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

合集下载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开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开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那么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 ,认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 ,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 ,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伺候统治者。

孟子认为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 ,如果不顾人民死活 ,推行虐政 ,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 ,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 ,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 ,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

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开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 ,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 ,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 ,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 ,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说:“夫仁政 ,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 ,就是划分整理田界 ,实行井田制。

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 ,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 ,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根底 ,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 ,百亩之田 ,吃穿自给自足。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 ,固定在土地上 ,安居乐业 ,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 ,为非作歹。

孟子认为 ,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 ,统治者再兴办学校 ,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 ,引导他们向善 ,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气 ,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 ,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仁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就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人民至上、贤者为师、教化民众等方面的内容。

在孟子看来,政治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利益,政治家的职责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并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幸福。

孟子曾说:“民君利则君利,民利则臣利,民害则君害,民害则臣害。

”可见他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人民谋福利。

这与当今社会的民主制度、法治观念是相契合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贤者应该成为政治的导师,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引导人民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孟子认为贤者是人民的楷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能够教育和感化人民,使其成为具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分子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政治领袖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识,以身作则,引导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孟子认为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民的仁爱之心,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主张人性都具有善良的天性,只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这与当代社会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孟子的教育观念还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公民和领导者。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福祉,政治家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贤者应当成为政治的导师,引导人民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首先考虑人民的福祉和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孟子的仁政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民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亲民爱民,关心人民的疾苦,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的需求和疾苦,并及时解决。

2. 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时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德治思想: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采用德治而非法治,因为德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君主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实行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品德和修养。

4. 王道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王道而非霸道治国,即用仁义之道来治理国家,实行仁政,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倡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促进国际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孟子的仁政学说强调了君主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提倡以仁义之道治国,主张实行道德教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该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孟子的“仁政”

关于孟子的“仁政”

66、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 67、凡是挣扎过来的人都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任何幻灭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仰: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信仰之路和幸福之路全然不同,而他们是不能选 选择的,只有往这条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样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你绝不能以此期待那些十五岁左右的孩子。在得到这个信念之之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贝多芬 86、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 爱因斯坦 87、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 马克思 88、我们的理想应该是高尚的。我们不能登上顶峰,但可以爬上半山腰,这总比待在平地上要好得多。如果我们的内心为爱的光辉所照亮,我们面前前 又有理想,那么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普列姆昌德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得快

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
从古至今,“仁”一词已被上古哲学家墨子、老子和孔子等所引用。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仁”是最重要的道德观念。

孟子是传
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和代表人物,他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经典著作,他的仁政思想是中国仁政文化的核心内容。

孟子以“仁”为思想基础,认为实现仁者之政,必须采取“尊重人权”的政治方针。

孟子深知国家的稳定和民众的幸福,首先取决于建立在仁政理念之上的君臣之约,而仁者之政还需要考虑百姓的实惠,让大众拥有更充裕的收入,以及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

在孟子看来,仁者之政具备以下三点:
第一,关注百姓的实惠,丰衣足食。

孟子认为,要改善百姓的生活,政府就必须注重民生,加强政策施行,保障百姓丰衣足食。

第二,要尊重人权。

孟子认为,政府在实施政策时,要尊重公民的权力,坚持仁者之政,使百姓享受到基本的权利和自由。

第三,要建立君臣之约。

孟子认为,君臣之约的建立,必须由君主以及臣民自愿签订,而比较合理的政治制度,才能使君臣之约得到有效的执行。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的政治和社会有重要的启示,他倡导的仁政理念要求政府尊重公民的权利,在政策执行,财政预算等方面,树立“尊重人权”的政治原则。

孟子也要求政府应当尊重,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安排经济发展,让百姓实实在在的受益。

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子仁政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仍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将“仁政”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才能够获得社会和谐和繁荣。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比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学的重要奠基人。

“仁”作为孟子的政治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养浩然之气。

”的主张,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的学说有大同小异,孔子的仁在爱人,而孟子在政治上。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从中提出梁惠王要把仁义的思想大于利的思想,把仁义挂在嘴边,这样下层的士大夫和官员不会反逆,背叛你。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从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主张,让梁惠王知道百姓始终在第一位,有了他们国家才有发展的机会,国家才有兴盛的机会。

君主则才有仁政的政策,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都能迎刃而解。

所以孟子的仁政的思想至今还能对现实国家,政权有一定的帮助和调和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

简短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于仁政思想的阐述对于中国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理念和政府职责的观点,主张通过仁德和善治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和公正的社会。

