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五章

课文讲解
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 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 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 土墙。 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 不见于记载。 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 (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 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 拔为相。 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 百里奚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 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 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拂:违背,不顺。 拂(bì):通“弼”,辅佐。
课文讲解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 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 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 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 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 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 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 人萎靡死亡。
域,限制。以,用。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固国:巩固国防。 威:建立威信。 道:治国之道 畔:同“叛”,背叛。 之至:达到极点。 顺:服从。
仁政学说——《孟子》解读

第6单元仁政学说孟子肯定人人皆有“仁心”,因此,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虐政”,痛斥“残民”现象,表现出了他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他要求执政者言“仁义而已”而非言“利”“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对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要有“恻隐之心”。
他提醒执政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君子以仁存心”。
这些都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仁政”论体系那了孟子基本的政治思想。
作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代表,《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色。
学习本单元,除了要结合文本理解“仁政”的基本含义,还要注意体味《孟子》的语言风格,分析善于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行仁政而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③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又称梁君。
②[叟]对老者的敬称。
③[亦有]只有。
吾国?’大夫①曰:‘何以利吾家②?’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③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⑤。
未有仁而遗其亲⑥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⑦。
天下可运于掌⑧。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⑨。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⑩。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11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12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①[大夫]周代社会次于诸侯的一个等级。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孟子著有《孟子》一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
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思想简介

孟⼦思想简介孟⼦思想简介转⾃:孟⼦传承⽹ 2012-10-3之⼀:仁政孟⼦,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物之⼀。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了极⼤的影响,被尊奉为 “亚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盈天下”。
孟⼦站在儒家⽴场加以激烈抨击。
他曾以⼠的⾝份游说诸侯,以推⾏⾃⼰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各⼤国都致⼒于屯聚兵⼒,争取通过暴⼒的⼿段实现统⼀。
孟⼦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
后退居讲学,与其学⽣⼀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七篇”。
孟⼦的思想渗透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活的诸多⽅⾯,产⽣了陶冶情操、崇尚⼈格、尊⽼慈幼、安邦治国、顺应⾃然、天⼈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
“孟⼦思想体系的核⼼是追求个体⼈格完善、社会协调、天⼈和谐。
”孟⼦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之⼆:民本孟⼦将孔⼦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于政治,以缓和社会⽭盾;孟⼦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后来《⼤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的这种思想发展⽽来的。
孟⼦仁政的具体内容很⼴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的主线是民本思想。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来的。
孟⼦根据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民这⼀问题,对于国家的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主张,“亲亲⽽仁民”,“⽼吾⽼以及⼈之⽼,幼吾幼以及⼈之幼”。
民本思想⽆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思想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时引⽤了《孟⼦》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仁政学说

