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策鉴赏

合集下载

董仲舒著作解析

董仲舒著作解析

《董仲舒著作解析》董仲舒的著作较多,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历史上,虽然有不同看法,但基本上认为是董仲舒的作品,近年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天元人三策关于天人三策的作者问题是班固伪造的,而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这种观点以2000年十月在《南京社会科学.历史学研究》上发表的论文,《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为班固伪作》最具代表性,论文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人三策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而是班固的伪作。

当然,天人三策,即使不是董仲舒最原始的作品,可能经历过班固的加工,但也不能草率认为其不是董仲舒的作品。

在没有新的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认为《天人三策》是董仲舒的作品。

其次关于天人三策的写作时间问题。

先后产生过六种说法。

建元元年说,建元五年说,建元元年二月说,建元元年五月说,元光五年说,学界对对策时间议论很大。

司马光提出建元元年说,他在资治通鉴中提出这一说法。

建元五年说由齐召南提出。

等等,各有所持综合比较。

元光元年说证据比较充分,没有新的资料前提下,基本可以确定是这个时间。

写作背景当时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统治者吸取秦朝覆灭的教训,实行休生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五六十年的修身养息,到了汉景帝末年社会经济极大繁荣。

到汉武帝初期。

社会却两极分化严重。

地主豪强富裕起来,广大农民却处于贫穷中,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汉武帝向社会征求对策。

董仲舒在这时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

董仲舒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农民在赋税沉重的情况下,有的卖子孙,有的人为盗贼,有的成为乞丐,因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

2021《天人三策》在汉代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意义范文2

2021《天人三策》在汉代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意义范文2

2021《天人三策》在汉代学术思想中的重要意义范文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是汉武帝在下诏举贤良问对时,董仲舒与其关于治国根本方略的三次问对的记录,全文被班固收录于《汉书·董仲舒传》当中。

有的学者认为《天人三策》是班固为塑造董仲舒“儒者宗”的形象而伪作的,依据是与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不符,《天人三策》的原文在顺序与内容上也有诸多与史料冲突之处,但作者只是从逻辑上进行怀疑,论据并没有很大的说服力[1:29 -35].结合董仲舒其他作品来看,《天人三策》在思想表现上还是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相一致的,我在这里还是坚持《天人三策》是董仲舒所作。

董仲舒的三篇对策,对如何治理国家做了理论性的阐述,从思想上为国家各项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也由此逐步确立。

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评价道:“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2: 570].《天人三策》在制度层面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这也只是它在思想层面影响的一个表现,这三篇对策在学术思想上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亚于其在制度层面所产生的意义。

西汉初期,统治者在黄老思想影响下实行无为而治,经历文景之治,经济社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然而汉武帝即位之后,他仍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是时,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3:592]黄老思想在恢复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确能够产生巨大的作用,但要解决政治中的制度问题,如何治理国家,解决内外关系方面,黄老的无为而治很明显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所以说汉武帝急需一种治世思想来发展国家,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弥补制度缺失所带来的各种弊端。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本,融合道家、阴阳家等诸家思想,而阐述的天人关系学说,无疑顺应了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他应对的《天人三策》就是他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

当儒家思想走上统治地位的神坛与政治联姻之后,此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也随之受到了重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课文注释: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课文注释: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课文注释:汉武帝及其“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前156—前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

他在位(前141~前87年)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

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

中央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通过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但是,汉武帝后期,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迷信奢侈,重用酷吏,社会动荡,农民暴动。

汉武帝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恢复民力,发展农耕,避开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

登基伊始,汉武帝召集中央及地方要员,要求他们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由皇帝亲自拟定有关时政的问题进行考问,被问者要以书面回答。

这就是策问。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再次下令诏命举贤良文学上书对策,为改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关于汉武帝、董仲舒之间的三次策问与三篇对策,史称“天人三策”。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深远影响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

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天人三策历史背景汉武求解他在元光元年策贤良文学诏中向董仲舒问道:……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汉书·董仲舒传》)………“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汉书·武帝纪第六》)同时还向董仲舒强调:“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汉书·董仲舒传》)可以看出:汉武帝求解的不是具体的一时权变之策,而是一个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

是带有规律性、普遍性、战略性的历史政治哲学。

董公作答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

(或《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天人三策原文仲舒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国学经典导论03-05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二

