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将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此共识。
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钾的食物、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入、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维生素E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似乎没有明确的关系。
-亚麻酸、油酸、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和植物甾醇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风险,与硬脂酸没有关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关于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文件撰写规范的建议(2019年6月14号常委会讨论稿)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旨是在针对特定临床情况系统制定的、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或推荐建议,是循证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制定和推广临床指南共识,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
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临床实践指南共识制定普遍存在方法学不规范、过程不透明、程序不合规及利益冲突不声明等问题,为了规范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建议等的制定和撰写、提高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推出了“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撰写规范的建议”。
近年,国际上指南共识制定程序不断规范完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现已成为制定指南的趋势,为了更加规范的制定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保证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且适应我国国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常委会专家研讨后决定对“心血管疾病指南或专家共识制定及撰写规范的建议”进行更新如下:一、心血管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立项备案流程(即批准流程)(1)以学组为单位形成指南/共识的立项计划,各学组根据临床实践发展需要可随时通过填写申请表(附件1)向分会办公室提交拟撰写(或更新)指南/共识的立项申请;对涉及跨学组或暂未设立学组的疾病、综合征或专业的指南共识,可由该领域3~5位专家倡议,再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如一致认为行业学术发展有需要,可指定一个或多个学组共同立项;(2)各学组上报立项申请后,首先由分管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或其指定的3~4位专家对该申请进行初步检索、审核和评价,以便初步决定是否立项;之后提交CSC常委会,经统筹商定、集体讨论决定是否批准立项;批准立项原则:①为确保质量及尽快发表推广,同一学组有3个正在撰写中的指南/共识,不再批准新的立项申请(联合撰写的指南共识除外);②立项后超过2年仍未发表的,建议重新申请;③内容相近的项目,经过协商讨论后,合并为一个共同完成的项目;④优先批准临床重要或亟需项目;⑤学术委员会每半年审批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随时启动。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50页PPT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Hale Waihona Puke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

心血筐疾病与认知障碍申国专家共识2023(最全版)随着社会者龄化的进展,痴呆与认知障碍患病率逐军增高。
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总患病率为6.0%,约高1507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 )的患病率为15.5%,约再3877万MCI患者[1 ]。
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及经济负担,中国2015年痴呆的直接相同接治疗费用己超过1万亿元[2 ]。
心血筐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同样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1 ]。
值得重视的是,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常同时合并心血筐疾病,心血筐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MCI向痴呆转化育着极真重要的意义。
为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认识与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撰写本共识。
本共识惯据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相关临床诊治应用的合理性、是否高临床获益的证据等给予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高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和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3种不同等级的推荐。
认知障碍的定义认知是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理解、定向、判断、计算、语言、视空间、分析及解决问题等能力。
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3 ]。
认知障碍分为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MCI相痴呆3种类型。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感觉、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而客观的冲经心理测试结果在正常范围内的状态。
主动对SCD 进行阜期干预,对于延缓病程、预防痴呆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MCI是指记忆力或真他认知功能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且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非致死性心梗
14741
1.82(1.64–2.03)
37(19–51)
卒中亚型
缺血性卒中
3799
2.27(1.95–2.65)
1(0–20)
出血性卒中
1183
1.56(1.19–2.05)
0(0–26)
未分类的卒中
4973
1.84(1.59–2.13)
33(12–48)
其他血管死亡
3826
1.73(1.51–1.98)
0(0–26)
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心血管风险高危/很高危人群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019(001):1-44.
RF=危险因素;TOD=靶器官损害;CKD(mmHg)
健康中国行动
厚德 博爱 敬业 尚廉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logo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患病人群基数庞大
糖尿病: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目前我国 大陆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
高血压: 患病率持续上升,估计我国 ≥18岁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啊
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2/3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高
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对心血管风险的增加更明显
Chobanian AV et al. JAMA. 2003;289:2560-2572.心脑血管病治.2019,19(1) 1-44
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加倍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亚洲人群心脑血管风险增加更明显
I-IGT,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T2DM,2型糖尿病;CVD,心血管疾病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CGP专家共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双心医学(p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
双心医学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强调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改善的同时,关注精神心理状态对躯体的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患者预后、治疗效果和疾病转归。
