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作物育种学章节重点与难点

作物育种学章节重点与难点目录绪论 (01)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 (01)第二章:育种目标 (03)第三章:种质资源 (04)第四章:引种和选择育种 (05)第五章:杂交育种 (07)第六章:回交育种 (10)第七章:诱变育种 (12)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 (12)第九章:倍性育种 (14)第十章:杂种优势的应用 (15)第十一章:雄性不育性及杂交制种 (18)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 (19)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 (20)第十四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21)第十五章:细胞工程 (22)第十六章:基因工程 (23)第十七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24)第十八章:品种的审定和推广 (28)绪论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品种: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
特征特性:1:遗传上的相对稳定性。
2:形态上的整齐一致性。
3:有别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
4:一定的生态适应性。
如何识别不同的品种?1:外部形态性状:株高、株形、颜色、籽粒2:内在的遗传物质:Protein DNA优良品种在农业上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增强抗性4:扩大栽种地区5;改革耕作制度6:促进农业机械化品种的合理利用?1: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因地制宜地种植良种。
2:良种良法相结合。
3:注意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合理搭配。
4:注意优良品种的防杂保纯和良种良繁工作。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名词:1.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性细胞相互结合而繁殖后代的方式。
为植物繁殖的基本方式由雌配子(卵细胞)和雄配子(精细胞)相互结合(即受精)产生后代。
2.无性繁殖:3.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4.异花授粉:指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的授粉方式。
5.常异花授粉: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
倍性育种实验报告

倍性育种实验报告1. 引言倍性育种是一种利用多倍体生物的遗传特性进行选育的技术。
通过对多倍体生物进行多倍体产生、显性性状表达和遗传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农作物育种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本实验旨在探究倍性育种技术的效果及其应用前景。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油菜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二倍体油菜品种作为亲本,通过化学方法制备多倍体油菜。
2.2 实验步骤1. 选择优良的二倍体油菜作为亲本;2. 为亲本油菜进行预处理,包括避免自花授粉、采用切取苗头移植方法等;3. 使用适当的激素溶液处理亲本油菜转变其为四倍体;4. 分离得到的四倍体油菜进行培养;5. 选择表现出优良性状的四倍体油菜进行自交;6. 选择表现出稳定性状的四倍体油菜进行后代培养和评估。
3.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倍性育种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四倍体油菜,并且发现在四倍体油菜中表现出了一些期望的性状。
这些性状包括增大的果实和更高的产量等。
4. 讨论倍性育种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品种的遗传性状。
多倍体生物具有更高的基因副本数目,可以增加其表现性状的概率。
通过多倍体与二倍体的杂交,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基因库。
然而,多倍体生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难以与其他品种杂交等。
当前,倍性育种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尽管实验结果显示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以解决倍性育种中的技术难题。
此外,倍性育种技术还需要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如基因编辑技术等,以提高育种效率和品质。
5. 结论本次倍性育种实验通过制备四倍体油菜,并对其进行性状观察,初步验证了倍性育种技术的应用潜力。
倍性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验。
通过不断完善倍性育种技术,我们可以为农作物的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09_倍性育种08

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数目的生 物体
(如 3X 、 4X …… )
如 :二粒系小麦为异源4 倍体,普通系小麦为异源6 倍 体,棉花为异源四倍体,甘蓝型油菜为异源四倍体等。 同源多倍体 植物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
• 同源多倍体: 多倍体中染色体组来源相同,如
四倍体水稻 AAAA , 2n=4X=48 ,四倍体黑
异常减数分裂形 成2n配子
(三) 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① ②
利用染色体加倍的剂量效应 ,增大作物的营 养器官或果实; 通过异源多倍体 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 (杂交 不实、杂 种不育);
遗传桥梁 :作为不同倍数性物种间或植物 间远缘杂交的遗传桥梁, 是基因转移的有 效手段。
③
二 、 多倍体的诱导途径
P131.
