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虫--刚地弓形虫

合集下载

刚地弓形虫2

刚地弓形虫2

刚地弓形虫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 Nicolle & Manceaux,1908)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由法国学者Nicolle及Manceaux在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ondii)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命名为刚地弓形虫。

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许多动物都能感染,引起人畜共患的弓形虫病,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属机会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一、形态弓形虫发育的全过程,可有5种不同形态的阶段: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1、滋养体:是指在中间宿主在核细胞内营分裂繁殖的虫体,又称速殖子(tachyzoite)。

游离的虫体呈弓形成月芽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边扁平,另一边较膨隆。

速殖子长4~7µm,最宽处2~4µm。

经姬氏染剂或瑞氏染剂染色后可见胞浆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

核位于虫体中央,在核与尖端之间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称副核体。

游离虫体能在螺旋式转动。

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可以内二芽殖、二分裂及裂体增殖三种方式不断繁殖,一般含数个至十多个虫体。

被个被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假包囊(pseudocyst),增殖至一定数目时,胞膜破裂,速殖子释出,随血流至其它细胞内继续繁殖。

电镜下,速殖子表膜由两层组成,外层包绕整个虫体,在侧缘向内凹陷而成胞口样微孔,内层稍厚,在前端、侧端和后端有类锥体(conoid)及极环(polar ring)。

类锥体是由一组或几组向上旋曲而中空的弓形线组成。

棒状体(rhoptry)8~10条呈球棒状,为腺体样结构,是类锥体向后延伸的部分。

胞核位于虫体后半部,核仁位置不定,高尔基体常位于核的前沿凹陷处,呈膜囊样结构;线粒体一至数个;虫体还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

当虫体进行内二芽殖分裂时可见到:虫体内细胞器消失,胞核的前沿分裂成2个突起物,逐渐伸展形成2个子核,恢复所有细胞器,虫体分裂成2个虫体。

医学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首都医科大学)

• 寄生于人和动物有核细胞内 • 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 机会致病性原虫
(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一、形态(morphology)
滋养体trophozoite
(假包囊-含速殖子)
包囊 cyst
(含缓殖子)
卵囊 oocyst
二 生 活 史
动物体内包 囊或假包囊
防 治—重在预防
⑴ 加强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严格肉类及其制 品的检疫 ⑵ 改变饮食习惯,不吃生或半生肉、蛋、奶 ⑶ 教育孕妇远离宠物——不养猫,不玩猫
做好孕妇的产前检查
⑷ 加强家畜、家禽的管理
治疗— 及时治疗急性期患者

常用药物:乙胺嘧啶、磺胺类 孕妇首选用螺旋霉素
2.临床Βιβλιοθήκη 现⑴ 先天性弓形虫病母亲孕期感染(尤其怀孕后的前3个月),
50%胎儿先天感染 胎儿先天性畸形 如脑积水、无脑儿、视网膜 脉络膜炎、弱智、运动障碍
或流产、早产、死产等。
危害优生优育、人口素质
(2)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
免疫力正常——局部慢性炎症
免疫力低下——全身性弓形虫病
引起淋巴结炎、肝炎、心肌 炎、脑膜脑炎、视网膜脉 络膜炎
• 世界性分布,人畜共患,人群感染普遍
许多国家人群抗体阳性率25-50%
欧洲发达国家>80% 我国人群抗体阳性率5-10% •多为隐性感染
广泛流行原 因
⑴ 生活史各期具有感染性。 ⑵ 广泛的中间宿主,与人关系密切的各种家畜均 有易感性。 ⑶ 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
主之间均可互相传播。
侵入肠壁
缓殖子
包囊
2. 终宿主猫体内发育:寄生在小肠上皮细胞

