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传承
关于传承的古诗词

关于传承的古诗词
以下4句是关于传承的古诗词: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
这句诗表达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杰出人才,他们各自引领着时代
的潮流,传承着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诗表达了传承需要不断进取、不断攀登的精神,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战国时期荀子
《劝学》
这句诗表达了传承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精神,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4.“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宋代刘斧《青琐高议》
这句诗表达了传承需要不断进步、不断超越
的精神,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古代诗词与文化传承

古代诗词与文化传承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通过世代传承,古代诗词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其影响力、学习方式和保护继承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古代诗词的影响力古代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诗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和感悟。
诸如《唐诗三百首》等经典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成为人们品味生活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媒介。
其次,古代诗词是中国文人士子的精神寄托。
诗词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儒家士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作品在儒家教育中被广泛教授,通过背诵和解读,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古代诗词的学习方式古代诗词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背诵和解读两个方面。
背诵作为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背诵诗词来强化记忆,达到熟记于心的程度。
这种方式使得古诗词的内容深入人心,并且能够流利地吟诵出来。
而解读则是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和意义。
通过解读,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内涵,从而加深对文化传承的理解。
三、古代诗词的保护继承为了保护古代诗词的传承,中国社会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将古代诗词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课程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到经典的古代诗词作品,培养其学习和欣赏的兴趣。
其次,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不断举办展览和讲座,推广古代诗词和文化的知识。
这些活动为民众提供了学习和了解古代诗词的机会。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古代诗词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大量的古代诗词作品和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
这为诗词的传播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结语古代诗词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并发扬其精髓。
我们应该重视古代诗词的学习和传承工作,使其继续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增光添彩。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弘扬古代诗词的文化遗产。
诗词歌赋的文学历史传承

诗词歌赋的文学历史传承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的文学珍品,传承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朝代名士到民间艺人,每个时代都有独具特色的诗词歌赋,它们不但记录了历史,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对情感的感悟。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诗词歌赋的文学历史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瑰宝——《诗经》《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最早见证。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
《诗经》的作者不详,但它反映了先民的思想、历史和文化。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影响巨大。
二、盛唐时期的文学华章——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时期,被誉为“盛唐”。
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被誉为“唐诗”。
唐诗尤其强调语言的韵味和音乐性,它们曲折优美,朴实自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政治、文化和思想。
杜甫的“狂风过后”,白居易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张九龄的“感遇·其一”等,经久不衰,成为后人传唱的经典之作。
三、宋词的音律之美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有着深远影响的时期,其文学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宋词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和文化传承影响同样巨大。
宋词不仅继承了唐诗的遗风,更有自己的特点。
宋词的音乐性更强,注重押韵、声律,音律之美无出其右。
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欧阳修的“生查子·鹧鸪天”等等,都充满了音乐之美和情感之美。
四、少女情怀的代表——《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反映了清朝时期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是中国小说的顶峰之作。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也十分精彩。
其中最著名的是林黛玉所创作的“桃花扇·蹴罢秋千”。
五、中国民歌的传承中国民歌是中国古代社会群众创造的文艺形式之一,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虽然没有诗词歌赋那么优美,但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劳动、婚恋、风土人情等等,它们是乡村民间文化的载体,代表着中国农村文化的深厚底蕴。
古诗词如何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古诗词如何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它既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生动代表。
通过学习、欣赏和传承古诗词,我们能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将其传承下去。
一、古诗词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它不仅注重形式美,更重视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构建。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和对亲友之间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孤寂与思念的复杂情感。
古诗词中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咏物、写景、比喻等,这些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文化智慧。
二、古诗词对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作用1. 开阔视野,增加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拓宽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视野。
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魅力,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竞争。
2.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品德修养、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传承并弘扬了民族文化。
3. 增进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操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远的意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
通过欣赏古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培养审美情操,增进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
三、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是培养对传统文化热爱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保持原著的纯真与忠诚,同时也需要有新的诗人运用现代语言和视角来创作新的古诗词作品。
只有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使古诗词保持活力,赢得年轻一代的喜爱与关注。
四、如何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1. 学习与欣赏古诗词通过学习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词句的解读和意境的领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同时,多听、多读、多欣赏古诗词,通过与诗人的思想交流,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诗词的传播方式

