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虫--刚地弓形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原虫

第六节刚地弓形虫

属于孢子纲,真球虫目,弓形科。是由一法国学者首先在刚地梳趾鼠单核细胞内发现,虫体呈弓形,故而得名。引起的疾病称弓形虫病,人和动物均可感染,是人兽共患病。

一.形态

弓形虫发育全过程有5个不同形态阶段: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①~②阶段寄生在中间宿主(人和各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③~⑤阶段寄生在终宿主(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

1.滋养体:在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发育的阶段,因繁殖速度快,又称速殖子。弓形。被寄生的细胞内以二分裂法、二芽殖法、裂体法繁殖。当多个速殖子聚合在细胞内时形成所谓的假包囊。速殖子繁殖多时,即可挤破细胞,有时可进入血流,侵犯其他组织细胞。

2.包囊:

仍是在中间宿主细胞内形成,是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速殖子繁殖速度减慢,形成包囊。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外有一层具弹性坚韧的囊壁包住,内含数个至数百个滋养体,包囊内滋养体也称缓殖子。包囊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破裂,

缓殖子重新侵患新细胞。

3.裂殖体:在猫科动物小肠绒毛细胞内发育增殖而形成。

形态:长椭圆形,裂殖子形如新月,

4.配子体:在小肠上皮细胞内,裂殖体破裂,裂殖子侵犯新的上皮细胞,又形成新的裂殖体

5.卵囊:见于猫粪便中。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12μm。囊壁:光滑、透明,两层。内含物:为二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未成熟的卵囊仅见一

个孢子囊,约10天左右发育到成熟卵囊。成熟卵囊也有内含4个孢

子囊的。

二.生活史

1.生活史过程需要二个宿主:

终末宿主:猫科动物——①有性生殖阶段;②无性生殖也进行——即裂体增殖。

中间宿主:非常广泛。哺乳类(包括人、猫均可)、爬行类、两栖类、鸟类2.人体的感染:

感染阶段:①成熟卵囊(子孢子);②假包囊(速殖子);③包囊(缓殖子)。

均有一定的抵抗力,尤以包囊、卵囊具囊壁更强。

感染途径:

①食入污染了卵囊的食物

②食入含有包囊或假包囊的未煮熟的各种动物的内脏、奶制品、蛋

类等

③先天性感染: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即血中束殖子可进入血液

中传播。

④输血、器官移植。

⑤其他:a.感染动物分泌物、小便、泪水;b.灰尘均可能。

三.致病:致病决定于:

1.虫株毒力(包括侵袭力,繁殖速度、包囊能否形成等)

2.宿主的免疫状态

主要的致病阶段:

1.速殖子——这是致急性症状的阶段

理由:①侵袭细胞能力强

②内二芽殖法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组织细胞急性炎症水

肿、坏死、破裂。

2.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

因包囊内缓殖子增殖,挤压组织,或破裂,机体产生迟发变态反应。导致肉芽肿病变,进一步导致纤维钙化灶。

感染弓形虫后,一般多为隐性,即无症状出现,故常被忽视。但有例外:①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如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药物应用

不当)。可出现严重弓形虫病或致死。

临床表现:

1.先天性弓形虫病:经胎盘血传播,可致婴儿感染:

1)早期可导致流产、死亡或畸形儿。如小脑、脑水肿、视网膜炎(高达90%)。

2)多为隐性感染,即出生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

3)其他症状:新生儿期常有发热、皮疹、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2.获得性弓形虫病

可因:①虫体侵犯部位不同,和②机体个体反应差异,呈现各种各样表现,所以症状无特异性。

常见症状:淋巴结肿大、眼部病变——视网膜脉络膜炎多见、脑部症状。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1、直接涂片镜检

取材:体液、脑脊液、血液骨髓、羊水、胸水。离心沉淀后涂片。

2、活组织穿刺或组织切片检查

取材:肌肉、淋巴结等组织,可查包囊。

3、动物接种分离法或细胞培养法

(二)血清学诊断

是当今广泛应用的诊断手段。因为病原学检查有一定难度。方法有:

1.染色试验:为经典的特异血清学诊断方法

机理:活滋养体在有致活因子的参与下与样本内特异性抗体作用,

使虫体表膜破坏,不为美蓝染上颜色。

结果判断:虫体没染上颜色(超过50%),为阳性;虫体过半染上颜

色,(即血清内没有抗体破坏表膜),为阴性。

新鲜活虫体(速殖子)与试验血清混合,加入致活因子,在37℃下,

培养1小时,即完成碱性美蓝染色。

2.其他血清学方法:与其他寄生虫病诊断相同。

方法:1)间接血凝试验(IHA)

2)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五.流行

1.分布:广泛、世界性,五大洲各地区均见,是动物源性疾病。

造成本病广泛流行原因:

①多个生活史期(假包囊,包囊,卵囊)均具有感染性。

②中间宿主广,家畜家禽均易感染。

③多种宿主之间可交叉传播:终宿主――中宿主

中宿主――中宿主

④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

⑤卵囊排放量大,对外抵抗力强。收到感染的猫一般可排出1000

万个/日。

2.流行环节

⑴传染源: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尤其是猫及猫科动物最为重要。

人体为传染源意义在于:母体由胎盘传给胎儿。

⑵传播途径: 1)先天性:经胎盘

2)获得性:途径有

①经口感染:食入未熟肉、奶、蛋品。

②经损伤皮肤、粘膜。

③输血,器官移植。

④接触被卵囊污染的土壤、水源。

⑤节支动物携带。

⑶易感者:均易感,尤其是胎儿、婴幼儿,肿瘤、艾滋病患者。六.防治

预防措施: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2.加强肉类检疫和饮食卫生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