为完善并提高我国双心医学诊治能力,加强早期识别、早期筛查、规范诊治、合理用药和及时转诊管理,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医疗服务能力。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组织专家查阅文献、开展研讨,基于《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和《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结合分级诊疗的卫生政策,制定了《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双心门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开展双心门诊医疗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不断健全我国双心医疗服务体系,为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适宜的门诊诊疗服务,提高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的识别率和治疗率,降低误诊、误治率,从而改善双心障碍和双心疾病患者的预后,并有效降低患者家庭和国家医疗负担。
1.建设双心门诊的意义大量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现有数据显示,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患者中31.18%存在抑郁状态,30.46%存在焦虑状态,其中轻中度抑郁状态和轻中度焦虑状态分别占比30.30%和27.62%。
轻中度焦虑状态、轻中度抑郁状态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因此心血管内科医生需担负起鉴别诊断、对症治疗和发起联络会诊的首诊责任。
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提供规范诊治的场所,以提高诊治效率。
2.双心门诊设置2.1双心门诊组织架构双心门诊原则上由双心专业医师、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护师组成,有条件的可以增加精神心理专科医师及康复师。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IMPACT 芬兰,1982-97
危险因素
其它
2020/11/3
N Engl J Med 2007;356:2388-98
冠心病死亡减少(%)
4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一级预防
ACC/AHA 1997 1997年ACC/AHA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
ACC/ASA2006 2006年ACC/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2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20/11/3
21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2020/11/3
WHO2006和ESC2007
2006年WHO和2007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均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2020/11/3
5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
高血压 吸烟 1.6亿 3.5亿
被动吸 血脂
烟
异常
5.4亿 1.6亿
糖尿病 肥胖 超重 4000万 6000万 2亿
2002《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
2020/11/3
1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2023版《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心理支持
03
提供术后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利于心血
管的康复。
长期随访与复发预防
1 2 3
定期随访
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血管检 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
健康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复 发风险。
血糖控制
围手术期应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减少术后感染、 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术前评估
糖尿病患者术前应评估其心血管功能,以及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 影响,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和麻醉方案。
术后管理
术后应密切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管理
心血管疾病的术中管理
01
02
03
麻醉管理
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减 少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 术中心血管稳定。
血液动力学监测
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 学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出现的心血管事件。
药物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 理应用心血管药物,保护 心脏功能,减少手术风险 。
心血管疾病的术后管理
心血管监测:术后持续监测患者的心 血管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 症。
药物预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预防术 中血栓形成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术后心血管疾病的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
01
在手术后尽早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床边活动,促进血液循
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脏康复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有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一、国外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目前得到的白种人相关研究结果,一般都具有“2/3”现象。
欧洲心脏调查(糖尿病和心脏)结果于2004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上公布。
研究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共4961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2107例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急诊入院后接受调查,2854例病情稳定而择期接受调查。
除已知糖尿病患者(n=1524)外,其余均采用空腹血糖(FPG)检测,其中1920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
研究结果于2004年11月正式发表在EurHeartJ上1。
研究结果表明,高达“2/3”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包括糖调节受损(IGR)或糖尿病,图1];如果单检测空腹血糖(FPG),会漏诊“2/3”的高血糖人群。
图1 欧洲心脏调查中的血糖分布情况1在2005ESC年会上,再次发布了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分析结果。
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正常FPG的诊断切点由6.1 mmol/L下调到5.6 mmol/L。
这样,有关FPG的诊断切点就存在1997年6.1 mmol/L和2003年5.6mmol/L两个标准。
欧洲心脏调查分别采用FPG 6.1 mmol/L和5.6mmol/L作为FPG诊断切点,对数据进行再分析。
结果显示,采用FPG 水平6.1mmol/L作为诊断切点,则漏诊64%的高血糖;如果采用FPG水平5.6mmol/L作为诊断切点,还漏诊48%的高血糖。
这表明,即使FPG诊断切点作了调整,仍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提高诊断高血糖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认为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监测出的高血糖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
然而,2002年发表的GAMI研究首次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2/3的确存在糖代谢异常。
在GAMI研究(Glucose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OGTT检测。
结果表明,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的规律(分别占总人数的67%、66%和65%,图2)2。
这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诊断的高血糖,有相当比例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由于应激状态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
图2 GAMI研究中,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2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NA VIGATOR(Nateglinide and Valsarta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outcomes research)研究3于43,509例心血管高危人群中进行OGTT检测,合并高血糖(IGR和糖尿病)的人群约占总人数的“2/3”(62.5%)(图3);在9125例合并任一心血管疾病、6641例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史、2,830例接受过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496例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史、496例因周围血管疾病接受血管重建治疗或截肢、1047例合并卒中病史、31,047例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有高血糖(IGR和糖尿病)者分别占总人数的65.8%、65.9%、68.7%、63.4%、63.4%、67.9%、61.6%,均大致符合“2/3”的规律。
