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说课讲解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冀教版)一、常见的建筑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房屋的变化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学生回答。
(房屋)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
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前言本文档为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的优质教案。
教案的编写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目录1. 单元一:植物的生活与繁衍- 课时一:种子的发芽- 课时二:植物的生活方式- 课时三:花的结构与繁殖- 课时四:植物的繁殖方式2. 单元二:动物的生活与繁衍- 课时一:动物的生长发育- 课时二:动物的生活方式- 课时三:动物的繁殖方式- 课时四:人类的生命起源3. 单元三:天地人和环境- 课时一: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课时二:地图的使用与环保- 课时三: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课时四:资源的开采与保护教案示例单元一:植物的生活与繁衍课时一:种子的发芽-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 教学准备:干净的花盆、种子、土壤、水、放大镜等。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
2. 活动一:观察实验。
学生选取一种种子,将其种在花盆中,并适量浇水。
3. 活动二:观察记录。
学生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4. 结束: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 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设计更多观察实验,探究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单元二:动物的生活与繁衍课时一:动物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 教学准备:小鱼缸、鱼苗、饲料、笔记本等。
-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阶段的鱼苗,引发学生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兴趣。
2. 活动一:观察实验。
学生将鱼苗放入小鱼缸中,并提供适量的饲料。
3. 活动二:观察记录。
学生每天观察鱼苗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在笔记本中。
4. 结束: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讨论。
- 教学延伸:学生可自行设计更多观察实验,探究不同条件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单元三:天地人和环境课时一:天气的变化和影响-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天气的变化和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3最新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
册教案
目录
1. 课时1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2. 课时2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3. 课时3 教案
- 主题:xxxx
- 研究目标:xxxx
- 教学步骤:xxxx
...
课程简介
本册教案是针对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
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案按照每个课
时进行安排,包含教学主题、研究目标和详细的教学步骤。
使用说明
- 所有教案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编写,确保学生能够容易理解
和掌握课程内容。
- 教案的设计遵循简单策略,没有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引用未经
确认的内容。
- 学生应按照课时顺序使用教案,确保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教案可供教师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
版权声明
本教案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传播。
教案中引用的内容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作者进行修改或删除。
最新冀教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巧妙的结构》公开课说课稿

《巧妙的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巧妙的结构》,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材料,说教学流程五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巧妙的结构》是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中的第二课。
(二)、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房屋的产生、外形和功能、结构与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房屋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建筑物中力与结构的关系。
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活动2“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更多的结构,分析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界包括生命世界中某些结构的奇美,并进一步联想到建筑物的结构与自然事物的相似之处。
(三)、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科学阅读的方法,对建筑物的结构有比较正确的认识;2、能提出对古建筑物长期存在原因的猜想;3、能从结构角度分析并推理出增强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通过观察各种自然事物的巧妙结构,体会其中之美,进而产生更深入探究的愿望。
科学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自然事物和建筑物的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自然结构的相似之处。