诗词的传播方式
诗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有多种方式:
1.口头传播:古代诗词多以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下来,通过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
在宴会、聚会、文人雅集等场合,人们会互相吟诵、对诗对答,使诗词得以传承。
2.手抄本传播:在古代,诗词作品通过手抄本的形式传播。
文人学士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写在纸张上,传给亲友或在文人间流传,从而使诗词作品得以传承。
3.书写传播: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诗词作品开始通过书籍的形式传播。
诗集、文集、文选等著作将多位诗人的作品集结在一起,通过印刷和发行,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欣赏诗词。
4.媒体传播: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诗词的传播途径更为广泛。
诗词作品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和了解诗词。
5.口耳相传:在民间艺术表演、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等场合,诗词常常以歌谣、戏曲、舞蹈等形式传扬开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让更多人熟知和喜爱诗词。
6.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诗词传播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接触和欣赏各个时期的诗词,从而增强对诗词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些传播方式,诗词作品得以广泛传承和流传,传递着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词中的文化传承

诗词中的文化传承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自古以来,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传承和创新,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融入其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探讨诗词中的文化传承。
一、诗词:情感的传递者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传递情感。
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诗词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传递给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传递也成为了诗词承载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他的诗作常常表达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切。
他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深情而悲壮的字句,杜甫将自己对于时代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感传递,使得诗词不仅成为了艺术的载体,更成为了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二、诗词:历史的见证者另一方面,诗词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诗词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更承载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对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思考和感受。
例如,北宋诗人苏东坡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于国家兴亡和政治动荡的忧虑和思考。
他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通过细腻而深情的描写,展示了苏东坡对于时局不安的担忧和无奈。
这种历史的见证,使得诗词成为了一本无声的历史书,为后人解读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诗词:审美的追求除了情感传递和历史见证,诗词也是审美的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观念。
古代诗词注重以少言表达更多的意境,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通过诗词中独特的意象和韵律,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审美的独特魅力。
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例,她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古代诗词与文化传承

古代诗词与文化传承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诗人的笔触,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和传承的桥梁。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代诗词如何传承中国文化,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古代诗词的文化传承古代诗词秉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传承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从诗人李白的豪迈奔放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再到苏轼的咏史抒怀,古代诗词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
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更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古代诗词在传承中注重后人对文化的理解和创新。
传统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接力棒”模式,前人通过创作将自己的文化意识传递给后人,而后人则通过接收和传承,再加上自身的理解和创新,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近现代的文人如鲁迅、茅盾等,既传承了古代诗词的传统,又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为现代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古代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古代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自信。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古代诗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古代诗词在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接触和欣赏古代诗词,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和情感修养。
再次,古代诗词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通过教授古代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古代诗词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古代诗词在现代文学中仍然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创作价值。
同时,将古代诗词翻译成外语,也能够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传承文化精髓的传递

