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训练“写人叙事类” 油桐花开时(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回答问题。
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
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的“千里快哉风”!“乌台”的暗流褪尽了苏轼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光风霁月。
但苏轼驾一叶扁舟....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他远离了暄.....,出没于惊涛骇浪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淡薄),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走过了隆隆严冬①料峭春寒②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③做到宠辱不惊④文化的丰碑上永远(铭刻/镌刻)上这个响彻..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羁绊.(bàn)俊逸洒脱B.响彻.(chè)颠沛流离C.暄嚣一叶扁.(piān)舟D.料峭.(qiào)惊涛骇浪(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淡薄镌刻B.淡薄铭刻C.淡泊铭刻D.淡泊镌刻(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是()A.第①处:逗号第②处:逗号第③处:问号第④处:逗号B.第①处:逗号第②处:分号第③处:逗号第④处:逗号C.第①处:顿号第②处:逗号第③处:逗号第④处:句号D.第①处:顿号第②处:分号第③处:问号第④处:句号2.阅读,回答问题。
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形象的书法艺术中变得不再抽象,人格力量不再空洞,一切都可以摹仿体验、可以实践继承、可以触摸,这是书法艺术进行人格教育的独特之处。
(1)在上面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形象地说,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精神力量的演变史②书法由篆、金文、隶、真、行、草逐渐发展而来③遍观各个时期的名碑法帖,无不抽象浓缩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采④学者博览碑帖,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潜移默化的欣赏和继承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格力量不再空洞,一切都可以摹仿体验、可以实践继承、可以触摸。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九《小石潭记》柳宗元(唐) 新人教版

九《小石潭记》柳宗元(唐)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㈡文学常识:文章的作者_______是____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___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_____。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㈢理解默写: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
⒉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突出“卷石底以出”的四个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⒍文中写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语句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泡桐花开不寂寞》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题)

《泡桐花开不寂寞》中考记叙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题)(五)现代文阅读Ⅲ(10分)泡桐花开不寂寞①好像在一夜之间,春天就来临了。
以往很不在意的那株泡桐开花了,从窗口望去,开得十分张扬十分热闹。
对面花园角落里的这株泡桐树,如撑开了一把白色的大伞,一嘟噜一嘟噜的泡桐花,像一串串用丝线串起的铃铛,像一只只白色的小喇叭,白色中有几许紫色,在迎春花尚未绽放的时候,在杜鹃花刚刚挂蕾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盛开了,好像是用一串串铃铛敲响春天的序曲,好像是用一只只小喇叭吹响春日的欢乐。
②在百花丛中,泡桐的花大概是很不起眼的。
漫步唐诗、宋词文苑,有吟咏牡丹、樱花、郁金香的,有礼赞菊花、海棠、栀子花的,有赋诗腊梅、君子兰、水仙花的,有讴歌荷花、睡莲、茉莉花的,就连草儿也有诗人歌吟——含羞草、薰衣草、金鱼草……就是泡桐花几乎没有诗人问津。
在百花家族中,泡桐花是很不令人瞩目的,她没有牡丹的贵族气,没有君子兰的优雅风,没有郁金香的姹紫嫣红,没有茉莉花的暗香涌动。
泡桐花属于百花中的平民女子,不搔首弄姿,不羽扇纶巾,不摇曳多姿,不环珮叮当,她只是如伫立池塘边一块普通的石头,她只是像绽开在山野间一丛朴素的芦苇,普普通通,朴朴实实,踏青赏春者不会拜会她,花前月下者不会依恋她。
③泡桐属于繁殖易、生长快的落叶乔木,“三年成林,五年成材”,其材质好、用途多,成为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
泡桐花还可以入药,常被用于祛风散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当年焦裕禄带头在兰考栽种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改变了兰考的地貌和生态,也成为兰考经济作物的重要来源。
如今,每年春天,兰考的泡桐花开了,紫莹莹的,绵延不绝。
④以往曾经向往这样的境界:懒懒地坐在沙发上,品一口新茶翻几页闲书……现在这种清净与闲适境界都已实现了。
然而长期的足不出户,没有了与友朋的交往,没有了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内心便涌动着难以名状的寂寞感。
初春的太阳升起,初春的花香飘来,便如同心湖里被投入了一块碎石,寂寞的涟漪便一圈圈一阵阵地漾开了。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教师用) 新人教版

