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合集下载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方建成201401395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物流管理读书报告《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是由恩格斯1888年写作的,它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么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么同它脱离。

而费尔巴哈作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走向唯物主义的承前启后的人物,对他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该书篇幅不多,只有四章,但涵盖的内容却极其丰厚。

第一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其哲学体系以绝对观念完成的做法违反其自身的辩证法。

恩格斯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将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推衍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个命题不仅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逻辑上显得无可辩驳,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无数事物的兴盛灭亡为之佐证。

因而辩证法即意味着人类文明无限上升的可能性,从而也就否定了绝对观念存在的合理性。

恩格斯在指出这个矛盾之后,诚意地赞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广大宏伟,但他呼吁人们不要在意体系的架构而应注重其内涵。

架构只是形式,而且由于错误的绝对观念建立起来的体系架构必须扬弃,而其内容则值得继承。

第二章的叙述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因为这正是费尔巴哈扬弃黑格尔哲学的地方。

首先是思维和存在的本原之争和同一性问题,恩格斯花了几百字清晰无比地阐述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点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概念。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正是把思维作为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唯心主义。

而费尔巴哈的立场则是唯物主义,他认为我们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产物。

然而18世纪的唯物主义还只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因而费尔巴哈并不承认自己的哲学与这种静态而幼稚的唯物主义完全一致,他只是在基本观点赞同唯物主义。

而且还有另一个大问题,当时的唯物主义内容局限于纯粹自然科学,并未像后来的马克思那样对社会科学也有系统的观点。

因而费尔巴哈在社会领域深入时仍旧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4、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 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 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
有什么意义
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批判了折衷主义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 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 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 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产生背景
条件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曾指出,
1845年他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 他们的见解——主要是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 历史观与德国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 条件二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 与马克思主义观紧密相连。
为什么
1、关于和黑格尔的关系,不是系统全面的
最终目的
对马克思主义观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而又脱离做 出系统阐述,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迅猛时期,费 尔巴哈的影响超过黑格尔之后的任何哲学家。
内容概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 立的原理
2、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 的“合理内核”。
3、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2、费尔巴哈处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间部分,未曾回顾过
最终目的
清算哲学信仰,理清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 真正来源和发展道路
条件三
马克思逝世,经过四十年,二人没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
条件四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一切文明之中找到拥护者, 而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发展折衷主义,与辩证 法和唯物主义相冲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8年单行本序言年单行本序言恩格斯恩格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也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

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复活。

甚至在德国,各大学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

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飙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指卡·尼·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

──编者注)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

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简介1888年单行本序言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结束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了科学的论述.内容简介一历史背景作者恩格斯1 针对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2 是为了说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3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完成了哲学发展的革命变革二内容简介:《费尔巴哈论》单行本分为序言,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序言是1988年恩格斯为本单行本出版而写.附录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正文包括四章和一个结束语.三意义⏹《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90年恩格斯在给德国大学生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本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四年后,他在给另一位大学生博尔吉尔斯的复信中再次强调:“我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以及在《费尔巴哈论》一书的最后一章里谈到了.⏹列宁说:“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选》P442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心思想:说明写作该书的原因,历史背景和单行本付印时的一些情况一写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1 历史原因⏹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四十年的共同愿望,即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全面系统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2 现实原因⏹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指导工人运动,抵制德国古典哲学复活的反动趋势.同以往哲学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物产季节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

它是恩格斯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原文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四、五期。

1888 年恩格斯略加修改加上序言,作为单行本出版。

同时,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春写的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这本书的附录一起发表。

自从 1871 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除了公开镇压工人运动外,还在思想意识领域,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动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康德主义。

他们用康德的伦理唯心主义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的地位,诬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简单拼凑。

“新康德主义”当时不仅得到了资产阶级的普遍赞赏,而且还渗入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

因此,为回击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彻底清算和批判新康德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战斗性和纯洁性,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恩格斯写了这本著作。

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本章共 18 个自然段。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1 、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阶级实质以德国 1848 年为背景,展开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分析和批判。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康德,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格尔那里,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发展到顶峰,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终结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

“终结”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发展阶段的结束,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一、《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逻辑结构(一)历史背景1.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优秀成果。

他们早就希望系统地阐明他们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即他们是怎样从德国古典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分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但是,这本书当时未能出版。

从那时起到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的发表,已经过了40多年。

在此期间,他们虽然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气,但还不够全面和系统。

至于费尔巴哈哲学,则从来没回顾过。

因此,他们的这个夙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愿望。

2.为了适应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到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这期间,思想战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还是被当作在欧洲上空徘徊的共产主义“幽灵”,经过40多年的战斗,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一切机会主义思想体系,“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

路德维希与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与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注:见本卷第301—353页。

——编者注]一书序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特别是由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八开本两厚册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耗子的牙齿去批判了”[407]。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了。

不论他或我,都再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某些地方做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说得不够全面系统。

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某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