麦 RRRR , 2n=4X=28 ;
同源多倍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植株、器官和
细胞的 “ 巨大性 ” , 其某些代谢物的含量也
较高。
• 异源多倍体:
多倍体中的各染色体组来源不同,多为种、属间杂种
例:普通小麦是异源 6 倍体 AABBDD , 2n=6X=42; 小黑麦为异源 8 倍体 AABBDDRR , 2n=8X=56 或异源 6 倍体 AABBRR, 2n=6X=42;
六 单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
1. 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再生率 不高; 2. 花药培养力品种间差异大。
The
EndLeabharlann 第九章倍性育种(Ploidy Breeding)
植物倍性育种的重要意义
• 倍性育种(Ploidy Breeding)是指通过植物染色 体数目倍数性的变化而获得遗传变异,再通 过系统的选择与鉴定进一步培育成作物新品 种的育种方法。倍性育种又称为染色体组工程育
倍性育种

(2)育性的变化 同源多倍体常常导 致育性的降低,但降低的程度因基因型的不 同有较大的差异,奇倍数的同源多倍体育性 更低,如同源三倍体一般是高度不育的。不 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减数分裂时形成多价体 导致染色体的行为不正常,从而形成不育的 配子,同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2、异源多倍体 由2个或2个以上不同 染色体组所形成的多倍体称异源多倍体。异 源多倍体是由不同种、属间个体杂交得到的 F1经染色体加倍而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染色体组来源于两个 或两个以上二倍体的物种。例如,普通小麦 为异源六倍体(AABBDD)。自然界获得的 多倍体大多以异源多倍体形式存在。
1.同源多倍体 含有2组以上同一 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同源 多倍体中最常见的是同源三倍体和同源 四倍体,同源三倍体通常由一个单倍体 的配子和一个二倍体的配子融合而成。
形成同源三倍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异常减数分裂中形成的2n配子与正 常的n配子结合,另一种是同源四倍体与正 常的二倍体杂交。同源三倍体在自然界发 生的频率是很低的,一般均是高度不育。
(一)物理因素诱导 物理因素包括利用温度激变、机械 创伤、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离心力 等方法诱导染色体加倍,早期多倍体育 种主要是采用这种诱导技术。
同源多倍体(autoploid)较二倍体 具有某些器官增大或代谢产物含量提高的 特点,对于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作物 及无性繁殖作物有极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人工创造多倍体也可将野生种与栽培种的 遗传物质重组,育成新型作物。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一个物种为了维持其生长发育及其遗传 稳定性,其体细胞中都具有稳定的染色体数 目(2n),一个属内各个种所特有的维持其 生活机能最低限度数目的一组染色体叫做染 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是用以描述一个个体 的染色体组成的基本单位,常用英文大写字 母表示。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通过远缘杂交,除了将近缘植物的整组染色体转移到栽培作物中,人工合 成新物种外,还可以将近缘植物的部分或单个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断或基因 转移到栽培作物中,从而选育出带有外源优良性状的新种质或新品种。
以小麦为例: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
(四)创造雄性不育新类型
小麦T型不育系
亚洲棉(26个大染色体)×墨西哥野生棉(26个小染色体)
杂种
染色体加倍
类似陆地棉 (二)利用远缘杂交人工合成新物种 小麦与黑麦合成的小黑麦
小黑麦是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并使杂种的染色体加倍,将 小麦和黑麦杂交合成的新物种不同倍数的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 交,合成了四倍体AARR、六倍体AABBRR、八倍体 AABBDDRR及十倍体AABBDDRRRR小黑麦,在生产上有直 接利用价值的是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
