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仁政

合集下载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紫菱)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紫菱)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1、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3、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4、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5、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孟子》中有关仁政的句子

《孟子》中有关仁政的句子

《孟子》中有关仁政的句子1.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就好比一场比赛,人民是最重要的选手,国家是其次的赛道,而君主只是个裁判呀!想想看,如果不重视选手,这比赛还怎么精彩呢?比如在治理国家时,要是不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国家怎么能繁荣昌盛呢?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就像传递温暖的火炬呀,你关爱自己家的老人,然后也能关爱别人家的老人;你爱护自己家的小孩,也能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就是把这种仁爱传递出去了嘛!3.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这多像朋友间的互动呀!当领导者为百姓的快乐而快乐,百姓也会为他的快乐而快乐;当领导者为百姓的忧愁而忧愁,百姓也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

历史上那些受百姓爱戴的君主不就是这样嘛!4.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简直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样明显嘛!一个施行仁政的人,就会有很多人来帮助他;而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啦!比如那些暴君,最后不都众叛亲离了吗?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咱们可以把它看成一场拔河比赛呀,天气好可能有点优势,但好的地势更重要,可最关键的还是大家齐心协力呀!在国家治理中,人和不就是仁政带来的效果嘛!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就好像建房子要有图纸一样嘛!没有规矩,怎么能做出好的事情呢?比如一个国家要是没有合理的制度和法律,那不是乱套了吗?7.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就好比人在不同阶段的选择呀!当自己还不够强大时,就先把自己照顾好;等有能力了,就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人物,不都是这么做的吗?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多像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啊!人在忧患中能成长,在安逸中就会堕落。

一个国家要是没有危机意识,只知道享乐,那不是离灭亡不远了吗?我觉得《孟子》中关于仁政的这些句子真的太有智慧和价值了,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明白该如何更好地生活和治理国家啊!。

孟子仁政的基本内容

孟子仁政的基本内容

孟子仁政的基本内容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提出了“仁政”这一重要概念,强调了仁政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那么,孟子对于仁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首先,孟子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人才都应该以仁义为核心,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他说,“仁者爱人,智者治人。

”这句话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只有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才能真正使国家繁荣昌盛。

其次,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原则和要求。

他认为,仁政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先,政治家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关心民生,尊重民意。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说明了仁政的原则,政治家应该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民意,关心民生,这是实行仁政的基本要求。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实行仁政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他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这句话说明了实行仁政的方法,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民心所向,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实行仁政。

总的来说,孟子仁政的基本内容包括仁政的重要性、仁政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实行仁政的方法和途径。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实行仁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

通过实行仁政,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紫菱)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紫菱)

《孟子》中能体现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名句1、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3、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4、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5、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9、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0、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导读: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一起来看一下吧。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公孙丑上)(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

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离娄上)(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离娄上)(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

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

’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

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告子上)(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仁政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瑰宝。

孟子认为,政治目的是为了达到“天下为公”的理想,通过实践“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从孟子的仁政思想出发,探析其在当代的价值和启示。

一、什么是仁政?仁政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治理模式。

孟子认为,政治的目的是要达到人民的福祉,并实现“天下为公”的理念。

为了实现此目的,政治家必须秉持“仁”之行为,使“仁”与政治相结合,表现为“仁政”。

具体来说,政治家必须以仁爱之心做事,以仁义之道执政,以仁心之力运行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国家与人民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仁政的核心价值1、爱心和奉献精神在孟子看来,仁政的首要价值是人民福祉。

政治家必须放下私心和权力欲望,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用爱心和奉献精神为大多数人谋取福祉。

他们应该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努力为人民服务,推行诸如“民生为本”、“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的政策,增进人民的福祉。

2、道德和正义精神仁政是建立在仁义之道上的政治理念,强调的是政治家的思想品质。

孟子认为,唯有在道德和正义的基础上建立政治制度,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仁政也重视法律和道德教育,政治家应该坚持公正和公平,让道德成为治理社会的核心和基础。

3、敬业和勤政精神仁政体现的是政治家的敬业和勤政精神。

他们应该在职业道德、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成为楷模,带领国家和人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同时,他们应该与民众保持沟通,倾听民意,调整政策,让更多的人受益。

三、仁政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和启示1、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中国正处在向全球化靠拢、面对“三个攻坚战”的严峻时期,需要把握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的瑰宝。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供了一种“小而美”的治理模式。

只有在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上,中国才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

2、社会公正与和谐发展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和谐则是稳定的源动力。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仁政思想的阐述对于中国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理念和政府职责的观点,主张通过仁德和善治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公正的社会。

首先,孟子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以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当以仁慈、仁爱的心态来对待人民,而不是仅仅追求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在孟子看来,政府的目标应当是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福祉,而不是利用人民为自己谋求私利。

他认为,一个具有仁政的政府应当尊重民众的权利和需求,倾听人民的声音,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孟子提出了“君主无道,如何为仁”的观点。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和地位应当是通过人民的委托而来,而不是自己凭借强权所得。

一个具有仁政的政府应当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反对君主任意妄为、暴虐统治的行为,他主张政府应当依法行事,以仁慈和公正来对待人民,切实维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对于建立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当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使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孟子主张“教化”人民,通过教育来改造人的心性和行为,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民才能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总之,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职责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当以仁德为中心来治理国家,倡导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亲近关系,主张政府依法行事、以公正和廉洁为原则,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与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
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

“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任何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它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这就是孟子的"性善"论.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没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己丢掉了善良的本心.因此他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放弃或失掉的"本心"...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上至君王下至庶民才有"仁"的可能性,仁政也才可能真正实施.
对统治者来说,正因为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推行到实际的统治中,与人民同其忧乐,办每一件事情,都想着人民的疾苦,统治也变得举重若轻了.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亲亲而仁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万物",他认为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正是由于人性善良,特别是那些统治者的善性,仁政的实现才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仁政"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从纵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从横的方面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从他的人性理论发展而来,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实行于政治方面,就是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有时也称"王道""王政"等.
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等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地块之间的边界,即土地.其次,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要不违农时.不违农时与薄税敛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仁政的重要内容.孟子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违农时,毂不可食矣."他要求"薄税敛",怒斥奢侈挥霍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是率兽之辈:"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者也."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孟子还提出省刑罚的主张.特别强调,他还
反对株连,提出"罪人不孥",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这种进步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哦!!而仁政的核心是政治方面的重民!---孟子有古代民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他痛恨至极的怒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民心代表天意.孟子承袭孔子的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民心而察天意.在哲学上他提出了"万物皆有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心性哲学的源流...
孟子将伦理秩序视作政治的理想状态和追求目标.鲜明体现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特点.孟子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并以此为准衡量统治的优劣,他认为减轻人民负担,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民才能够丰衣足食.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可以说是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