2、能对仿生建筑产生兴趣并大胆设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建筑物承受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能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物体的结构与受力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对《常见的建筑》一课的学习已经对建筑物的产生和发展,结构与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了不同风格的特色房屋。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常见的建筑一、目的要求: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4、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5、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6、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二、教学重点1、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2、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四、教学过程:1、导入:A、谈谈自己家乡的建筑物。
B、谈谈自己所见所闻——建筑物情况。
2、学习新课:▲房屋的变化A、活动目标:1、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2、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3、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B、活动过程:1、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
教师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找到了能够遮风避雨的山洞作为自己的房屋.你知道从天然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吗?引起房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或上网来获取资料。
再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2、学生围绕上面的问题独立获取信息。
教师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可以围绕上面的问题,阅读课文中的资料。
(2)选择适合探究题目的网址和书籍以搜集资料:参考网址:中国建筑万维网.(3)将得到的信息,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中。
(4)利用第4记录表格,有重点地列举出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如天然山洞、树巢、可以动的草棚或兽皮帐篷、土屋、砖瓦民居、故宫、白金汉宫、美国白宫、纽约的玻璃大厦、摩天大楼等,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主要材料、主要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第一篇: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圆柱的认识》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一、说教材(一)今天我讲的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这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主要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圆柱侧面展开图及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问题打基础。
(二)依据新课标理念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学具准备:带商标纸的圆柱体、剪刀、直尺。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法“师之教,贵在得法。
”本课我采用“激趣-操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合作、操作、发现、讨论、实践。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对圆柱得以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我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课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形状,然后利用课件让同学们在几种不同立体图形中找出圆柱体,最后又让同学们说出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柱,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圆柱。
课题: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科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要求。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人类和自然- 主题: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研究自然界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
- 研究内容:- 自然界的四季变化- 自然界的生态环境- 自然界的节气变化- 居住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研究目标:- 能够观察和描述自然界的四季变化- 能够了解并保护生态环境- 能够掌握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规律- 能够了解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2. 第二单元:人类的营养和食品- 主题:了解人类的营养需求和食品的分类及选择原则。
- 研究内容:- 人体的各种营养素需求- 食物的分类及其营养价值- 食品选择的原则- 饮食均衡的重要性- 研究目标:- 能够了解人体各种营养素的作用和需求量- 能够认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能够根据食品的原则进行科学的食品选择- 能够意识到保持饮食均衡对健康的重要性3. 第三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主题: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 研究内容:-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物质的变化过程- 物质的溶解和混合- 物质的分解和合成- 研究目标:- 能够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能够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 能够观察和探究物质的溶解和混合现象- 能够了解和实验物质的分解和合成过程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观察和实践探究研究内容。
-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和演示展示科学原理和现象,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故事讲解法: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2. 期中考试:根据研究内容设置合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