1、杂交亲本之一的染色体加倍;2、广泛测交,选用具有易交配基因 的亲本;3、正反杂交,确定适当母本;4、通过桥梁植物杂交;5、采用 不同的授粉方式(如蒙导授粉法,混合授粉,重复授粉,嫩龄授粉);6、 化学药剂和射线处理;7、调节花期,克服花期不遇。
三、远缘杂交的夭亡和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一)夭亡和不育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3)分离世代长、稳定慢
2 远缘杂种后代分离的控制
(1)F1 染色体加倍 (2)回交 (3)诱导单倍体 (4)诱导染色体易位 3 远缘杂种后代的处理特点 (1)杂种早代应有较大的群体 (2)放宽早代选择的标准 (3)灵活地应用选择方法
第三节 倍性育种
多倍体:凡体细胞中具有 2 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便称为多
(五)改良作物品质
作物的野生种往往干物质含量高,某些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现有 的栽培作物。
实验三:园林植物倍性育种

五、实验步骤: 1、秋水仙碱药液配制: 秋水仙碱的浓度,有效浓度0.001﹪-0.1﹪。 0.2﹪-0.4﹪用的较多。本次浓度0.2﹪。注意该 药液有剧毒。 2、浓度为0.2﹪,处理时间24小时。 3、处理方法: 浸渍法是将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碱溶液, 盖上盖子,置于黑暗处。
4、清洗与播种: 种子处理完毕用流水冲洗10分钟以上,然后播 种到营养钵上。 5、多倍体的鉴定与选择: 药物处理后通常能诱发10-15﹪的多倍体。 ★直接鉴定:染色体计数,检查花粉母细胞或根尖、 茎尖的染色体数目。 ★间接鉴定:根据植株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细 胞学特性等组种子分二组一起浸,浸种时间 48小时。 浸种温度: ⑴种皮薄,贮藏时间短,温度25℃。 ⑵种皮薄,贮藏时间一年或一年以上,温度35℃ 左右。 ⑶种皮厚,贮藏时间一年或一年以上,温度45℃。 特别是种子薄、轻可以不浸。豆科植物,种皮致密 浸种80℃-100℃。温度是指刚好浸泡温度,以后 不加温、保温。浸泡过程中,有气泡,气泡多, 半天或一天换水(自来水)
实验报告:分组完成倍性育种的各步骤。每 人完成一份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播种步骤: 1、播种用盆及基质 (1)用盆 选用黑色聚乙烯营养钵15*15cm。营养钵要洗干净。 (2)基质 要求用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可用园土2份,草炭 土2份混均匀,消毒处理后。也可以用塘泥,要求质量好的不易淋溶的。塘 泥预先敲碎备用。 2. 播种方法(主要介绍盆播方法) (1)播种床准备 播种盆用瓦片凸面朝上盖住排水孔,填入约2cm的粗粒土,以利排水, 随后填入培养土至八成满,拔平轻轻压实,待用。3)播种 ①细小种子如金鱼草等可渗混适量细沙撒播,然后用压土板稍加镇压。 ②其他种子如凤仙花,一串红,万寿菊,鸡冠等可用手均匀撒播,播后 用细筛筛一层培养土复盖,以不见种子为度。 (4)淋水 采用“盆浸法”,将播种盆放入另一较大的盛水容器中,入水深度为盆 高的一半,由底孔徐徐吸水,直至全部营养土湿润。播细粒种子时,可先 让盆土吸透水,再播种。 3、计算发芽率:
倍性育种

果树倍性育种综述汤庆(吉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果树方向2011级)摘要: 综述了果树多倍体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及其在果树育种研究中的意义, 并对果树多倍体的育种方法、多倍体的鉴定以及果树倍性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果树; 多倍体; 育种;倍性鉴定;Ploidy breeding of fruit treeTANG QING(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rticultur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level 2011 fruit trees,China)Abstract:Diversity of fruit polyploid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fruit breeding, polyploid breeding of fruit tree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methods, polyploid identification and ploidy breeding of fruit tree.Key words:Fruit trees; polyploid; breeding; identification of ploidy;多倍体育种的概念:(polyploid breeding)利用人工诱变或自然变异等,通过细胞染色体组加倍获得多倍体育种材料,用以选育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自从1937 年Blackeslee 和 Avery 利用秋水仙素人工诱导蔓陀罗四倍体获得了成功[1]以来, 多倍体的诱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果树中存在大量的天然多倍体,如草莓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栽培品种是八倍体,柿树、猕猴桃为六倍体。
