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举贤良对策2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译注

(一)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2),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3)《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4)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5)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6)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7)益明;强勉行道(8),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9)而有效者也。
《诗》曰“夙夜匪解”(10),《书》曰“茂哉茂哉(11)!”皆强勉之谓也。
注释:(1)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广川人,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即董子故里人。
其少治《公羊春秋》,就学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8年)立为博士。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5年)应举贤良策,擢江都(今扬州)相。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因江都易王刘非的原因罢为中大夫,“掌议论”,居于长安。
其间,于家中著《灾异之记》,为主父偃诬告诋毁朝政而下狱,武帝下诏赦免其罪。
不久,复为江都相。
丞相公孙弘治《公羊春秋》不如董仲舒,屡次三番设计陷害。
胶西王恣意放纵,多次无故斩杀朝廷高级官员,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董仲舒,推荐董仲舒任胶西王相。
胶西王知董仲舒德性高尚而未加害。
不久董仲舒推病辞职居家。
从此,他无意仕途,不问家业,专事著述。
朝廷每有大事派大臣到其家中征求意见。
据史书记载,其子孙皆以学致高官。
董仲舒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其学说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重。
不少地方为他建祠设祭。
清以前,除景州及广川所建董子祠外,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的扬州董子祠最为显赫。
据《扬州文化概况》载:“统治阶级曾在北柳巷设董子祠,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年间改正谊祠,祀汉丞相董仲舒。
到清代,圣祖康熙赐‘正义明道’匾额,遂改为董子祠。
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严然。
并将附近的一条街定为贤良街,一条巷定为正谊巷,另一条巷定为大儒坊(今南柳巷)。
汉武帝

汉武帝时期统一的巩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经过汉初70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
《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在这个背景下,西汉王朝的统治阶层开始从“无为”走向“有为”,对国家从各个方面进行变革,导致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同时也使西汉王朝达到其鼎盛时期,自武帝起到昭、宣之世,在近百年中,西汉帝国和同时期罗马帝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而由此确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制,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一、统治思想的转变:“卓然罢黜百家”(《汉书·武帝纪》)(一)转变的背景如前所述,从汉初到武帝即位以前,西汉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这套统治策略对废除秦苛政的弊端,“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长时间的“无为”和“姑息”导致了国家内外的几个恶果:1,王国割据势力。
尽管经过前代君主的努力,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有的王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史记·主父偃传》),成为集权的潜在威胁,是中央政府的腹心之患。
2,匈奴势力的扩大。
汉初的和亲,对匈奴的妥协退让,是基于当时经济凋敝,民心思安的环境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
尽管维持了大范围的和平和稳定,但匈奴势力也在不断扩大。
显然,汉初主张“无为”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汉王朝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
那么,必须首先改变那种软弱无力的“无为而治”,代之以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指导思想和有力的统治理论,于是,统治思想必然发生变化。
2022届高三历史月考、联考、模拟试题汇编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年1月最新更新〕题组一一、选择题〔安徽省怀远二中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答复1~3题。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表达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答案 A2.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以下思想不能表达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答案 C3.“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日知录?中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魏晋玄学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答案 D4.〔黑龙江庆安三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根底。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答案 A5.〔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 C6、〔内蒙古包头蒙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 A7.〔上海市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儒学的真正复兴和走俏是在窦太后崩后,而为儒学的走红作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的,则是次年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
如果以窦太后薨作为汉代学术崇尚的转折点,那么董仲舒的对策无疑就是儒运宏昌的开端。
第一策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
