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合集下载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阅读答案(3)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阅读答案(3)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阅读答案(3)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阅读答案文章来自:爱师网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XX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①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②跟你们一样,我曾在中文系就读,青涩的背影也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其实,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④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⑤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的时代,。

⑥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

卢新宇北大演讲稿

卢新宇北大演讲稿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卢新宁(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敬爱的老师与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您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就是,站在您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您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您们的朗朗部长还就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您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

而现在她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就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您们就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您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她们都就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她们有的仍然就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她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她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就是的,跟您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就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您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您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就是民主、自由,今天的您们记住的就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您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与您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材料作文《在怀疑的时代仍需信仰》优秀范文

材料作文《在怀疑的时代仍需信仰》优秀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位毕业多年、事业有成的老校友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说了下面一段话: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我想说的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在怀疑的时代仍需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乏力的,缺失信仰的人生是苍白的。

即使身处黑暗,即使渺小如一只萤火虫,我们也要有发光的勇气。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里有毒奶粉危害社会,也有地沟油泛滥成“灾”。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和道德都当成了交易的筹码。

因此,出现了不少唯利是图的“郭美美”们和“干露露”们;也出现了洋快餐大量使用过期肉类等令人心寒胆战的现象。

当我们面对市场贬卖的蔬菜,心中升起的是“有没有喷洒农药”的疑问时,当我们在学习技能与知识却暗自发问“到底有没有用处”时,我们已快要失去那份信仰了。

又因为如今越来越多人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了。

我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与地位的人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讲待遇的人越来越多,讲理想的人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我们更需要看护我们的激情与理想,守住我们心中的信仰。

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也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数学公式和物理理论更加无法阻止“郭美美”们和“干露露”们的唯利是图。

所以,身处这个怀疑的时代,为了避免“怀疑”成为我们时代粉碎一切、解构一切的机器,我们有必要坚守自己内心的信仰,不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从而成为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励志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精选多篇)

励志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精选多篇)

励志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精选多篇)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谈的话题是“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如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

人们对各种事情都不再轻易相信,不论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是如此。

而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

首先,信仰能够指引我们。

在迷茫时,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在遇到重重困难之前,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助、迷茫、甚至是绝望。

但如果我们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发现信仰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它会赋予我们前行的动力,鼓励我们一步步逾越困难,获得成功。

其次,信仰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强动力。

如果我们没有信仰,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会让我们产生无尽的迷茫和绝望。

而一旦拥有了信仰,我们就有了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让我们不怕艰难险阻,坚定地走下去。

即使整个人生路上坑坑洼洼,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最后,信仰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那么强大。

对于一个人来说,平淡的生活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凡,而信仰却能让我们追求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人。

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事业方面,只有优秀才能够成就,而信仰将是我们成就优秀的基石。

因此,虽然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怀疑的时代,但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信仰在我们的人生中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能够打造、激励还有支配我们的一切。

幸运的是,信仰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地感悟,信仰就能够在我们面前逐渐闪现出来,引导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走向成功!谢谢大家!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这个话题的看法。

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

无论是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还是生活方面,人们都不再轻易相信,愿意去深入探究,借此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答案。

但是,我认为,我们在怀疑的同时,还需要信仰。

首先,信仰能够给我们信心。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文学短评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文学短评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文学短评1. 引言:怀疑的时代哎,大家都知道,咱们现在的世界有点儿复杂。

什么信息都能在一瞬间飞到你眼前,真是个“信息洪流”的时代。

可是,这洪流一来,咱们反而觉得更迷茫了,像是在大海里找不到方向的船。

尤其是在这种怀疑的时代,很多人开始对一切都充满了疑虑,甚至对信仰也摇摆不定。

卢新宁的文学作品就像一束光,在这个阴霾的日子里,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1.1 卢新宁的作品卢新宁的作品,可以说是让人耳目一新。

她用那种轻松的语言,带着些许幽默,把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化作了简单易懂的故事。

每当我翻开她的书,就像是和老朋友在聊天,真是太亲切了。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仿佛那些疑虑、焦虑都在字里行间跳跃。