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好像有点要复活的样子。

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惹得人人都讨厌起来了。

因此,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同样地,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408]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

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上,现在这个版本是经过修订的单行本。

把这几页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1845—1846年的旧稿找出来,重读了一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来源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恩格斯着重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
的“合理内核”,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第二章,恩格斯主要考察了费尔巴哈哲学,指出了费尔巴哈唯
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前马克思主义
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第三章,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写
于1886年,最初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
时代》杂志上。1888年恩格斯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写了序言,同
时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
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呢?他在1888年写的单行
观点,尤其是宗教伦理观方面的唯心主义杂质。

第四章,恩格斯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指出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产年革命以后德国理论界的状况,阐
明了哲学中的党性问题。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理解本书内容必要
准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总论)
《费尔巴哈论》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 领会恩格斯是如何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 主义的基本内核,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认识哲学基本问题 的内容及其实践意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性及其重 要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原理。恩格斯说,他在《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两部书里
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列宁也指出,这两部
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徐良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小议[J],武汉 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6期, 2000年11月 [2]王栋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名解读[J],新西 部,第2期, 2010年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1/2)
这个愿望最初是他们在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季 共同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通过批判 以费尔巴哈、布鲁诺·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 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来实现的。
施蒂纳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一:历史原因(2/2)
鲍威尔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曾请威斯特伐利 亚的出版商即“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尤·迈耶尔和 鲁·雷佩尔出版。但由于第二卷直接批判了他们的 观点,所以他们就拒绝承印了。后来又遭到警察阻 挠,最终未能如愿。 40多年过去了,由于实际斗争和其它理论研究 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 个问题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 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 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恩格斯
二、内容概述
历史地位(1/2)
普列汉诺夫
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 始人和领袖之一,最早在 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 义的思想家
普列汉诺夫于 1892 年为这本书的 俄译本写的序言和注释本中指出:这 本书“是集了这两位思想家的哲学观 点的大成”。 恩 格 斯 在 1890 年 给 德 国 大 学 生 约·布洛赫的信中说:“我可以向您 指出我的《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 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 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 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 德路 国德 古维 典希 哲 学 费 的 尔 终 巴 结 哈 》 和
·
参考文献来源
参考源自以下文献:
1计志宏,教学课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曲靖师范学院自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背景链接 内容概述 正文导读 现实意义
第4部分
一、背景链接
1 2 3
出版情况简释 书名释义 写作原因:历史、现实、直接
一、背景链接
出版情况简释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 《费尔巴哈论》)一文写于 1886 年,最初 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 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 在 1888 年,恩格斯应读者要求,出版 了该文的单行本。文字经过恩格斯的修改, 又加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恩格斯全面 地阐述了关于《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及意义。 他还把马克思 1845 年春写的《关于费 尔巴哈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 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终结》一文的出版物
二、内容概述
1 2 3
中心思想 历史地位 逻辑结构
二、内容概述
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本书中说明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 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 论来源; 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 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费尔巴哈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二:现实原因(1/2)
从 19 世纪 40年代到 80年代,一方面,国际 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蓬勃的发展,欧 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纷纷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马克思主义得 到广泛的传播。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 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意识形态方面进行 反抗。当时,在英国和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资 产阶级哲学家们,在“新”哲学的美名下大肆 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 及保守的社会政治思想。
马克思与恩格斯
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他们的哲学创立时期,就决定 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划清“马克思所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德国古 典哲学之间的界限,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
一、背景链接
书名释义
“终结”一词的理解有一般两种: ① 终结是结束、完结的意思,大多数参考书都这么 认为; ② 终结是出路的意思。 德国古典哲学中还有革命性的一面,即有黑格尔的辩 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两个成就,也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不能说德国古典哲学结束了、完结 了,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 引导德国古典哲学走出了死胡同,开辟了哲学史上的新纪 元。
二、内容概述
历史地位(2/2)
列宁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 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也指出:“在思 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 《反杜林论》里是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 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 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 读的书籍。” 《费尔巴哈论》一书是马克思恩格 斯所处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它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在 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
一、背景链接(3/3)
写作原因三:直接原因
施达克
恩格斯
《新时代》
1885 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哥 本哈根大学教授施达克写了《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一书。在书中,施达克驳 斥了许多学者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 但由于阶级条件的限制,他并未正确理解 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认为费尔巴哈是个 唯心主义者,这说眀施达克不懂什么是唯 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这一涉及划分 哲学路线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真正理解 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当德 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 格斯著文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 巴哈》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了。
一、背景链接
写作原因二:现实原因(2/2)
一时间,“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 义”以及其它折衷主义、庸俗进化论和唯意志 论在欧洲各国流传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新康德主义”。他们在“回到康德去”的口 号下,给康德哲学穿上科学的外衣,以对抗马 克思主义哲学。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 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科学 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进一步推 动蓬勃发展的国际工人运动,指出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及其伟大意义,已成为一项 很迫切的任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