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
第一策主要是“天命”和“性情”问题。
汉武帝问:“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为何有善恶良莠之分?当务之急,“何修何饬”,才能使“百姓和乐”,祥瑞普降呢?董仲舒正告说,有天命存在,灾异就是天与人的对话: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国家政治有失,天就出现灾害来谴责他;如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出怪异现象来警告他;如果还不知悔改,天才改变成命,使其丧邦失国。
这就是“天人感应”,天和人可以互相感应,互相影响。
他说王者将王天下,天必出现一种非人力所能引起的征兆,此即“受命之符”。
如果“天下之民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
这就是三代受命之符。
祥瑞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是对美德的报答,是王者世世代代“积善累德”的效验。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灾异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他认为这是“废德教而任刑罚”的结果。
刑罚不中就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气聚于上,上下不和,阴阳之气就不会协调,阴阳失调就产生妖孽,于是灾异就出现了。
天瑞与灾异虽是天的旨意,但都是根据帝王的所作所为作出的应答。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周代文化和商代文化有何区别?周、商代文化的区别最主要在两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①商人信仰的神油三类,上帝神、祖先神和自然神,又以上帝神为主。
也频繁祭祀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文化,同时还保留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山川四方、风神雷电。
迷信祭拜死后“鬼”,形成“殷人尚鬼”观念。
②周代发展商至上神观念,认为王权既为天所受,又为王祖所遗,故敬天法祖。
周人祭祀祖先与商“周祭制度”不同,实行“昭穆之制”,将先祖按照辈次排作左右二列。
同时,周人的天命观相区别在对“德”的强调,对“民”重视周人“维新”所强调的是,要实施变革以应天命,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2.秦始皇为巩固其大一统的局面设计了哪些文化措施?第一,书同文。
即统一文字。
教师应指出,小篆是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
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关于焚书坑儒的情况,初中已学过,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即可。
在分析其作用时,一方面要肯定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行这种文化专制主义,毁灭大批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这就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
秦朝只许官府办学,又规定了统一学习的内容,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秦汉帝国的文化是如何固守和外拓的?①固守1.“互防”长城。
齐国修长城“备楚”,楚修长城“备秦”,燕修长城“防齐”,赵修长城“防魏”,魏修长城“防秦”,秦修长城“防魏”2.“御胡”长城。
赵,燕,秦等西,北修筑长城“限戎马”、辽东长城、辽西长城等。
秦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除互防长城,以利统一;另一方面加强御胡长城。
汉武帝,建起 2000 多里长的河西长城,与秦长城相加,从敦煌到辽东。
②外拓1.“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人教海南版)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
每小题3分,共60分)1.《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之一。
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主人公“喜”的一生。
根据下图可知,“喜”参加的战争()A.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B.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C.推翻了秦朝的封建统治D.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2.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
下图铜制虎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________,左才(在)阳陵(秦代地名)。
”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A.皇帝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3.假如你回到秦朝,发现自己身着官服,随身佩戴着下图所示的印章,你应该履行的工作职责是()A.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B.掌管国家行政事务C.掌管国家军事事务D.监督各级官员的举动4.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原始史料的是()5.秦简记载道:“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该记载说明了秦朝()A.赋税沉重B.徭役繁重C.兵役繁重D.刑罚残酷6.连环画是一种通俗的传播文化的艺术形式,下列连环画故事共同反映的历史是()A.春秋争霸B.长平之战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7.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A.废除严刑苛法B.监视地方官吏C.发展农业生产D.树立廉政风气8.西汉初,贾谊向汉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推恩”B.设立刺史C.创分封制D.设立郡县9.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广川人,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即董子故里人。
其少治《公羊春秋》,就学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8年)立为博士。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5年)应举贤良策,擢江都(今扬州)相。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因江都易王刘非的原因罢为中大夫,“掌议论”,居于长安。
其间,于家中着《灾异之记》,为主父偃诬告诋毁朝政而下狱,武帝下诏赦免其罪。
不久,复为江都相。
丞相公孙弘治《公羊春秋》不如董仲舒,屡次三番设计陷害。
胶西王恣意放纵,多次无故斩杀朝廷高级官员,公孙弘欲借胶西王之手杀董仲舒,推荐董仲舒任胶西王相。
胶西王知董仲舒德性高尚而未加害。
不久董仲舒推病辞职居家。
从此,他无意仕途,不问家业,专事著述。
朝廷每有大事派大臣到其家中征求意见。
据史书记载,其子孙皆以学致高官。