古诗词传承文化精髓的传递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和审美价值。
通过诗词的传承与传播,文化精髓得以延续和传递,让人们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如何传承和传递文化精髓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古诗词传承文化精髓的意义1. 保存文化记忆: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通过传承古诗词,我们能够保存文化记忆,了解和感知先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2. 弘扬传统美学: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
传承古诗词文化有助于弘扬传统美学观念,提升审美情趣,让后人能够欣赏和创造更多美的艺术形式。
3. 培养情感与思考能力:古诗词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通过朴素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传承古诗词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与思考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二、古诗词传承方式与载体的多样性古诗词的传承与传递离不开多样的方式和载体,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式:1. 书籍出版:将古代诗词整理编辑成书籍,并通过出版发行的方式使之流传于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学习古诗词。
同时,现代出版技术的发展也为古诗词研究者提供了更好的编辑、整理和注释工具。
2. 学校教育:将古诗词列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学校教育的力量,融入古诗词的文化精髓可以更好地传递给下一代。
3. 感受生活中的诗意: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中感受和传递诗词的美感。
比如,在旅行时欣赏自然美景、赏识艺术作品或者参与吟诗会等活动,都能够将古诗词的文化精髓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之与我们的情感和体验相互交融。
三、古诗词传承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 个人层面:传承古诗词文化能够丰富个人的内涵和人文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品味,提升自身的情感与思考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个人能够汲取先贤的智慧与哲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初,许嵩还在医科大学读大二。在课余时间,出于对音乐的
爱好,也凭着扎实的钢琴功底,他用简单的音乐设备录制了一些音
乐作品。人气和讨论度不断升温的同时,他拒绝了所有邀约。这种 “放着钱不挣”的做法,也让人看到了他并非目光短浅之辈。 2008年的夏天,从安徽医科大学管理系毕业的许嵩,花了半年多的 时间做了一件事情——2009年1月10日,一张叫做《自定义》的唱片 诞生了。许嵩一个人完成了这张唱片的大到作词、作曲,小到歌词
方文山1969年出生于台湾,先后做过防盗器材推销员,
帮人送过外卖等,生活的艰辛让他更懂得机遇的重要性。
原本想做电影编辑的他,因台湾电影的急速滑坡只好望 而却步。同时,他将自己做的一百来首歌词装订好寄到 各大唱片公司。一个半月貌似石沉大海的等待,然后他 接到了吴宗宪亲自打来的电话,被邀请到吴宗宪新成立 的音乐工作室工作。 对自己而言,方文山认为到现在为止总共遇上了两次 最佳的机遇,一次就是被吴宗宪发掘,成为专职的作词 人,另一次就是遇上周杰伦,成为一对优势互补的黄金 搭档。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花 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愁 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古代诗词的传承
——作词人
...第六小组...
许嵩,内地新锐音乐人,是集作词、作曲、制作、编曲、混音、
唱片企划于一身的全能型音乐人。 许嵩在创作方面具有极为全面的才华。在他的作品中,自幼学 习钢琴多年积累下来的音乐灵感与扎实的文学功底都得到了完 美的体现。 歌词里对世事若有若无的俏皮戏虐,是洞察社会明暗。对爱情 或是笃定的承诺,或是沉静的诉说,抑或是彻骨的绝望。还有 思念故乡的淡淡乡愁。无论是什么,许嵩的歌词里,遣词造句 间都给人传达以内敛、沉思、冷静、怀旧。
6.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出自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以拆字 的手法,将“愁”字分开来看,而“秋”“心”却恰恰 是情景的写照。 7.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出自释温慧的“五陵才子锦袍新,马蹄乱踏琼瑶草。” 8.天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出自张泌“昼梦却因惆怅得,晚愁多为别离生。”这轻 轻的叹息声仿佛琴声般悠扬婉转,包含了无奈、深情、 惆怅…… 9.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 静静淌 出自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节选《庐州月》
1.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 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匡衡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的 借邻舍的烛光读书。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2.宿昔不梳: 出自《子夜歌》其一: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腕伸郎膝上, 何处不可怜?夜里睡觉不梳头,发丝披在两肩上。温柔得在郎君的 膝上伸展,没有哪一处地方不惹人怜爱。 3.红袖添香: 出自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一回:从此绿鬓视草,红袖添香, 眷属疑仙,文章华国。旧指书生学习时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陪读。 4.三月一路烟霞 莺飞草长: 出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 生树,群莺乱飞。”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下面思乡做铺垫。 5.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出自北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 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出了愁绪的繁乱。
