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50-1999与GB150-2011之间的区别要点

GB150-1999与GB150-2011之间的区别要点
GB150-1999与GB150-2011之间的区别要点

GB 150.1~4—2011《压力容器》GB 150《压力容器》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材料;

——第3部分:设计;

——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GB 150.1修订要点总述

1)本部分为GB 150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给出的规则起

2)本部分GB 150.1代替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中的部分内容(第1章~第3章、附录B、附录C),与GB150—199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扩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通过引用标准的方式,适用于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

规定了在满足本标准设计准则的前提下处理超标准范围的设计方法;

规定了各种结构形式的容器所依据的标准。

2.修改了容器建造参与方的资格和职责要求。

——规定了设计文件的保存时间;

——增加了用户或委托方在设计阶段提供书面设计条件的职责;

——规定了检验机构的检验人员对验证性爆破试验见证和报告认可的职责。

3.修订了确定许用应力的安全系数。

——对抗拉强度的安全系数由3.0调整为2.7;

——对碳钢和低合金钢屈服强度的安全系数由1.6调整为1.5;

——对奥氏体不锈钢可以采用R p1.0确定许用应力。

4.增加了满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基本安全要求的符合性声明。

5.增加了采用标准规定之外的设计方法的实施细则。

6.增加了进行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的要求和实施细则。

7.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 150—1989、GB 150—1998。

8.本标准委托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压力容器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

1 范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制压力容器(以下简称容器)的建造,本部分规定了容器材料、设计、制

造、检验和验收的通用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的设计压力

1.2.1 钢制容器不大于35MPa。

1.2.2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相应引用标准确定。

1.3 本标准适用的设计温度范围

1.3.1 设计温度范围:-269℃~900℃。

1.3.2 钢制容器不得超过按GB 150.2中列入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范围。

1.3.3 其他金属材料制容器按本部分相应引用标准中列入的材料允许使用温度确定。

GB 150-2011《压力容器》; JB 4732 《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

NB/T47003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下列容器不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内:

a ) 设计压力低于 0.1MPa 且真空度低于 0.02MPa 的容器;

b )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管辖的容器;

c ) 旋转或往复运动机械设备中自成整体或作为部件的受压器室(如泵壳、压缩机外壳、涡轮机外壳、液压缸等);

d ) 核能装置中存在中子辐射损伤失效风险的容器;

e ) 直接火焰加热的容器;

f ) 内直径(对非圆形截面,指截面内边界的最大几何尺寸,如:矩形为对角线,椭圆为长轴) 小于 150mm 的容器;

g ) 搪玻璃容器和制冷空调行业中另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容器。

固定式容规规定的不适用范围:

(1)移动式压力容器(例如铁路罐车、汽车罐车、长管拖车、罐式集装箱等)、气瓶、 氧舱。

(2)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适用范围内的余热锅炉;

(3)正常运行工作压力小于 0.1MPa 的压力容器(包括在进料或者出料过程中需要瞬时 承受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0.1MPa 的压力容器);

(4)旋转或往复运动的机械设备中自成整体或作为部件的受压器室(如泵壳﹑压缩机外 壳﹑涡轮机外壳﹑液压缸等);

焊接接头分类和焊接接头系数

2.5.1 焊接接头分类

2.5.1.1 容器受压元件之间的焊接接头分为 A 、B 、C 、D 四类。

a ) 圆筒部分(包括接管)和锥壳部分的纵向接头(多层包扎容器层板层纵向接头除外)、球

形封头与圆筒连接的环向接头、各类凸形封头和平封头中的所有拼焊接头以及嵌入式的接 管或凸缘与壳体对接连接的接头,均属 A 类焊接接头;

b ) 壳体部分的环向接头、锥形封头小端与接管连接的接头、长颈法兰与壳体或接管连接的接

头、平盖或管板与圆筒对接连接的接头以及接管间的对接环向接头,均属 B 类焊接接头, 但已规定为 A 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c ) 球冠形封头、平盖、管板与圆筒非对接连接的接头,法兰与壳体或接管连接的接头,内封

头与圆筒的搭接接头以及多层包扎容器层板层纵向接头,均属 C 类焊接接头,但已规定为 ★★★

设计压力:

设计温度:

失效准则:

介 质:

理论基础:

GB 150-2011 0.1~35 Mpa -269℃~900℃ 弹性失效 不 限 第 1强度理论 JB 4732 100 Mpa 〈 475℃; 低于钢材蠕变 塑性失效 不 限 设计应力强度极限 NB/T47003 〈 0.1 Mpa ; 〉-20~350℃;(Fe8 除外); 弹性失效; 不得用于极度高度危害介质; 第 1强度理论大部分以最小 厚度决定壳壁厚度。

A 、

B 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d ) 接管(包括人孔圆筒)、凸缘、补强圈等与壳体连接的接头,均属 D 类焊接接头,但已规

定为 A 、B 、C 类的焊接接头除外。

2.5.1.2 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连接接头为 E 类焊接接头。

2.5.2 焊接接头系数

2.5.2.1 焊接接头系数 φ 应根据对接接头的焊缝形式及无损检测的长度比例确定。

2.5.2.2 钢制压力容器的焊接接头系数规定如下:

a ) 双面焊对接接头和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对接接头

1) 全部无损检测,取 φ=1.0;

2) 局部无损检测,取 φ=0.85。

b ) 单面焊对接接头(沿焊缝根部全长有紧贴基本金属的垫板)

1) 全部无损检测,取 φ=0.9;

2) 局部无损检测,取 φ=0.8。

对焊接接头的基本规定:

①容器筒体的焊接接头:为全焊透的对接接头形式:

纵向接头;

环向接头(筒与筒、筒与封头);

封头拼缝;

球壳板间接头。

②接管与壳(筒体)之间焊接接头:根据容器的使用特性、状态和类别情况,符合下列情况之 一的采用全焊透接头形式:

(1)介质为易爆或者毒性为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的压力容器;

(2)要求气压试验或者气液组合压力试验的压力容器;

(3)第Ⅲ类压力容器;

(4)低温压力容器;

(5)进行疲劳分析的压力容器;

(6)直接受火焰加热的压力容器;

(7)设计图样规定时。

3 耐压试验压力

3.1 耐压试验压力的最低值按

4.6.2.2 和 4.6.2.3 的规定,

对于立式容器采用卧置进行液压试验时,试验压力应计入立置试验时的液柱静压力;

工作条件下内装介质的液柱静压力大于液压试验的液柱静压力时,应适当考虑相应增加试验压力。

内压容器

a ) 液压试验:

式中:p -压力容器

的设计压力或者压力容器铭牌上规定的最大允许工作压力(对

在用压力容器为工作压力),MPa ;

p T -耐压试验压力,MPa ;当设计考虑液体静压力时,应当加上液体静压力。

p T =1.25p [σ ] [σ ]

[σ] -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或者设计应力强度),MPa 。

[σ] -设计温度下材料的许用应力(或者设计应力强度),MPa 。

外压容器

a )液压试验:

b ) 气压试验或气液组合试验:

第 2 部分:材料

1) 本部分 GB 150.2—2011 代替 GB 150—1998 的材料部分(第 4 章、附录 A 、附录 F 和

附录 H )

2)本部分依据 GB 150—1998 实施以来我国压力容器用钢的技术进展成果,并按

照 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修订版及第 1 号修改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与讲

述。与 GB 150—1998 相比,其修正、补充、变动主要内容在分章中叙述。

3)附录部分增减如下: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中增加了 4 个低合金钢钢板(12Cr2Mo1VR 、15MnNiNbDR 、 08Ni3DR 和 06Ni9DR )的技术要求,以及 2 个低合金钢钢管(09MnNiD 和 08Cr2AlMo )的技术要求;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中列入了新增钢号的相关性能数据参考值;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中列出了高合金钢统一数字代号和牌号的对照表;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中列出了 Q235 系列钢板的使用规定。

4)GB 150.—2011 发布后,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50—1989、GB150—1998。

5)GB 150.2—2011 讲析中的引用相关标准均以最新有效版本为据。

钢板

GB150.2-2011 本章与 GB150-1998 版相比较:

钢板中增加了: 7 个低合金钢钢板(12Cr1MoVR 、12Cr2Mo1VR 、12MnNiVR 、

15MnNiNbDR 、07MnNiMoDR 、08Ni3DR 和 06Ni9DR ) ;6 个高合金钢钢板(S11972、S30409、S31008、

S39042、S22253 和 S22053);钢板中提高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的超声检测要求,将钢

板的使用温度下限作了详细规定;

1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

1.1 钢板的标准、使用状态及许用应力按表 2 的规定。

1.2 表 2 中所有用连铸坯轧制的钢板,压缩比应不小于 3。

1.3 对容器制造过程中需进行正火、正火加回火或调质热处理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钢板制造

单位的交货状态可不同于表 2 中的使用状态。钢板制造单位出厂检验和容器制造单位复验钢板力学性

p T =1.25p p T =1.1p

能时,应从热处理的样坯上取样进行试验。样坯厚度为钢板厚度,样坯长度和宽度均不小于3

倍钢板厚

度。试样的轴线应位于离样坯表面1/4厚度处,试样所处的位置离样坯各个侧面的距离应不小于样坯厚

度,但拉伸试样的头部(或夹持部位)不受此限制。

1.4 下列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应在正火状态下使用:

用于壳体的厚度大于36mm的Q245R和Q345R;

用于其他受压元件(法兰、管板、平盖等)的厚度大于50mm的Q245R和Q345R。

下列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应每张热处理钢板(热处理后钢板被切割成数张时仍进行拉伸和V 型缺口冲击试验:

