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学习导读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ppt课件

(4)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和它的历史 地位
----“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
第一个成就,在于它集以往哲学之大成,涉及到 广阔的领域,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大厦里面有 无数珍宝。
第二个成就,为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途径— —建立包揽一切的体系是错误的。
24
4、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的出现(11—18)
黑格尔 (1770-118331)
1、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2)
“正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 十九世纪的德国 ,哲学革命也作了政 治变革的先导。”(2段开头)
14
两个哲学革命的不同:
法国哲学革命
旗帜鲜明,而德国 哲学革命却是藏头缩尾、
掩掩盖盖的,它的革命
由此使得在两国哲学
革命中哲学家和哲学著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一点: 黑格尔并没有清楚地作出如上的阐述 的”。(8段)。因为按照传统,哲 学家必然建立一个穷尽一切的绝对真 理的体系,黑格尔也遵循了这个传统。
20
(2)矛盾表现
一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限发展 的,而他的体系则是唯心主义的,不是 事物的发展,而是“绝对观念”的发展, 而“绝对观念”的发展不是无限的,而 是有一个终点。
主讲:李玉良
1
内容介绍 一、恩格斯为什么要写这部著作? 二、这部著作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是
什么? 三、学习这部著作有何意义?
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
又称《费尔巴哈论》(以下 简称《终结》)。
恩格斯写于1886年,最初发 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杂 志《新时代》刊物上(第四 期·第五期)。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 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 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等。在他 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 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 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 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 唯物主义的缺陷。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
”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
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
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
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
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
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写作缘由表面缘由:《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恩格斯写一篇评论文章,评述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在1885年写的一本关于费尔巴哈的书。
深层原因:在当时,整个德国乃至西欧,出现了一股反对黑格尔哲学和批评费尔巴哈哲学的浪潮;而这种批判又是意气用事的、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被肢解了,费尔巴哈更是不在话下。
恩格斯想在这个时候阐明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他们的理论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
2、出版情况(1)写于1886年,分两期发表于《新时代》。
(2)1888出版单行本,出版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其附录一并发表。
(3)又称《费尔巴哈论》。
3、基本思想中心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历程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最后达到他们自己的哲学。
小小评介:在一种浓重的蔑视的氛围中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学生,自己的哲学与这两位哲学家有渊源关系,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理论勇气。
二、《终结》的框架体系与逻辑关联1.阐述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辨证法批判唯心辨证法2.阐明哲学的基本问题阐明唯物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3.揭露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批判唯心史观4.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唯物史观三、《终结》的主要观点与内容分析主要内容分析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辩证法。
论题1: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革命的辨证法恩格斯从分析黑格尔的一个命题来揭示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的辨证法思想。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黑格尔错误的理解在当时,这个命题被一般人理解为是维护现实、为现实政治统治作辩护的,因而是保守的。
恩格斯说:在表面上,“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正确的理解其实,根据黑格尔的本意,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而一切新的、原来不现实的东西都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而成为现实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原著选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原著导读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介[德]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作的,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期》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恩格斯补写了一篇序言,以单行本出版。
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又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并改头换面,以此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英国、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并流行起来。
在德国,也出现了许多折衷主义的流派,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新康德主义,影响最大也最坏。
新康德主义者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宣扬以实现某种抽象道德为目标的反动的“伦理社会主义”。
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分子利用新康德主义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妄图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
不少人曾经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结合,污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抄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
为了批判新康德主义,反击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为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需要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为了澄清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错误认识,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恩格斯便借《新时代》杂志请他评论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写下了《终结》这部哲学著作。
《终结》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以及概述其学派解体过程,通过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全文版新)导读1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 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 答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 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 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 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 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 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 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 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
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
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 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 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 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 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 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 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 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 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 先驱者的唯心主义体系完全决裂了。
他势所必然地终于认识到,黑格尔的“绝
对观念”之先于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 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不外是对世 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 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 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 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 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 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 粹的唯物主义。
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 主义的出现
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 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 法国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 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学习导读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走完第一步后他始终没有走出第二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的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变革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的出现
(一)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1.黑格尔哲学的成就 (第十段) 2.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 (第十 一段) (二)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1.黑格尔逝世后,黑格尔哲学分裂为两派: 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第十二段)
2.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也有思想上的分歧 (第 十三段) 3.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走上了 唯物主义的道路 (第十四段) (三)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 1.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胜利 (第十五段) 2.费尔巴哈哲学在当时影响很大(第十六段) 3.费尔巴哈没有彻底克服黑格尔哲学(第十七 段) 4.费尔巴哈哲学以后也被时代抛弃了(第十八 段)
第四章
本章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 章里,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 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续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传统,创立了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 1.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费尔巴哈等青年黑 格尔派都没有走上彻底唯物主义道路(第一 段) 2.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走上了彻底唯物主义 的道路,创立了一个新的唯物主义(第二段)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新的唯物主 义学派的特点(第三段)
马克思指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 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 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 的最实际的呼声”。
