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生论诗书》原文、注释和译文

合集下载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译文白居易《李陵论》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原文:《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

”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

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

”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

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

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

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

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译文:《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宋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闻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欲把亲恩报,亲恩即是天。

古来多孝子,勉力学前贤。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宋朝汪洙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后学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天子重英豪-——论读书尔知读书之乐欤?凡好之者皆言其乐。

何也?盖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古来士子莫不以书为进身之阶,以求变布衣为缙绅。

吾之论,虽不中,亦不远矣。

昔者,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有车胤“凿壁偷光”,至今为勉励学者之语,然,苏、车不如此不足以求显达,自励而已矣,其乐否?吾不知,只知车尘马足贵者趣耳。

大清乾隆朝名相刘墉,严饬子孙不得读书,以断后人读书取仕之念,可谓明读书之苦乐悲相依也。

其言虽不足论,侪辈亦非之,然其时不可不赞其苦心。

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论诗原文及翻译赏析论诗此为清代学者赵翼的组诗名,这组诗为七言绝句,借议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一些观点。

是诗人为批驳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诗必称古”“厚古薄今”的观点而创作的,今天店铺收集整理论诗全文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论诗五首清代:赵翼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即使能预支五百年的新意作,到了一千年又觉得陈旧了。

其二李白和杜甫的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但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其三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

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

注释李杜:指李白、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

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

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

艺苑:艺坛,艺术领域。

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

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赏析其二第一、二句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李生善论学者文言文翻译

李生善论学者文言文翻译

李生善论学者文言文翻译
李生善论学者:李生善于谈论做学问的人。

这句话出自《李生论善学者》,原文为: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生虽然爱好学习但方法不对,因此没有什么进步,他的朋友李生劝他要多向别人请教,王生听后很生气。

后来李生又耐心地向他讲道理,告诉他学习应当不耻下问,王生这才醒悟过来,最终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向别人请教,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和译文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和译文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和译文李生在文中讨论了善于学习的方法,特别强调了不耻下问和择善而从的重要性。

原文如下: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于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点并去学习,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一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了。

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区别于善于学习的区别。

这段文字通过王生的学习态度和李生的劝导过程,展现了善学者的特征,即不仅能记住老师的教诲,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思考,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孔子提倡的“学习而不思则罔”的理念。

李生的劝导也反映了他对王生学习态度的不满,以及对真正善于学习者应有行为的期待。

第一节 《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一节 《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一节《与李空同论诗书》
第一节《与李空同论诗书》
前七子的复古主义
“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弘治年间是他们相聚倡和最盛的时期。

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

对国运危机的敏锐感受、对官场腐败和士风苟且的现状的深刻不满,都促使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取一种挑战的姿态。

他们在文学方面矫枉过正的偏激态度,同样也反映了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状态的强烈不满。

何景明曾与李梦阳就文学复古的问题发生争论,彼此书信往复,各执己见。

大致说来,在提倡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李氏并无太大分歧,有些言论同样很偏激,如《杂言十首》所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不过,何景明不像李梦阳那样主张“尺寸古法”,而提出“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之说,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

这种分歧的产生,盖与二人美学趣尚不同有关。

何景明的创作风貌,更多地趋向于俊逸秀丽,所以一味据守“古法”,追仿古人的“格调”,是他不能接受的。

前七子的文学活动使人知道,在“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传统的、优秀的古代文学,提倡读古书,增长知识学问,开扩心胸眼界,对打击“台阁体”“单缓冗沓,千篇一律”的文风,扫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文言文翻译李氏之友

文言文翻译李氏之友

昔者,有李氏者,才德兼备,声名远播。

时人仰慕,竞相结交。

李氏虽贤,不喜浮华,唯求真友,故其友皆贤达之士。

李氏之友,各有特长,相得益彰。

首推张生,博学多才,贯通古今,尤擅诗文。

每与李氏论道,皆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

张生之友,亦非等闲之辈,有程生者,性格豁达,志向高远,乐善好施,颇有仁者之风。

程生与李氏相交,情同手足,共度风雨。

又有王生,才情横溢,书法精湛,画作亦妙。

王生与李氏相交,以文会友,共赏墨宝。

李氏常赞王生:“笔走龙蛇,墨香四溢,真乃人中龙凤也。

”王生亦以李氏为知己,彼此相知,情谊深厚。

此外,尚有赵生、李生等,皆才德兼备,与李氏相知相惜。

赵生,豪放不羁,喜交友,善骑射,乃一介武夫,却颇有文人之风。

李生,温文尔雅,才思敏捷,善辩辞令,乃一介儒生,却颇有豪杰之气。

李氏之友,虽各有所长,然皆以诚相待,情同手足。

李氏与友共度时光,谈笑风生,诗酒逍遥。

李氏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李氏与友,常相聚于书房,品茗论道,论诗论文。

李氏曰:“学问之道,贵在精而不在多。

博学而不笃,则杂而无所成。

”友人们闻言,皆感叹不已。

一日,李氏设宴款待诸友,席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酒酣耳热之际,李氏举杯邀友:“人生几何,当尽情欢。