一、 孟子仁政学说的来源 (一) 孟子 “仁政” 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 思想的继承 孟子的 “仁政” 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为政以德” 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仁” 的思想, 是孔子的最重要 的思想, 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影响。 “为政以德” 是孔子 “仁” 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 “德治” 和 “礼治” 的政治 思想, 他认为, 只有实行 “德治” 和 “礼治” 才能成为百姓用户的 君主, 才能使国家安定。他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 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 《论语 为政》 以下引 自 《论语》 只写篇名) 孔子主张统治者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 本, 而不应该是专任刑罚。 “为政以德” 内在修养方面要求各国国君自己要做到行为 要端正, 只有国君做到了 “正” , 成为了道德的典范, 才能以自 己的模范行为来感染臣民, 使其行为端正。孔子又说: “为政 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为政》 ) 在孔子看来, 治 国者的道德行为对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响。 “政者, 正也。 子率而正, 孰敢不正” ( 《颜渊》 ) 。 国君的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直 接影响着当朝政治的好坏, “子欲善而民善, 君子之德风, 小人 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颜渊》 ) 。像草随风动一样, 为官者 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 以此要求君主发挥身教作用, 引导百姓 向善, 达到国家有序。 “为政以德” 体现在外在的调节方面是要求以 “周礼” 当作 治理国家的礼仪规范。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周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八 : 佾》 ) 大夫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 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 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也反映出孔子坚决要维护周礼 的态度。礼仪规范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色彩, 对人们的行为具 有某种规范性的作用。 孔子主 “克己复礼” ( 《颜渊》 ) 认为只有 克制自己, 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作为外在规范的礼。 (二)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石 孟子之所以在政治上推行 “仁政” 思想, 对 “仁政” 思想得 实施充满信心是因为, 孟子坚信人性是 “善” 的。孟子认为人 都有 “不忍人之心” , 将 “不忍人之心” 实行于政治方面, 就是不 忍人之政, 亦即仁政。 孟子将 “仁” 的观点诉诸 “不忍人之心” , 由 “不忍人之心” 论 “性善” , 由 “性善” 论 “天” 与 “命” 。 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 《孟 子 公孙丑上》 以下引自 《孟子》 只显示篇名) 由于先王有 “不忍 人之心” , 所以才产生 “不忍人之政” 。 首先孟子认为, 人性之所以是善的, 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 “善端” , 即在人的意识中, 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 这是人异 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孟子举了一个 “小孩落井” 故事, 即当一 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在即将落井的危险时刻, 会出于“恻隐之 心” 毫不犹豫的去拯救这跟小孩。 在这一瞬间, 他行为的动机 不是因为认识这个小孩, 也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而是出于一 种天然的、 先验的纯粹的 “不忍人之心” , 孟子就是用这种先验 的瞬间行为反应来说明人们心中是具有一种先验的 “善端” 。 他把这 “善端” 分成了四端, 即 “恻隐之心” (不忍人之心) 、 “羞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任何社会中,都是先有广大的民众,然后在这些民众的基础上建立国家,而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人出来管理这个国家。“君”只是其中的最高管理者。所以,这里的程序很清楚,国家由民众建立,君王从民众中来。
民众,是社会成分中的绝大多数,按社会分工来说,属社会财富的最直接的创造者。人在社会中,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财富的创造通常要靠齐心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牵涉到个人的能力、精力、体力等诸方面。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一方面让社会出现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让人的付出和需求变得复杂起来。这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由点到面地形成社会矛盾。当矛盾激化时,就会演变成动乱,进而成为灾难。
如何施行仁政?孟子要求滕文公做到: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让老百姓拥有“恒产”。在老百姓都拥有“恒产”,物质上得到满足后,就要兴办学校,教育老百姓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孟子要求滕国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就是:以井田制养民;以学校教民。人民得到休养受到教育,社会秩序也就有了保障,国君的统治地位也就巩固了。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从田土划分着手。
孟子本人和孔子的经历差不多,都是通过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而且,在思想上,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义、善的主张,力主政治上施行“仁政”。他是孔子之后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所以,后世将他尊称为继孔子大成至圣之后的亚圣,并把他们的思想主张合称为“孔孟之道”。
1.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继承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套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体系。
它是一套以“仁”为基础,以“仁民”为核心的思想,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当今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背景(一)思想来源——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的“仁政”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一般准则,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灵魂。
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侧隐之心,仁也。
”人人都心怀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这是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的,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在孟子看来,从这种普遍的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出发实现仁政,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
换言之,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很好地治国平天下。
(二)历史前提——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下》)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
