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模式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干预作用

合集下载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护士常 常没有 接受过专业的 口腔护理知 识训练 ,治疗过程 中不能够 配 合好 医师完成 手术 ,护士没有系统 了解 医师 为患者 手术的全过程 ,只 是做一 些简单的工作和传递物 品并不 能把护 士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而 医师在 治疗 的过程 中,也要 因为 等待 患者漱 口、等待护士传递器 械、
现代 护理,0 2 2:5 . 2 1, ) 3 ( 1
观察组 与对 照组各项 指标 ( 时间、根管充填质量 、满意度 ) 治疗
比较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 (<O 1 P , )。 O 表 1观 察组 与对照 组各项 指标 比较 ( P<O 1 .) 0
【] 李春 华, 2 郭玉 , 亮. 管治 疗 中四 手操 作 的护理 体 会【] 国社 陈 根 】. 中 区 医师・ 医学 专业半 月刊2 0,1 O: . 091( ) 2 封3 【】 余 晓燕 . 3 四手操 作在 口腔 根管治 疗 中的 医护配合 [ . 理进修 杂 J护 】
方法可 以保 证医师将有 限的精力集 中在患者 的身上 ,提高对 患者病 情 的诊 断和 治疗 ,由此可提高 医师的治疗效 率 ,进而为患者提供 更优质
『] 唐 力, 均 , 萍, 四手 操作 在 现代 根管 治疗 术 中的护理 6 6 徐雄 李思 等.
配 合【 . 床医学 工程 , 0,64: . J临 ] 2 91( 6 0 )4
的人还有背疼或头疼 。随着 口腔护理 医学的发展尤其 是现代的护理学 发展 ,四手操作对于缩短 患者 的诊疗 时间 、及 时有效 的减轻患者的痛
苦起 到了越 来越重要 的作用 。
参考 文献 [] 姜 秀琴 , . 适 护理 在根 管 治疗 四手操 作 护理 中的应 用 [J 1 王青 舒 J_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和并发症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和并发症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和并发症的影响【摘要】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伴有抑郁和焦虑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并发症的影响。

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干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支持、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强调了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早期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医护人员应重视早期康复护理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发症,影响,改善,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

抑郁和焦虑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疾病的病情。

及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及时的康复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促进他们身心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并发症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开展本研究,深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更好地了解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

具体包括评估干预措施对患者抑郁和焦虑程度的改善情况,以及干预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方式,旨在为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该研究旨在强调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重要性,促进医疗机构在临床实践中更加重视早期康复干预措施的推广和应用。