刚地弓形虫简介

刚地弓形虫简介

3 基因工程疫苗
是利用基因工
程方法或分子克隆 技术,分离出弓形 虫的保护性抗原基 因,通过原核或真 核系统表达出保护 性抗原,制成疫苗 。分为重组单价疫 苗和复合多价疫苗 。
重组单价疫苗是将弓形虫 的单一保护性抗原基因 通过原核或真核系统表 达纯化后制成疫苗。
复合多价疫苗是将不同抗 原分子设计成联合抗原 或编码不同抗原分子的 功能性表位氨基酸的基 因片段连接起来,通过 原核或真核系统表达出 联合抗原或联合表位肽 段。
3
机会致病性原虫
虫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机体 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弓形虫速殖子 在细胞内的增殖速度逐渐减慢,最终转 化为缓殖子并形成包囊,宿主通常表现 为无明显症状的隐性感染。
当宿主免疫功能下降时,缓殖子活化 为速殖子,迅速增值并扩散,破坏宿主 细胞,引发脑炎、淋巴结炎等多脏器损 伤弓形虫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四 主要基因和蛋白质
(一)主要基因
1、B1 基因
是一个前后重复的35个拷贝的基因,据cDNA序 列分析,在456-843bp区域内有一个内含子,此区域 有规范的5’和3’剪切位点序列,被广泛用于弓形虫的检 测研究中。
2、P22基因(SAG2)
是速殖子基因组中的单一拷贝基因,长度1404bp ,内含597bp开放阅读框,为完整的翻译序列,内含 多个重复的终止密码子。
见于宿主组织中,呈圆形或椭圆形 ,外有一层由虫体分泌的和富有弹性的 紧韧囊壁所包绕,随着囊内虫体缓慢增 殖,直径5-100微米不等,内含数百虫体 。在包囊内缓慢增殖或相对静止的阶段 称缓殖子。
3 裂殖体
裂殖体在终宿主猫科动物的小肠绒 毛上皮细胞内发育增殖。虫体为长椭圆 形,细胞质色浅,内含4~40个裂殖子, 裂殖子呈新月形,在裂殖体内呈扇状排 列,前端较尖,后端较钝。

医学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首都医科大学)PPT课件

医学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首都医科大学)PPT课件
医学寄生虫学-刚地弓形虫(首 都医科大学)ppt课件

CONTENCT

• 刚地弓形虫概述 • 刚地弓形虫对人体的影响 • 刚地弓形虫的治疗与预防 • 刚地弓形虫与其他医学寄生虫的比
较 • 展望与未来性
分类地位
刚地弓形虫属于真核生物界、孢子虫门、球虫纲、 肉孢子虫目、肉孢子虫科。
刚地弓形虫和其他一些医学寄 生虫在人体内都有一定的寄生 部位,如肠道、脑部等。
症状表现
感染某些医学寄生虫后,患者 可能出现发热、腹泻、头痛等 症状,这与刚地弓形虫感染的 症状有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宿主范围
刚地弓形虫主要感染人类和猫科 动物,而其他一些医学寄生虫可
能感染多种动物宿主。
寄生部位
虽然刚地弓形虫和其他医学寄生 虫都可在肠道寄生,但刚地弓形 虫还可以侵入其他器官,如脑、
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对弓形虫病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 预防方法。
加强宠物管理
避免与猫、狗等宠物过于亲密接触,定期给宠物 进行弓形虫检查和治疗。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生肉、未煮熟的肉和未经过滤的奶制品 ,应将肉和奶制品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加强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消毒厨房用具、餐具等,避 免污染食物和水源。
公共卫生防控策略研究
针对刚地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制定和优化公共卫生防控策略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这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以及加强监测与预警等措施。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与挑战
刚地弓形虫病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刚地弓形虫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对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感染 后可导致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此外,孕妇感染后还可能 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刚地弓形虫[调研知识]

刚地弓形虫[调研知识]