壳体厚度大于60mm的钢板。

多层容器的内筒钢板;

质热处理钢板;

钢管

GB150-2011 本章与 GB150.-1998 版相比较:

钢管中增加了 2 个低合金钢钢管(09MnNiD 和 08Cr2AlMo),2 个奥氏体型高合金钢

无缝钢管(1Cr19Ni9 和 0Cr25Ni20),4 个奥氏体-铁素体型高合金钢无缝钢管(S21953、S22253、S22053 和 S25073),高合金钢焊接钢管列入 5 个奥氏体型钢号(S30408、S30403、

S31608、S31603 和 S32168)和 3 个奥氏体-铁素体型钢号(S21953、S22253、S22053);

钢管中列入了用钢棒加工的接管,并做出了相关规定;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管

钢管的标准、使用状态及许用应力按表6的规定。对壁厚大于30mm的钢管和使用

温度低于

-20℃的钢管,表中的正火不允许用终轧温度符合正火温度的热轧来代替。

表6中用于设计温度低于-40℃的钢管用钢均应经炉外精炼。

相关技术规定:

2 钢管

2.1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管

2.1.1 钢管的标准、使用状态及许用应力按表 5 的规定。对壁厚大于 30mm 的钢管和使用温度低于-20℃的钢管,表中的正火不允许用终轧温度符合正火温度的热轧来代替。

2.1.2 GB 9948 中各钢号钢管的使用规定如下:

a)换热管应选用冷拔或冷轧钢管,钢管的尺寸精度应选用高级精度;

b)外径不小于 70mm,且壁厚不小于 6.5mm 的 10 和 20 钢管,应分别进行-20℃和 0℃的冲击试验,3 个纵向标准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不小于 31J。10 和 20 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分别为-20℃和 0℃。

2.1.3 GB6479 中各钢号钢管的使用规定如下:

a) 钢中含硫量应不大于 0.020%;

b) 换热管应选用冷拔或冷轧钢管,钢管尺寸精度应选用高级精度;

c) 外径不小于 70mm,且壁厚不小于 6.5mm 的 20 和 16Mn 钢管,应分别进行 0℃和

-2℃

的冲击试验,3 个纵向标准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分别不小于 31J 和 34J。20 和 16Mn 钢管

的使用温度下限分别为 0℃和-20℃。使用温度低于-20℃的钢管,其钢号、使用状态和冲

击试验温度(即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按表 6 的规定。表中 16Mn 钢的化学成分应符合 P

≤0.025%、S≤0.012%的规定,外径不小于 70mm,且壁厚不小于 6.5mm 的钢管进行-40℃的

冲击试验,3 个纵向标准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不小于 34J。

09MnD 和 09MnNiD 钢管的相关规定:

见容规(修正版)附件 1 中 4.2.2 和 4.2.3 的规定。

2.2 高合金钢钢管

2.3 钢管的标准、壁厚范围及许用应力按表 7 的规定。钢管的交货状态应按表 7 中相应钢管标准的规定。

表 7中 GB13296 和 GB/T 14976 钢号中的统一数字代号系按 GB/T20878 的规定。

3.1 GB/T 8163中10、20钢和Q345D钢管的使用规定如下:

1.不得用于换热管;

2.设计压力不大于4.0MPa;

3.10、20和Q345D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相应为-10℃、0℃和-20℃;

4.钢管壁厚不大于10mm;

5.不得用于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的介质。

3.2 GB 9948中各钢号钢管的使用规定如下:

a)换热管应选用冷拔或冷轧钢管,钢管的尺寸精度应选用高级精度;

b)外径不小于70mm,且壁厚不小于6.5mm的10和20钢管,应分别进行-20℃和0℃的冲击试验,

3个纵向标准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不小于31J。1个试样的最低值以及小尺寸试样的冲击功指标

按 3.8.2的规定。10和20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分别为-20℃和0℃。

3.2.1GB6479中各钢号钢管的使用规定如下:

a)钢中含硫量应不大于0.020%;

b)换热管应选用冷拔或冷轧钢管,钢管尺寸精度应选用高级精度;

c)外径不小于70mm,且壁厚不小于 6.5mm的20和16Mn钢管,应分别进行0℃和-20℃的冲击

试验,3个纵向标准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分别不小于31J和34J。1个试样的最低值以及小尺寸试样

的冲击功指标按 3.8.2的规定。20和16Mn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分别为0℃和-20℃。

3.2.2GB5310中的12Cr1MoVG钢管用作换热管时,应选用冷拔或冷轧钢管。

3.2.3 使用温度低于-20℃的钢管,其钢号、使用状态和冲击试验温度(即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按

表7的规定。表中16Mn钢的化学成分应符合P≤0.025%、S≤0.012%的规定,外径不小于70mm,且壁

厚不小于 6.5mm的钢管进行-40℃的冲击试验,3个纵向标准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应不小于34J。

1 个试样的最低值以及小尺寸试样的冲击功指标按3.8.

2 的规定。09MnD 和09MnNiD 钢管的相关规定

见附录A。

3.2.4 允许选用GB/T 699中直径不大于50mm的10钢和20钢钢棒制造接管,其使用规定如下:

a) 接管壁厚不大于8mm,且应经正火热处理后使用。

b) 10 钢和20 钢接管的许用应力可选用表6 中GB 9948 相应钢号和壁厚的许用应力。

c) 10 钢和20 钢接管的使用温度下限相应为-10℃和0℃;当10 钢接管的P≤0.030%、S≤0.020%

时,其使用温度下限为-20℃。

d) 接管免做冲击试验。硬度(或拉伸)试验和无损检测要求在设计文件中规定。

GB/T 24593中的钢管使用规定如下:

钢管应逐根进行涡流检测,对比样管人工缺陷应符合GB/T 7735中验收等级B的规定;

设计压力小于10.0MPa;不得用于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的介质。

不得用于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的介质。

3.2.5GB/T 21832中的Ⅰ类和Ⅱ类钢管允许使用,但不得用于换热管。图样应上注明所选用的钢管类别。

Ⅰ类钢管的许用应力可选用GB/T 21833中相应钢号无缝钢管的许用应力。

3.2.6GB/T 21832中的Ⅵ类钢管仅用于换热管。图样上应注明钢管类别(Ⅵ类)。钢管的外径允许偏差应按

高级精度交货。该类钢管的使用规定如下:

a)钢管应逐根进行涡流检测,对比样管人工缺陷应符合GB/T 7735中验收等级B的规定;

b)设计压力小于10.0MPa;

c)不得用于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

3.2.7 钢管的使用温度下限应按下列规定:

a) GB/T 21832和GB/T21833各钢号钢管为-20℃;

b) GB 13296、GB/T 14976、GB/T 12771和GB/T 24593各钢号钢管按3.7.2的规定。

3.2.8允许选用GB/T 1220中直径不大于50mm的S30408、S30403、S32168、S31608、S31603、S31703

和S31008钢棒制造接管。

a)接管壁厚不大于8mm,且应在固溶(或稳定化)处理状态下使用。

b)各钢号钢管的许用应力可选用表8中GB/T 14976相应钢号的许用应力。

c)各钢号接管的使用温度下限按3.7.2的规定。

d)接管的硬度(或拉伸)试验和无损检测要求在设计文件中规定。

钢锻件

GB150-2011 本章与 GB150.-1998 版相比较:

钢锻件中增加了 4 个低合金钢钢锻件(20MnNiMo、12Cr2Mo1V、12Cr3Mo1V 和

08Ni3D),4 个奥氏体型高合金钢钢锻件(S30409、S31008、S31703 和 S39042),2 个奥氏体-铁素体型高合金钢钢锻件(S22253 和 S22053);

4.1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锻件

4.1.1 钢锻件的标准、使用状态及许用应力按表9的规定。

4.1.220MnNiMo、12Cr2MolV和12Cr3MolV钢锻件以及NB/T 47009中所有低温用钢锻件,均应

由经炉外精炼的钢锻制而成。

4.1.3 钢锻件的级别由设计文件规定,并应在图样上注明(在钢号后附上级别符号,如16Mn Ⅱ、

09MnNiDⅢ)。下列钢锻件应选用Ⅲ级或Ⅳ级:

a)用作容器筒体和封头的筒形、环形、碗形锻件;

b)公称厚度大于300mm的低合金钢锻件;

c)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等于或大于540MPa且公称厚度大于200mm的低合金钢锻件;

d)使用温度低于-20℃且公称厚度大于200mm的低温用钢锻件。

4.1.4 用于设计温度高于300℃的20MnMoNb、20MnNiMo、12Cr2Mo1V和

12Cr3Mo1VⅢ级或Ⅳ级

钢锻件,设计文件中应规定钢锻件按批(Ⅲ级)或逐件(Ⅳ级)进行设计温度下的高温拉伸试验,其屈服强

度值参见附录B。

4.1.5 用于抗回火脆化要求的12Cr2Mol、12Cr2Mo1V和12Cr3MolV钢锻件,技术文件中应注明其化学

成分和力学性能的特殊要求。

高合金钢钢锻件

4.2.1 钢锻件的标准、公称厚度范围及许用应力按表11的规定。钢锻件的交货状态应按NB/T 47010的

规定。

解释:NB/T 47010-2010 代替 JB/T 4723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

4.2.2 高合金钢钢锻件均应由经炉外精炼的钢锻制而成。

4.2.3 钢锻件的级别由设计文件规定,并应在图样上注明(在钢号后附上级别符号,如

S30408Ⅱ)。用作

容器筒体和封头的筒形、环形、碗形锻件应选用Ⅲ级或Ⅳ级。

4.2.4 钢锻件的使用温度下限应按下列规定:

铁素体型S11306钢锻件为0℃;

奥氏体-铁素体型S21953、S22253和S22053钢锻件为-20℃;

奥氏体型钢锻件按 3.7.2的规定。

螺柱(含螺栓)和螺母用钢棒

本章与 GB150.-1998 版相比较:

螺柱(含螺栓)用钢棒中调整了 35CrMoA 和 40CrNiMoA 低温用螺柱的最低冲击试验温度,提高了 30CrMoA、35CrMoA 和 40CrNiMoA 螺柱的低温冲击功指标,增加了 S31008 高温用高合金钢螺柱和应变强化处理的 S30408低温用高合金钢螺柱;

7.1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棒

7.1.1 钢棒的标准、螺柱的使用状态及许用应力按表12的规定。

7.1.2 碳素钢螺柱用毛坯应进行正火热处理,低合金钢螺柱用毛坯按表13的规定进行调质热处理。

7.1.3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螺柱用毛坯经热处理后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具体要求如下:

a)同一钢号、同一冶炼炉号、同一断面尺寸、同一热处理制度、同期制造的螺柱毛坯组成一批,每批抽取一件毛坯进行试验;

b)试样取样方向为纵向。直径不大于40mm的毛坯,试样的纵轴应位于毛坯中心;直径大于40mm的毛坯,试样的纵轴应位于毛坯半径的1/2处。试样距毛坯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毛坯的半径,但拉伸试样的头部(或夹持部分)不受此限制;

c)碳素钢螺柱毛坯每件取一个拉伸试样。低合金钢螺柱毛坯每件取1个拉伸试样、3个冲击试样。拉伸试验方法按GB/T 228的规定,拉伸试样采用R4号(d=10mm,L

0=50mm)试样。冲击试验方法按GB/T 229的规定,冲击试样采用标准尺寸V型缺口试样;

d)碳素钢螺柱毛坯拉伸试验结果中,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应符合表12的规定,断后伸长率

指标为:20钢A≥25%,35钢A≥20%。低合金钢螺柱毛坯的拉伸和冲击试验结果应符合

表13的规定,表中冲击功的规定值系3个试样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允许有1个试样的试验结果小于规定值,但不得小于规定值的70%;

e)拉伸试验结果不合格时,应从同一毛坯上再取2个拉伸试样进行复验,测定全部3项性能。试验结果中只要有1个数据不合格,则该批毛坯判为不合格;

f)冲击试验结果不合格时,应从同一毛坯上再取3个冲击试样进行复验。前后两组6个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不得小于表13的规定,允许有2个试样的冲击功小于规定值,但其中小于规定值70%的只允许有1个。否则该批毛坯判为不合格;

g)被判为不合格的整批毛坯可按7.1.2的规定重新热处理,然后按上述程序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材料的补充规定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中增加了 4 个低合金钢钢板(12Cr2Mo1VR、15MnNiNbDR、08Ni3DR 和

06Ni9DR)的技术要求,以及 2 个低合金钢钢管(09MnNiD 和 08Cr2AlMo)的技术要求;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附录 D(规范性附录)中列出了 Q235 系列钢板的使用规定。

Q235 系列钢板的使用规定

D.1GB/T 3274—200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中的Q235B和Q235C钢

板使用规定如下:

1.1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的规定,但钢板质量证明书中的磷、硫含量应符合P≤0.035%、S≤0.035%的要求;

1.2厚度等于或大于6mm的钢板应进行冲击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 700的规定。对用于使用温度低于20℃至0℃、厚度等于或大于6mm的Q235C钢板,容器制造单位应附加进

≥27J,1个试样的冲击功最低值以及小1.3行横向试样的0℃冲击试验,3个标准冲击试样的冲击功平均值KV

2

尺寸冲击试样的冲击功数值按GB/T 700的相应规定;

1.4钢板应进行冷弯试验,冷弯合格标准按GB/T 700的规定;

1.5容器的设计压力小于1.6MPa;

1.6钢板的使用温度:Q235B钢板为20℃~300℃;Q235C钢板为0℃~300℃;

GB 150.3-2011

GB150.3-2011标准组成部分

1 范围·

前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内压圆筒和内压球壳

4 外压圆筒和外压球壳

5 封头

6 开孔与开孔补强

7 法兰

与GB 150—1998 相比,主要变化

——对应于原GB 150—1998 第5 章:内压圆筒和内压球壳,本部分第3 章增加了按外径进行壁厚设计计算的相应公式。

——对应于原GB 150—1998 第6 章:外压圆筒与外压球壳,本部分第4 章主要变化内容为:a)修订了外压曲线图,增加了对应于高强度材料的外压曲线;

b)增加了相对应的应力系数B曲线图选用表;

c)加强圈的结构设计作了部分修改。

——对应于原GB 150—1998 第7 章:封头,本部分第5 章中主要变化内容为:a)增加了偏心锥壳、带筋平封头和拉撑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

b)调整了部分平盖的结构特征系数K;

c)增加了适用于平封头与筒体全焊透连接结构的塑性分析设计方法;

d)增加了δ/R < 0.002 时,球冠形封头与锥壳的设计方法。

——对应于原GB 150—1998 第8 章:开孔和开孔补强,本部分第6

章对开孔和开孔补强设计计算方法内容进行了扩充,引入了筒体

径向接管的整体补强设计方法,开孔率适用范围可达0.9。

——对应于原GB 150—1998 第9 章:法兰,本部分第7 章中主要内容变化为:a)增加了整体法兰和按整体法兰计算的任意

法兰的刚度校核计算要求;

b)增加了波齿垫片设计选用参数。

——将GB 150—1998 附录C"低温压力容器"中

与设计相关的内容调整为本部分的附录E。

——将GB 150—1998 附录D、附录G 和附录J内容纳入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C 和附录D。主要调整或变化内容为:

a)增加附录B"钢带错绕筒体设计";

b)附录C 扩大了双锥密封的适用范围;

c)附录D 焊接结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整理和补充。

内压圆筒和内压球壳

本章计算公式适用于单层、多层包扎、套合圆筒和球壳的计算。钢带错绕筒体设计计算按附录B 进行。

圆筒计算

本节公式的适用范围为p c≤0.4[ σ]t φ

设计温度下圆筒的计算厚度:

球壳计算

本节公式的适用范围为P c≤0.6[ σ t]φ设计温度下球壳的计算厚度

开孔与开孔补强

规定适用于容器本体的开孔及其补强计算,包括

等面积法和分析法。

等面积法适用范围:适用于壳体和平封头上的圆形、

椭圆形或长圆形开孔。当在壳体上开椭圆形或长圆形

孔时,孔的长径与短径之比应不大于2.0。

a)当圆筒内径D i≤1500 mm 时,开孔最大直径d op≤D i/2,且

d op≤520 mm;当圆筒内径D i>1500 mm 时,开孔最大直径

d op≤D i/3,且d op≤1000 mm;

b)凸形封头或球壳开孔的最大允许直径d op≤D i/2,开孔位于封头中心80%D i范围内;

c)锥形封头开孔的最大直径d op≤D i/3,D i为开孔中心处的锥壳内直径。

注:开孔最大直径dop对椭圆形或长圆形开孔指长轴尺寸。

不另行补强的最大开孔直径

壳体开孔满足下述全部要求时,可不另行补强:

a)设计压力p≤2.5 MPa;

b)两相邻开孔中心的间距(对曲面间距以弧长计算)

应不小于两孔直径之和;对于3 个或以上相邻开孔,

任意两孔中心的间距(对曲面间距以弧长计算)应不

小于该两孔直径之和的2.5 倍;

c)接管外径小于或等于89 mm;

d)接管壁厚满足表6-1 要求;

e)开孔不得位于A、B 类焊接接头上。

第 4 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范围

1.1 本部分规定了GB 150适用范围内的钢制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其他材料制压力

容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按相关标准。

1.2 本部分适用的压力容器结构形式为:

1)单层焊接压力容器;

2)锻焊压力容器;

3)多层压力容器(包括多层筒节包扎、多层整体包扎、钢带错绕和套合容器)。

1.3 对于奥氏体型钢材制低温压力容器(设计温度低于-196℃),由参与建造的各方协商规定附

加的制造、检验与验收要求,由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予以规定。

第 4、5 章:本章与GB 150.1—1998版相对照

将容器焊接接头分类的规定移至 GB150.1 并增加 E 类接头;

增加了容器制造过程中风险预防与控制的规定,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用以及信息化管理规定;

增加了容器制造过程中设计修改、材料代用和材料复验的规定。

4.1 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依据

4.1.1 压力容器的制造、检验与验收应符合本部分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在下列标准的适用范

围内,如无附加规定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a)封头符合GB/T 25198《压力容器封头》的规定;

b)补强圈符合JB/T 4736《补强圈》的规定;

c)容器法兰及其连接件符合JB/T 4700~4707《压力容器法兰分类与技术条件》的规定;

d)焊接材料符合NB/T47018.1-7---2011代替JB/T 4747的规定。

4.1.2 管法兰的选用应符合TSG R0004的相关规定。

冷、热加工成形与组装

第 6 章:本章与 GB 150.4—1998 版对照

——修改了关于受压元件成形后实际厚度的规定;

——修改了关于成形方法、封头形状偏差检查以及不允许封头直边出现纵向皱折的要求;