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夏纪》)人民痛恨他,发誓与之同归于尽。
继至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奸宄商邑”,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天。
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
事实表明:民志不可侮,凡行暴政害民者,终归没有好下场。
历史不只有反面的教训,也提供了正面的经验。
商之汤王、周之文王、武王行仁德,抚爱百姓,因而深得人民的拥护,在民的支持下,他们一举灭桀、灭纣而得天下。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如下内容:1、民本主义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猪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猪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2、邦国的主权在民: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
”又说:尧荐舜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
于是舜就作了天子。
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结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介,则臣视君如寇仇。
”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
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之心” 、 “辞让之心” 、 “是非之心” 。 其中 “恻隐之心” (不忍人 之心) 是最根本的。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 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 其次, “四心” 是 “四德” 的萌芽。孟子认为恻隐、 羞恶、 辞 让、 是非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 情感, 故称四端。这种 “善端” 是先验的, 而是超功利的。人正 是有了 “善端” , 并将 “善端” 不断扩充, 就产生了道德的观念。 虽然人的四端是生而具有的,但只有扩充起来才能形成“四 德” , 将 “四德” 继续扩充, 并推己及人, 用在政治上, 就成为了 “仁政” 。 一个人只有扩充 “四端” , 保存人性中的 “善” 才能成为 圣人, 才能行仁政, 得民心, 保四海, 反之就会使 “善端” 丧失。 再次, 虽然, 孟子强调在人的本性中有善的萌芽, 但并不 是说人生来就有高尚的道德。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 的,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善性, 都能顺乎人性。 为了 使人的 “善性” 能够保存和发展, 孟子认为需要加强个体主观 修养。即 “养心” , “苟得其养, 无物不长” ( 《告子上》 ) 。 而这种 主观修养首先就是要 “寡欲”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尽心下》 ) 寡欲就能摒除外物的引诱, 使内心的善端得以保存和发展。 如果丧失了 “善性” 就要力求把它找回来, 这叫 “求放心” 。他 说: “仁, 人心也。义,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 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 有放心, 而不知求。 学问之 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 《告子上》 ) 要扩充善端, 还要集聚和培养人们的正义感, 孟子称这种 精神力量为 “浩然之气” , 他说, 这种浩然之气是 “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 ( 《公孙丑上》 ) ,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 人只要把 “善端” 加以扩充, 就能具备了 这种至大至刚、 豪迈无比的精神, 形成 “浩然之气” , 成为富贵 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的大丈夫。 所以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 “仁政” 本体论支撑, “仁政” 之所 以是正确的、 合理的, 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的本性中, 是合乎人 性的。 孟子是以 “仁心” 行 “仁政” 的, 性善论在政治上践履, 就 是“仁政” 思想的提出。 二、 “仁政” 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 “仁政” 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在其思想上的反映, 因此, 孟子的 “仁政” 思想内容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符合 人民的愿望, 内容丰富, 大体如下: (一) “王道” “重民” “仁政” 学说最基本的一个体现就是孟子主张 “王道” 。 当 时人们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概括为 “王道” 和 “霸道” 两种。他 说: “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汤 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 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 ( 《公孙丑上》 ) “天下不心服而王 者, 未之有也。 ” 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 掠夺财 富, 不顾人民的死活, 频繁地发动战争, 孟子极其反对, 他说: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 ( 《离娄上》 ) 孟子 认为, 统一不能靠霸道和武力, 只有行仁政而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有名的 “民贵君轻” 的思想: “民为贵, 社稷 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 (下转第 343 页) 乎诸侯为大夫。 ” ( 《尽心下》 ) 孟子说 “民为贵” ,
一、 孟子仁政学说的来源 (一) 孟子 “仁政” 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 思想的继承 孟子的 “仁政” 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为政以德” 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仁” 的思想, 是孔子的最重要 的思想, 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影响。 “为政以德” 是孔子 “仁” 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 “德治” 和 “礼治” 的政治 思想, 他认为, 只有实行 “德治” 和 “礼治” 才能成为百姓用户的 君主, 才能使国家安定。他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 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 《论语 为政》 以下引 自 《论语》 只写篇名) 孔子主张统治者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 本, 而不应该是专任刑罚。 “为政以德” 内在修养方面要求各国国君自己要做到行为 要端正, 只有国君做到了 “正” , 成为了道德的典范, 才能以自 己的模范行为来感染臣民, 使其行为端正。孔子又说: “为政 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为政》 ) 在孔子看来, 治 国者的道德行为对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响。 “政者, 正也。 子率而正, 孰敢不正” ( 《颜渊》 ) 。 国君的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直 接影响着当朝政治的好坏, “子欲善而民善, 君子之德风, 小人 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颜渊》 ) 。