护理干预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护理干预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资料 .
13例 急性 脑卒 中均符合脑 血管 病诊 断 8
稳定期注意运动适度 , 逐渐增加运动难度1 ④恢复期护理。 3 1 。 患
者进入 恢复阶段 , 逐渐形成 正确的运动模 式 , 此期 的康 复训练
包括 步行 、 下楼梯训练 、 上 上肢控 制能力训练 、 手指 功能训 练 、
2 0 ,2 8 :5 5 . 0 7 2 ( )5 — 6
够使患者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③护理人员 自 身的素质对于
增强护患 的信任度也起 到一定 的作用。总之 , 质护理服务的 优 开展 , 能够有效 地促进和谐 护患关 系的建立 , 并且 能够有效 地
[ 罗萍, 源, 2 】 陈金 李艳菊 . 患者对护士信任度的问卷调查[. 医学院 J武警 ]
2组年龄 、 性别 、 病情等无显著性 差异( > . ) Po 5。 0
精细协调训练和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 1 康 复评价 . 3 治疗 3个 月后进行 日常生 活能力评 定 ,
1 . 康复护理 干预 ①心理护理 。 .2 2 患者 的积极配合是康
复训练成功的关键 , 患者意识清醒后一定要通过 良好的护患沟
通使其接受病情和积极治疗 。急性脑卒 中突如其来 , 大多数人 很难接受 生理功能丧失 的现 状 , 观、 悲 焦虑 、 恐惧 、 消极等不 良 心理反应 油然而生 , 最突 出的表 现就是不 配合 、 拒治疗 。因 抗 此, 护理人员要学 会沟通艺术 、 语言艺术 , 过不断地疏导 、 通 鼓 励和安慰 , 使患者重拾信心 , 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 同时护理 人员还可发动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 , 多鼓励 、 多关心患者 , 以便 更好地促进 患者 的康 复质量 ②急性期护理。 。 术后监测 患者生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e od】 Ir e b l e oh e N rn tetn Cm lao ; eo r K yw rs n cr r m r a ; u i ir no ; o pctn Rcvy t eah a g s gn v i i i e
脑 出血 (nr eerl e r ae IH) 指原发 性非 外伤性 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我们 通过对患 者进 行有计 划 、 i a rba hmo h g , tc r C 是 适 脑实质 内出血 … , 发病率 为 6 0~8 0人/0万人 口。由于发病 急 、 时的护理干预 , 1 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 短了住院时间 , 缩 效 病情变化快、 死亡率高, 此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 果满意。 因 发 病后 患者多伴有偏瘫 , 易发生 便秘 、 极 压疮 、 坠积 性肺炎 、 泌尿系
【 摘要 】 目的 探讨 护理 干预 对脑 出血并发症发 生率 的影响 。方 法
照组。观察组采用有计 划 、 时的护理 干预 , 照组采 用随机 性护理 , 对两种护 理方式 的效 果进行 比较 研 究。结 果 适 对 并 对照组并发症发 生率明显高 于观察组 , 差异 有显著性( = . 53 P < .5 ; x 454 , 0 0 ) 观察 组住 院时间平均 2 . 3d 对 照组平 2 3 , 均 2 .7d 差异有显著性(t=4 86 P < . 5 。结论 4 7 , .9 , 00 ) 护理 干预 对脑 出血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 义。
o uhnC u t, iogScu n6 30 C ia fF su ony Zgn i a 4 20,hn h
【 bt c】 O j te T uyt f tfu i tvno nh c ecs fo pc i s asd ynae b le o hg. t A s at r be i osd e fconrn ie etn eni neocm lao ue tcr r mr a Me ・ cv t h ee s gn r i o t i d itn c b ir e ah r e h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共识,规范患者诊疗全程的一种路径性医疗模式。

它是通过明确负责人、设定目标、制定过程和时间、考核结果并及时进行反馈等方式,协调各专业组织、团队成员、协同工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体作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连续性和协作性的优质医疗服务。

脑出血是指由于脑的血管破裂引起的大脑出血,患者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脑出血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规范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流程。

临床护理路径明确患者护理的各个环节,包括入院评估、医嘱执行、监护观察、病情评估、护理干预、出院指导等,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有据可依。

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规范化水平,避免护理中的疏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二、全程管理,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强调全程管理,注重患者的整体护理和康复。

脑出血患者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及时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设定康复目标和落实康复措施,如早期开展功能锻炼、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

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三、多学科协作,提高护理效果脑出血患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神经内科、护理、康复科、心理科等多个学科。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可以明确各学科的责任、任务和工作内容,建立协作机制和沟通渠道。

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效果,避免工作重复和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的医疗护理服务。

四、信息共享,提高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将所有有关脑出血患者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包括患者的病情资料、诊断结果、治疗计划、护理记录等。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手术前后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手术前后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手术前后应用效果分析手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法,其中护理干预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年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作常规护理,观察组15例在此基础上作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9-68例,平均(62.5±2.5)岁,均经核磁共振或ct确诊。

出血部位:基底节及内囊12例,外囊8例,脑叶5例,丘脑及其它部位5例。

出血量为14-85ml,平均(45.5±1.5)ml。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15例在围术期作常规护理,观察组15例在此基础上作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1.2.1 术前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患者为突然发病,大部分对疾病知识缺乏一定了解,清醒患者加之对预后治疗效果的担心,易产生焦虑、烦躁、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

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清醒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就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目的、愈后向其作耐心讲解,并介绍同类型手术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1]。

②术前准备: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及术前检查,密切观察心电监护。

呼吸道需保持通畅,在早期必要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管,保持泌尿道通畅,并保持静脉管道通畅,嘱患者禁食,给予适量镇静剂按医嘱应用。