——修改了筒体直线度检查方法和允差、壳体焊接接头布置的要求。

焊接

第 7 章:本章与 GB 150.4—1998 版对照

修改了需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的范围和技术档案保存期,相应增加了取样、试验方法、合格指标和试样保存期的规定;

修改了关于焊接返修后再次进行热处理的规定。

NB/T 47015-2011 中规定

4.7 焊接返修后,重新进行焊后热处理的规定

4.7.1 下列情况下,焊接返修后要求重新进行热处理:

a)有应力腐蚀的压力容器;

b)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

c)低温压力容器。

4.7.2 下列情况下,焊接返修后,可不再重新进行热处理:

a)压力容器用钢材限于 NB/T 47014 中 Fe-1 和 Fe-3 两类;

b)返修焊缝厚度小于钢材厚度 s的 1/3,且不大于 13mm。位于焊缝同一横截面的两处返

修部位,返修焊缝厚度则为两处之和;

c)焊接返修要得到业主的书面认可,返修部位应记录在产品质量证明书上;

d)焊接返修技术要求:

1)返修焊缝坡口,要进行表面无损检测,确认无缺陷;

2)采用低氢型药皮焊条;

3) Fe-1 类钢材,预热温度高于或等于 100℃;

Fe-3 类钢材,预热温度高于或等于 180℃,道间温度不超过 230℃;

4)焊道最大宽度为焊芯直径的 4 倍;

5)对于 Fe-3 类钢,则需采用半焊道加回火焊道技术进行焊接返修:

①采用最大直径为 3.2mm 的焊条在坡口表面上堆焊一层;

②在焊第二层之前,要将坡口表面层上的堆焊金属磨去一半厚度;

③采用最大直径为 4mm 的焊条继续施焊;

④在返修焊缝表面施焊回火焊道;

⑤返修焊缝及回火焊道完成后进行后热:200℃~260℃保温 4h;

⑥磨去回火焊道余高,使之与母材表面齐平;

⑦返修焊缝冷却到常温后进行表面无损检测,对于 Fe-3 类钢材,应在焊后至少48h

才允许进行检测。返修焊缝厚度大于 10mm 时应进行射线检测。

热处理

GB150-2011.4 中第 8 章:本章与 GB150-1998,10.4 相对照:

——增加了成形受压元件进行恢复性能热处理、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热处理及其他热处理的规定;

——增加了对热处理炉、热处理工艺和记录的要求;

——修改了容器及其受压元件需进行焊后热处理的范围及焊后热处理操作要求。

钢板冷成形受压元件,当符合下列a)~e)中任意条件之一,且变形率超过表4的范围,应于成形后进行相应热处理恢复材料的性能。

a)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容器;

b)图样注明有应力腐蚀的容器;

c)对碳钢、低合金钢,成形前厚度大于16mm者;

d)对碳钢、低合金钢,成形后减薄量大于10%者;

e)对碳钢、低合金钢,材料要求做冲击试验者。

试件与试样

GB 150-2011 第 9 章:与 GB150-1998 的不同在于:

——调整了需制备产品焊接试件、母材热处理试件以及其他试件与试样的范围,相应增加

了取样、检验与评定要求;

——增加了对合并制备产品焊接试件与母材热处理试件的规定

4.3.1 需要制备产品焊接试件的条件

制造单位应对焊接接头的性能保证,提出可靠的数据,并应切实有效。十年耒压力容器制造水平不断前进的情况下,尚需对于下列五类情况的压力容器需要制备产品焊接试件的条件是:

(1)碳钢、低合金钢制低温压力容器;

(2)材料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 540MPa 的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

(3)需经过热处理改善或者恢复材料力学性能的钢制压力容器;

(4)图样注明盛装毒性为极度或者高度危害介质的压力容器;

(5)引用标准和图样要求制备产品焊接试件的压力容器。

无损检测

GB 150-2011 第 10 章:本章与 GB150.4-1998 相对照:其不同在亍

——增加了无损检测方法选择、无损检测实施时机的规定;

——调整了全部(100%)射线或超声检测、局部射线或超声检测和表面检测的范围,增加

了对射线和超声检测技术等级的要求;

——增加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方法(TOFD),并规定了合格级别;

——增加了组合检测要求;

——增加了无损检测档案保存要求。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容器及受压元件,需采用设计文件规定的方法,对其A类和B 类焊接接

头,进行全部射线或超声检测:

a)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的第Ⅲ类容器;

b)采用气压或气液组合耐压试验的容器;

c)焊接接头系数取1.0的容器;

d)使用后无法进行内部检验容器;

e)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容器;

f)设计温度低于-40℃的或者焊接接头厚度大于25mm低温容器;

g)奥氏体型不锈钢、碳素钢、Q345R、Q370R及其配套锻件的焊接接头厚度大于30mm者;

h)18MnMoNbR、13MnNiMoR、12MnNiVR及其配套锻件的焊接接头厚度大于

20mm者;

i)15CrMoR、14Cr1MoR、08Ni3DR、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及其配套锻件的焊接接头厚度大于16mm者;

j)铁素体型不锈钢、其他Cr-Mo低合金钢制容器;

k)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 m≥540MPa的低合金钢制容器;

l)图样规定须100%检测的容器。

局部射线或超声检测

除10.3.1规定以外的容器,应对其A类及B类焊接接头进行局部射线或超声检测。检测方法按

设计文件规定。其中,对低温容器检测长度不得少于各焊接接头长度的50%,对非低温容器检测长

度不得少于各焊接接头长度的20%,且均不得小于250mm。

下列a)~e)部位、焊缝交叉部位应100%检测,其中a)、b)、c)部位及焊缝交叉部位的检测

长度可计入局部检测长度之内。

a)先拼板后成形凸形封头上的所有拼接接头;

b)凡被补强圈、支座、垫板、内件等所覆盖的焊接接头;

c)对于满足GB 150.3中6.1.3不另行补强的接管,自开孔中心、沿容器表面的最短长度等于

开孔直径的范围内的焊接接头;

d)嵌入式接管与圆筒或封头对接连接的焊接接头;

e)承受外载荷的公称直径DN≥250mm的接管与接管对接接头和接管与高颈法兰的对接接头。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焊接接头,需按图样规定的方法,对其表面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

(1)设计温度低于-40℃的低合金钢制低温压力容器上的焊接接头;

(2)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大于或者等于 540MPa 的低合金钢、铁素体型不锈钢、奥氏体—铁素

体型不锈钢制压力容器上的焊接接头;

(3)焊接接头厚度大于 20 mm 的奥氏体型不锈钢制压力容器上的焊接接头;

(4)焊接接头厚度大于 16 mm 的 Cr-Mo 低合金钢制压力容器上的除 A、B 类之外的焊接接头;

(5)堆焊表面、复合钢板的覆层焊接接头、异种钢焊接接头、具有再热裂纹倾向或者延迟裂纹

倾向的焊接接头;

(6)要求局部射线或者超声检测的容器中先拼板后成形凸形封头上的所有拼接接头;

(7)设计图样和本规程引用标准要求时。

压力容器出厂资料通用要求

容器产品合格证,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的样式,内容作了新的修改与完善,按附件 B 的规定,自本规程实施日期要求,均应按本规定执行。

2)特种设备的代码编号:应当按附件规定执行。

3)压力容器出厂时,制造单位应当向使用单位至少提供以下技术文件和出厂资料:

4.1.4.1 资料组成:

①竣工图;竣工图样上应当有设计单位许可印章(复印章无效)。若制造中发生了材料代用、无

损检测方法改变、加工尺寸变更等,制造单位应当按照设计单位书面批准文件的要求在竣工图样

上清晰标注,标注处应当有修改人和审核人的签字及修改日期。竣工图样上应当加盖竣工图章,竣

工图章上应当有制造单位名称、制造许可证编号和"竣工图"字样。

②产品合格证:压力容器产品合格证(含产品数据表,式样见附件 B);铭牌拓印件或复印件;

③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包括十项内容,4.1.4.1 条是产品质量证明文件通用要求:

包括★1.主要受压元件材质证明书;

★2.材料清单(材料指产品中主要受压元件、受压元件、非受压元件材料)

★3.质量计划或者检验计划;(见附录样表推荐)

★4.结构尺寸检查报告;

★5.焊接记录:能追溯与见证焊缝有效性:即该焊缝焊接的焊工有效、焊评有效、

焊接工艺有效、焊接环境有效等内容的记录,该记录应包括满足本规程 4.2.2(2)

的要求。

★6.无损检测报告

★7.热处理报告;

★8.热处理自动记录曲线;

★9.耐压试验报告;

★10.泄漏试验报告等;

★11.产品铭牌的拓印件或者复印件。

④特种设备制造监督检验证书(未实施监督检验的产品除外)。

⑤4.1.4.1 设计文件:本《容规》3.4 规定的由设计单位提供的压力容器设计文件及相关的印章、

签章。4.1.4.1 中(4)的内容修改为:"设计单位提供的压力容器设计文件。"

4)封头、锻件出厂资料: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质量证明书。

5)容器现场组焊竣工资料:

①竣工图;

②产品合格证;

③产品质量证明书;

④产品铭牌;

⑤制造、组焊监督检验证书。

6)产品铭牌:附件 C 的规定式样,并应包括 15 项内容和铭牌拓印件或复印件。

制造单位必须在压力容器明显的部位装设产品铭牌。铭牌应当采用中文(必要时可以中英文对照)以及国际单位制表示,产品铭牌的格式见附件 C。产品铭牌上的项目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产品名称;

(2)制造单位名称;

(3)制造单位许可证书编号/级别;

(4)产品标准;

(5)主体材料;

(6)介质名称;

