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
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
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
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
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
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
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
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江苏省南京市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高三9月抽查调研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
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
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
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
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
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
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
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
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除了语言之外,什么都没有。
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
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
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
而语言却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
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
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意象。
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
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
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
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日常语言中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
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存在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
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因此,省略掉这些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
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哲理、优美的语言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持续影响着现代的文学创作。
现代传承古典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现代诗歌创作仍然延续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等艺术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现代诗歌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
2. 引入古典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现代诗人在创作中常常引入古典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如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爱情等,并通过现代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诠释和创造。
这种传承使得古典诗歌的思想精华得以在现代文学中延续。
3. 借鉴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现代诗人在写作中经常借鉴古人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如借景抒情、抒发情感、以物喻人等,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借鉴使得现代诗歌在形式和情感上与古代诗歌相互呼应。
4. 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新:现代诗人在传承古典诗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例如在诗歌创作中引入自由诗、白话诗等新的文学形式,以扩展古典诗歌的表现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语言需求。
总的来说,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发展,使得古典诗歌的精神价值得以在现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2024届重庆市名校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重庆市名校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
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
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
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
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答案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
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
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参照之下
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
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
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
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自李璟《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
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
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
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
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
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
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
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
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
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
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
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
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
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
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
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
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
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
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
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
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8、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
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9、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
7、D(分析:A、B、C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
8.B(分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
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
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9.A(分析: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
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阅读答案: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
先予人美感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珠子灯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
善予者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质论现代文阅读答案熊庆像数
学一样一丝不苟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宋史·杨业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
史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现代文阅读答案谈文人的
“素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解析只想和你接近文学类
文本阅读答案解析故乡的沉沦散文阅读答案《劝学》和《师说》文言文阅读答案夜晚现代文阅读答案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大梦敦煌六十年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文言文阅读答案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
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现代文阅读答案舒马赫:永远的
冒险家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南史·杜骥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杜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也选自《南风窗》现代文阅读答案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孤独的灵魂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文言文阅读答案明代花鸟画现代文阅读答案春天的木棉花现代文阅读答案选自《后汉书·张堪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文言文阅读答案风流余韵话板桥现代文阅读答案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文言文阅读答案虎啸震千山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宋史?赵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
少笃学自力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
何谓谣谶现代文阅读答案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马罗大叔(节选)阅读答案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怎样读中国书阅读答案小书店的微温阅读答案“经济总统”的革新阅读答案奇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刺客列传》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文言文阅读答案选
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现代文阅读答案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修学储能
的师范生时代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史记·列传第三十五》文言文阅读答案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
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
铭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选自《唐才子传》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文言文阅读答案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现代文
阅读答案江南雨巷阅读答案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文言文阅读答案《后汉书?李杜列传|杜乔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明)李诩《江阴邑令战死》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解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