苹果属的染色体基数 x = 17,经鉴定在苹果属的 40 个种中,有 10 个为多倍体种,10 个有多倍体类型,其中多数为三倍体和四倍体,少数为五倍体。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

§8 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重点: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的概念,远缘杂交的困难和克服方法,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难点: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克服要求:了解远缘杂交育种和倍性育种的作用和意义,理解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的概念,,明确远缘杂交的困难,掌握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的,人工诱导多倍体和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8.1 远缘杂交育种§8.2 多倍体育种§8.3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8.1 远缘杂交育种8.1.1 远缘杂交及其作用1 远缘杂交的概念通常将植物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种 (species)、属 (genus)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间所进行的杂交,称为远缘杂交 (wide cross或distant hybridization)。
所产生的杂种称远缘杂种。
远缘杂交又可区分为:①种间杂交②属间杂交③亚远缘杂交2 远缘杂交的作用①将异种 ( 属 )植物的有利性状引入栽培品种②创造新物种③创造异染色体体系④诱导单倍体⑤有效地利用杂种优势⑥用于研究生物的进化8.1.2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其克服方法1 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原因远缘杂交时,由于双亲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也不同,生理上也常不协调,这些都会影响受精过程。
常见的现象有:花粉不能在异种柱头上萌发;花粉虽能萌发,但花粉管不能伸入柱头;或花粉管进入柱头后,生长缓慢,甚至破裂;或花粉管虽生长正常,但长度不够等原因而不能达到子房;花粉管即使达到了子房,雌、雄配子不能结合、受精而形成合子。
这就是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 或不可交配性 (noncrossability)。
(1)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亲性因素在结构上、生理上的差异,不能完成正常的受精作用(2)远缘杂交的亲和性与双亲的基因组成有关2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1)注意亲本的选择与组配同种植物不同的变种或品种,由于其细胞、遗传、生理等的差异,会影响其接受另一种花粉进行受精的能力,即配子间的亲和力有很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Ⅱ: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15—1 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提要:倍性育种是通过改变染色体组的数目,培育作物品种的一项技术手段和育种方法。倍性育种包括两个方向:一是利用染色体组加倍的多倍体育种,二是利用正常双倍体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单倍体育种。本章要点:(1)多倍体的类型、特点、诱导(育种)方法及育种利用价值,(2)单倍体的诱导、鉴定及育种利用。 第一节 多倍体育种 倍性育种是以人工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后所产生的遗传效应为根据的育种技术。目前最常用的是整倍体,其中有两种形式:一是利用染色体数加倍的多倍体育种;一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单倍体育种。