值得指出的是,NA VIGATOR研究中,纳入了一部分中国病例。
图3 NA VIGATOR研究中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糖代谢情况3二、国内研究提示,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80%2005年6月1日至8月31日,由胡大一、方圻和潘长玉等教授牵头的中国心脏调查研究指导委员会在我国7城市、52家医院进行了中国心脏调查研究,以了解在中国中心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专科住院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情况4。
共入组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3513例,入选标准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衰。
对这些患者糖代谢状况的分析提示,在所有入组患者(n=3513)中,高血糖人群(包括糖尿病和IGR)的比例约为80%,其中糖尿病为52.9%(1859例:既往已诊断1153例,此次调查新诊断706例),IGR为20.36%(926例,除1例外均为新诊断)。
除既往已明确高血糖诊断和本次入院空腹血糖水平≥8.0mmol/L(两次)的患者外,共有2263例患者接受了OGTT试验。
对这些患者的数据分析表明,如果单纯检测空腹血糖(以5.6mmol/L为切点),将漏诊80%的糖尿病患者和70%的IGR个体(图4)。
图4 单纯检测FPG,将漏诊约80%的糖尿病和70%的IGR患者4 总结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即使在欧洲发达国家,高血糖的诊断还很不充分,存在大量漏诊现象。
而在中国,冠心病患者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较西方人群更高,单纯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多数高血糖个体。
冠心病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常规接受OGTT 检测。
第二部分高血糖对心血管的危害一、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199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芬兰East-West研究,表明在为期7年的随访时间里,未发生心肌梗死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预后与有心肌梗死而无糖尿病的患者相当5。
此为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III(NCEP-ATPIII)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的主要依据之一。
2005年East -West研究进一步随访(为期18年)的结果与此前发表的7年结果惊人一致(见图5)。
图51059例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情况与1378例有或没有心肌梗死病史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情况5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已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口号6。
2001年,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糖尿病被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2004年的修订版仍支持将糖尿病患者列入高危范围。
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
无心肌梗死史的糖尿病患者未来8~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高达20%,大约等同于已患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梗的危险。
而患过心肌梗死的糖尿病患者未来再发心梗的危险超过40%。
这些数字提示,糖代谢异常的患者预后不良,尤其是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高危患者。
二、负荷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随着对空腹血糖和负荷后血糖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的认识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在预示糖尿病的作用上,空腹血糖在特异性方面占优,而负荷后血糖在敏感性方面占优;在预测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总死亡危险方面,负荷后血糖占优;空腹血糖主要反映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状况和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负荷后血糖主要反映餐后β细胞早相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和外周(肌肉、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程度(表1)。
表1 空腹血糖与OGTT 2小时血糖的比较空腹血糖较优2小时血糖较优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P诊断糖尿病的特异性P与心血管事件的联系P与全部原因死亡的联系P反映β细胞基础胰岛素分泌P反映β细胞餐后早相胰岛素分泌P反映外周胰岛素抵抗P反映肝脏胰岛素抵抗P已被证实干预可延缓或预防糖尿病PDECODE研究比较了空腹血糖与负荷后血糖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7。
研究分析了来自10项欧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线空腹血糖和OGTT 2小时血糖数据,共包括15388例男性和7126例女性个体,平均随访8.8年。
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在OGTT2小时血糖的基础上加入空腹血糖不能提供更多的预测信息(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均P>0.1),但在空腹血糖的基础上辅以OGTT2小时血糖,则可显著提高预测能力(全因死亡率P<0.001,心血管死亡P<0.005)。
因OGTT2小时血糖升高而诊断糖尿病的患者与OGTT2小时血糖正常者相比,其全因死亡的风险比为1.73(1.45-2.06),心血管死亡为1.40(1.02-1.92),冠脉疾病死亡为1.56(1.03-2.36),卒中死亡为 1.29(0.66-2.54)。
与空腹血糖正常的个体相比,基于空腹血糖而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各种原因死亡的风险比相应地分别为 1.21(1.01-1.44)、1.20(0.88-1.64)、1.09(0.71-1.67)和1.64(0.88-3.07)。
DECODE研究表明,OGTT2小时血糖较之空腹血糖水平,是总体死亡率更好的预测指标。
之后在亚洲进行的DECODA研究,也显示了空腹血糖经OGTT2小时血糖校正后,不能预测心血管死亡(P=0.83);而OGTT2小时血糖经空腹血糖校正后,仍可显著预测心血管死亡P<0.001)。
(文献出处:DECODAStudy Group.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2 Jan;55(1):35-43)GAMI研究也显示,经34个月随访,糖耐量异常患者较糖耐量正常的患者,其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3)。
糖代谢状态是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强力预测因素(图6)8。
图 6 糖耐量异常患者较糖耐量正常的患者,其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增高9而在导致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诸多危险因素中,负荷后高血糖也是引起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正常血糖患者(24例,29处病变)和IGT 患者(16例,18处病变),在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置入后半年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
经过线性回归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仅有支架置入后狭窄程度和OGTT2小时血糖水平与再狭窄相关。
这说明,IGT阶段的负荷后高血糖即可对支架置入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10。
总之,负荷后高血糖水平与生存率呈负相关,关注负荷后高血糖,及时纠正高血糖,最终可以为患者带来生存益处。
第三部分干预高血糖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一、IGT干预研究已发表的IGT干预研究更多地是集中在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方面,如瑞典Malmo研究、中国大庆研究、芬兰DPS研究、美国DPP 研究、中国多中心研究和多国STOP-NIDDM研究等,观察干预IGT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的证据仅有多国STOP-NIDDM研究和DPP研究。
STOP-NIDDM是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1429例IGT 患者随机接受安慰剂或阿卡波糖(100 mgtid)治疗3年,然后所有患者接受3个月的安慰剂清洗方结束研究。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观察阿卡波糖能否延缓或预防IGT患者发展至2型糖尿病,次要终点是评价阿卡波糖对严重心血管事件和高血压的作用。
结果显示11,与安慰剂相比,阿卡波糖显著降低任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达49%,其中对心肌梗死的降低最显著,而对其他心血管事件也有降低的趋势。
阿卡波糖组患者不仅新发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相对风险降低34%,绝对风险降低5.3%),而且血压的总体水平也明显低于安慰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