愿吾辈共勉,不负韶华,共创美好未来。

”诸友亦纷纷举杯,共祝李氏福寿安康,事业有成。

李氏与友,情谊深厚,共度时光,如同一家人。

李氏之友,实乃世间难得之宝。

岁月如梭,李氏与友共度数载,彼此牵挂。

然世事无常,友人渐行渐远。

李氏心中虽有不舍,但深知人生无常,唯有珍惜当下,方不负此生。

李氏之友,虽散落四方,然心中仍存挂念。

李氏亦时常忆起与友共度之时光,感慨万分。

李氏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虽各奔前程,然友谊长存,情谊不渝。

”岁月流转,李氏年事已高,然仍保持着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李氏之友,亦时刻怀念这位良师益友。

李氏与友,虽离别多年,然情谊如初,成为世间永恒的佳话。

今人读李氏之友,当深思友情之可贵,珍惜眼前人。

李革文言文翻译题

李革文言文翻译题

原文:李革,字元化,号静斋,山东历城人。

明末清初之际,世道多艰,革虽布衣,志存高远。

弱冠之年,已通经史,尤精于《春秋》三传。

尝游历燕赵,访求古贤,结交名士,博采众长,遂成一代宗师。

革少时家贫,刻苦自励,勤奋好学。

一日,遇一书生,谈诗论赋,意气风发。

革曰:“吾欲求友,愿与子共勉。

”书生应允,二人遂结为金兰之交。

自此,革与书生砥砺学问,相互切磋,日益精进。

革尝作《咏史》诗,以抒怀古之情。

诗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又作《赠友》诗,以示劝勉之意。

诗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其诗词之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革工于书法,尤善草书。

一日,有客来访,见革挥毫泼墨,顷刻而成一幅佳作。

客问:“君之书法,何人传授?”革答:“吾自幼好学,无师自通。

”客赞曰:“君之才学,实为罕见。

”革亦善绘画,山水花鸟,无不精妙。

一日,友人邀革共赏一幅名画,革曰:“吾亦能画,愿与子一较高下。

”友人笑而允之。

革遂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

友人览后,叹曰:“君之画艺,实为非凡。

”革虽为布衣,然其才学品德,令人敬佩。

一日,有官至革家,欲荐其为官。

革辞曰:“吾性喜闲逸,不愿为官。

”官曰:“君之才学,可为国家栋梁之材。

”革答:“吾志在山水之间,不愿拘束于世俗。

”官闻言,感慨不已。

李革一生,勤奋好学,砥砺品行,博采众长,成就非凡。

其诗词、书法、绘画,均为一代宗师。

后世学者,皆以李革为楷模,传承其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翻译:李革,字元化,号静斋,山东历城人。

在明末清初这个世道多难的时期,李革虽然只是一个平民,但他的志向却非常高远。

在他弱冠之年,就已经通晓经史,尤其精通《春秋》三传。

他曾游历燕赵之地,拜访古代贤人,结交名士,广泛吸收各种长处,从而成为一代宗师。

李革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刻苦自励,勤奋好学。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书生,两人谈论诗词歌赋,意气风发。

李革说:“我想结交朋友,愿意与你共同勉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便于对比阅读,本文将原文分成几部分,加以注释和翻译,并在原文中将部分字注音。

《与李生论诗书》原文、注释和译文
原文及注释(一)
文之难,而诗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 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1。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xī),非不酸也, 止于酸而已; 若鹾(cuó),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2。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jù chuò)者,知其咸酸之外,醇(chún)美有所乏耳3。

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
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淳蓄、温雅,皆在其间矣4。

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5。

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shěn)其下者耶!6王右丞、韦苏州澄澹(chéng dàn)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qiú jǔ)哉7?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něi),大抵附于蹇涩(jiǎn sè),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8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9。