首先,孟子强调仁政的核心是以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政府应当以仁慈、仁爱的心态来对待人民,而不是仅仅追求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在孟子看来,政府的目标应当是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福祉,而不是利用人民为自己谋求私利。

他认为,一个具有仁政的政府应当尊重民众的权利和需求,倾听人民的声音,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满足人民的需求。

其次,孟子提出了“君主无道,如何为仁”的观点。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和地位应当是通过人民的委托而来,而不是自己凭借强权所得。

一个具有仁政的政府应当以公正、廉洁的行为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反对君主任意妄为、暴虐统治的行为,他主张政府应当依法行事,以仁慈和公正来对待人民,切实维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此外,孟子还强调了教育对于建立仁政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府应当为人民提供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使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

孟子主张“教化”人民,通过教育来改造人的心性和行为,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人民才能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稳定。

总之,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职责的观点。

他主张政府应当以仁德为中心来治理国家,倡导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亲近关系,主张政府依法行事、以公正和廉洁为原则,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善良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与天地万物都有某种关联,所以人类都有潜在的善良本性。

2. 仁者爱人论:孟子强调仁者应该有慈爱之心,以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为己任,关爱他人的福祉和利益。

3. 民治与君主责任: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因此君主应该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的福利和权益,以实行一种为民众谋福利的政治体制。

4. 教育重要性:孟子提倡教育,主张大众普及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能力,使人民都能得到提升和改善。

5. 社会公正和道义:孟子主张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需要有公正的法律制度和道义的约束,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6. 道德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与世界的和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儒学社会政治层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也就减弱了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

在原始儒学那里,它是通过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去启发出人们遵守道德规范、追求理想社会的自觉。

所以,儒学对于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可是,当儒学的一些主要内容被政治制度化以后,它就成了不管你自觉与否,自愿与否,都必须遵守的外在规范,因而它的修养意义和作用就大大地被减弱了。

这样,儒学制度化方面的成功,却成了它在道德修养功能方面走向衰危的契机。

到了汉末,政治制度化了的儒学礼教(名教),一方面成为束缚和压制人的自然感情的东西,一方面又成了那些伪君子沽名钓誉的工具,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玄学乘此流弊而起,调和名教与自然(性情)的矛盾,而其中又都强调以“自然”为本。

并且在理论学说上,玄学也明确地提出了“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后汉纪》卷十二“袁宏曰”)。

所以,自从玄学诞生以后,儒学尽管在政治制度层面仍然保持着它的统治地位,而在思想修养层面的功能,却已为玄学或道家(以及道教)所取代。

东晋南北朝以后,以至于隋唐时期,佛教思想的影响又超过了玄学,在士大夫的思想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末的约七百年间,儒学只有那些体现为政治制度化方面的东西,在统治阶层的维护下继续起着作用。

尽管这一时期儒学文献方面的研究也并没有中断,但像唐孔颖达编纂的“五经正义”之类的著作,除延续汉儒和玄学家的观点外,并没有多少新意。

所以,儒学在人们的思想修养方面,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

后人在评论儒释道三教的社会功能时,常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皇帝赵昚语,转引自刘谧著《三教平心论》卷上)这种说法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佛道的学说在人们的修身养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远比儒学为大。

两汉时期儒学性格的重大变化,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儒学的两个层面的社会功能的消长等,是很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佛道学说对广大士大夫修养身心方面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一部分儒者的不满与不安。

他们认为,以佛道理论修身养性将使人们不守儒学礼法,从而危及社会的统治秩序。

于是,他们以佛教提倡出家有违忠孝之道,僧侣不仅不从事生产,而且其佛事活动、庙宇建筑等又劳民费财等为由,大肆进行辟佛。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辟佛言论,大致就出于这样的背景。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儒者则注意到了佛教理论并不是完全与儒学相冲突的,只要利用得好,可以与儒学互补,起同样的效果。

如韩愈的好友、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就指出韩愈对佛教的批评是肤浅的,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即指责韩愈不懂得佛教理论中所包含着的精华。

他认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

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柳宗元集》卷二十五“送僧浩初序”)这是说,佛教中有些道理是与儒学的《易》、《论语》中所说道理相合的,如果认真地研究和实践,它对人们性情修养所发生的作用,与孔子儒家所说的道理没有两样。

而再有一些儒者则更为高瞻远瞩,他们借鉴佛道心性形上学理论,主动地去到儒学内部,发掘可与佛道相抗衡的理论与经典根据,并据此建立起儒学的心性修养的形上学理论体系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