《课内现代文阅读》复习题(教师用)答:“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不学无术的种种丑行;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愤慨和失望,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2.作者在描写清国留学生时用了“油光可鉴”、“扭几扭”、“标致”等词语,这些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起了什么表达效果?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态度和感情?答:这里使用了反语的修辞;写出了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把精力都放在打扮上去了的丑态;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愤概。
3.“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这句是过渡句,同时又交待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作者远大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4.“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有什么象征意味?答:“日暮里”,有日落西山的意思,暗含了清王朝行将没落的现状,表现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水户”,因为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此地,与作者的境遇相似,即都有爱国之心。
5.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但为什么他却认为仅仅是“物以稀为贵”?答:这里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6.作者写在仙台的艰苦环境有什么用意?答:与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自己立志求学报国的决心。
第二部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7.作者初次见到藤野先生对其进行的外貌描写采用了什么方法?表面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穿着特点?答: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的外貌;突出了藤野先生生活简朴、博学多识、治学严谨的特点。
8.“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并不比中国早”暗示什么?答:日本的医学研究并不比中国早,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要到日本来学习医术,实属无奈之举。
9.文章写了藤野先生几件事?分别反映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答:分别写了四件事。
“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特点;“纠正解剖图”表现了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特点;“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他对弱国学生的关心,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认真求实、注重调查、治学严谨的特点。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4月份语文试题汇编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跷王子于子豪夕阳,落在了麻石街上,几根浅草,在交错的缝隙中露出了头。
袅袅炊烟从古镇中升起,寂静的古镇显得有些冷清。
“明天是故事会,娃儿还没看过吧,明儿带你去看看。
”饭桌上,父亲对着娃儿说道。
“不晓得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看了两个人头、几张花脸嘛?”母亲对“故事会”提不起什么兴趣,夹了块肉,就往娃儿碗里送。
父亲听到母亲如此评价,便说道:“那就是你不懂了,这“故事会’是我们这儿的魂,需要全镇上下,齐心协力,一起完成,以‘惊、奇、险、彩’为主,各种历史人物结合着高难度的动作,敲锣打鼓,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不能丢了老祖宗留给咱的东西。
”听到父亲如此说,母亲便只好摆摆手作罢。
隔日,元宵。
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飘”着一个高高的人。
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
”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
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
”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
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
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
“娃儿,好看吧。
这千年的东西都传承下来了,你长大以后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不要丢了自己的魂。
”回到家后,母亲已把晚饭做好,也没询问今天的情况,倒是王娃儿先开了口。
“我想去学踩高跷。
”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
“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
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文言文16篇专项训练 九《小石潭记》柳宗元(唐) 新人教版

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㈡文学常识:文章的作者_______是____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___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_____。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㈢理解默写:⒈《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
⒉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文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文中突出“卷石底以出”的四个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文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⒍文中写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语句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中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最新详细解析完整版)