本用的纸张的一切事宜。
2010年1月6日,历经整整一年,他第二张独立创作和制作的专辑 《寻雾启示》出炉了。依然是词、曲、制作人独揽。整张专辑除了 进一步强调个人特质,作为音乐制作人,许嵩的制片理念也越发成 熟。
2011年3月,许嵩签约海蝶音乐。他以前两张专辑的独立制作 模式完成了第三张词曲全创作专辑《苏格拉没有底》。2011 年4月,《苏格拉没有底》成功拿下内地唱片销量冠军。这张 专辑本身,无论是音乐性、内容性、制作水准都堪称上品, 加上无比庞大的歌迷群体,拿下销量冠军也在情理之中。 2012年07月第四部作品《梦游计》,许嵩依然包揽十首词曲 的创作、担当制作人及唱片统筹,用一整个25岁锤炼独立音 乐作品新范本,再一次展现了惊人的音乐能量。 这次我们介绍他的两首作月三 槐柳岸 南风入弦 枝头摇摆诉新蝉 微雨过 小荷翻 他们的爱 在那个初夏点燃 相看两不厌 行走在大自然 她靠着他 他抱着她 日暮到黄昏 情思如溪水悠长恬淡
——节选《尘世美》
月色如浅唱 江火似流萤 缓缓流淌的爱 芳菲不尽 他们都说尘世那么美 相守着你爱的那个谁 白发渔樵 老月青山 平平淡淡值得珍贵
天涯的尽头是风沙 红尘的故事叫牵挂
封刀隐没在寻常人家 东篱下 闲云 野鹤 古刹
——节选《红尘客栈》
快马在江湖里厮杀 无非是名跟利放不下 心中有江山的人岂能快意潇洒 我只求与你共华发 剑出鞘 恩怨了 谁笑
我只求今朝拥你入怀抱
红尘客栈风似刀 骤雨落 宿命敲 任武林谁领风骚 我却只为你折腰
过荒村野桥 寻世外古道
1. 南风入弦/ 枝头摇摆诉新蝉 /微雨过/ 小荷翻 :这几句化用 了苏轼的《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描摹初夏的风景,营造了清幽爽郎的气氛。 2 . 江火似流萤:典出李白的《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描摹了盛夏之夜的风 情。 3. 白发渔樵:语出《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 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意思是愿与爱人相携到老。 4. 老月青山:月色千古如斯,青山万古不老,作者一次比喻平淡 但坚贞的爱情。 5.相看两不厌:典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 敬亭山。
谁 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 微微亮 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 如此委婉
——节选《菊花台》
1.惨白的月弯弯 勾住过往 出自宋无名氏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2.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的绝望 出自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 锁清秋。” 3.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出自毛滂的“碧户朱窗小洞房,玉醅新压嫩鹅黄,半青 橙子可怜香。” 4.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出自《红楼梦》“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5.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出自李商隐的“向晚亦不适,驱车登古原。”
儿时凿壁偷了谁家的光 宿昔不梳 一苦十年寒窗 如今灯下闲读 红袖添香 半生浮名只是虚妄 三月 一路烟霞 莺飞草长 柳絮纷飞里看见了故乡 不知心上的你是否还在庐阳 一缕青丝一生珍藏 桥上的恋人入对出双 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月也摇晃 人也彷徨 乌篷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庐州月光 洒在心上 月下的你 不复当年模样 太多的伤 难诉衷肠 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庐州月光 梨花雨凉 如今的你 又在谁的身旁 家乡月光 深深烙在我心上 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6.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 出自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 又名红药桥,位于今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附近盛产红芍药花。 7.乌篷里传来了一曲离殇: 离殇出自苏轼的《南乡子》:东武望馀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 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 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可以看出离殇意思为离别。 8.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出自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 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意思是 说所有的这些事,在当时看来却是很平常的事。 9.庐州月光,梨花雨凉: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后 人形容女子落泪亦有“梨花带雨”,这里是说作者心目中的女子因作者 离乡感到思念牵挂而落泪。
方文山:华语歌坛作词人,歌手周杰伦御用作词人。
其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 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其 创作的词中有画面感和东方风。 作为周杰伦的御用作词人,他先后为周杰伦写出了许多 歌曲。其中不乏带着古风的歌曲。如:《菊花台》《青 花瓷》《烟花易冷》等等。这些歌曲也为我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熟知, 并且喜爱。 这次介绍他的两首作品《菊花台》与《红尘客栈》
...第六小组...
远离人间尘嚣 柳絮飘执子之手逍遥 任武林谁领风骚我却只为你折腰 你回眸多娇 我泪中 带笑 酒招旗风中萧萧 剑出鞘 恩怨了
1.执子之手: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 句 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最初用来战友之情。 2.古道: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华发: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 4.野鹤: 唐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5.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