像草随风动一样, 为官者 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 以此要求君主发挥身教作用, 引导百姓 向善, 达到国家有序。 “为政以德” 体现在外在的调节方面是要求以 “周礼” 当作 治理国家的礼仪规范。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周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八 : 佾》 ) 大夫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 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 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也反映出孔子坚决要维护周礼 的态度。礼仪规范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色彩, 对人们的行为具 有某种规范性的作用。 孔子主 “克己复礼” ( 《颜渊》 ) 认为只有 克制自己, 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作为外在规范的礼。 (二)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石 孟子之所以在政治上推行 “仁政” 思想, 对 “仁政” 思想得 实施充满信心是因为, 孟子坚信人性是 “善” 的。孟子认为人 都有 “不忍人之心” , 将 “不忍人之心” 实行于政治方面, 就是不 忍人之政, 亦即仁政。 孟子将 “仁” 的观点诉诸 “不忍人之心” , 由 “不忍人之心” 论 “性善” , 由 “性善” 论 “天” 与 “命” 。 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 《孟 子 公孙丑上》 以下引自 《孟子》 只显示篇名) 由于先王有 “不忍 人之心” , 所以才产生 “不忍人之政” 。 首先孟子认为, 人性之所以是善的, 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 “善端” , 即在人的意识中, 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 这是人异 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孟子举了一个 “小孩落井” 故事, 即当一 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在即将落井的危险时刻, 会出于“恻隐之 心” 毫不犹豫的去拯救这跟小孩。 在这一瞬间, 他行为的动机 不是因为认识这个小孩, 也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而是出于一 种天然的、 先验的纯粹的 “不忍人之心” , 孟子就是用这种先验 的瞬间行为反应来说明人们心中是具有一种先验的 “善端” 。 他把这 “善端” 分成了四端, 即 “恻隐之心” (不忍人之心) 、 “羞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337
文 化 万 象
孟子也主张养 “浩然之气” , 主张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 武不能屈” 。 儒家主张养气养勇亦成就了侠者重气尚节、 见义 勇为的悲壮人格。侠义精神所崇尚的侠大都是顶天立地, 重 气节, 特立独行, 凛然于世的, 而且始终保持着平等的人格观 念。 所谓 “士为知己者死” 就是这一精神的写照。 如战国时期 的刺客之侠豫让曾言 “范、 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固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 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 4.儒家中孟子提出了反暴除恶的主张。孟子对残害人 民、 施行暴政的君主深恶痛绝。 齐宣王问汤武讨伐之事, 怀疑 臣不可轼君。 孟子直截了当态度鲜明地说: “贼仁者, 谓之贱, 贼义者, 谓之残。 残贱之人, 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封矣, 未闻拭 君也。 ” 主张 “暴君可诛” 。 表达了为天下除恶的思想。 这一反 暴除恶的主张, 成为后来侠铲奸除恶观念和行为的先导。 (二) 不同之处 儒家把 “仁” 视为人生追求的至高点。 “仁” 是儒家的主 1. 要思想之一, “仁” 的含义是: 克己复礼, 孝悌, 爱人, 忠恕。 其中 “爱人” 就是要把他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 关心爱护他人。 但 这种对人的爱首先体现在亲亲、 孝悌上, 然后才推及他人, 这种 爱是有远近差别的。 侠客同样讲求 “爱” , 他们不计较个人安危 得失,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扶危济困, 除暴安良。 相较之下, 儒 家的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而侠客的爱更接近于墨家的 “兼爱” , 是不分亲疏远近的。 在这点上, 二者是相似但不同的。 儒家重义。 儒家的 “义” 就是合道, 就是符合道德原则。 2. 在时代的变迁中, “义” 的具体内容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变化的。 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上”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把义看作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孔子把义放在了第一位, 他提出要 “见利 思义” 。 孟子更是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他说: “生, 我所欲 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 这与侠 的 “义” 是不同的。义是侠义精神的核心, 侠的一切行为都是 以义为指导的。 侠的 “义” 指的是义气、 恩义、 道义、 正义, 与儒 家之 “义” 在很多时候是冲突的。 《孟子・离娄上》 : “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 而游侠却将 “言必信, 行必 果” 作为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这使得侠的信义往往与文化 主流相背离, 常常羁绊在 “私义” 的道路上而很难完全归于儒 家文化所倡导的 “正途” ——合道。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 “中庸之为 3.中庸, 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所谓中庸, 就是说过犹不及, 适度 的意思。而侠则是追求自由, 往往容易走极端, 在行为上经常 表现为放荡不羁, 恣意妄为, 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可谓背道而驰。 “劳 4.儒家思想中存在着等级观念的糟粕。孟子曾说过: 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 所谓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主张 的是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 它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与引 导, 明确尊卑贵贱及君臣长幼之序, 表现出浓厚的宗法人伦色 彩。 与之相对, 侠义精神推崇平等自由的观念, 蔑视甚至有时 破坏宗法礼教。 所以侠常常是豪放不羁, 任性而为的, 强调自 我个性之张扬, 根本不把道德礼法放在眼里。只是始终坚守 着其固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女子无才便是 5. 二者对待女性的态度不同。儒家要求 德” , 在封建社会里, 用所谓 “妇德” 来要求女性, 还剥夺了女子 受教育与参加科举考试及出仕的权利。 而侠义精神所提倡的 平等自由, 使得侠客中也不乏巾帼英雄, 如聂隐娘, 红线等辈, 她们和男子一样同样可以习武, 仗剑行走江湖, 行侠仗义, 也 同样会得到人们的赞许或称颂。 四﹑ 结语 总之, 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还可能存在着更多的相同与 差异, 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侠义 精神又反过来影响着儒家文化, 二者在相互影响中都得以提 升, 交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共同影响着国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