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第一章
这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 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 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 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出现 的意义。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环境 及其本质
(一)德国古典哲学所处的历史环境(第一段)
(二)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第二段)
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及其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1.以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为例 (第三段) 2.这个命题说明黑格尔哲学中还包含有合理 的内核 (第四段)
3.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内容就是他的 辩证法思想 (第五段)
4.辩证法思想的实质 (第六段) 5.辩证法思想与自然科学中的某些预言有没 有矛盾 (第七段)
1.机械性
(第十一段)
2.形而上学性 (第十二段)
3.不彻底性 (第十三段)
(四)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1.费尔巴哈的缺陷不是因为他犯了庸俗唯物主
义的错误
(第十四段)
2.费尔巴哈的第一个缺点是他没有利用当时自 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克服旧唯物主义的机械 性和形而上学性 (第十五段)
3.费尔巴哈的第二个缺点是他没有把唯物主 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
第四章
本章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 章里,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 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续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传统,创立了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
1.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费尔巴哈等青年黑 格尔派都没有走上彻底唯物主义道路(第一 段)
(二)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之间的 矛盾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
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
《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
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
《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
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
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
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1845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40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学习导读

3.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本书写作的直接原因。
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他在书中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这就提出了怎样正确评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问题。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请求恩格斯评述施达克该书时,他以此为契机写了《费尔巴哈论》。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走完第一步后他始终没有走出第二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的世界观,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都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1.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变革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哲学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是这时,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二、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开身的灵魂的活动。
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如果灵魂在人死时开肉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人那里就是这样。
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死后该怎么办。
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但是,这个问题,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讲解

(二)理论原因——当时理论斗 争的需要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德国和欧洲境界 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 找到了代表。”
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宣 扬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
折衷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到 十九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黑 格尔,创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一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 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第一,黑格尔哲学是德国政治革命的 向导,其中包括着合理的内核——辩证法, 可是由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终于促 使了整个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第二,费尔巴哈的哲学并没有真正的 结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自 然科学基础(1—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6—8)——三大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进化论。
(1)唯心主义宗教观的表现和实质
“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 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 露出来了。” (1段)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 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某一历史运动只有 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 的。……心是宗教的本质。”——费尔 巴哈(2段)
“爱就是上帝本身,除了爱以外,就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9—26)
第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的,明确指出“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 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 律支配的。”(10段)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13段)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14段)
恩格斯说,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三大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贵族) 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摘要]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同时,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德国的古典哲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放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按章节顺序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部分重点问题做出阐释:1、如何理解黑格尔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2、恩格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它的提出有什么理论意义?3、费尔巴哈是否反对宗教?费尔巴哈的宗教观点包含哪些内容?恩格斯是如何分析评价费尔巴哈的宗教观?4、费尔巴哈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原则?5、简述自然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的异同。
6、恩格斯论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理论意义何在?[关键词]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思维与存在宗教伦理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开篇第一章,恩格斯便引入了黑格尔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体现了黑格尔对现实的肯定,同时这部分命题也是他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
而“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则体现了一定的辩证思想,即现实的必然性。
但现实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事物的现实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正如物质世界的运动,现实也是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
随着环境的改变,现实的发展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切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促使曾经“合乎理性的现实”被新的“合乎理性的现实”所取代。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始终保持着向合乎理性方向的运动趋势,任何现实都是暂时的、相对的。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本⽂写作的原因⾸先在序⾔中恩格斯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5年就决定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全⾯的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在国外有点复活的样⼦,因此恩格斯越来越觉得把他和马克思同⿊格尔哲学的关系,即他们怎样从⿊格尔哲学出发、怎样同他脱离并在⼀系列原则问题上与之相互对⽴做⼀个简要⽽⼜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
再次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发表论费尔巴哈的书,驳斥许多⼈对费尔巴哈的诽谤和攻击,认为费尔巴哈是唯⼼主义者。
恩格斯觉得有必要说清楚费尔巴哈哲学及其重要历史地位和作⽤,所以当《新时代》邀请恩格斯写⼀篇评论施达克的⽂章时,恩格斯便欣然同意。
⼆、内容读后感第⼀章第⼀章主要是对⿊格尔哲学的分析,揭⽰其历史背景和“合理内核”,指出⿊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恩格斯之处德国封建专制势⼒的强⼤和法国⼤⾰命的冲击,同时⼜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较,说明⿊格尔哲学的两⾯性。
⼀⽅⾯⿊格尔哲学具有保守性,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另⼀⽅⾯⿊格尔哲学中具有⾰命性,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和改变封建统治状况的要求。
恩格斯通过⿊格尔哲学的⼀个著名命题揭⽰了它的合理内核。
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这个命题和⿊格尔的整个哲学⼀样,具有⼆重性。
它的保守的⽅⾯在于,“把现存的⼀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所固有的属性。
在⿊格尔看来,在发展进程中,“⼀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失去⾃⼰的必然性,⾃⼰存在的权利,⾃⼰的合理性,被新的、富有⽣命⼒的现实的东西所取代。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学习导读来源《求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连载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5期。
1888年,经恩格斯修改并加写一篇序言后出版了单行本。
一、写作背景1.《费尔巴哈论》是为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写作的。
19世纪8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面对这种形势,资产阶级加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他们一方面直接反对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歪曲马克思主义,试图从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的方向。
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资产阶级哲学家就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攻击马克思主义。
他们试图在哲学上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这些错误观点侵入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进攻的理论依据,在工人运动内部造成了思想混乱,严重地影响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攻击,促进工人运动健康发展,澄清哲学上的一些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恩格斯写了这一重要著作。