3. 活动评价:根据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录音设备和多媒体设备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人类和自然(4周)2. 第二单元:人类的营养和食品(3周)3. 第三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3周)以上为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与折射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以及折射现象。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
2.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1. 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光的传播和折射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2. 实验器材:光线、平面镜、直尺、小容器、水。
3. 图片或视频资料: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过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吗?能举例说明吗?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3. 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光线在折射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实验一:利用平面镜观察光的反射传播。
a. 将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并将一束光照射到镜子上。
b. 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和反射方向,并记录实验结果。
c. 提问:光线为什么会发生反射?反射的规律是什么?2. 实验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a. 将小容器装满水,将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
b. 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方向和折射角度,并记录实验结果。
c. 提问:光线为什么会发生折射?折射的规律是什么?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2. 提问:为什么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请举例说明。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光的传播和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提出一个与光的传播和折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解答。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探究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六年级科学实验实验1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现象: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实验2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两张相同的16开白纸、小圆铁数个。
实验目的:验证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比空心纸棍抗弯曲能力强。
实验步骤:1、用一张16开白纸卷成一个空心纸棍。
2、再用另一张16开的白纸卷成一个与空心纸棍直径相同的纸棍,把里面塞满小纸条,使它变成一个实心纸棍。
3、先在空心纸棍上悬挂小圆铁,依次增加,直到纸棍不能承受为止,看最多能悬挂几个。
4、再在实心纸棍上悬挂小圆铁,同样依次增加小圆铁,直到纸棍不能承受为止,看最多能悬挂几个。
实验现象:实心纸棍上悬挂的小圆铁多。
实验结论:直径相同的实心物体和空心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实心物体较空心物体能力强。
实验3实验名称: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木棒(或小塑料棒)6根、橡皮筋4根。
实验目的:证明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实验步骤:1、用4根小木棒和四根橡皮筋捆扎成一个四边形,扎成后用手拉一拉四边形,试一试它的稳固性如何。
2、把四边形的其中一对对角用一根较长的小木棒连接起来,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时再用手拉一拉这个四边形,试一试此时四边形的稳固性如何。
3、把四边形的另一对对角用另一根较长的小木棒连接起来,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时再用手拉一拉这个四边形,试一试此时四边形的稳固性如何。
实验现象:用2根较长的木棒和2根橡皮筋把四边形的两对对角固定住时,四边形的稳定性最强。
实验结论: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实验4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实验材料:几张16开白纸、一本重0.5千克的16开图书、胶条实验目的:探究哪种形状的纸能把重0.5千克的图书支起10厘米的高度,并且用的纸最少实验步骤:1、先把16开的白纸剪成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卷成圆柱体,此时把重0.5千克的图书放上面,看是否能撑起。
2、依次用16开的白纸剪成长和宽分别为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10厘米、6厘米,10厘米、5厘米、10厘米、4厘米五种规格的长方形纸,并把它们分别卷成五个不同的圆柱形。
3、分别用五个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支撑重0.5千克的图书,看是否能撑起。
实验现象:能撑起重0.5千克图书的纸最少是长10厘米宽5厘米的纸。
实验结论:能撑起重0.5千克的16开图书所用的白纸最少是长10厘米、宽5厘米的白纸。
实验5实验名称:制作“建筑物”实验材料:卡纸数张,剪刀,尺子,不干胶。
实验步骤:1、剪取长和宽分别为:20厘米,6厘米;14厘米,6厘米;8厘米,4厘米三种规格的长方形卡纸.2、用三块20厘米×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组成三棱体,在虚线切口处插入8厘米×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把3块14厘米×6厘米的纸片分别撑在主体的侧面,做成一个基本单元。
3 、将若干个基本单元插接在一起。
☆实验6☆实验名称:观察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一架,各种动植物的细胞装片实验目的:让学生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的形状,同时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大约放在距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 、把所要观察的细胞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表皮。
实验结论:画出或描述出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7☆实验名称:制作消化道模型实验材料:纸、橡皮泥、胶水、剪刀、裁纸刀、笔、尺子头的吸管、带刻度的标记纸条。
实验目的:了解消化道功能实验步骤:1、选择适当的材料(如纸、橡皮泥),制作消化道模型。
(成人的小肠6米左右,大肠1.5米左右)2、用报纸剪出自己的躯干部的轮廓,大致标出腹部的范围,将制作成型的消化器官固定在身体轮廓的恰当位置,并把各种消化器官看、连接起来,组成人体的消化道。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肝脏和胰腺。