优选分析
12
刚地弓形虫生活史图
优选分析
13
在中间宿主体内
卵囊 吞食 包囊
假包囊
子孢子 缓殖子 速殖子
血流 速殖子
假包囊(急性期) 包 囊(慢性期)
中间宿主:除人外,尚有多种哺乳动物(包括与人关 系密切的有牛、羊、猪、猫、鼠等),鸟类、鱼类、 爬行类。
优选分析
14
1、感染 :
(1)阶段: 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弓形虫寄生在人及其他多种哺乳动物除红细胞
外的几乎所有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 病(toxoplasmosis)。孕妇在孕期感染可致流产、 早产、死胎 、畸胎;后天感染常损害脑、眼等多 种脏器,引起脑炎、癫痫、精神异常等。当宿主免 疫功能低下时,往往引起严重的后果,如AIDS患者 中有 5-10%的人合并弓形虫感染。是重要的机会 致病原虫(opportunistic protozoan)。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寄生虫学教研室
优选分析
1
优选分析
2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优选分析
3
引言(introduction)
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在突尼斯的一种啮齿
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脾单核细胞内发现,其滋养体 呈弓形,故名弓形虫。
优选分析
21
三、致 病 (Pathogenic)
优选分析
22
(一) 致病阶段:
速殖子(急性期),包囊(慢性期)
(二) 致病机制:
1、虫体毒力:
(1) 强毒株(RH株)(急性感染) (2) 弱毒株(Beverly株)(多为隐性感染) (3) 弓形虫毒素有: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广泛的宿主,猫科动物为其终宿主,人和许多脊椎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可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当人体感染弓形虫后,其免疫功能正常时常表现为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为目前医学上重要的机会性致病原虫,受到重视。

一、形态在弓形虫生活史中有五个不同形态阶段即速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对人体具致病或传染性的阶段为速殖子、包囊和卵囊。

1.速殖子(tachyzoite)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呈不对称的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侧扁平,另一侧膨隆,大小约4~7μm×2~3μm。

用姬氏液染色后,可见核位于虫体中央偏后,呈紫红色,胞浆呈蓝色,在虫体靠尖端半部有染成浅红色的颗粒为副核体。

从有核细胞内逸出游离于体液或组织液中的速殖子能作螺旋式转动。

在细胞内寄生的虫体以内二芽、二分裂及裂体增殖等方式不断增殖,一般含有数个至十几个虫体,这个由宿主细胞膜包绕的虫体集合体称为假包囊(pseudocyst)。

2.包囊(cyst)包囊寄生于中间宿主组织内,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至5μm,大的可至100μm 以上。

最外层为虫体分泌的一层富有弹性的坚韧囊壁,囊内为生长缓慢、不断增殖的缓殖子(bradyzoite),虫体的数量由数个至数千个,缓殖子在形态上与速殖子相似,但是虫体较小,核稍偏后。

包囊可在宿主组织内长期存活,在一定条件可破裂,释出的缓殖子又侵入周围的细胞形成新的包囊。

3.卵囊(oocyst)卵囊是随猫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10~12μm, 有两层光滑透明的囊壁,囊内充满均匀的小颗粒。

成熟的卵囊多为椭圆形,大小约为9~11×11~14μm,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呈新月形的子孢子。

二、生活史生活史要点:1.两个专一性(1)终宿主猫及猫科动物。

7-刚地弓形虫

7-刚地弓形虫

临床表现
1. 先天性弓形虫病 — 经胎盘传播
妊娠早期感染(前3个月) — 流产、早产、畸胎和死胎 妊娠后期感染 — 受染胎儿多为隐性感染→ 先天性弓形虫
病(脑积水、大脑钙化灶、脑膜脑炎和运动障碍;视 网膜脉络膜炎;发热、皮疹、心肌炎等)
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可导致孕鼠流产
不同孕期注射弓形虫ESA 会导致不同的妊娠结果
(2)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法 小鼠腹腔接种,1周后取腹 腔液镜检。或接种于离体培养的单层有核细胞。
2. 基因诊断方法
PCR、DNA杂交探针等
3. 免疫学试验(常用)
❖ ELISA
❖ Sabin-Feldman氏染色试验 为经典试验,感染后1-2 周滴度即可达1:1024。但需活虫作抗原,操作复杂。
IgM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简介
➢虫体因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分为以下5个形态阶段: 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刚地弓形虫寄生在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
➢属于机会性致病原虫,大多数人感染呈隐伏状态; 一旦宿主功能受累时,可大量增殖,并诱发明显的 临床症状或体征。
➢ 可垂直传播,引起先天性弓形虫病。,
形态—卵囊
5. 卵囊(oocyst)
• 卵囊主要是体外生活阶段 • 卵圆形,双层囊壁,表面 光滑。大小为10-12 µm • 成熟卵囊含2个卵圆形的孢 子囊,分别由4个新月形的 子孢子组成 •重要的感染阶段
生活史
人 们 对 弓 形 虫 的 生 活 史 在 1970 年 赫 奇 生 (Hufchison. W.M)等人发现了在猫的肠道中弓形虫 存在有性生殖阶段之后,对于弓形虫的生活史才 弄清楚。解决了以往只知道弓形虫寄生于宿主的 有核细胞内,以二分裂法及内出芽法,有时以复 分裂法进行繁殖的情况。