2021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答在区域外或试卷上均不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7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造型..感的文字。
汉字书写,既是传递信息,也是一种美的表达。
尽管秦朝缔造..,但这不曾限制书体演变的脚步。
汉字书写从一个极致走向另..了“标准字体”£[1]小篆一个极致,软笔书写又赋予汉字以弹性,使其呈现出(变化无穷/变幻莫测)的线条之美,就像太极功夫,于闪转滕挪..写下....、无声无息中产生雷铤万钧....的力量。
王羲之在会稽山阴,即兴《兰亭集序》£[2]颜真卿几经找寻,在悲伤愤懑中蔽墨挥就《祭侄文稿》□[3]苏轼在人生千.疮百孔.....之时,于黄州草屋写下《寒食帖》。
岁月(涤除/洗灌)不去汉字书法之美,亦不曾湮没那些书写者。
见字如面,他们在飞扬的笔画里活着,在舒展的线条里活着,须臾..不曾离开。
愿你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宫阙..。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缔.造(dì) 造型闪转膝挪B.即兴.(.xīng) 小篆悲伤愤懑C.湮.没(yān) 蘸墨雷铤万钩D.须臾.(yú) 宫阙千疮百孔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变化无穷涤除B.变幻莫测洗濯C.变化无穷洗濯D.变幻莫测涤除3.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1]处:冒号第[2]处:分号第[3]处:分号B.第[1]处:破折号第[2]处:逗号第[3]处:逗号C.第[1]处:冒号第[2]处:逗号第[3]处:逗号D.第[1]处:破折号第[2]处:分号第[3]处:分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三星堆考古专家把先进的实验室等搬到考古现场进行考古的新尝试,具有里程碑意义。
2023山东日照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山东日照中考语文真题一、知识与运用(10分)(一)知识与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可信”是中国在长期世界交往中建立起的国际信誉。
在“搏弈”成为常态且时有加码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底线、立场、战略,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正日益成为应对百年变局的“稳定器”。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可爱”的中国形象背后,是文明的厚重与真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文化的渊远流长与根深蒂固。
在世界格局与世界文化激荡联袂共生的今天,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这种刚健墩厚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道路(行稳致远/宁静致远)的文化底蕴,也是孕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温床。
文化的辐射与演进铸造着文明的构建与积累,要推进文化包容与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使中华文化感召力再上新台阶。
“可敬”的中国形象,“敬”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贫弱沉伦走向伟大复兴的坚苦卓绝。
中国成就(高瞻远瞩/举世瞩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坚持以天下为己任,展现了一个携手世界走向人类美好明天的中国。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源浚(jùn)搏弈渊远流长B.联袂(jué)墩厚根深蒂固C.铸(zhù)造底蕴兼收并蓄D.携(xié)手沉伦坚苦卓绝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行稳致远举世瞩目 B.行稳致远高瞻远瞩C.宁静致远举世瞩目 D.宁静致远高瞻远瞩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训练“写人叙事类”油桐花开时
龚文瑞
四月,又到了油桐花开得最盛的时节。
我对于油桐花的印象,要追溯到25年前。
1981年,我毕业分配在一个叫横溪的乡村中学教书。
学校生活极为简朴、单调,教书之外几乎没有一点带色彩的生活内容。
好在那时年轻,19岁的生命如花一般,从来就不缺乏美的创造。
记忆中就是那三年的乡村生活,我学会了纵情山水,热爱自然。
我经常让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叶,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点甜的季风吹拂中。
我的居室在一面山坡上,围墙外面是无数绵延不尽的群山,让我对“开门见山”这个成语格外有体验;山风终年不息,响如哨音,特别是冬天,风声简直可以用凄厉来形容。
我的居室兼办公室,一张睡觉的木床,一张堆满教科书和作业簿的写字桌。
那时,我还没有沉醉于文学创作。
一年十二个月里,我最喜欢的是四月。
此时,春渐渐远去,大地浸染透了诗意——山水绿如蓝,花儿芬芳地开。
我的窗外那片山坡上有许多油桐花在绽放。
我始终相信,花是有情物,懂得爱人与被人爱,甚至会释放情感。
让我纯洁的生命所爱的,不是来自异性的吸引,而是来自这校园的油桐花。
每每在夜里,我的十平方米斗室里便溢满了油桐花的清香,微风吹过,花香荡漾,我在芬芳中沉醉至入梦。
直到次日和煦的晨光穿过窗帘,将我年轻的脸照得灼热,我又在花香中醒来,感受着为我催眠的油桐花香,一个乡村教师粗粝的生活被温暖,我的心里好多回滋生出一种淡淡的幸福感。
数年以后回到城里,从此远离乡野与山花,
竟然不再喜欢微笑,甚至多了许多愁眉的时刻,清静时默想其中道理,是不是在太多欲望的城市里生活得躁动不安,身心缺少了乡村油桐花香的氤氲与爱抚呢?又过了好多年,我重入江湖,以性灵之心走进乡野,并付诸文字,才将从年轻时便积蕴的那份山水之情尽情释放。
在那个精神贫乏的年代,油桐花香给我的幸福远不仅只有催眠作用,油桐花落的情景就很有诗意!记得那几年的每个油桐花开的季节,晚饭后,我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踏着晚霞与学生或是同事们到横溪或桃江边散步去。
穿过幽长而寂静的油桐林,静静地坐在岸畔,看日落西下,听斑鸠唱归,直到天幕落下。
而这个过程中感觉最美的总是走过那长长的油桐林的时候。
那是怎样一种情景呀!路径旁的一棵棵油桐树像张开的巨伞,绿色华盖上缀满了大朵大朵怒放的油桐花,灼灼的神态,灿烂的云霞,远远望去像一把把镶着绿边的碎花阳伞,在天穹下涌动着春浪,妩媚地摇荡着,让走近它的人心旌摇动,仿佛迎着长裙的艳妇似的,花未羞红人先心跳。
待走到近处,但见一地落花,宛若铺了一张白色锦缎,若正好有微风掠过,花枝颤动,落英缤纷,瓣瓣花儿如音符从长号中泻出般纷纷坠地。
四月油桐花,还是我的文学的开始。
记得一位学生为油桐花写了篇作文,送我阅读后,我尝试着修改了起来,修改至最后,竟全文重写了一回,甚至不惜指力用钢板刻印了数份,送给周围的同事欣赏。
自然,那篇作文还算不上美文,甚至没有留存下来,但那毕竟是我的文学初恋,心底里是抹不去的。
这份由油桐花及至文学的恋情,因为纯洁而美丽,因为美丽而隽永。
十八年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问世,书名就以《落英缤纷》为题。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探究练习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对25年前的乡村油桐花念念不忘?
2.第三段中的“我经常让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叶,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点甜的季风吹拂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怀?
3.作者数年后回到城市为何不再喜欢微笑?
4.十八年后,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取名《落英缤纷》,这与油桐花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什么?
5.有人说第三段可以删去,因为这段与油桐花没有关联,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