(7)设计温度;

(8)设计压力、最高允许工作压力

植物学课件-被子植物常见科的特征

1、木兰科Magnoliaceae 木兰科的识别特征: 木本。花大、萼、瓣不分,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聚合蓇葖果。 原始特征:同被花,柱状花托,雌雄蕊多数,螺旋状着生在柱状花托上。花丝短,花药长;柱头和花柱分化不明显。 2、毛茛科Ranunculaceae 本科约37属,1200种,主产北温带。我国约有36属,570多种,各省均有。 本科的识别特征:草本。萼片、花瓣各5个,或无花瓣,萼片花瓣状,雄雌蕊多数、离生,果为瘦果。 3 锦葵科识别特征: 单叶,单体雄蕊,花药1室,蒴果或分果。如棉花、麻、洋麻,锦葵、蜀葵等。 4、葫芦科Cucurbitaceae 葫芦科识别特征: 具卷须的草质藤本。叶掌状分裂。花单性;下位子房;花药折叠。瓠果。 5十字花科识别特征: 植株具辛辣味。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角果,侧膜胎座,具假隔膜。 6 蔷薇科识别特征: 花为5基数,心皮离心或合生,子房上位或下位,周位花,蔷薇型花。果实为核果、梨果、瘦果等。 根据心皮数、花托类型、子房位置和果实特征分为四个亚科: 1.蓇葖果;心皮5,分离;常无托叶------------------------绣线菊亚科 1.果不开裂;具托叶。 2.子房上位;心皮1或2至多数,分离。 3.心皮2至多数,分离;聚合瘦果或蔷薇果--------蔷薇亚科 3.心皮单生;核果-------------------------------------------梅亚科 2.子房下位;心皮2-5,合生;梨果-------------------------苹果亚科 7豆科识别特征: 叶常为羽状复叶或3出复叶,有叶枕。花冠多为蝶形或假蝶形,雄蕊为2体、单体或分离,雌蕊由1心皮构成。果实为荚果。 1.花辐射对称,花瓣镊合状排列,雄蕊多数------------------------------------含羞草亚科 1.花两侧对称,花瓣覆瓦状排列,雄蕊10。 2.假蝶形花冠,上升覆瓦状排列,旗瓣位于最内方;雄蕊分离-----------苏木亚科 2.蝶形花冠,下降覆瓦状排列,旗瓣位于最外方;二体雄蕊-------------蝶形花亚科 8伞形科识别特征: 草本,叶柄基部成鞘状抱茎,伞形、复伞形花序,双悬果。 9 旋花科识别特征:

系统辨识之经典辨识法

系统辨识作业一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 班级控制二班 姓名 学号

2018 年 11 月 系统辨识 所谓辨识就是通过测取研究对象在认为输入作用的输出响应,或正常运行时 的输入输出数据记录,加以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数学计算,估计出对象的数学模型。 辨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实验设计; ②模型结构辨识; ③模型参数辨识; ④模型检验。 辨识的一般步骤:根据辨识目的,利用先验知识,初步确定模型结构;采集 数据;然后进行模型参数和结构辨识;最终验证获得的最终模型。 根据辨识方法所涉及的模型形式来说,辨识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参 数模型辨识方法,另一类是参数模型辨识方法。 其中,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又称为经典的辨识方法,它主要获得的是模型是 非参数模型。在假定过程是线性的前提下,不必事先确定模型的具体结构,广泛 适用于一些复杂的过程。经典辨识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阶跃响应法、脉冲响应法、相关分析法和普分析法等等,本次实验所采用的辨识方法为阶跃响应法和脉 冲响应法。 1.阶跃响应法 阶跃响应法是一种常用非参数模型辨识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近似法、半对数法、切线法、两点法和面积法等。本次作业采用面积法求传递函数。 1.1面积法 ① 当系统的传递函数无零点时,即系统传递函数如下: G(S) = + ?11?1+?+ 1+1 (1-1) 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求取 微分方程的系数来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在求得系统的放大倍数K后,要得到无 因次阶跃响应y(t)(设τ=0),其中y(t)用下式描述: () ?1 () (1-2) 面积法原则上可以求出n为任意阶的个系数。以n为3为例。有: 3() 2() () {| →∞ =| →∞ =| →∞ = 0 (1-3) ()| →∞ = 1

系统辨识答案

1:修改课本p61的程序,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u =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z = Columns 1 through 11 0 0 Columns 12 through 16 HL =

0 0 0 ZL = c = a1 =

a2 = b1 = 1 b2 = 2:修改课本p63的程序,并画出相应的图形(V的取值范围为54-200); V = [, , , , , ]τ P = [, , , , , ]τ ZL = [, , , , , ]τ HL = c4 = alpha = beita = +004 3:表1中是在不同温度下测量同一热敏电阻的阻值, 70时根据测量值确定该电阻的数学模型,并求出当温度在C?

的电阻值。 要求用递推最小二乘求解: (a )设观测模型为 利用头两个数据给出 ?? ???===-0L T L L T L L z H P θH H P P 000)0()0(?)()()0(1 0 (b )写出最小二乘的递推公式; (c )利用Matlab 计算 T k a k b k )](),([)(?=θ 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解:首先写成[][]?? ? ???=??????=+==a b t a b h h a bt k k z k k 1)()(12 θτ h θL L H z = T L L z z ],...,[1=z ,????? ???? ???=1 (112) 1 L L t t t H ,??????=a b θ 的形式。 利用头两个数据给出最小二乘的初值: ,126120.50??????=L H ?? ????=7907650L z 这样可以算得 i i v bt a y ++=

园林植物常见科识别要点

园林树木各科识别要点 目录 1、苏铁科(Gycadaceae) (5) 2、泽米铁科(Zamiaceae) (5) 3、银杏科(Ginkgoaceae) (5) 4、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 (6) 5、松科(Pinaceae) (6) 6、杉科(Taxodiaceae) (6) 7、柏科(Cupressaceae) (7) 8、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 (7) 9、红豆杉(Taxaceae) (7) 10、买麻藤科(Gnetaceae) (8) 11、木兰科(Magnoliaceae) (8) 12、番荔枝科(Annonaceae) (9) 13、樟科(Lauraceae) (9) 14、小檗科(Berberidaceae) (9) 15、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 (10) 16、酢浆草科(Oxalidaceae) (10) 17、千屈菜科(Lythraceae) (10) 18、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 (11) 19、山龙眼科(Proteaceae) (11) 20、沉香科(Aquilariaceae) (11)

22、海桐科(Pittosporaceae) (12) 23、山茶科(Theaceae) (12) 24、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 (12) 25、桃金娘科(Myrtaceae) (13) 26、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 (13) 27、使君子科(Combretaceae) (13) 28、金丝桃科(Hypericaceae) (14) 29、藤黄科(Guttiferae) (14) 30、椴树科(Tiliaceae) (14) 31、杜英科(Elaeocarpaceae) (15) 32、梧桐科(Sterculiaceae) (15) 33、木棉科(Bombacaceae) (16) 34、锦葵科(Malvaceae) (16) 35、大戟科(Euphorbiaceae) (16) 36、蔷薇科(Rosaceae) (17) 37、腊梅科(Calycanthaceae) (17) 38、含羞草科(Mimosaceae) (17) 39、苏木科(Caesalpiniaceae) (18) 40、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 (18) 41、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19) 42、黄杨科(Buxaceae) (19) 43、悬铃木科(Platanaceae) (19)

系统辨识习题解答(最新)

系统辨识习题解答 1-14、若一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用MA 模型描述,请将该过程的输入输出模 型写成最小二乘格式。 提示:① MA 模型z k D z u k ()()()=-1 ② 定义ττθ)](,),1(),([)(,],,,[10n k u k u k u k d d d n --== h 解:因为MA 模型z k D z u k ()()()=-1,其中 n n z d z d d z D ---+++= 1101)(,从而 )()1()()(10n k u d k u d k u d k z n -++-+= 所以当定义ττθ)](,),1(),([)(,],,,[10n k u k u k u k d d d n --== h ,则有最小二乘格式: )()()()()(0 k e k h k e k h d k z n i i i +=+=∑=τ , 其中e(k)是误差项。 2-3、设)}({k e 是一个平稳的有色噪声序列,为了考虑这种噪声对辨识的影响,需要 用一种模型来描述它。请解释如何用白噪声和表示定理把)(k e 表示成AR 模型、MA 模型和ARMA 模型。 解:根据表示定理,在一定条件下,有色噪声e(k)可以看成是由白噪声v(k)驱动的线 性环节的输出,该线性环节称为成形滤波器,其脉冲传递函数可写成 ) () ()(1 11 ---=z C z D z H 即 )()()()(1 1k v z D k e z C --= 其中 c c n n z c z c z C ---+++= 1 11 1)( d d n n z d z d z D ---+++= 1 111)(

植物学复习资料1植物各科识别要点

植物学复习资料(下册)附录1 植物各科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 木兰科的识别特征: 木本。花大,萼、瓣不分,雄蕊、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聚合蓇葖果。 毛茛科的识别特征: 草本。萼片、花瓣各5个,或无花瓣,萼片花瓣状,雄雌蕊多数、离生,果为瘦果 桑科识别特征: 木本,常有乳状汁液,单叶互生,花单性,雄蕊与萼片同数而对生,上位子房,果为复果。 ♂:*Ca4; CoO; A4 ♀:*Ca4; CoO; G(2:1) 石竹科识别特征: 草本,节膨大;单叶,全缘,对生;雄蕊为花瓣的2倍;特立中央胎座,蒴果。 锦葵科识别特征: 单叶,单体雄蕊,花药1室,蒴果或分果。本科中有许多著名纤维植物,如棉花、麻、洋麻,此外,还有许多观赏植物,如锦葵、蜀葵等。 葫芦科识别特征:

具卷须的草质藤本。叶掌状分裂。花单性;下位子房;花药折叠。瓠果。 杨柳科识别特征: 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葇荑花序,无花被,有花盘或腺体。蒴果,种子小,基部有长毛。 十字花科识别特征: 植株具辛辣味。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角果,侧膜胎座,具假隔膜。 蔷薇科识别特征: 花为5基数,心皮离生或合生,子房上位或下位,周位花,蔷薇型花。果实为核果、梨果、瘦果等。 根据心皮数、花托类型、子房位置和果实特征分为四个亚科: 1、绣线菊亚科 Spiraeoideae 主要特征: 木本,常无托叶。 心皮通常5个,花托浅盘状。 果实为开裂蓇葖果。 2、蔷薇亚科 Rosoideae 主要特征: 草本或木本,有托叶,托叶和叶柄愈合。 子房上位,心皮多数,生长在凸起或下凹的花托上。 果实为瘦果或小核果。

系统辨识习题解答

系统辨识习题解答 1-14、若一个过程的输入、输出关系可以用MA 模型描述,请将该过程的输入输出模型写成 最小二乘格式。 提示:① MA 模型z k D z u k ()()()=-1 ② 定义ττθ)](,),1(),([)(,],,,[10n k u k u k u k d d d n --==ΛΛh 解:因为MA 模型z k D z u k ()()()=-1,其中 n n z d z d d z D ---+++=Λ1101)(,从而 所以当定义ττθ)](,),1(),([)(,],,,[10n k u k u k u k d d d n --==ΛΛh ,则有最小二乘格式: )()()()()(0k e k k e k h d k z n i i i +=+=∑=θτ , 其中e(k)是误差项。 2-3、设)}({k e 是一个平稳的有色噪声序列,为了考虑这种噪声对辨识的影响,需要用一种 模型来描述它。请解释如何用白噪声和表示定理把)(k e 表示成AR 模型、MA 模型和ARMA 模型。 解:根据表示定理,在一定条件下,有色噪声e(k)可以看成是由白噪声v(k)驱动的线性环 节的输出,该线性环节称为成形滤波器,其脉冲传递函数可写成 即 )()()()(11k v z D k e z C --= 其中 c c n n z c z c z C ---+++=Λ1111)( 根据其结构,噪声模型可区分为以下三类: 自回归模型(AR 模型): )()()(1k v k e z C =- 平均滑动模型(MA 模型): )()()(1k v z D k e -= 自回归平均滑去模型(ARMA 模型): )()()()(11k v z D k e z C --= 3-4、根据离散Wiener-Hopf 方程,证明 解:由于M 序列是循环周期为t N P ?,12-=P P N ,t ?为M 序列移位脉冲周期,自相关函数 近似于δ函数,a 为M 序列的幅度。设数据的采样时间等于t ?,则离散Wiener-Hopf 方程为: 当M 序列的循环周期t N P ?大于过程的过渡过程时间时,即P N 充分大时,离散Wiener-Hopf 方程可写成:

(整理)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中药饮片鉴别及检验相关知识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二章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应当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方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成药的基本原料,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直接关系到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但是,随着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及部分外来中药饮片的冲击,致使出现了大量的不按规定炮制方法炮制的中药饮片流入市场,从而导致了中药饮片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 近年来,中药材抽验不合格率居高不下,在这当中有大部分是一些不法分子故意造假(重金属超标的虫草、模具压制的人参、土豆染色做成的天麻等),售假。有的则是中药材保管发生变质。中药材的鉴别不具有一定中药鉴别常识是很难鉴别真伪的。安排这次培训的目的,为了方便从药人员能够对中药材进行简单的快速鉴别,根据中药的某些成分的特性,快速鉴别一些中药。 一、药用植物学知识 1 .药用植物的分类 现以黄连为例示其分类等级如下: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毛茛科 属………………黄连属 种………………黄连 2. 植物组织的类型 2.1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由于分生组织细胞不断分裂、分化,使植物体得以生长 2.2薄壁组织:基本薄壁组织、同化薄壁组织、贮薄壁组织藏、吸收薄壁组织、通气薄壁组织 在植物体内担负着同化、贮藏、吸收、通气等营养功能,又称营养组织 2.3保护组织:表皮(毛茸(腺毛非腺毛)、气孔(平轴式直轴式不等式不定式环式)) 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三种不同的组织的复合体) 保护着植物的内部组织,控制和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分的过度散失,病虫的侵害以及机械损伤等。 2.4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纤维、石细胞 2.5输导组织:管胞与导管;筛管、伴胞与筛胞

系统辨识建模

上海大学2015 ~2016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格式 课程名称:系统建模与辨识课程编号: 09SB59002 论文题目: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流量预测 研究生姓名: 李金田学号: 15721524 论文评语: 成绩: 任课教师: 张宪 评阅日期: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流量预测 15721524,李金田 2016/3/4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中流量监控和预测对于研究网络拓扑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参考BP算法,通过分析算法的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缺陷进行了改进。通过建立新的流量传输的传递函数,对比了经典的传递函数,并且在网络中进行了流量预测的实验和验证。新方法在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实验性能,在网络流量预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可以作为网络流量预测的一个新方法和新思路,并且对研究网络拓扑结构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网络流量预测在研究网络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ARMA时间序列模型是比较常见的用于网络流量预测的模型。但是用在普通时间序列模型里面的一些参数很难估计,同时非固定的时间序列问题用ARMA模型很难解决。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可能对大量数据的特征进行缓存记忆,对于解决大数据的复杂问题很合适。IP6 网络流量预测是非线性的,可以使用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计算。 A Novel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raffic Prediction of Th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ople’s daily life.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the traffic of the net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topology of the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BP algorithm, this paper proposed an improved BP algorith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rawback of the algorithm. By establishing a new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traffic transmission, we compare it with the previous transmission function. Then, the function is used to do experiments, found to be the better than befor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as a new way to predict the network traffic, whic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the network topology.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spect of network behavior. Conventionally, ARMA time sequence model is usually adopted in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However, the parameters used in normal time sequence models are difficult to be estimated and the nonstationary time sequence problem cannot be processed using ARMA time sequence problem model. The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may memory large quanti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et by learning previous data, and is suitable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with large complexity. IP6 network traffic prediction is just the problem with nonlinear feature and can be solved using appropriate neural network model.

中药饮片性状鉴别

一、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意义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加工炮制后使其成为可直接配方或制剂的药品,为了适应中药临床治病、防病及制药的需要,中药饮片有生品和制品之分,每种中药材的饮片规格少则一、二种,多则四、五种,由此可见,中药饮片品种繁多。中药材大多来源于植物,特别是同科同属的植物器官形态相近,炮制后往往外表形态、颜色近似,不易区分,容易发生混淆,另外还经常出现假冒掺伪现象,给饮片的鉴别增加了难度,例如用纸丝染色充西红花,用紫苏子充菟丝子,月季花当玫瑰花使用,苏木当降香使用等,所以鉴别中药饮片的品种真伪、优劣,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是执业中药师的基本功,有必要提高执业中药师鉴别中药饮片的能力。 二、中药饮片性状鉴别的方法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经验鉴别,是用人的感官,采用看、尝、嗅、听、手摸及水试和火试等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形状、规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颜色、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气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镜,紫外光灯等。它简便易行,在药房柜台即可进行,鉴别时可运用植物分类学、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鉴别。 1、形状 中药饮片因其来源不同,植物器官不同及炮制方法不同,饮片的类型有多种,如圆片,有白芷、白芍、泽泻等,长方形片,如葛根、杜仲等,斜片如黄芪等,条片状,多为皮类药材及叶类药材,如丹皮、厚朴、枇杷叶等,段状片,多为草本类及细长枝条根,如荆芥、紫苏、党参、牛膝等,果实、种子一般为类圆球形,如五味子饮片,扁圆形如酸枣仁饮片,心形如苦杏仁饮片等,大者常切成类圆形片状等,如木瓜饮片、槟榔饮片。中药饮片片型的长短厚薄,是饮片规格、质量的一项重要的指标,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的规定,片:0.5mm以下为极薄片,1~2mm为薄片,2~4mm为厚片;段长:10~15mm;块:8~12mm 的方块;皮类丝宽2~3mm,叶类丝宽5~10mm。有的地方中药炮制规范有补充。如2~4mm 为中片,4~5mm为厚片,5~10mm为短段,10~15mm为中段,长约30mm为长段等,各地中药炮制规范具体尺寸略有不同。 2、表面 是饮片最具特征的地方,切片的饮片可分为周边(即外表面)和切面(即横切面)。外表面属植物的保护组织,切面是植物分生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的综合反映。如白芷的周边具纵皱纹,木香的周边具网状皱纹,即双子叶植物根、根茎、茎、皮的最外层常由木栓细胞组成,因此饮片外表面显得较为粗糙,有时呈鳞片状剥落,单子叶植物根、根茎外表无木栓层,外表面较为光滑,如麦冬、天冬。 饮片的切面大多为横切面,特征非常重要,可通过观察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射线的分布,油点的多少等特征区别不同的品种及易混淆的饮片。 观察饮片横切面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及蕨类植物,一般说来,双子叶植物根、根茎等,形成层成环,呈放射状纹理,根茎、茎中央有髓。单子叶植物根为内皮层环,皮部宽、中央有髓,中柱一般较皮部小,如百部、麦冬等。单子叶植物根茎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如白及。蕨类植物根茎、叶柄基部的中柱有一定形状或分体中柱环列,如狗脊根茎饮片中柱呈圆形环,紫萁贯众饮片叶柄基部中柱“U”字形,绵马贯众饮片叶柄基部分体中柱环列等。有的中药饮片具异常构造如牛膝、川牛膝,具同心多层异型锥管束环,商陆饮片切面上显“罗盘纹”;何首乌饮片切面上显“云锦状花纹”,大黄根茎饮片髓部具多数“星点”等。木质藤本植物导管较粗大,饮片切面上呈小孔洞,如川木通饮片。皮类中药有的干皮组织中纤维束和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折断面显层状结构,如黄柏饮片、秦皮饮片。 分泌组织在切面上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如人参、西洋参、五加皮具树脂道,饮片皮部具棕黄色小点;苍术具大型油室,饮片显“朱砂点”;鸡血藤具分泌细胞,饮片皮部有树脂样红