刚地弓形虫

刚地弓形虫

虫 种(Species)
弓形虫目前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即刚 地弓形虫(T.gondii)。但根据不同地域、 不同宿主、毒力大小等差异将其分为许多不 同的虫株,如世界上公认的强毒株RH株, 弱毒株Beverley株。有些弓形虫虫株在实验 室经小鼠腹腔传代次数太多而丧失了在猫体 内形成卵囊的能力,称为不完全株。
2、 发育时间: 包囊从进入猫体到排出卵囊:3-10天 假包囊、卵囊从进入猫体到排出卵囊:20天以上。
3、 卵囊排出量: 1000万个/日,持续10-20天。
生活史小结
1、感染阶段多: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2、寄生的组织部位多:所有有核细胞,特别是脑、 淋巴结、肌肉、心、肝、肺等。
3、中间宿主多:除人外,140多种哺乳动物,鸟类, 鱼类。
⑵ 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先天性弓形虫病(婴儿肠管外露)
先天性弓形虫病(无脑婴儿)
先天性弓形虫病(婴儿肠管外露)
1、感染 :
(1)阶段: 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2)方式:A. B.
C.
D.
猫粪中卵囊污染食物、水源、手; 食入动物肉类(猪、羊、牛)中 包囊、假包囊; 孕妇体内的假包囊中的速殖子随 血流经胎盘传给胎儿; 滋养体经伤口感染。
(3)途径:A. 经口(主要) B. 胎盘 C. 损伤的皮肤粘膜 D. 输血或器官移植
2、寄生:
⑴ 急性期: 阶段:速殖子(假包囊)。 部位:有核细胞内(脑、眼、淋巴结、肝、心…) 繁殖:内二芽殖、二分裂、裂体增殖 。 (内二芽殖:无性增殖方式的一种,首先胞 核前沿长出 2 个花蕾样突起物,逐渐伸展 形成 2 个子核,胞质一分为二,虫体分裂 成 2 个滋养体)。
2、寄生:
⑵ 慢性期: 阶段:包囊 部位:有核细胞内(脑、眼、骨骼肌…) 寿命: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原虫
第六节刚地弓形虫
属于孢子纲,真球虫目,弓形科。

是由一法国学者首先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故而得名。

引起的疾病称弓形虫病,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是人兽共患病。

一.形态
弓形虫发育全过程有5个不同形态阶段: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①~②阶段寄生在中间宿主(人和各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③~⑤阶段寄生在终宿主(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
1.滋养体:在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发育的阶段,因繁殖速度快,又称速殖子。

弓形。

被寄生的细胞内以二分裂法、二芽殖法、裂体法繁殖。

当多个速殖子聚合在细胞内时形成所谓的假包囊。

速殖子繁殖多时,即可挤破细胞,有时可进入血流,侵犯其他组织细胞。

2.包囊:
仍是在中间宿主细胞内形成,是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速殖子繁殖速度减慢,形成包囊。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外有一层具弹性坚韧的囊壁包住,内含数个至数百个滋养体,包囊内滋养体也称缓殖子。

包囊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破裂,
缓殖子重新侵患新细胞。

3.裂殖体: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细胞内发育增殖而形成。

形态:长椭圆形,裂殖子形如新月,
4.配子体: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裂殖体破裂,裂殖子侵犯新的上皮细胞,又形成新的裂殖体
5.卵囊:见于猫粪便中。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2μm。