此外,在品种改良上也可利用非整倍体(如单体、缺体、三体等)作为特殊的育种材料。 一、植物的多倍性及其育种意义 (一)多倍体的概念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一切生理活动都受相应基因的控制,而基因的载体是染色体。一个属内各个物种所必需持有的最低限度数目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一组染色体内的染色体数目称染色体基数(x)。每个种的染色体基数都是恒定的,并且一个染色体组内各个染色体的形态、性质均不相同,它们联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条染色体的缺失,都会引起生物生长发育的异常,甚至死亡。植物不同属的染色体基数不同,如稻属x= 12,高粱属x=10,棉属x=13,小麦属x=7等。同一属的染色体基数相同,并且同一属的种或变种不仅染色体基数相同,而且彼此间在染色体数目上常与基数存在倍数关系,如小麦属的一粒小麦2x=14,二粒小麦4x=28,普通小麦6x=42等。因此,凡体细胞中具有2个以上染色体组的植物称多倍体(polyploid)。 (二)多倍体的种类 根据染色体来源的异同,多倍体可分为两大类:
1、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 含有2组以上同一染色体组的个体。多由二倍体直接加倍而来。如四倍体黑麦2n=4x=28(RRRR)。同源多倍体的特征: (1)多数是多年生且无性繁殖。 作物育种学Ⅱ: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15—2 (2)基因型种类比二倍体多。 (3)育性差,结实率低。 (4)达到遗传平衡的时间长。 (5)器官的巨型性。 2、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 由2个或2个以上不同染色体组所形成的多倍体,多由远缘杂交后的F1加倍得到的,又称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多倍体的特点是:在减数分裂时不会出现多价体,染色体配对正常,自交亲和性强,结实率较高。 物种A(AA) 加倍 AAAA(同源多倍体)
× F1(AB1)加倍 AAB1B1(异源多倍体) 加倍 AAAAB1B1B1B1
(同源异源多倍体)
AB1B2(倍半二倍体)
物种B1(B1B1) 加倍 B1B1B1B1(同源多倍体)
各种多倍体的关系示意图 (三)植物界天然多倍体的由来与进化 植物染色体多倍化现象不仅促进了植物科、属内的分化,新物种的形成,而且对人类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倍体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两性细胞的结合,如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初期是细胞分裂的无性繁殖 细胞两两结合 二倍体细胞(短)减数分裂 单倍性细胞。后来,逐渐进化到孢子体世代很长,而配子体世代很短,即现在的孢子体世代与配子世代交替的现象;二是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而引起的,主要有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个途径形成。 (四)多倍体的育种意义 1、通过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同源多倍体。可以获得高产,如巨型器官。 2、通过不育杂种的染色体加倍,克服远缘杂交的困难。 3、诱导多倍体作为不同倍性间或种间的遗传桥梁(genetic bridge)。主要作为进行基因转移或渐渗的手段。 二、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作物育种学Ⅱ: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15—3 为了利用染色体加倍的剂量效应,增大作物的营养器官或果实;或通过异源多倍体以克服远缘杂种的不育性等困难,合成新品种或新物种;或为了促进不同植物分类单位间遗传物质的渗透起媒介作用。所国内外在育种上十分重视多倍体的诱导和选育。 (一)诱导多倍体材料的选择 育种实践证明,一些植物或品种容易诱发多倍体,而有些植物则不易诱导多倍体。育种工作者在诱导多倍体材料的选择上已摸索出一些规律: 1、综合性状好且染色体数目少 倍性高加倍不容易,而综合性状好是育种的原则。 2、天然多倍体物种比重高的科、族植物 人工诱导多倍体类似于天然多倍体的形成。 3、杂合程度高的材料 遗传丰富,且可塑性强。 4、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植物 虽然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但可获得营养器官的巨型性。 5、远缘杂种后代或生育期短的植物 远缘杂种人工加倍后形成双二倍体,而生育期短则繁殖的速度快,筛选的机会大。 (二)多倍体的获得途径与方法 人工诱导多倍体,必须利用外界条件促进的染色体加倍。