她不怕让人怀疑,反而在这怀疑的氛围中,展现了信仰的力量。

1.2 信仰的必要性在这样的时代,信仰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的某扇门。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信仰产生疑问,但卢新宁告诉我们,这种疑问其实是正常的。

人嘛,难免会有点儿反复无常。

她用那些细腻的故事,像是在提醒我们,信仰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

2. 作品中的人性探讨2.1 细腻的人物刻画卢新宁在人物塑造上,真的是下足了功夫。

她的人物总是那么真实,像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家人。

每个角色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挣扎、追寻,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时常感到的那种无力感。

这样的刻画,让我不禁感慨:“这不就是我的故事吗?”无论是对人生的怀疑,还是对爱的渴望,卢新宁都能让我们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2.2 信仰的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信仰不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那些角色在经历了种种困境后,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有的可能是宗教,有的可能是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这种信仰,让他们能够在风雨中坚持下去,仿佛给了他们一双翅膀,飞越了重重阻碍。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就是我们在怀疑的时代所需要的吗?3. 卢新宁的启示3.1 怀疑并不等于否定在阅读卢新宁的作品时,我常常感受到一个强烈的讯息:怀疑并不等于否定。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 年毕业典礼致辞(2012年7月1日,北京大学)卢新宁,1988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曾任教育、文化、环境记者,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

全国记协理事、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

在这个时代“中文系”会不会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当似乎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经济是否还会有人关心精神,我们不能完全怪北大渐失它的学术自由之风,因为个人总是逃不出时代的裹挟,卢新宁在2010年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意在为中文系的学子指明出路,不管时代让你如何怀疑,我们仍然需要相信,需要“黑眼睛”,让它为我们寻找光明。

演讲全文: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

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96-500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96-500

2023高考作文备考:名校高考模拟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96-500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应母校北京大学之邀,以学姐的身份于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她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怀疑的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学者徐贲撰文《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评论卢新宁的观点:“怀疑本身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一些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之上。

人们只有确信这些基本价值,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眼见无数糟蹋、破坏这些价值的行为,但仍然对这些价值坚信不疑的时候。

他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具备了信仰。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第一段选自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仍然需要信仰》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关键词是:怀疑、信仰。

她强调的是当今社会,人要有坚定的信仰,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学术不等于权术”,“风骨远胜于媚骨”。

最后一句是说“因为坚强和信仰让人屹立不倒”。

第二段以学者徐贲的文章明确观点“怀疑的时代需要信仰”,可以怀疑,但需要坚信“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价值”。

什么是“具有恒久而普遍意义的信仰”,应该是善良、正义、友善、和谐、法制等等,代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正义的东西。

因此,考生在写作时,应将内容具体化。

写作时,考生可以以第一段内容为切入点,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即呼唤信仰的回归,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议论文范文精编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议论文范文精编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议论文说到信仰,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它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其实,宗教是信仰的一个方面,真正的、广义上的信仰绝不局限于此。

全世界大概只有十一二亿人没有信仰,而大多数,集中在中国。

那么,何谓信仰?很多人觉得信仰是一个过于“高大上”的词,其实不是,信仰是一个“生活化”的词汇,很多时候出现在日常的琐事中,始终贯穿着我们的为人。

梁漱溟老先生说,人,一生中要思考三个问题;按顺序,不能颠倒。

首先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是回归到人与内心的关系。

我们思考信仰,其实就在寻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不可避免、回归本真。

白岩松被人问及自己的信仰时,他说,他信忠诚、友情、勤奋、家庭……可见,信仰的概念没那么复杂,这个层面上来说,甚至称得上简单;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信仰的需求。

唯有信仰,你才不至迷失;知道规矩、底线在哪里,为什么会被感动。

信仰,让你有敬、有畏。

有了这把隐形的标尺,你才能真正自由、坦荡、无愧于人、更无愧于已地活着。

陈虻曾说,不要因为走了太远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而信仰的存在,就是使我们能一直保有初心,坚守最初的那份热情与憧憬。