被子植物常见科识别要点一览表分析

被子植物常见科识别要点一览表 序 号 科名关键识别特征参考识别特征 1 木兰科 Magnoliaceae 枝具环状托叶痕,花单生枝顶木本,单叶、互生,心皮离生,螺旋 状排列,聚合蓇葖果穗状 2 蜡梅科 Calycanthaceae 花被多数,螺旋状排列,心皮多数,分离,生于一空 壶形的花托内,聚合瘦果 木本,单叶、对生、全缘,羽状脉, 无托叶,花两性,单生,周位花 3 樟科 Lauraceae 全株含芳香油,花药瓣裂,花3基数,三出脉或羽状 脉 木本,单叶、互生,无托叶,核果或 浆果,子房上位,无胚乳 4 金粟兰科 Chloranthaceae 茎节明显,花常两性,无花被,雄蕊1-3枚,合生, 花药1或2室,子房下位,1心皮。 单叶、对生,叶柄宽,合生,托叶小, 花序顶生或腋生,常穗状,核果小 5 三白草科 Saururaceae 茎节明显,总状或穗状花序与叶对生,苞片明显,雄 蕊3-8,子房上位,3心皮 草本,单叶、全缘、互生,托叶与叶 柄合生,花两性,无花被 6 胡椒科 Piperaceae 具芳香味,花极小,无花被,穗状花序,桨果极小, 托在盾状苞片内 多草本,单叶,子房上位,1室,花柱 不明显 7 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 单被花,常不整齐,花被管基部囊状膨大,子房下位, 蒴果室背或室间开裂 多草本,单叶、互生,常心形,无托 叶,花两性,雄蕊6-12枚 8 八角科 Illiciaceae 子房上位,花被和雄蕊1至多轮,心皮7-15,轮生, 离生,聚合蓇葖果 常绿木一,有芳香油,单叶、互生、 全缘,花两性,单生或簇生叶腋 9 睡莲科 Nymphaeaceae 花两性,单生于无叶花葶上,花萼4-6,花瓣3或多, 雄蕊6或多,心皮常分离 水生草本,心形叶或盾形叶,具长柄, 芽时内卷,具托叶,花托花后发育增 大 10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雌蕊多心皮,常离生, 螺旋状排列于凸起的花托上 多草本,无托叶,花药侧裂 11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雄蕊与花瓣同数而对生,或2倍,花药常瓣裂,子房 上位,1室 叶互生,花两性,整齐,萼片与花瓣 相似,离生,覆瓦状排列,每轮3基 数 12 木通科 Lardizabalaceae 小叶柄基部膨大,萼片6枚,花瓣状,花瓣退化,雄 蕊6,外向纵裂,心皮多数,离生,1轮,多汁浆果 木质滕本,多掌状复叶,互生,无托 叶,花常单性,子房上位 13 罂粟科 Papaveraceae 具有色或白色浆汁,花瓣4-6,其中1或2常有距,雄 蕊数轮或合生成束,蒴果孔裂或瓣裂,柱头宿存 常草本,叶互生,无托叶,叶柄基部 常宽扁半抱茎,花两性,萼片2或4, 雄蕊多数,子房上位 14 连香树科 Cercidiphyllacea e 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花簇生,花药红色,子 房上位,心皮离生,聚合蓇葖果 落叶乔木,有长短枝,假二叉分枝, 单叶,在一年生长枝对生,在短枝中 互生,有托叶 1

系统辨识复习资料

1请叙述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方框图),步骤以及基本方法 定义:系统辨识就是从对系统进行观察和测量所获得的信息重提取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辨识定义:辨识有三个要素——数据、模型类和准则。辨识就是按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辨识的三大要素:输入输出数据、模型类、等价准则 基本原理: 步骤:对一种给定的辨识方法,从实验设计到获得最终模型,一般要经历如下一些步骤:根据辨识的目的,利用先验知识,初步确定模型结构;采集数据;然后进行模型参数和结构辨识;最后经过验证获得最终模型。 基本方法:根据数学模型的形式:非参数辨识——经典辨识,脉冲响应、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相关分析、谱分析法。参数辨识——现代辨识方法(最小二乘法等) 2随机语言的描述 白噪声是最简单的随机过程,均值为零,谱密度为非零常数的平稳随机过程。 白噪声过程(一系列不相关的随机变量组成的理想化随机过程) 相关函数: 谱密度: 白噪声序列,白噪声序列是白噪声过程的离散形式。如果序列 满足: 相关函数: 则称为白噪声序列。 谱密度: M 序列是最长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是伪随机二位式序列的一种形式。 M 序列的循环周期 M 序列的可加性:所有M 序列都具有移位可加性 辨识输入信号要求具有白噪声的统计特性 M 序列具有近似的白噪声性质,即 M 序列“净扰动”小,幅度、周期、易控制,实现简单。 3两种噪声模型的形式是什么 第一种含噪声的被辨识系统数学模型0011()()()()n n i i i i y k a y k i b u k i v k ===-+-+∑∑,式中,噪声序列v(k)通常假定为均值为零独立同分布的平稳随机序列,且与输入的序列u(k)彼此统计独立. 上式写成:0 ()()()T y k k v k ψθ=+。其中,()()()()()()()=1212T k y k y k y k n u k u k u k n ψ------????L L ,,,,,,, ) ()(2τδστ=W R +∞ <<∞-=ωσω2)(W S )}({k W Λ,2,1,0,)(2±±==l l R l W δσ2)()(σωω== ∑ ∞-∞=-l l j W W e l R S ???≠=≈+=?0 , 00,Const )()(1)(0ττττT M dt t M t M T R bit )12(-=P P N

系统辨识试卷B参考答案

襄樊学院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系统辨识》试题 B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空2分,共12分) 1、(D) 2、(A) 3、(C) 4、(ABC) 5、(BCD) 6、(B)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图解 2、阶次和时滞 3、极大似然法和预报误差法 4、渐消记忆的最小二乘递推算法和限定记忆的最小二乘递推算法 三、判断题(下列命题你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注:正确的题目括号内打“√”得2分,打“×”得0分;错误的题目括号内打“×”得1分,改正正确再得1分,错误的题目括号内打“√”得0分;) 1、(×)非零→零 2、(√) 3、(×)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 4、(√) 5、(×)不相同→相同 6、(√) 7、(√) 8、(√) 9、(×)灰箱→白箱 10、(×)不需要→需要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 1、答:计算中用一个数值来表示对观测数据的相对的“信任程度”,这就是权。(2分) 对于时变参数系统,其当前的观测数据最能反映被识对象当前的动态特性,数据愈“老”,它偏离当前对象特性的可能性愈大。因此要充分重视当前的数据而将“过时的”、“陈旧的”数据逐渐“遗忘”掉,这就是加权的概念。(2分)具体的方法是,每当取得一个新的量测数据,就将以前的所有数据都乘上一个加权因子ρ(0<ρ<1),这个加权因子体现出对老数据逐步衰减的作用,所以ρ也可称为衰减因子,因此在L次观测的基础上,在最小二乘准则中进行了某ρ=μ(0<μ<1),选择不同的μ就得到不同的加权效果。μ愈小,表示将过种加权,即取2 去的数据“遗忘”得愈快。(2分) 2、答:相关分析法的主要优点是由于M序列信号近似于白噪声,噪声功率均匀分布于整个频带,从而对系统的扰动甚微,保证系统能正常工作(1.5分)。此外。因为相关函数的计算是一种