1.2.2 术后护理干预:①基础护理:术后协助患者行24h的绝对卧床,每2h行1次翻身,需缓慢、轻柔操作。

患者在术前未清醒时,为降低颅内压,利于静脉回流,使脑水肿的症状减轻,可将床头抬高10-20°,可垫高头部。

为防止患者因躁动而引发损伤,用约束带在苏醒过程中对双手实施约束,床旁加床档保护,防止坠床。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新体会及护理干预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新体会及护理干预

范、科学 ,避 免对患者造成 过多刺激 。防止褥疮发生 ,做 好翻身 、按
摩 等护理工作 。 23膳食 护理 .
性期 的血 压 、心理 因素 ( 负性情绪 )相 关” 。现对 我科2 1年6 至 00 月 2 1年 1月 间收治 的10 高血压 脑出血 患者 的护理 情况加 以分析 、 01 2 9例
总结 ,具体报道如下 。
在患者 能 自主进食情 况下 ,以清淡 、低脂 、低盐饮食为 主。适量 补充蛋 白,并给 以相 关高 维生 素 、高纤维 类食 物 。嘱咐 患者戒 烟戒 酒。避免过 多食用高脂肪 类食物 ,肉类 以鱼虾 、禽 肉及瘦 肉最佳 。多 食蜂蜜 、香蕉 及芹菜等粗 纤维食物 ,保 持大便通畅 ,防止排便用力而 诱发二次 出血 。患者发病3 7给予高 热量、高维生素 、高蛋 白饮食 ,  ̄d
低于对照组 (<O 5 P . )。这说 明,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普外科手术切 1 0 5
感染概率 ,提高患者伤 口愈合率 ,降低感染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期脑 出血患者 的护理新体会及护理干预
陈 波 史 晶 华
( 吉林省松原市 中心 医院,吉林 松 原 1 8 0 ) 3 0 0
【】 F ema , Go nJ . f rnil iko o o o a fcin 2 re nJ Mc wa EDiee t s fn s c mil net ar i o [] J. J d1 8 ,04 :1 — 8 Am Me ,9 1 () 591. 7 9
体 ,细菌进入机体 的途径 】 。本研 究回顾性分析研究各种易感 因素 ,对 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的效果 。研 究结果表 明,宣教组感染率为5 %,对照组感染率为8 %;宣教组明显 . O . 3

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摘要:目的在脑出血病患临床工作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近一年时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出血病患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

其中参照组病患30例,对其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其余30例病患纳入实验组之中,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最终对比两组病患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表示,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其生活质量评分并无显著差异,在接受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病患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病患,且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结论针对脑出血病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模式,能够切实改善病患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脑出血作为临床中较为多见的突发性脑血管病症,不仅致死率较高,且多数病患在治疗后仍存在诸多后遗症。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病患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病患在发病时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心、晕眩、肢体功能受损、偏瘫以及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影响到了病患日常的工作与生活。

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出血并没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措施,必须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病患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1]。

也正因为如此,必须要加强针对脑出血病患的护理力度。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主动护理模式,在病患入院后基于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病患内心诉求,以此实现提升护理质量、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的目的。

本次实验选取了近一年时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出血病患作为实验对象,针对脑出血病患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进行探究。

一、实验数据以及方法(一)临床资料本次实验选取近一年时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出血病患作为实验对象,并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

其中参照组病患30例,平均年龄(72.48±2.35)岁;其余30例病患纳入实验组之中,平均年龄为(71.96±2.8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序化护理模式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干预作用
作者:刘喻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35期
摘要: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模式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干预作用。

方法:将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期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死亡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高,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及死亡人数均较少,总有效率较高,两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急性期;脑出血;临床效果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原因所致的血管破裂性出血,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重症之一。

其发病原理是病人脑内动脉壁破裂致血液进入脑实质。

主要表现为失语、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该病起病急骤、发病快、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一旦发病将很快进入凶险状态,是一种常见中老年致死性疾病。

在我国趋于老龄化的大环境下,脑出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脑出血致死率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20%【1】。

因此急性脑出血这一疾病引起了医务工作者广泛关注,采用程序化护理干预可延缓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病情的发展,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的发生[2]。