囊壁:光滑、透明,两层。

内含物:为二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

未成熟的卵囊仅见一
个孢子囊,约10天左右发育到成熟卵囊。

成熟卵囊也有内含4个孢
子囊的。

二.生活史
1.生活史过程需要二个宿主:
终末宿主:猫科动物——①有性生殖阶段;②无性生殖也进行——即裂体增殖。

中间宿主:非常广泛。

哺乳类(包括人、猫均可)、爬行类、两栖类、鸟类2.人体的感染:
感染阶段:①成熟卵囊(子孢子);②假包囊(速殖子);③包囊(缓殖子)。

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尤以包囊、卵囊具囊壁更强。

感染途径:
①食入污染了卵囊的食物
②食入含有包囊或假包囊的未煮熟的各种动物的内脏、奶制品、蛋
类等
③先天性感染: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即血中束殖子可进入血液
中传播。

④输血、器官移植。

⑤其他:a.感染动物分泌物、小便、泪水;b.灰尘均可能。

三.致病:致病决定于:
1.虫株毒力(包括侵袭力,繁殖速度、包囊能否形成等)
2.宿主的免疫状态
主要的致病阶段:
1.速殖子——这是致急性症状的阶段
理由:①侵袭细胞能力强
②内二芽殖法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组织细胞急性炎症水
肿、坏死、破裂。

2.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

因包囊内缓殖子增殖,挤压组织,或破裂,机体产生迟发变态反应。

导致肉芽肿病变,进一步导致纤维钙化灶。

感染弓形虫后,一般多为隐性,即无症状出现,故常被忽视。

但有例外:①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如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药物应用
不当)。

可出现严重弓形虫病或致死。

临床表现:
1.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血传播,可致婴儿感染:
1)早期可导致流产、死亡或畸形儿。

如小脑、脑水肿、视网膜炎(高达90%)。

2)多为隐性感染,即出生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

3)其他症状:新生儿期常有发热、皮疹、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2.获得性弓形虫病
可因:①虫体侵犯部位不同,和②机体个体反应差异,呈现各种各样表现,所以症状无特异性。

常见症状:淋巴结肿大、眼部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炎多见、脑部症状。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1、直接涂片镜检
取材:体液、脑脊液、血液骨髓、羊水、胸水。

离心沉淀后涂片。

2、活组织穿刺或组织切片检查
取材:肌肉、淋巴结等组织,可查包囊。

3、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
(二)血清学诊断
是当今广泛应用的诊断手段。

因为病原学检查有一定难度。

方法有:
1.染色试验:为经典的特异血清学诊断方法
机理:活滋养体在有致活因子的参与下与样本内特异性抗体作用,
使虫体表膜破坏,不为美蓝染上颜色。

结果判断:虫体没染上颜色(超过50%),为阳性;虫体过半染上颜
色,(即血清内没有抗体破坏表膜),为阴性。

新鲜活虫体(速殖子)与试验血清混合,加入致活因子,在37℃下,
培养1小时,即完成碱性美蓝染色。

2.其他血清学方法:与其他寄生虫病诊断相同。

方法:1)间接血凝试验(IHA)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五.流行
1.分布:广泛、世界性,五大洲各地区均见,是动物源性疾病。

造成本病广泛流行原因:
①多个生活史期(假包囊,包囊,卵囊)均具有感染性。

②中间宿主广,家畜家禽均易感染。

③多种宿主之间可交叉传播:终宿主――中宿主
中宿主――中宿主
④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

⑤卵囊排放量大,对外抵抗力强。

收到感染的猫一般可排出1000
万个/日。

2.流行环节
⑴传染源: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尤其是猫及猫科动物最为重要。

人体为传染源意义在于:母体由胎盘传给胎儿。

⑵传播途径: 1)先天性:经胎盘
2)获得性:途径有
①经口感染:食入未熟肉、奶、蛋品。

②经损伤皮肤、粘膜。

③输血,器官移植。

④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

⑤节支动物携带。

⑶易感者:均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肿瘤、艾滋病患者。

六.防治
预防措施: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2.加强肉类检疫和饮食卫生管理。

3.对病禽的监测和隔离。

4.孕妇弓形虫常规检查。

治疗:对急性期患者无特效药物。

乙胺嘧啶和磺胺类药物有抑制增殖、生长的作用。

螺旋霉素:对孕妇效果较佳。

治疗时适当配用:免疫增强剂,可提高宿主抗虫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