2.《费尔巴哈论》的写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愿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共同写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论述了他们的新世界观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但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
此后的40多年间,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并公开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阐述了德国古典哲学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系,再现了西方启蒙哲学的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表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源于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源于西方近代启蒙哲学的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领域的革命,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恩格斯的这部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背景简介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
“德国是一个哲学的民族,”尽管在经济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在“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但德国在哲学上“与时代保持在同等水平。
”因而,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解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过程。
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了实现马克思的一个愿望。
马克思早年的一个愿望,就是阐述他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为此,他于1845年春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当时没打算发表,而是准备在《提纲》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做详尽的阐述。
可是,此后马克思“没有过机会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在了恩格斯的身上。
第二,为了批判一股错误思潮。
19世纪70-80年代,资产阶级宣扬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用道德原则和观念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宣扬伦理社会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不可认识、也不能实现的彼岸世界,其目的是让工人阶级放弃社会主义。
这股思潮,引起了思想混乱,对德国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了不良影响。
批判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三,为了写作一个书评。
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版了一本研究费尔巴哈的著作,书名就叫《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新时代》杂志编辑部邀请恩格斯写一篇书评——评施达克的这本书。
恩格斯欣然接受,于1886年完成了书评的写作,并分两期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两年以后,即1888年,恩格斯准备把书评作为单行本出版。
此时,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物,并发现了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认为,《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于是,把马克思的《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一同出版。
第一章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与保守性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着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是革命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保守的。
革命性与保守性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一、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恩格斯开篇指出,“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使我们返回到了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离我们不过一代人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
”恩格斯一开始就通过他所要评论的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著作,把读者领到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呢?“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
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么不同啊!”恩格斯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对比。
二者具有相同之处: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先导,哲学革命在政治革命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者也有不同之处:18世纪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哲学家高举唯物主义的旗帜,和封建统治者进行公开的斗争,而他们自己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
而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却不同,德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向往革命,又害怕革命。
“资产阶级准备推翻政府,无产者则准备随后再推翻资产阶级。
”德国资产阶级这种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为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在黑格尔哲学晦涩的言辞中隐藏着革命的激情。
由于黑格尔“用来表达这些思想的晦涩的哲学语言,既把作者和读者弄得昏头昏脑,同样也把检查官的眼睛蒙蔽了。
”黑格尔哲学引起了普鲁士王国的感激,被推崇为国家哲学,进而引起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愤怒。
可见,无论是普鲁士王国的统治者,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有读懂黑格尔哲学。
恩格斯分析了黑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从文字的表面看,黑格尔是在为普鲁士王国辩护。
然而,只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人,才能够发现这个命题中所隐藏的革命性质。
恩格斯指出,要理解这命题,必须区别“现存”和“现实”两个概念。
现存,是指当下存在的事物;现实,则是与必然性相联系的事物,“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现实高于现存。
况且,合理性也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
任何事物并不永远具有合理性,随着条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事物曾经具有合理性就会逐渐丧失。
相反,“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
”因此,“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尽管某些事物当下存在,但它已经丧失了合理性,丧失了存在的理由。
这样的事物必将走向它的反面,必然要灭亡的。
与此相反,凡是合乎理性的事物,终究是要产生的。
尽管普鲁士政府的恶劣有其相应的理由,“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但是,普鲁士政府已经丧失了合理性,因而它的灭亡是必然的。
资产阶级革命是合乎理性的,因而它一定要爆发。
可见,在黑格尔的笨拙枯燥的词句背后,隐藏着革命的愿望。
这就是黑格尔这个命题的真实内涵。
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并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在黑格尔看来,真理不再是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会达到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以至于人们只能停留在那里而不能再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同样,人类社会也不是永恒的,而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永远不会以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而结束。
所谓绝对完美的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分析,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可能”:人的认识不可能最终完成;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停滞不前。
在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
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
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
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暂时性,根本不存在最终的、绝对的和神圣的东西;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事物的辩证法决定认识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辩证法并不是否认静止和稳定,然而,静止包含着运动,稳定蕴藏着发展。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既然黑格尔哲学具有辩证法思想,为什么黑格尔没有自觉地得出革命的结论呢?原因在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性质。
黑格尔的哲学方法是革命的,但他的哲学体系是保守的。
方法的革命性和体系的保守性,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即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矛盾。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也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黑格尔哲学作为绝对观念的体现,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并成为绝对真理。
“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它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由于唯心主义的保守性,黑格尔不可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
“彻底的革命的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正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隐藏着辩证法思想。
“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价值。
”尽管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但是,黑格尔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哲学遗产,这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三、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黑格尔哲学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必然导致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在青年黑格尔内部,产生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消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哲学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转变,除了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马克思在参加社会实践中,“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发现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从而开始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怀疑、批判和改造,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恩格斯最后指出,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错误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但他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
原因在于,他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事实上,“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
”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正确态度,不是抛弃它,而是扬弃它,克服其唯心主义,拯救出辩证法。
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个任务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第二章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预示了西方近代哲学的解体黑格尔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高峰。
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是西方近代哲学内在矛盾的缩影。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预示了西方近代哲学的解体。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正确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走出西方近代哲学的困境。
一、从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恩格斯简要地回顾了近代哲学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