再看现在的这个时代和我们身处的社会。

不可否认,物质条件愈来愈好了,可精神上,我们是如此匮乏、可怜、贫穷。

20xx年,佛山市的2岁女童小悦悦在被车撞后,15分钟内,多位路人经过,却无一人对血肉模糊的悦悦施以援手,人心的`冷漠、对他人苦难的熟视无睹一目了然。

还有那震惊全国的毒奶粉事件,背后也映射出生产者的麻不不仁。

在这个欲望无线扩大的掘金时代的唯利是图,我们不禁自问,这世界究竟怎么了;在怀疑的时代,是否还需要信仰?答案是肯定的。

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我愿相信,人性本善,只是“万丈红尘深似海”中,不慎迷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作者:殷卫霞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17期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

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

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

” 一些大学生微友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

新闻虽然反映的是大学课堂的情况,但其实也是我们高中课堂情况的一个折射。

在高中课堂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讲中国?这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在讲《政治生活》这本书时最大的困惑。

我国目前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凸显,如贫富差距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社会不公问题等。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现象?是明明看见了悲哀,却还一味歌颂美好;还是带着愤怒一味指责?我想我的这一困惑也是很多政治老师的困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

”我想,我们高中政治教师作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员、学生政治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员,要想把我们的课上得入理入心,一味唱赞歌肯定是不行的,同样一味地批判也是不行的。

我们应该拿捏好度、把握好分寸。

我认为在讲《政治生活》这一模块过程中,当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或学生列举反面、负面的生活情景和观点时,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在应对学生的质疑、在出现一些偏激的观点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不打击压制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价值多元、矛盾多样的时代,社会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要肯定学生的批判精神。

因为我们有责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学生独立的人格。

但是有一点,就是你可以端出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清楚了要做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回到对解决办法的探索上,我们的批判才是有价值的。

2.不放任自流
倡导批判,是理性的批判,批判不是全盘否定;理性的批判具有建设性的批判,而不是破坏性的批判。

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片面的、偏激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分清制度与制度的落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前段时间有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的作者马丁·雅克是英国学者,他的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就是:“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个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的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西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书中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必定是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当中,西方的民主政治包括参众两院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都是来自于欧洲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传承;中华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甚至将两者相比较的话几乎没有共同点,所以西方世界想将其政治制度直接移植到中国或让中国内部逐渐转变成西方政治模式的想法几乎不可能实现。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马丁·雅克的演讲视频《西方应该谦虚地向中国学习》,并推荐他的两个演讲《了解中国的崛起》《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

马丁·雅克的书及演讲不仅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之路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

在这里,所有的观点不是出自中国专家,而是出自一个在西方享有盛誉的著名研究学者,他在从西方人的视角观望中国。

我想这些资料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更有力地引导学生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告诫我们既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妄自菲薄。

3.要定好基调
我在《政治生活》的第一节课上,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在微信中广为流传的视频《Hi,I'm China》(《你好,我是中国!》)。

这段视频展示了从1945年到2015年,中国正经历的剧变,坦诚直面当下中国存在的问题,有好的一面还有坏的一面,这比任何报喜不报忧的洗脑新闻、比任何刻意丑化和美化我们的文章来得更鲜活,它把我们内心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爱与恨统统地表达了出来,并告诉观众,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剧变,前路如何,就看当代中国人如何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这段视频也向我们展示了看待问题的基本原则——全面、客观、公正、理性。

播放这段视频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政治生活》的学习打下一个底色、定好一个基调,那就是要全面、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我们的国家、分析各种现象。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样,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定会有问题,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完满的人、完美的家庭,也自然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

我们痛恨这个国家里的各种肮脏与浑浑噩噩,但同时我们又热爱这个国家里每一个角落里淳朴又善良的人们,我们要怀着热爱去直面问题、去探寻做到更好的路径。

这就是学习《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的基调。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核心就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没有公民意识,就不会有公民精神,没有公民精神就不会有法治中国。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高中政治课堂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情感底色和积极的思维方
式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