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背影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研讨品读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品味朴实的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二、整体感知设疑读课1、第1段中我最难忘的、第5段中“我”看到的、第6段我又想起的是父亲什么形象?用恰当一个两字词语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出来。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
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
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为文章拟定一个标题,并说说原因。
标题:背影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承载了深沉的父爱,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主要描写的父亲的形象。
三、深入探究情感体验3、用心品悟,找出本文的“泪点”,并说说为什么?泪点” 一“祸不单行”一一亲人去世感到悲伤,家庭陷入困境手足无措。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精读书中关于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分析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描绘。
4.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探讨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5.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6.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革命斗争。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风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斯诺对长征的描述,展示了他在实际中如何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3.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能够较好地结合作品内容和个人思考,但有时候他们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逻辑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考虑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逻辑训练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对于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探究——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新课标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探究——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摘要:立足学情,在学习任务群的助力下,教师将单篇的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打通其中的人文关联,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学习,以便更好地在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具体阐述学习任务及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过程,在任务推进中加深对单元主题“山水情怀”的感悟,更好地服务于单元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意义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在整合教材单元后,确立单元核心目标,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设置驱动性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
它是在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统领下,知识、技能、教学活动及问题的结构化。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学习任务群”这一探索、实践的新形式日渐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
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落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将单篇的碎片化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打通其中的人文关联,并在学习任务群的助力下,引导学生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提升迁移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实现高效学习,以便更好地在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强化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效用。
下面将以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二、大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探究(一)聚焦大单元概念,设定学习任务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构成——诗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10 三峡》教学课件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原文: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 /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 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 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 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自主 探究 疏通文意
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西陵峡
自主 探究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自主 探究 疏通文意
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自主 探究 感受文本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 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 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原文: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 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 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 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自主 探究 疏通文意
古今异义
或 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虽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自主 探究 疏通文意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
自非亭午夜分
【统编版新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
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单元统编版54阅 读第三单元10 三 峡a郦道元预 习◎ 三峡景色奇绝,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江中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历代文人多有吟咏。
课外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山水的特点。
◎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
自b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c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d亭午e 夜分f ,不见曦月g 。
至于夏水襄陵h ,沿溯阻绝i 。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j ,暮到江陵k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l御风,不以疾m 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n 绿潭,回清o 倒影,绝p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a 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
b〔自〕于。
这里是“在”的意思。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完全没有。
阙,同“缺”,空隙、缺口。
