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著作解析

合集下载

关于董仲舒 的古文史料

关于董仲舒 的古文史料

《关于董仲舒的古文史料》董仲舒,字子舒,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景帝、武帝两朝任职,提出了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学说,主张尊崇儒术,废黜百家,为儒家思想在大一统帝国时期扎根立足打下了基础。

他的著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等,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制度。

关于董仲舒的古文史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董仲舒传》。

这两部史书都是汉代的正史,对董仲舒的生平、思想和事迹有较详细的记载,是了解董仲舒的重要资料。

其中,《史记》是司马迁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班固所著,是继《史记》之后的第二部纪传体通史。

两部史书都对董仲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是儒家之宗。

二是《春秋繁露》。

这是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是一部以《春秋》为基础,阐述儒家经义和政治理论的书。

该书共分为82篇,内容涉及天道、人道、君道、臣道、礼法、刑罚、教化、决狱、灾异等方面,是董仲舒的思想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由董仲舒的弟子或后人根据他的言论和著作编纂而成的。

该书对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汉代儒学之宗”。

三是《天人三策》。

这是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奏的一篇疏议,是董仲舒的政治主张的代表作。

该疏议分为上、中、下三策,分别论述了天人感应的道理,尊崇儒术的必要,废黜百家的理由,以及具体的政治改革的建议。

该疏议被汉武帝采纳,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百家思想被禁止或边缘化,儒家经典成为教育和科举的基础,儒家学者成为政治和社会的精英。

四是《士不遇赋》。

这是董仲舒的一篇词赋,是他在景帝时期因为不得志而作的自我抒发之作。

该赋以《诗经》的《士不遇》为题,借用了《诗经》的语言和风格,表达了董仲舒对于时代的不满,对于自己的才华的自信,对于未来的期待。

该赋体现了董仲舒的文学才华和儒家的气节,也反映了汉代士人的心态和境遇。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董仲舒赋予《易传》中的“元”以逻辑在先和价值根源之意义,表明“元”是一个价值本体范畴;他把《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改造为“天止人继”说,反映了人类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与意义的一种自觉精神;又把《易传》“人文化成”的思想观念发展为一种“人文宇宙观”,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表明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而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

这就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我国汉代思想家,他的著述影响深远,对中国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读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对其中的一些思想有着深刻的体悟和感悟,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首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思想上的理性主义,他认为在世界万物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真正的本质,它是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所限制的。

这种认识方式和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相似,都强调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和探究真理。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深入和思考,去探究事物背后的真相。

这种思想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探究来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思想。

其次,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也涉及到了人性、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问题。

他认为,人类本质上都有一种追求善良、正义和道德的内在驱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欲望所蒙蔽,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真。

董仲舒认为,我们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发掘我们内在的良善和正义,同时也要坚信人性本善,相信一切困境都不会持久,我们总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此外,《春秋繁露》还涉及到了政治治理和社会伦理。

董仲舒强调君道和民德的相辅相成,认为一个积极正面的政治机制需要建立在一个道德高尚,有纪律性和强大的社会基础之上。

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社会伦理上的原则,如父母之爱、夫妻之道等,这些原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及其各种关系的内在复杂性。

对我而言,《春秋繁露》以其鲜明的思想和深邃的哲学内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和原则在现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学以致用,将这些思想付诸于实践,开展自己的思想文化生活,这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起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更多的是能够领悟到其中包含的智慧和精神,获得对自我的启迪和思考。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是汉朝刘氏政权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在汉朝的代表人物之一。

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纪效新书》等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我阅读董仲舒的著作后,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对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董仲舒的思想注重人性的修养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才能使人性得到完善和升华。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以德立身,以仁安国”的道德观念,强调仁爱和忍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就能够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他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的修养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和待人接物的方式。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我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

其次,他让我认识到仁爱和忍让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而仁爱和忍让能够使我们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董仲舒的著作还使我对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儒家学说强调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来规范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它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建设,倡导以仁爱之心行善。

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情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需要重视个人修养和关怀他人,以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道德观念和儒家学说使我对人性、修养和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著作,我认识到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品德,关心他人,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融。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注重人性的修养,弘扬仁爱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
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读完董仲舒的相关著作,我深受启
发并产生了许多感悟。

董仲舒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深入思考。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命和人事的密切联系。

董仲舒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
有影响力的,也成为了后来儒家学派的核心观念之一。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注重礼制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仪式
和礼节的规范,可以使个体和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他的思想对于政治
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此外,董仲舒还
强调“贤者治天下”,他认为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能担任治
理国家的重要职务。

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具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观点
不仅在儒家学派中广泛传播,也对其他学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
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
思想的宝贵遗产。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天命、礼
制和贤者治天下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和思考人生的新视角。

他的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实际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也促使我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观念,以更好地履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董仲舒——精选推荐

董仲舒——精选推荐

董仲舒董仲舒⼀、⽣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川(今河北枣强县)⼈,中国汉代唯⼼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讲授《公⽺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三篇”,外加《春秋》的《⽟杯》等数⼗篇⼗余万⾔。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辑录的⽂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杯》、《蕃露》等数⼗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种装饰,缀⽟⽽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学,发挥“春秋⼤⼀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为⾻架,以天⼈感应为核⼼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了⼀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著作《春秋繁露》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本书中,董仲舒深入剖析了人性的本质、君臣关系以及治国理政之道。