常见种子植物108科的野外识别要点

常见种子植物108科的野外识别要点 1.松科:木本;叶针形或线形,螺旋状排列,单生或簇生;球果种鳞与苞鳞离生。 2.杉科:乔木;叶披针形、钻形、条形或鳞形;种鳞除水杉为交互对生外均为螺旋状排列;种鳞与苞鳞半合生或合生。 3.柏科:木本;叶鳞形,叶与种鳞均为交互对生或轮生;种鳞与苞鳞合生。 4.罗汉松科:常绿木本;叶线形、披针形或阔叶状圆形、针状或鳞片状,互生,稀对生;种子核果状或坚果状,为肉质假种皮所包被着生于种托上。 5.三尖杉科:常绿木本,小枝对生;叶线形,对生,基部扭曲而成二列状排列;种子核果状,为由珠托发育而成的肉质假种皮所包被。 6.红豆杉科:常绿木本,小枝对生;叶线形或针形,互生或对生,常二列;种子核果状或坚果状,为由珠托发育而成的肉质假种皮所全包或半包。 7.木兰科:木本;单叶互生,托叶包被芽、早落、并在节上留有环痕;雄蕊和雌蕊多数、离生、螺旋状排列;蓇葖果或稀带翅坚果。 8.八角科:常绿木本;单叶互生,无托叶,具香气;心皮离生,轮状排列;蓇葖果。 9.五味子科:藤本;单叶互生,无托叶;花单性;聚合果呈球果状或散生于极延长的花托上;种子藏于肉质果肉内。 10.樟科:木本;单叶互生,具樟脑味;花药瓣裂,第三轮雄蕊外向;核果。 11.毛茛科:草本;裂叶或复叶;花两性,各部离生,雄蕊和雌蕊螺列于膨大的花托上;聚合瘦果。 12.睡莲科:水生草本;具根状茎;叶盾状或心形;花大,单生;坚果埋于海绵质的花托内或为浆果状。 13.小檗科:花单生或总状花序,花瓣常变为蜜腺,雄蕊与花瓣同数且与其对生,花药活板状开裂;浆果或蒴果。 14.木通科:藤本;常掌状复叶互生;花单性,单生或总状花序,花部3基数,花药外向纵裂;肉质的蓇葖果或浆果。 15.防己科:藤本;单叶互生,常为掌状叶脉;花单性异株,心皮离生;核果。 16.马兜铃科:草本或藤本;叶常心形;花两性,常具腐肉气,花被通常单层、合生、3裂,子房下位或半下位;蒴果。 17.胡椒科:叶具离基三出脉,常有辛辣味;花小,裸花;核果。 18.罂粟科:植物体有白或黄色汁液;无托叶;萼早落,雄蕊多数,离生;侧膜胎座;蒴果。

系统辨识方法

系统辨识方学习总结 一.系统辨识的定义 关于系统辨识的定义,Zadeh是这样提出的:“系统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据观 测的基础上,在指定的一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统等价的模型”。L.Ljung也给 “辨识即是按规定准则在一类模型中选择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出了一个定义: 二.系统描述的数学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定义,数学模型可以分为时间域和频率域两种。经典控制理论中微 分方程和现代控制方法中的状态空间方程都是属于时域的范畴,离散模型中的差分方程 和离散状态空间方程也如此。一般在经典控制论中采用频域传递函数建模,而在现代控 制论中则采用时域状态空间方程建模。 三.系统辨识的步骤与内容 (1)先验知识与明确辨识目的 这一步为执行辨识任务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首先从各个方面尽量的了解待辨识的 系统,例如系统飞工作过程,运行条件,噪声的强弱及其性质,支配系统行为的机理等。 对辨识目的的了解,常能提供模型类型、模型精度和辨识方法的约束。 (2)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包括扰动信号的选择,采样方法和间隔的决定,采样区段(采样数据长度 的设计)以及辨识方式(离线、在线及开环、闭环等的考虑)等。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 题,扰动信号的选择和采样方法和采样间隔 (3)模型结构的确定 模型类型和结构的选定是决定建立数学模型质量的关键性的一步,与建模的目的, 对所辨识系统的眼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讨论模型和类型和结构的选择,引 入模型集合的概念,利用它来代替被识系统的所有可能的模型称为模型群。所谓模型结 构的选定,就是在指定的一类模型中,选择出具有一定结构参数的模型M。在单输入单 输出系统的情况下,系统模型结构就只是模型的阶次。当具有一定阶次的模型的所有参 数都确定时,就得到特定的系统模型M,这就是所需要的数学模型。 (4)模型参数的估计 参数模型的类型和结构选定以后,下一步是对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这个阶 段就称为模型参数估计。

系统辨识经典辨识方法

经典辨识方法报告 1. 面积法 辨识原理 分子多项式为1的系统 1 1 )(11 1++++= --s a s a s a s G n n n n Λ……………………………………………() 由于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求取微分方程的系数来辨识系统的传递函数。在求得系统的放大倍数K 后,要先得到无因次阶跃响应y(t)(设τ=0)。大多数自衡的工业过程对象的y(t)可以用下式描述来近似 1)() ()()(a 111=++++--t y dt t dy a dt t y d a dt t y d n n n n K ……………………………() 面积法原则上可以求出n 为任意阶的各系数。以n=3为例,注意到 1|)(,0|)(d |)(d |)(d 23====∞→∞→∞→∞→t t t t t y dt t y dt t y dt t y …………………………() 将式()的y(t)项移至右边,在[0,t]上积分,得 ?-=++t dt t y t y a dt t dy a dt t y d a 01223 )](1[)() ()(…………………………………() 定义 ?-=t dt t y t F 01)](1[)(……………………………………………………………() 则由式()给出的条件可知,在t →∞ ?∞ -=01)](1[a dt t y ……………………………………………………………() 将式a 1y(t)移到等式右边,定义 )()]()([)() (a 201123 t F dt t y a t F t y a dt t dy t =-=+?…………………………………() 利用初始条件()当t →∞时 )(a 22∞=F …………………………………………………………………… () 同理有a 3=F 3(∞) 以此类推,若n ≥2,有a n =F n (∞) 分子、分母分别为m 阶和n 阶多项式的系统

中药饮片鉴别

1.半夏 【饮片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块茎的切片。 【饮片特征】生半夏为类圆形薄片,直径1~1.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有的可见小凹点状的棕色根痕。切面类白色,粉性,洁白细腻,或角质状。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为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2.天南星 【饮片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 (Wall.) Schott、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1.块茎的切片。 【饮片特征】生天南星为扁长肾形薄片,直径1.5~6.5cm,外表面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未除尽外皮部分呈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的可见茎痕及麻点状须根痕。切面黄白色,粉性。气微辛,味麻辣。 制天南星为类圆形薄片。切面淡黄褐色,半透明角质样,光滑。质坚脆。微臭,味辛。 胆南星为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3.浙贝母 【饮片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Miq.鳞茎的切片。 【饮片特征】为肾形、新月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直径1~3cm。外表面类白色至黄白色,未除尽外皮部分呈淡棕黄色至棕黄色,有的可见根的残基。切面类白色至淡棕黄色,粉性,边缘色较浅。气微,味苦。 4.川贝母 【饮片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1avayi Franch.鳞茎的切片。 【饮片特征】为类圆形、肾形、细条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直径0.3~2.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棕黄色,有的可见棕褐色基部和稍尖的顶端。切面类白色,粉性,有的可见中间微凹的长条形浅槽。质坚脆。气微,味微苦。 【鉴别要点】以上四种均为常用饮片,形态相似,均属单子叶植物,色白、粉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半夏、天南星为块茎,须根在上端围绕茎生长,显麻点状须根痕,半夏为类圆形,天南星为扁长肾形,两者大小也不同。浙贝母、川贝母为鳞叶,须根生长在下部鳞茎盘上,饮片弯曲明显,均含有生物碱而味苦。浙贝母片型较大,川贝母较小,有的一端尖。 5.人参 【饮片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根的切片。

系统辨识

系 统 辨 识 作 业 系统辨识作业: ?已知某系统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其测量噪声为有色噪声,分布未知。 现给出一个实验样本(如下表所示),求该系统模型。 说明: 可采用GLS ,ELS ,IV 等,要定阶,要比较仅用RLS 的计算结果 一、问题分析 在估计模型参数时需要已知模型的阶数,但是由于本系统模型阶数也是未知的,所以本系统需要先由输入/输出数据通过辩识得出系统的阶数。然后根据辨识的系统阶数再分析求解系统模型。 二、模型阶数的辨识 按照品质指标“残差平方总和”定阶,如高阶系统模型相应的系数为零,则可退化成相应的低阶系统即低阶模型可视为高阶模型的特例。理论上高阶模型的精度不低于低阶模型,但是考虑到计算机的舍入误差的影响,过高的阶数亦能引起模型精度的下降。一般说低阶模型描述粗糙,高阶模型精度高,但是代价亦大。根据逼近的观点,定阶往往是考虑多种因素的折衷。定阶一般是按照假设——检验的步骤进行的,检验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成分。 一般说来低阶模型描述粗糙,高阶模型精度高。残差平方总和J(n)是模型阶数的函数 在不同的模型阶数的假设下,参数估计得到的J(n)值亦不同。定阶的最简单办法是直接用J(n)。设模型阶数的“真值”为n 0 ,当n < n 0 时随着n 的增加,J(n)值将明显的下降;而当n ≥ n 0 时随着n 的增加,J(n)值变化将不显著。因此,由J(n)曲线随着n 的增加最后一次陡峭下降的n 值定做n 的估计值。用数理统计的检验方法,判断n 的增加使得J(n)值改善是否明显。 讨论如下 (1).当n=1时程序如下: clear u=zeros(100,1);%构造输入矩阵 z=zeros(100,1);%构造输出矩阵 u=[-0.93249 0.34935 0.76165 -0.9964 -0.38894 -0.12288 0.021565 -0.49555 -0.61624 -1.912 0.22207 -0.31231 -0.17866 -1.8356 -0.26472 1.7642 -1.0418 1.1146 -2.0856 0.8152 1.5094 -0.5822 0.61097 0.35521 2.5907 1.5843 -0.9603 -0.27341 0.39947 0.17493 -1.7451 0.8112 1.2645 1.5682 0.63959 -0.47757 0.99697 0.058774 -0.16174 -1.2928 -0.04722 0.73182 -0.19644 0.091783 -1.1908 -0.90716 0.85388 0.33836 0.74074 0.54181 0.15676 -0.50569 -0.17521 1.3255 -2.488 0.50261 -1.1533 0.36407 0.65283 -0.05983 ∑=-=N k T K k y n J 12 ) )(()(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