常用的外界条件有物理的和化学的两大类: 1、利用物理因素诱导多倍体 常用的物理因素有温度骤变、机械创伤、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离心力等。注意辐射容易造成染色体的损伤、断裂、丢失等,成功率较低。 2、利用化学因素诱导多倍体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秋水仙碱、吲哚乙酸、氧化亚氮(N2O)等。如秋水仙碱的作用就在于能使正在分裂盛期的细胞不能形成纺锤丝,所以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造成染色体的加倍。常用的处理方法: (1)溶液浸渍法。如种子、枝条、幼苗顶端生长点等。 (2)滴液法。如顶芽、腋芽等(划伤)处理。 (3)注射法。如禾本科谷类作物的幼株分蘖的生长点。 (三)诱变材料的倍性鉴定 在诱发多倍体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理的材料中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所以不同细胞染色体加倍的结果不完全相同。如处于分裂中作物育种学Ⅱ: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15—4 期的染色体全部被加倍,而处于分裂末期的细胞染色体不能加倍。因此,诱变处理的材料可能是“嵌合体”,必须对其后代进行染色体鉴定。常用的方法有: 1、间接鉴定:如育性、植株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进行鉴别,一般检测花粉和气孔保卫细胞的大小。 2、直接鉴定:对加倍后代的花粉母细胞或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数目的鉴定。 第二节 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细胞遗传学上,把二倍体植物产生的只含有一组染色体的单倍体叫一倍体,如玉米、 水稻的单倍体。把多倍体植物产生的含有一组以上染色体的单倍体叫多单倍体,如普通小麦、陆地棉的单倍体。 作物育种上的单倍体是一个统称,指的是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和植物体。通过人工诱导单倍体植株并使其成为纯合二倍体,并从中选出优良单株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叫单倍体育种法。 一、单倍体的类型 根据染色体的平衡与否,把单倍体分为两大类: (一)整倍单倍体(euhaploid) 染色体是平衡的。
一元单倍体:由二倍体物种产生的。
(monohaploid) 整倍 同源多倍单倍体 单倍体 (autohaploid)
多元单倍体:由多倍体物种产生 (polyhaploid) 异源多倍单体 (allopolyhaploid)
(二)非整倍单倍体(aneuhaploid) 染色体数目非精确减半,额外增加或减少。
二体单倍体(n+1):额外的、自身的染色体
非整倍单倍体 附加单倍体(n+1):额外的、非本身染色体
缺体单倍体(n-1):缺少自身的一条染色体
二、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植物在自然生长过程中,通过孤雌生殖、孤雄生殖或无配子融合生殖等方式产生单倍体,但在自然条件下,选出单倍体的机率很低。育种上必须人工诱导单倍体。 作物育种学Ⅱ:第十五章 倍性育种 15—5 (一)利用单性生殖获得单倍体 1.利用品种间杂交中诱导单倍体 通常用带显性标志性状的父本花粉进行授粉,凡胚乳表现出显性性状,而胚或幼苗不显现标志性状,且其叶片、气孔小,镜检时单倍染色体时,即为单倍体。 2.远缘杂交 属间、种间远缘杂交时,远缘花粉不与卵细胞结合,但可以刺激卵细胞分裂发育成单倍体的胚。如山东烟草所选育的“烟育一号”烟草品种。 3.利用理化因素诱导 辐射和化学药剂处理而诱导单性生殖。 4.利用半配生殖(semigamy) 精核进入卵细胞后,雌、雄核不结合而是各自独立分裂发育成的杂合胚。 5.从双生苗中选择 6.延迟授粉 延迟授粉后,卵细胞通过孤雌生殖发育成单倍体的胚。 7.利用单倍体基因及核质互作 某些植物中存在着诱发单倍体的基因,能促进单倍体形成和生存的效应。另外,有些植物存在高频无融合基因。 (二)染色体有选择的消失 该方法主要在小麦上应用较多,这种染色体有选择的消失,是受核基因控制的。例如,球茎大麦第二染色体的两臂和第三染色体的短臂上存在这样的基因。 (三)离体培养(culture in vitro) 从1964年开始通过离体培养获单倍体成功以来,取得很大进展。 1、花药(粉)培养。主要有两条途径。
去分化和胚胎发生 胚状体(单倍体胚)
花药(粉)培养
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单倍体植株) 2、未授粉子房及胚珠培养。类似于花药(粉)培养,适用于用花药(粉)难以培养的植物。 三、单倍体的鉴定与加倍 通过各种途径诱导的单倍体后代多是一个“混倍体”,例如利用花药诱导的单倍体后代中,有二倍体花药壁发育成的二倍体,还有小豹子核融合产生的多倍体。另外,还可能有非整倍体。 (一)间接鉴定 主要是形态上的鉴定,如单倍体植株矮小,叶片、穗子、花朵、花药及气孔等均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