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土地私有制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历代的土地制度篇一: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中国历代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一一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圭寸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封建社会三种土地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原创精品]

封建社会三种土地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原创精品]

封建社会三种土地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存在有三种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由封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土地的一种制度。

它是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只存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初期,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等。

这种土地制度在封建王朝初期起着调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作用。

但到了这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封建政府无田可分的时候,两大矛盾就尖锐至不可调和,农民起义便来了……如唐朝的“均田制”,王莽的“王田制”,实际也是一种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它的失败证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不适合存在于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后期。

在中后期,政府要实行这种土地制度,就必须剥夺地主(主要是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去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是大地主所必然强烈反对的。

同时,期盼土地的农民又得不到土地。

这样,三者之间矛盾尖锐,这个王朝便该寿终正寝了。

宋代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唐朝杨炎的“两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等,虽不似“王田制”那样激烈,但实际上也是要限制大地主获得更多的土地,保证个体农民的土地数量,这是注定要失败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

因此,从根本上看,封建政府是要全力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

这样,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地主占有的土地都会越来越多,这便是土地兼并。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会出现土地兼并,而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要抑制土地兼并。

因为不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就会减少,农民就要造反。

但抑地兼并,连地主都要“造反”。

可见,土地兼并是一个封建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封建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就是这种经济的写照。

它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我国许多王朝如汉、唐、明、清等都是在建国之初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主旨都是为了恢复和维护小农经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力役征发,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定义
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用以剥削农民(或农奴)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奴隶主土地占有制崩溃的基础上,或在村社土地公有制瓦解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特征是:土地为封建主所占有,将其租给或分给农民耕种,通过收取地租对农民进行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强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并且对地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民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根源,也是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和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这种土地所有制逐步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田以剥削农民(农奴)剩余劳动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因而,在这里土地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同的涵义。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而把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以地租形式无偿地缴给地主。封建地租是封建剥削的基本形式。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很重,地租一般要占农民收成的一半甚至更多,不但会剥削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经常会侵占部分必要劳动。地主阶级要实现对农民的这种残酷剥削,必以占有大量土地为前提。无论是在欧洲的还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都占有全国耕地的绝大部分。凭借这种大量占有土地所形成的垄断,可以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人身上依附于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正是凭借着封建土地私有权,借助于超经济强制,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的。在封建社会中,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外,还存在着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它是封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存在着农民个体私人经济,封建地主为了实现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也必须借助于超经济强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有特点。在中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把土地以封地或采邑形式分封给封建主和官吏,大土地所有者又将土地分封给下一级封建主。这些土地逐渐由终身占有变为世袭所有,形成等级制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发展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皇庄、官庄、屯田、营田等大量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或实际归皇族和大官僚所有。各封建国家还有着数量不等的为贵族僧侣所有的土地,形成教会或寺院的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壮大,封建土地所有制日趋瓦解。在中国,持续了2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直到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才被彻底废除。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概述: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里应注意:(1)在封建社会中,所有制关系主要指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重点)。

(2)产品分配形式主要是指赋税、摇役、兵役、地租等。

(3)人们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阶级关系.本专题概况(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一、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4、瓦解原因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三者的地位:1、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力量薄弱,往往被兼并。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包括君主、贵族、官僚、平民等不同阶层,各阶层之间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异。

2.君主专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统治国家和社会,君主的意志在政治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官僚体系: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员们通过科举等选拔制度晋升,负责执行君主的政令和管理国家事务。

4.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大多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则租种土地,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控制。

5.法制传统:虽然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全公平和民主,但仍然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构来维持社会秩序。

6.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家族在社会和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家族伦理和宗法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7.思想控制:封建统治者往往通过思想控制手段,如儒家思想的推广,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制度。

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农民阶级。

在不同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包含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包含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国有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历代封建政府和皇帝都直接掌握着一部分土地”,各朝各代的皇庄、王田、军屯、民屯等都是国有土地,尤其以北魏、曹魏、隋唐为最盛。

国家占有大量的土地,一方面为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也就掌握了社会的经济命脉。

农民土地所有制即个体农民的土地。

个体农民拥有的土地虽然不多,但人数最多,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兵役和徭役,“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能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主要基础,所以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凡是明君圣主都非常懂得爱民、养民,以民为本。

地主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土地。

地主,是封建社会的富人阶级,出租土地,剥削贫苦农民。

他们有钱有势,很容易挤进国家官员队伍中去,借助国家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地主阶级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有文化,有能力,是国家官员的候选人阶级。

不管是论经济,还是论文化,地主阶级相对于农民阶级占据着极大优势。

所以,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

特点介绍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根本特点土地买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国有制并不占支配地位,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存在为土地买卖提供了可能性。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土地买卖的记载。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概念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概念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概念1. 什么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古代的戏剧,主角都是一些大地主和农民。

