如下: “古格里”——“柔韵”
Yjn Yue wu Da。J 115 “安旦”——“顿韵” “塔令”——“沉韵” “扎津古格里”——“脆韵” “阳山道”——“颠韵” “萨尔普里”——“晃韵” “挥毛里”——“冲韵” 围绕七个“长短”以及相应韵律特征建构而成的训 练体系叫做朝鲜族舞蹈“长短”训练体系。是中央民 族大学朝鲜族舞蹈教学的特色之一。 从金艺华老师的《崔承喜体系朝鲜族舞蹈教程》① 以及池福子老师的《朝鲜族舞蹈教程》②中可看到中 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族舞蹈教材紧紧围绕着“长短”而 建成。学生通过对朝鲜族各个“长短”的了解,掌握 相应的舞蹈韵律特征是此教学体系的重点。 上述两部教材构成内容如下: 《崔承喜体系朝鲜族舞蹈教程》: 第一部分基础训练 (一)脚位、体态、气息、屈伸训练 (二)步伐训练 (三)韵律训练 1、脆韵/2、颠韵/3、顿韵/4、横韵/5、大晃韵 (四)手位、手型训练 第二部分风格训练(也称性格舞) (一)古格里组合 (二)扎津古格里组合 (三)沙尔普里组合 (四)恩毛里组合 (五)塔令组合 (六)阳山道组合 (七)安旦组合 (八)小跳、转组合 第三部分综合表演训练 (一)汉江/(二)双扇舞/(三)鸟歌谣/(四) 邦阿谣/(五)七甲山/(六)声朱普里/(七)双剑舞 (第三部分的综合表演组合也是由大量的“长短” 以及相应舞蹈韵律训练构成) 《朝鲜族舞蹈教程》: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基础训练 (一)体态 (二)脚型与脚位 (三)手形、常用手与手位 (四)提裙训I练 (五)呼吸训练 (六)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训练 (七)技巧训练 116 J Yjn Yue wu Da。 第三章:韵律及步法训练 (一)柔韵及步法 (二)顿韵及步法 (三)脆韵及步法 (四)沉韵及步法 (五)颠韵及步法 (六)晃韵及步法 (七)冲韵及步法 第四章:性格舞训练 (一)古格里长短舞训练组合 (二)安旦长短舞训练组合 【三)扎津古格里长短舞训练组合 (四)塔令长短舞训练组合 (五)阳山道长短舞训练组合 (六)萨尔普里长短舞训练组合 (七)挥毛里长短舞训练组合 第五章:道具表演性舞训练 (一)长鼓舞/(二)圆鼓舞/(三)象帽舞/(四) 扇子舞/(五)假面舞/(六)刀舞/(七)纱巾舞 (第五章的道具表演性组合也是由大量的“长短” 以及相应舞蹈韵律训练构成) 以上教材内容中看到中央民族大学的朝鲜族舞蹈教 材中“长短”以及相应舞蹈韵律训练在教材全部内容 中占最大比重。了解“长短”是学好朝鲜族舞蹈的重 要前提,不了解“长短”的时候可能连数拍子都有困难。 通过了解“长短”掌握各个“长短”相应的舞蹈韵律 是朝鲜族舞蹈教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 三.“长短”训练体系的特点 教材一定要适合教学环境,遵循教学规律。服务于 教学目的才具有最高的价值。不符合以上几个因素的 教材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比如,中央民族大 学的教材是为达到自身培养目的而建构的,延边大学 的教材是为延边大学的培养目的而建设的,各个院校 的教材也是适合自身教学环境。符合发展规律才可以 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以“单元课”的模 式进行。每个民族设为一个“单元”,每学期开设一个 民族的“单元课”。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 蒙、藏、维、朝、傣等五个民族舞蹈的专业必修课以 及苗、彝、佤、汉、朝鲜族长鼓以及藏族热巴等民族 舞蹈的专业选修课。因为涉及的民族较多,所以每个 民族舞蹈课程开设的时间是相对短暂的。短短四年内 掌握以上多民族舞蹈的典型风格特征,并让学生在毕 业后胜任民族民间舞相关工作,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 民间舞学科的建设宗旨。而“单元课”教学模式是最 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朝鲜族舞蹈也作为一门“单 元课”。运用“长短”训练体系完成自己的任务。 2014级培养方案实施以来,蒙、藏、维、朝、傣 等五个民族的“单元课”周课时4节.一学期共进行 18周的教学。也就是说每个民族“单元课”的授课次 数为36次。除去一些法定节假El和学校活动后。能上 课的次数大概在30次左右。可以想象一下,在有限的 课时内让学生掌握一个民族舞蹈的肢体运动方式、情 感表达方式以及节奏处理方式确实是一件难度较高的 事情。教学难度越高就越需要高效的教学方法及合理 的教材。而这教学方法与教材必须要具备系统性、逻 辑性以及典型性合为一体,否则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 达到设定的教学目的。 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通过了解朝鲜族“长短” 掌握朝鲜族舞蹈风格特征是“长短”训练体系的立足 点。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准确有效地将上述七个“长 短”以及相应舞蹈韵律传授给学生,能让学生们在毕 业后的工作中运用朝鲜族舞蹈“单元课”中学到的知 识是教师们的期望。 之所以选择上述七个“长短”是因为这七个“长短” 无论是从典型性还是训练性的角度衡量,都具有最高的 价值。换句话说掌握了以七个“长短”为主的教学内 容后,在将来的工作中至少不会因所学知识的匮乏而 感到困惑。七个“长短”不仅有不同的韵律特征,而 且不同的韵律特征需要用不同的肢体运动方式、节奏 处理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体现。对于学生的肢体动 作以及内在情感的开发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各“长短” 之间的节奏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区别,古格里“长短” 的肌肉发力方式绝对有别于安旦“长短”的肌肉发力 方式;塔令“长短”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萨尔普里“长短” 有着天壤之别。“长短”与“长短”之间的各种处理方 式差别非常之大。这种差异要大于许多其他民族舞蹈 l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I—l_一 组合与组合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造就了朝鲜族舞蹈 各“长短”组合训练的多样性,提高了训练价值。 每一个“长短”通过不同的韵律特征诠释,也就是 说这些“长短”的节奏变化决定了舞蹈动作与内在情 感的变化。让学生用心去理解节奏的意义不局限于朝 鲜族舞蹈,让学生通过“长短”了解舞蹈中音乐节奏 的重要性。对学生以后的舞台表演和舞蹈编创都有着 重要意义。 七个“长短”如同七个点,通过这七个“长短”延 伸出的舞蹈组合就是线。而这七条线围成的图案就是学 生对朝鲜族舞蹈的整体感受。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 无限的延伸。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绘制一个整体框架, 在之后的舞蹈生涯中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并丰富框架里 的具体内容。 重要的是在树立这个整体框架时候,首先要保持风 格的纯正性,这样才可以保证后续添加到框架里的内 容与朝鲜族舞蹈有着共同的属性。其次是对学生兴趣 的培养。这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 笔者对中央民族大学朝鲜族舞蹈“长短”训练体系 的研究大致如此,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除了教 材以外还需要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在 朝鲜族舞蹈课程中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教师们必将认 真对待每一堂课,时刻进行教学研究,反思出现问题 的原因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更有效地进行朝 鲜族舞蹈教学。
注释: ①金艺华编:《崔承喜体系朝鲜族舞蹈教程》,DVD 视频教材,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 ②池福子主编:《朝鲜族舞蹈教程》,北京: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