笔者对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程序化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急性期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63.2±18.5)岁。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

其中,丘脑出血患者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内囊出血患者23例,小脑出血患者6例,桥脑出血患者5例,其他部位出血患者13例。

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病人性别、发病原因、意识状态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所有病人依据神经内科临床急性期脑出血治疗准则,实施脑出血疾病常规化的护理干预。

1.2.2 实验组:所有病人在常规化护理干预同时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为:
(1)病情评估:及时收集护理对象信息。

包括CT检查结果、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及发病时间等精神意识状态及生理特点。

(2)设计护理干预计划:将收集到的病人信息及时进行分析与研究,明确急性期脑出血病人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具有高度吻合病人病情且能够遵循医生嘱咐的护理计划。

(3)具体实施过程:①接诊处理。

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及时送入重症监护室。

该病重症病人常出现急性延髓麻痹、舌体后坠等致呼吸困难的现象。

如果患者鼾声大作且血氧饱和度降至90%以下,应及时准备实施气管插管,或进行气管切开术。

针对病情中轻的病人,应以最快的速度给予建立静脉通道、冰帽、吸氧、持续性心电监护以及置留导尿管等处理[3]。

②特殊处理。

切开气管后,实施持续性滴入湿化道法进行气道护理,即输液管针头拔出后的排气,将软管插入气管中,以5-6滴每分钟的滴速持续性滴注。

结合病人痰液量和粘稠度以及其生理需求,及时去调节湿化量。

急性期脑出血时,应采用体表大血管位置敷上冰袋、头置冰帽等亚低温处理的方法,以减少患者脑耗氧量及减慢脑细胞新陈代谢。

帽内垫置干毛巾以保持干燥,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保证病人体温处于35-36摄氏度。

注意保暖措施,待病情稳定后,让患者自然恢复体温。

③心理护理。

因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发展良好的医患关系,利于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

④饮食护理。

对患者每天所需热量进行评估。

均衡搭配流质食物,进行鼻饲插管,保证患者体内盐水和酸碱处于平衡状态。

⑤康复护理。

主要是让患者的肢体得以训练,使关节外展、内收、屈伸及旋转等,手法需轻柔,不应过度牵拉。

同时按每次30分钟,以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频率去用热毛巾敷各个关节。

护理工作人员应亲自为病人家属及病人展示功能锻炼动作要领,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逐步从肢体功能训练转向步行训练,并根据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去适当调整训练时间及内容等[4-5]。

1.3 观察指标及效果判断
统计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其中显效:急性脑出血症状显著改善,意识基本恢复;有效:急性脑出血症状基本消失,意识恢复清醒,无其他明显并发症状;无效:急性脑出血症状及意识状态无改善。

总有效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分析使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采用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实验组患者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死亡、并发症、满意度及住院时间比较n
见表2,经护理,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2.86%,两组间比较P
表二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3 讨论
急性期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的疾病,也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危险的一种疾病。

急性期死亡率为30%-60%,病情可能在1-4小时内恶化,20%左右患者在病后24小时内死亡,其中大部分在12小时内死亡。

因此,正确认识脑出血的早期症状与院前急救紧密结合,保证病人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至关重要。

目前急性期脑出血病人在接受治疗后,经常会出现因忽视护理或是护理实施不当造成并发症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

程序化护理是现阶段新提出的一种较好的护理模式,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及综合性,使病人的实际问题可通过护理得以解决,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该模式主要包括病情的评估、诊断、护理计划及具体护理实施。

使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严谨、科学、操作措施也更加规范,还可使护理人员有预见、有计划地主动投入工作中,进而降低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护理,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的总有效率,同时实验组的并发症、死亡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果提示程序化护理模式可提高急性期脑出血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身体恢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其是针对急性脑出血病人一种比较理想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华丽.急性脑出血106例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62-63.
[2] 毕嘉琦,周俊立,陈小风,等.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2):92-96.
[3] 何琼.急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昆明医学院报,2010,31(10):161-162.
[4]崔广清,李旭忠,孙卫和,等.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2):1059-1062.
[5] 曹彬,王辉,朱元珏,等.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27(1):3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