其实,它指的就是一种土地的所有和使用方式。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可不是人人都能随便拥有的。

那时候,土地基本上都是由一些贵族和地主掌控,而普通农民就像是这场游戏中的小棋子,得为这些大人物辛苦耕种,交税交租,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辛苦得不偿失。

1.1 历史背景要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咱们得从历史说起。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农业刚刚开始兴起,人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就像现在对手机的依赖一样,没了可不行。

于是,地主们就开始占有大片土地,农民们为了生存,只能依附于这些大佬,干着“耕田一亩三分地”的活,尽管心里明白“谁种的地,谁有的粮”,但这没办法,日子还得继续过。

1.2 结构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想想那些电影里的大庄园,宽阔的草地和高耸的房子,真是让人眼红。

其次,农民不仅要耕作,还得交各种各样的税和租金,有时候甚至还得给地主做些额外的活,这就叫做“义务劳动”。

所以,农民的生活就像是被压得喘不过气,像是“上山容易下山难”。

2.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影响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社会的影响可大了,简单来说,它造就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那些地主们就像富丽堂皇的孔雀,而农民则是默默无闻的小鸡,拼命地在地里劳作,换来的却是微薄的收入。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紧张和动荡,历史上可不少农民起义都是因为这点,农民们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忍气吞声”的日子,纷纷拿起锄头,造反去。

2.1 经济层面在经济层面,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其实也让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因为土地被少数人垄断,农民们没办法自主经营,根本不敢投资,生怕一朝一夕“血本无归”。

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和生产效率的停滞,大家都只想着眼前的苟且,而不是未来的繁荣。

说白了,这种体制下的经济就像个“铁笼”,关住了大多数人的梦想。

2.2 社会变革当然,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制度与社会安定和王朝更替紧密相连,各代统治者无不关心小农的土地问题,2000多年来,采取了多种土地经营制度,如授田、均田、屯田和限田等,这一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贯穿封建社会始末,但都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土地兼并问题。

一、土地国有制各朝代开国建制时,统治者都会竭力控制一定面积的土地,他们将土地分配给少地无地的佃农,从而维护税收和巩固政权。

为限制封建地主土地兼并、更好地利用土地,各代统治者采取了多种土地经营制度,如王莽时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

1、王田制:托古改制取消土地私有制王田制是封建王朝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制度,取法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真正得名是在王莽的一道诏书中。

西汉末期王莽掌权后,注意到当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大量丧失土地沦为佃农,他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度,于公元九年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

”这道诏令的意图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禁止土地的自由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假如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要退出超额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的人,则可以根据上述制度受田。

然而,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汉末,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所受到的阻力必然很大,失败也是意料之中。

作为土地国有制的井田制,在西周末年就走到了末路,到战国时已彻底崩溃,让位于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而土地兼并也随之产生。

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不是依靠行政力量就能改变的。

这一变革引起各级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同时破坏了社会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的后果,王莽不得不在公元11年,即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废井田,开阡陌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 思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井田制(商周)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战国以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田里不鬻(yu)。
——《礼记·王制》
上面的图片和材料反映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井田制
两种趋势:“佣耕”的农夫人身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 在农村经济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
想一想: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秘密?
封建国家
徭田

役赋

兵人

役头


田 赋
地主


制 兼(均田、限田)
的 封




地 租
自耕农
佃农
沦为
激化矛盾
农民起义
新的自耕农
——《国语·齐语》
商鞅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 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瓦解 1)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2)瓦解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
3)瓦解实质:土地私有化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过程 1)春秋时期,公田被抛荒, 私田私有 2)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3)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
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a.b.c.
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的瓦解之根本原因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各国的税制改革
管仲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 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 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 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 略,则牛羊遂。
──《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如果你是封建统 治者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抑制兼并?有 没有根治的“灵丹妙药”?
土地兼并问题
(1)危害 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2)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主要措施:均田、限田
问: 承德避暑山庄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问题1:12))地地主主扩私大有地土产地的的主来要源途有哪径是些什?
么?
1)来源
公田转化为私田 军功赏赐 土地买卖
2)土地兼并
动动脑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 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 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 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 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抑制
土地兼并
均田制
租佃关系
共同探讨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田,故田多者 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 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1、此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正确吗? 3、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提示:1)租佃现象 2)不完全正确 3)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
二、土地私有制的表现和发展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考考你: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 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 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 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 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 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 时约90年建成。 是中国现存 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学习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理解并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即要理解每一次变化的原因、特征、表现等
学习难点: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
课文解读 : 三个子目一条线索贯穿本课的学习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下生产经营 方式的变化
(3)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
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地主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买田置地呢?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 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 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 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三、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1、概念
2、租佃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1)战国 产生 2) 汉代 普遍 3)宋代 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4)明清 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
土地公有 (原始社 会)
商周贵 族土地 所有制
生各 产国 力税 的制 发改 展革
以私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 制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