1.味:韵味,与后面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思相同。

司空图认为只有懂
得味在于咸酸之外,才能真正得诗中三昧。

评论诗歌也是如此。

愚:谦辞,用于自称。

2.江岭:长江与五岭(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之间的地区为江岭。

醯:
醋。

鹾:盐。

3.华之人:指陕西华山一带的人,泛指中原地区的人。

遽:遂, 就。

辍:停止, 引
申为足够的意思。

醇美:指纯正甜美的味道。

4.贯:用绳子穿连成串,引申为包含,包括。

六义:诗经中的风、雅、颂、赋、
比、兴。

5.格:指作品的思想意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醇厚的情味。

6.矧:况且,何况。

7.王右丞:即王维,曾官至尚书右丞。

韦苏州:即韦应物,因任苏州刺史。

澄澹:
形容水面深广,也指清静淡泊。

遒举:强劲超逸。

8.贾浪仙:贾岛(779—843), 字浪仙,范阳人,中唐后期诗人。

馁:饥饿,引申
为空虚,不充实。

蹇涩:生涩,不流畅。

体:即上文所提到的“格”。

不备:欠缺。

9.浮:浮浅,肤浅。

远:指诗的境界深远或意蕴深厚。

韵:指诗的语言。

译文
论文很难,论诗更难。

古往今来用了很多比喻的说法,而我认为先要能辨别诗的韵味后才可以论诗。

长江、五岭以南,大凡足以用来适合口味的调料,像醋,不是不酸,仅仅是酸而已;像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罢了。

中原人用它们来调味佐餐就足够了,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

那些江岭以南的人,习惯了那种口味而不加以辨别美味与否,这种做法适宜吗?
诗所包括的“六义”,将讽谕、抑扬、蕴蓄、温雅等都蕴含其中了。

然而直接抒写心中所得,使自己的格调独特奇异。

前辈中的诗集中,也不特别擅长于此,何况那些水平在他们以下的人呢!王维、韦应物的诗清淡深远、精巧细致,自成一种风格, 难道不是和笔力遒劲的作品一样,各擅其美,两不相妨吗?贾岛的作品确实有警句,但就全篇看,内容却非常空乏,大概是靠雕琢艰涩的句子,才能表现出他的才干来。

这也是诗的格调欠缺的缘故,何况水平在他之下的人呢?噫!诗歌所描述的眼前形象真切鲜明而不流于肤浅,诗的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然后才可以谈到文字以外的余韵了。

原文及注释(二)
愚幼常自负,既久而逾觉缺然10,然亦有深造自得者。

如早春则有“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

又“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

又“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聊”
11。

得于山中,则有“坡暖冬抽笋,松凉夏健人”。

又“川明虹照雨,树密鸟冲人”12。

得于江南,则有“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

又“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又“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13。

得于塞下,则有“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14。

得于丧乱,则有“骅骝(huá liú)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又“鲸鲵入海涸,魑魅(chī mèi)棘林幽”15。

得于道宫,则有“棋声花院闭,幡(fān)影石幢(chuáng)高”16。

得于夏景,则有“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17。

得于佛寺,则有“松日明金象,苔龛(kān)响木鱼”。

又“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18。

得于郊园,则有“远陂(bēi)春早渗,犹有水禽飞”19。

得于乐府,则有“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20。

得于寂寥(jìliáo),则有“孤萤出荒地,落叶穿破屋”21。

得于惬适(qiè shì),则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22。

虽庶几(shùjī)不滨于浅涸, 亦未废作者之讥诃(hē)也23。

10.缺然:欠缺,不足
11.草嫩侵沙短:见司空图诗《早春》。

人家寒食月:全篇已佚,原注上句云: “隔
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

雨微吟足思:见其诗《下方》。

12.坡暖冬抽笋:见其诗《下方》。

川明虹照雨:见其诗《华下送文浦》。

13.戍鼓和潮暗:见其诗《寄永嘉崔道融》。

曲塘春尽雨:见其诗《江行》。


短猿悲减:全篇已佚。

14.马色经寒惨:见其诗《塞上》。

15.骅骝思故第:全篇已佚。

骅骝:骏马。

鲸鲵入海涸:全篇已佚。

魑魅:神话
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

16.棋声花院闭:全篇已佚。

幡: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

泛指旗帜。

17.地凉清鹤梦:全篇已佚。

18.松日明金象:见其诗《上陌梯寺怀旧僧》。

解吟僧亦俗:见其诗《僧舍贻友》。

19.远陂春早渗:见其诗《独望》。

陂:池塘。

20.晚妆留拜月:全篇已佚。

21.孤萤出荒地:见其诗《秋思》。

22.惬适:闲适,舒服。

客来当意惬:见其诗《长安赠王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