国学经典导论03-05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天人三策”中认为实施王道政治的关键
“众圣辅德,贤能佐职”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才而授官, 录德而定位。”
董仲舒建议:选贤任能,优化选拔制度,重视“养 士”。
“大一统”观念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维护大一统,要在全国树立主流的思想体 系——儒家。董仲舒的“罢黜”有两个内涵:
第三章 董仲舒与朱熹
第五节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二)
主讲 黄宇玲讲师
“天人三策”中对礼乐教化进行阐发
“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 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 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董仲舒建议:大举兴办中央和地方学校,振兴教化, 移风易俗。
三纲
一,不禁止其他学派学说,但官学里只尊崇儒家; 掌握儒家学说并能运用者才可能在政治上被重用。
二,董仲舒和其他重要汉儒所复兴的儒家学说, 既有对先秦儒家学说的继承、弘扬,也兼容杂糅 了其他学派如法家、名家、阴阳家等思想中的一 些合理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次重要交融和转 变,是先秦诸子思想的大一统。

天人三策译文

天人三策译文

《汉书•董仲舒传》译文董仲舒,广川人。

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

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

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汉武帝策问道:我继承了先帝最崇高的地位和最美好的德行,要永久传下去,延长到无穷尽的未来,这项任务巨大而且职守重要,所以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来享乐休息,长久地思考一切事情的原委,惟恐有不周到的地方。

因此广泛地邀请各地的豪杰俊才,郡守、国王、诸侯公正地推选出来的贤良、修德、博学的才士们,我想知道治国大道的纲要,安民理论的最高原则。

现在大夫们卓然作为贤良的首选,我认为这很好。

大夫们要精心思考,我很想知道和要问的如下。

听说五帝三王治理国家之道,是改革制度,创作乐章,因而天下安定,后来的百位国王也都同样这么作。

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

圣明的君王死后,钟鼓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

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的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

难道是他们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

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应该怎样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怎样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国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呢?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化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

文言文阅读训练:董仲舒《天人三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董仲舒《天人三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董仲舒《天人三策》(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后世,淫侠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节选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之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

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早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节选自《说苑·贵德》)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终阳以成A岁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从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刍议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治国之道

刍议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治国之道
第 35卷 第 4期 Vol.35 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9
刍议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中的治国之道
王敬博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汉代文体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还在于策文中所蕴含的思 想。《举贤良对策》的目的在于向统治者传达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治国思想既是董仲舒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儒学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董仲舒“大一统”治国思想 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功用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董仲舒的治国之道。 [关键词]董仲舒;大一统;治国之道;内涵;功用 [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4002202 [收稿日期]2019-02-15
治国之道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即是五常之道。它 强调社会责任,力图规范社会行为,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和道德感召力传承至今仍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感。 可以说,五常伦理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道德素质 的养成与道德人格的塑造,是中华民族发展中道德精 神的主线。
董仲舒少治《春秋》,一生专注于经学理论探索。 他在《举贤良对策》中解答了武帝关于什么是道的疑 问,引发武帝关注之后继而连对两策,以经学思想为 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学说进一步阐发了治国之道的 内涵及重要功用,最终说服汉武帝在治国理政上采纳 了他的“大一统”思想,并在政治教化上实行“独尊儒 术”的国策。
二、“大一统”治国之道的内涵 董仲舒对“道”的定义是:“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 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即“道”是君主应当遵循的治 理国家的基本规律,而仁义礼乐皆是“道”得以实现的 工具。他回答武帝“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的疑 问,认为,“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亡 弊,弊者道之失也。”真正的道在本质上体现出的规律 和法则,即使千秋万代也不会产生弊端,而历代改正 朔、易服色,并非治国之道发生了变化,只是君主为了 顺应当时治国需要而在制度层面做出了改变,但无论 制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三代圣王之道绝不会变,这是 历史的规律。他还指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 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譮谬失其统也。”说明国家衰亡 的原因在于君主悖行圣王的治国之道,使朝堂失去纲 纪。为此,董仲 舒 引 用 大 量 材 料,从 百 姓 教 化 与 君 主 正身两方面来论证治国之道的内涵。 (一)五常之道 “常”本义 指 下 半 身 穿 着 的 衣 裙,《说 文 解 字 》释 曰:“常,下 也。 从 巾,尚 声。 裳,常 或 从 衣。”“常 ” 从日常之物生发出平常之义,后发展为崇尚流行的含 义,进而引申为恒久理论和普遍道理。“五常”即“仁、 义、礼、智、信”,是恒常不变的朴素真理和治国正道。 “五常”并非五种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以孔孟荀为 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的总结升华并经过长期提炼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策》鉴赏一、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策》原文: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

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shā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

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

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sǐ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

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

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臣,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

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胡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以其浸明浸昌之道也。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

故桀、纣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

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

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欲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论议考问,将欲兴仁谊之林德,明帝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

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皇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安所缪而陵夷若是?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有所诡于天之理与?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sǐ,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及至周室之衰,其卿大夫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