通过读《春秋繁露》,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对人性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构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才会变得邪恶。

董仲舒通过对古代君王的事例分析,阐述了人性被社会环境塑造的过程和影响。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其次,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谈到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

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倡导道德行为,并正确处理与臣下的关系。

董仲舒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明白了君主与臣下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权力关系,更应该是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君臣关系的理念,建立和谐的团队和社会关系。

此外,董仲舒对治国理政之道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剖析历史事件和各个时期的君王,总结出了一些治国的经验和智慧。

他主张君主应该明辨是非,以德治国,并注重民生。

他强调君主应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疾苦。

这些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方法,不仅对古代君主有启示,也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我受益匪浅。

他对人性、君臣关系和治国理政的思考和总结,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对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我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行为和日常实践,才能将这些思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力量。

作为当代的青年,我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

董仲舒读后感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字子張,中国西汉初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著作《春秋繁露》是对儒家经典《春秋》的注释和解释,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在读完《春秋繁露》后,我深受触动,对董仲舒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主张推崇“天人感应”、“治气致治体”的思想,对于官吏和统治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对于治理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服务于天下百姓。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到了“常恒”这个概念,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秩序。

他主张人们应当遵循这种规律,以恒定的态度面对世界,从而达到安定与和平。

他警告君主和官吏们不能够以权谋私,追求短暂的功名利禄,而应当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着想。

此外,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还提出了“正名”和“尊贤使能”的重要原则。

他认为,一国之治必须从整体上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他呼吁各级官员要实事求是,力主公正廉洁,做到了“尊贤使能”,选用适任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在阅读《春秋繁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董仲舒思想的博大精深。

他不仅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们应当如何修身养性,还关注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试图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对于西汉时期的统治者和官员们具有重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提醒我们,在管理社会和国家时,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品质塑造,力求实事求是,为人民谋福利。

总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本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后,我深刻领悟到了他关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和为政的精神实质。

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世界来说,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著作解析》董仲舒的著作较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历史上,虽然有不同看法,但基本上认为是董仲舒的作品,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天元人三策关于天人三策的作者问题是班固伪造的,而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这种观点以2000年十月在《南京社会科学.历史学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为班固伪作》最具代表性,论文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人三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而是班固的伪作。

当然,天人三策,即使不是董仲舒最原始的作品,可能经历过班固的加工,但也不能草率认为其不是董仲舒的作品。

在没有新的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认为《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作品。

其次关于天人三策的写作时间问题。

先后产生过六种说法。

建元元年说,建元五年说,建元元年二月说,建元元年五月说,元光五年说,学界对对策时间议论很大。

司马光提出建元元年说,他在资治通鉴中提出这一说法。

建元五年说由齐召南提出。

等等,各有所持综合比较。

元光元年说证据比较充分,没有新的资料前提下,基本可以确定是这个时间。

写作背景当时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统治者吸取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休生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五六十年的修身养息,到了汉景帝末年社会经济极大繁荣。

到汉武帝初期。

社会却两极分化严重。

地主豪强富裕起来,广大农民却处于贫穷中,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汉武帝向社会征求对策。

董仲舒在这时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

董仲舒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农民在赋税沉重的情况下,有的卖子孙,有的人为盗贼,有的成为乞丐,因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汉武帝为了维持统治。

实现国家的强大与繁荣,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

写作内容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

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

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縻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圣王之继乱世,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烂熟如此之甚者也。

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治而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

此亦教化之渐而仁义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趋利无耻,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服,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夫不素养士而求贤,譬犹不琢玉而不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王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谬,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殽,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虖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

道者,万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敝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馀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一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其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盭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虖!此民之所以嚣嚣若不足也。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天下,民安能如之哉!民日削月脧,寖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之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

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患祸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无可为者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

会稽庄助亦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

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

”奏可。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

及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

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以上即为《天人三策》内容,其中第一策适应当时汉朝从政治上,思想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第二策进一步总结了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点明了秦朝以刑法之天下。

厚敛无度,导致死者相望而奸不息的教训,为了培养一批德治人才,他建议设立太学,作为治之本,在第三策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与政治观点,而且为了大一统社会的思想统治稳定,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思想内容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胆提出了“更化”的主张,为汉武帝一改前期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方针,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策主要回答了,天元,符命,灾异,性情,阴阳,刑德,以及仁义礼智信五常等问题。

第二策论述了,帝王为什么要有劳有逸,有俭有奢,仁义教化和刑罚杀戮有什么不同,两者如何结合,办太学以养士求贤,行选举以反士卿以致政,以及汉武帝虽劝孝悌,崇有德,但不加于百姓的原因等问题第三策阐明的,天人古今的关系,道到底是什么?财力均部,则民可加足……的原因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庞大的,它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

目的则在于整治。

因此他的哲学被概括为天人感应说。

但是,天人感应说不是董仲舒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但董仲舒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加以发展。

天人感应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宣扬皇帝代表天意,要人民服从皇帝,这就是宣传君权神授,另一方面要求皇帝尊天保民,不要胡作非为,即“神道设教”,概括言之,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董仲舒的人性论可以概括为性未善论。

既是对性善论的否,又是对性恶论的修正,他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第一策中进行了简单讨论,在《春秋繁露》中人进行了具体论述春秋繁露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