董仲舒在我国思想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其学说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重。
不少地方为他建祠设祭。
清以前,除景州及广川所建董子祠外,董仲舒曾任江都王相的扬州董子祠最为显赫。
据《扬州文化概况》载:“统治阶级曾在北柳巷设董子祠,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年间改正谊祠,祀汉丞相董仲舒。
到清代,圣祖康熙赐‘正义明道’匾额,遂改为董子祠。
中供董仲舒像,朱袍象笏、冕旒严然。
并将附近的一条街定为贤良街,一条巷定为正谊巷,另一条巷定为大儒坊(今南柳巷)。
过去的盐运司衙门,本为董子故宅,相传旧有井,曰:‘董井’。
明清两朝,盐运使都曾在此建亭筑轩,景仰前贤。
除此之外,江都县还有正谊乡”。
《举贤良对策》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题目为后人所加。
全文共21节,1—8节为第一次对策的全文,9—14节为第二次对策的全文,15—21节为第三次对策的全文。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其成名立身之作为《举贤良对策》,代表性著作为《春秋繁露》,其著作《汉书·艺文志》有录。
事迹详见《史记·董仲舒传》、《汉书·董仲舒传》。
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儒家公共性思想意蕴

·中国伦理思想·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看儒家公共性思想意蕴杨肇中[摘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乃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言说。
历代儒者对此皆有诠释。
大体来说,其诠释进路有两种:先秦及汉儒进路与宋明儒进路,前者重“位”,后者重“德”。
实际上,该言说蕴含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整全性逻辑结构,故而主张“位”“德”共在。
因为言位不言德,失却王道政治之内在德性依凭;言德不言位,无法凸显儒者经世之命意。
它不仅是对“修己”之君子德性伦理规范的宣示,而且是对“安百姓”之君子政治的治理技艺原则的强调。
儒家对于“义利”关系,大多不作截然对立的理解,而是倾向于义利兼顾,抑或义利合一。
在宋明理学的言述中,义利虽有对立意味,但其有特定语境在:在纯然以德性定义“君子”“小人”的基础上,将义利关系转换为公私关系,亦即是天理(公义)与人欲(私利)关系,表现出一种道德严格主义的理论意向。
其终极目的则在于建构理想的公共社会政治秩序。
儒家义利之辨中的公共性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秩序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位与德;公共性[作者简介]杨肇中,福州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
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已成为儒家义利之辨的经典论述。
诚如朱熹所云,“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1](1082)。
而后,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关切与诠释,代不乏人,但儒者们的具体诠释意向却异说纷纭,从而构成了一部丰富的儒家义利学说思想史。
而儒家对于义利关系的理解,首要的是对“君子”与“小人”含义的界定。
学界一般认为,“君子”“小人”,或以“德”言,或以“位”言。
不过,近年论者则多注意从“位”的角度论析之。
他们大体注意到孔子言说的政治意涵。
实际上,这种具有含纳道德与政治于一体的儒家完备性学说,若仅从“位”或“德”之一面去诠解“君子”“小人”所指称的含义,有拆解其“内圣外王”的整全性逻辑结构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互相争鸣。秦统一中 国以后,用法家思想统一天下的思想。其他思想 都受到排斥。秦亡以后,各家思想又活跃起来。 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也给百家复兴 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相对自由的局面。 这种局面使统治者不知应该坚持什么,政策缺乏 连续性,平民百姓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法制经常 变化,百姓思想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认 为应该统一思想,提出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来统一天下思想,把其他思想都加以禁止,"勿使 并进"。
3.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 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 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 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
古时之天下也是今日之天下,今日之天下也是 古时之天下,同样是一个天下,古时天下大治,上 下和睦,风俗习惯美好,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 吏不去干违禁犯科的事,百姓没有作贼为盗的人, 监狱空虚不用,美好的社会道德像雨露一样滋润着 一草一木,朝廷的恩泽(像春风一样)广及五湖四 海,凤凰前来集会,麒麟前来畅游,用古时的标准 衡量今天,为什么如此不同且有这样大的差距呢!
4.《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所说的天下万物归属于一的理论,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 的法则,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真理。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 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法令制度不断变化,下级官 吏和普通百姓无所遵从。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在《礼》、 《乐》、《诗》、《书》、《易》、《春秋》等六科范围之内、不属 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 (孔子学说)共同发展。邪恶不正确的学说不存在了,国家的大政方 针就可以统一固定、法令制度就会清楚明确,人民也就知道怎样去做 了。
举 贤 良 对 策 (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善于谈天命的必然有人间的佐证,善于讲 往古盛世的一定有感于现实 。
2.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 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 节。 上天的意愿和宏图大略称为天命,天命 必须由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来践行;人的 本质和禀性是人生之就有的,这种生之就 有的东西非用教育感化的手段加以训导才 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人的为己为私的本性 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称为欲望,这种欲望 非用法令制度去约束不能受到节制。
谢
谢
!
授课:于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