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着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公仪休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二、董仲舒《举贤良对策•第三策》译文:微臣看到《论语》这样说:“有始有终,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现在陛下特别赐恩于我,留心听取我们接受过传统学问臣子的意见,又一次下达英明的册文,希望(我的浅薄的议论)接近前代圣王治国之道的宏旨大义,叙述明白前代圣王德政之举的基本规范,(这样的本领)不是我这样愚钝的臣子所能具备的。

以前两次上对,(对于前代圣王治国之道的阐述,)在系统性上没有穷尽其发生之本原,在纲纪准则上没有辩明其最终之归宿,语言叙述不清晰,观点表达不准确,这是微臣我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罪过啊。

册文说:“善于谈天命的必然有人间的佐证,善于讲往古盛世的一定有感于现实。

”微臣听说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

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他们)也象上天那样博爱而无私,广布盛德施之仁爱使民风敦厚,申明大义建立礼仪使民情和畅。

春是上天使万物萌生的,仁是君主使百姓相爱的,夏是上天使生物长成的,德是君主使百姓修身的;霜是上天兆示萧shā的,刑是君主惩罚不规的。

由此观之,天人相互验证,是古今不变的真理。

孔子作《春秋》,上研究、遵循天地之教,下考察、了解民情民风,借鉴往古之事,对照现实之情。

因此,《春秋》所讥讽、批判的都是灾害兆示(的无道事件),《春秋》所深恶痛绝的都是怪异降临(的动荡年月)。

真实地记载天子、诸侯的过失,兼顾叙述灾害怪异的变化,用这种办法证明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其多么完美、多么丑恶,都同天地交流感应,这也是《春秋》展示的上天的一个奥秘啊。

过去朝廷专门设置负责教育培训百姓的官员,强调用美好的道德规范教育感化百姓,百姓受到教育,思想变化之后,经常出现一年到头没有刑狱案件的情况。

如今朝廷废除了这类官员而没有重新设置,无人管理教育感化百姓的事情,致使百姓放弃履行大义的责任,而不顾sǐ活地去谋取财物和私利,造成违法犯罪增多,每年发生的刑狱案件数以万计。

由此可见,往古圣朝的一些做法不是不可效法的,所以《春秋》对于那些改变往古圣朝的做法的行为总是持批判的态度。

上天的意愿和宏图大略称为天命,天命必须由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来践行;人的本质和禀性是人生之就有的,这种生之就有的东西非用教育感化的手段加以训导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人的为己为私的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称为欲望,这种欲望非用法令制度去约束不能受到节制。

所以君主对上谨慎地秉承天的意志,以顺天命;对下申明大义教育百姓,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法令制度适应治理国家的需要,明确上下尊卑之序,防止人们私欲膨胀;这三个方面的事情做好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就确立起来了。

人接受了上天命运的安排,所以不同于其他的生灵并超然于其他生灵之上,在家有父子兄弟之亲,外出有君臣上下之义,人们平日相聚或巧逢路遇,则有高寿及年长年幼的不同称谓和安排;心情舒畅时有音乐舞蹈抒发自己的情趣,欢快高兴时可以向他人施予恩惠使大家亲近友爱,这是人之所以尊贵的体现啊。

地生五谷用作食物,种植桑麻制作衣裳,饲养各种各样的家禽家畜,驯服耕牛乘坐马匹,圈养烈豹栏驯猛虎,(这都是因为)人类得到上天赐予的精灵之气,(使)人类比其他动物尊贵啊。

所以孔子说:“天地之间的生物,人是最尊贵的。

”(人们)明白自己特有的这种天性,(才能)知道自己比其他动物尊贵;知道自己比其他动物尊贵,就会懂得人与人之间应当讲究仁爱和大义;知道仁爱和大义,就会懂得礼仪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礼仪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心安理得地去做好事;心安理得地去做好事,就会自觉遵循上天规范的道德,(做到这些)之后,就可以称为君子了。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不能成为君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册文说:“上感汉唐尧虞舜的美行,下惊惧夏桀商纣的暴政,(他们的历史轨迹昭示了)逐渐趋向渺小、逐渐趋向灭亡、逐渐趋向显著、逐渐趋向昌盛的法则,(我要汲取他们的经验教训)虚心改正。

”微臣我听说积少可以成多,聚小可以变大,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没有一个不是从平平世人变得赫赫有名,从不为人知变得德行显著。

所以说,尧位列诸侯而发达,舜处深山而兴盛,他们的威望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艰苦生活的实践中获得的。

话出于自己之口,不可能堵塞别人的耳朵不让人听到;行动产生于自己的身体,不可能掩盖起来不使人看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