我们正面临一个新旧全球化大转变的时代 。 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本性、结构与特点的差 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新旧全球化时代的产业轴心从工业 文明走向后工业文明或知识文明,资本的知 识化或知本全球化正在取代资本全球化而成 为主要形态。 第二,在全球化结构构成内涵上,从“工 业文明——农业文明”两极结构转向“后工业 文明——工业文明”。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讲解

(二)理论原因——当时理论斗 争的需要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德国和欧洲境界 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 找到了代表。”
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宣 扬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
折衷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到 十九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 格尔,创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 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第一,黑格尔哲学是德国政治革命的 向导,其中包括着合理的内核——辩证法, 可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终于促 使了整个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第二,费尔巴哈的哲学并没有真正的 结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自 然科学基础(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6—8)——三大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进化论。
(1)唯心主义宗教观的表现和实质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 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 露出来了。” (1段)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 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某一历史运动只有 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 的。……心是宗教的本质。”——费尔 巴哈(2段)
“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9—26)
第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的,明确指出“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 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 律支配的。”(10段)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13段)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4段)
恩格斯说,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三大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贵族) 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时间:2011年07月02日18时30分来源:《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作者: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XX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XX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
此后的40多年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公开出版。
因此,完成这项工作成了他们由来已久的愿望。
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也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的这一夙愿。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
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
当德国社会XX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二、内容介绍《费尔巴哈论》由1888年单行本序言、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组成,核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围绕这一中心,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意义,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原理,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
节选部分是第一、二章,集中体现了全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变革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黑格尔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既要求革命又害怕人民的两面性。
他的辩证法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性和革命要求,他的唯心主义则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2011年版,第149页)命题的分析,指出黑格尔这一命题既有为普鲁士王国专制制度辩护的保守、反动的一面,又潜在地包含着革命性的一面,因为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表现为必然性,某些事物丧失了必然性也就丧失了现实性从而趋于灭亡。
由此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还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即辩证的发展观,并由此告诉我们,无论人的认识还是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一个无限的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前进的过程。
黑格尔自己并没有得出上述结论。
他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中,导致了他的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方法则从属和服从于体系。
正因为这样,在黑格尔哲学中,“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2011年版,第152页)。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矛盾并且保守倾向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体系,恩格斯提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这就是批判地继承。
黑格尔学派解体后,出现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中唯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走向创立新哲学的“中间环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转向了唯物主义。
但是,他们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与费尔巴哈截然不同,不是把黑格尔哲学简单地抛在一边,而是在深刻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同时,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2009年版,第298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费尔巴哈XX哲学和伦理学中的抽象人性论实质,划清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界限。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走完第一步后他始终没有走出第二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的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2.提出并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
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为两大阵营。
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
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标志。
如果离开这一标志而在其他意义上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必然会陷入理论上的混乱。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2011年版,第159页)主X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反映存在的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在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主X可知论,但也有一些哲学家主X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对于不可知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进行过批判,却未能击中要害。
恩格斯列举了科学史和生产实践的事实说明: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因为实践是在认识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在实践中获得了预期结果,就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说明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就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据此,古往今来的各种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
历史上曾出现过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二元论,但实质上并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在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不断证实着唯物主义,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为了掩盖自己的唯心主义实质,回避和抹煞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由于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对立不会消失。
3.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关键所在。
唯心史观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
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存在着现实的联系以及客观的发展规律。
他通过比较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揭示了社会运动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特点,并认为这一特点“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2009年版,第302页)。
在历史进程中,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因为这些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彼此冲突、相互矛盾的,这样,就造成了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完全相似的状况。
在社会历史领域,表面上是偶然性起作用,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客观规律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怎样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
二是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究竟是由谁创造的,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
从表面上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个人特别是英雄人物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很多哲学家得出了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误结论。
而在恩格斯看来,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也只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有限的作用,而不会起根本作用。
在历史发展中真正起持久的、引导重大历史变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是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的行动,他们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正体现者。
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三是阐述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根源。
在19世纪初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关系已经鲜明地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阶级斗争已经是现代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它们之间的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资本主义新生产力的发展打碎了封建桎梏。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冲突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冲突的结果是: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愈来愈贫困化,另一方面生产出愈来愈多的相对过剩产品。
这种荒唐的社会现象表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丧失其合理性。
四是论述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法律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第二性的,而经济基础则是第一性的。
针对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社会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不是国家决定经济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决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