d〔自非〕如果不是。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

11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三
tuān
峡 郦道元
yăn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shù
zh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三声泪沾裳!”
zhuăn
cháng
整体感知
12
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课后作业
31
相结合
学写法
19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20
重岩叠障……不见曦月
21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2
朝发白帝……不以疾也
23
素湍绿潭
24
回清倒影
25
绝巘多生怪柏
26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7
晴初霜旦
28
林寒涧肃
29
常有高猿长啸
30
课后作业
一、
有感情背诵课文。
二、
读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 某些联系吗?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齐读课文
13
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三 峡 郦道元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 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险 峻
秀 丽
雄 伟
郦道元
整体感知
读准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初中语文试卷XXX整理制作第三单元检测卷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6分)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
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
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XXX△XXX,他们饮酒是为了,XXX是为了,玩水是为了,郊游是为了淘冶性灵。
所以,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
旅行家XXX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1)文中加“△”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几△乎(jǐ)提炼B.强△调(qiāng)淘冶C.特殊△(shū)鼓厉D.匹△XXX(pī)夸耀2)请将下面三个词分别还原到文中的横线上。
(2分)XXX.赋诗B.旷怀C.寻真3)顺其思路,请在加曲线的句子后面仿写一句。
(2分)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XXX(茂盛)晓雾将歇(消散)B.欣然起行(出行)东皋薄暮(将近)C.幽绝久远(极远)任意东西(向东向西)D.互相轩邈(高)良多趣味(很,甚)3.下列对句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XXX.XXX将歇,XXX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猿和鸟混乱地鸣叫。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XXX交横,盖XXX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XXX的影子。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译:偶然候早上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可抵达江陵。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顶点。
4.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灿若寒星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每至/晴初/霜旦,XXXC.疏条/交映,有时/见日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XXX5.以下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XXX.《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黄鹤楼》教学设计

诗歌由遥远的传说写到眼前之景。条理清楚,内容丰富。而加入传说,增加了黄鹤楼的神异感,表现了黄鹤楼历史悠久,诗歌也显得十分厚重。
四、品读诗歌,理解情感
初读诗歌以后,你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有一个字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愁”。作者因何而愁,你从文中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吗?请同学们先自己品析,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七、教学反思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昏时分,江面上烟波浩渺,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漂泊异乡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为雾霭所隔,望不见而生出无限愁思。
小结:作者凭吊古迹,登高望远,因漂泊在外,思念家乡而愁,作者更因物是人非,世事难料而愁。
二、简介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最初是军事楼。由于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瑰丽,很自然就成了游览胜地。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新选址、重新修建的。
5、再读诗歌,感受愁情。
深入理解了愁情之后,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气韵和魅力。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作者简介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少年得志,以为前程似锦,可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整合情境教学课例测评模块:爱即是教育
作者:刘晓岚胡丹曾令芳(黄石市花湖小学)
整合情境教学单元模块框架设计
2008年4月 20日
整合情境教学课例单元测评模块
■目标能力
1、阅读简单的文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在具体事例中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和品质,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爱即是职责
去年的一天早晨,我陪母亲去医院量血压。
我们在急诊科旁边的医疗室刚刚坐下,就听见救护车鸣笛而来。
急诊科的几个大夫小跑上去,从车里抬下一个重症的病人。
他们把病人放在抢救室的病床上,主治大夫问清病人的情况后,一边吩咐其他大夫为病人量血压、输液、输氧,一边亲自用双手按压病人的胸部。
病人没有丝毫反应。
病人家属焦急地盯着主治大夫,眼里充满了哀求。
主治大夫翻开病人的眼睑看了看,急忙拔掉病人嘴上的氧气罩,不顾病人满口的粘液,俯下身去,用嘴对着病人的嘴进行人工呼吸。
所有的大夫都愣了,因为病人的血压已降为零,心跳也停止了,主治大夫完全可以对病人的家属宣告病人已经死亡了。
过了一会儿,主治大夫站起身,走到病人家属面前,摇了摇头轻声说:“他走得很安详……准备后事吧?”
走出抢救室,一位实习生小心地问:“老师,那个人明明死了……你对一个死人做人工呼吸,岂不是徒劳无功吗?”
那位主治大夫看了看实习生,严肃地说:“病人哪怕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作为医生,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要去热爱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责。
”
那时,我看见太阳在徐徐上升。
■问题
Q1、“走出抢救室,一位实习生小心地问:‘老师,那个人明明死了……你对一个死人做人工呼吸,岂不是徒劳无功吗?’”
这段话中,实习生为什么说医生“徒劳无功”?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的句子。
(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Q2、“病人哪怕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作为医生,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要去热爱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医生最起码的职责。
”
这句话中,由“万分之一”和“百分之百”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和品质)。
Q3、“那时,我看见太阳在徐徐上升。
”体现了作者心里的感觉。
对此,你想说:。
(结合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Q1:所有的大夫都愣了,因为病人的血压已降为零,心跳也停止了,主治大夫完全可以对病人的家属宣告病人已经死亡了。
Q2:“万分之一”是指医生为这位病人抢救,成功的机率几乎是渺茫的;“百分之百”是指医生对病人的抢救是竭尽全力的;通过这两个词的对比可以体会出医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自己的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品质。
Q3:体现了作者心里“激动、高兴、自豪、幸福、温暖……”(任选一词都行)的感觉;后一问围绕前一个词进行展开描述。
例:激动对此,你想说:我的全身血液沸腾,内心涌起了一股无以明状的暖流,啊!这位医生的行为是多么令人崇敬呀!如果每位医生都向他那样尽职尽责,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