☆实验8☆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实验材料:水槽、较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胶皮管或带弯头的吸管、带刻度的标记纸条。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方法自己测量肺活量。
实验步骤:1、选一个尽可能大的透明瓶子作为测量瓶,将胶条垂直贴在纸上。
2、用200毫升的烧杯向测量瓶中加水。
每200毫升在胶条上做一个刻度标记。
3、找一个大水槽,向水槽中加入3/4容量的水。
4、将装满水的测量瓶倒扣在水槽中,不让瓶中的水流出来。
5、深吸一口气,然后通过胶皮管或塑料管用力向倒置的测量瓶中呼出,呼气过程中不要停顿。
呼气完成时,迅速封住管口,记录瓶中气体的容量,这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肺活量不同的原因有,不同同学的肺功能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程度不同,也有可能测量时操作不够准确造成的差异。
☆实验9☆实验名称:制作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步骤、体验呼吸实验材料:2升塑料瓶子、气球、橡胶皮膜、胶带实验目的: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实验步骤:1.制作模型:瓶子去底;底部蒙上橡胶皮膜,用胶带固定;瓶嘴套入一个气球。
2.对着瓶嘴的气球吹起,观察变化。
3.瓶子模拟胸腔、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
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实验现象:实验中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说明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膈肌向下移;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膈肌向上移。
实验10实验名称:制作肺的模型实验材料:细线、气球2支、橡皮筋、剪刀、圆珠笔管、橡皮泥、塑料瓶。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人体是怎样呼吸的。
实验步骤:1、先把塑料瓶的瓶盖拧开,底部再剪空。
2、把气球套在圆珠笔管的一头上,防止漏气,再用橡皮筋牢牢固定。
3、把它们塞进瓶中,有气球的那一头放在瓶中。
4、在瓶口沾上橡皮泥,把圆珠笔管固定住。
5、再拿一只气球,减去一半,剩下有嘴儿的那一半气球。
6、把此气球套在瓶子底部,用细线固定住。
7、在气球的吹嘴儿那里绑上一段细线,做好了有两种方法:a吹圆珠笔管,让气球鼓起来。
b往下拉瓶子底部的带吹嘴儿的气球的吹嘴儿上的线,让气球震动。
实验11实验名称:测量心率实验材料:胶管、漏斗、秒表、网球(较硬的皮球)实验目的:能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听诊器测出自己和同学的心率,让学生体会到脉搏的频率与心率是完全一致的,能体验出心脏工作的“辛苦”。
实验步骤:1、把胶管的两端分别装上漏斗,简易的听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诊器就做成了。
2、把漏斗的一端放在自己或同学心脏的部位,漏斗的另一端放在耳边。
3、用秒表计算出自己或同学在一分钟内心跳的次数,连续三次,取平均值,便是自己或同学的心率了。
4、用秒表再计算一下自己脉搏在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看看是否与自己心跳的次数相一致。
5、用力握住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体会手的感觉,同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心脏每时每刻都在这样“辛苦”地工作。
实验结论:心跳的快慢与运动剧烈程度有关,运动越剧烈心跳越快。
实验12实验名称: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实验材料:秒表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运动是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之一。
实验步骤: 1、先在室内用秒表测出自己平静状态下心跳的次数。
2、在室外测出慢走1分钟后的心跳的次数。
3、在室外再测出慢跑1 分钟后心跳的次数。
4、最后再测出跳绳1分钟后心跳的次数。
5、比较一下这几次心跳的次数。
实验现象:数字一次比一次大。
实验结论:运动的越剧烈,心跳的次数越大。
实验13实验名称:观察池塘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1套实验目的: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使学生了解池塘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能写出或画出生物间的食物网,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实验步骤:1、观看池塘的多媒体图片。
2、让学生找出池塘里有哪些生物。
3、写出这些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4、找出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
5、学生自己分析出池塘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6、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的概念。
实验14实验名称:分析生态系统实验材料:记录用纸、笔、表格、塑料袋、细绳、皮尺或卷尺、小夹子、洗干净的玻璃广口瓶或罐头瓶、温度计。
实验目的:能根据自己选取的某个区域正确记录统计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数量,能根据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最后能主动将研究用过的动物放回大自然中。
实验步骤:1、选点观察2、取样记录3、统计整理4、展示结果实验15实验名称:制作“生态瓶”实验材料:有盖的2升以上的广口瓶、活的小鱼或小虾两条、田螺两个、水草两棵、洗净的沙砾、河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探究池塘生态的平衡。
实验步骤:1、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在瓶子中放入3厘米厚的沙砾,再将河水倒入瓶中至离瓶口6厘米左右。
2、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拧紧瓶盖,并在瓶子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3、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在不直接被阳光晒的窗台上,或有其他光源照射的地方。
4、在一周内,每天观察自制的生态瓶,将 实验现象:会看到田螺在吃水草,水草的叶子上在有阳光的时候会冒泡(放出的氧气)实验结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实验16☆实验名称:自制望远镜实验材料:2片透镜、2张硬纸片、剪刀、胶带。
实验目的:能按要求自己独立制作一个望远镜,并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实验步骤:1、用硬纸片制作两个纸筒,使其中一个纸筒刚好套在另一个纸筒内,并能在其中自由滑动。
2、将两片透镜分别固定在两个纸筒上。
3、将安装好透镜的两个纸筒插合在一起,就制成了自己的望远镜。
4、用眼睛靠近纸筒的一端,观察远处的物体,滑动纸筒,直到物体清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