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2董仲舒

合集下载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二章汉魏至隋唐时期的哲学第一节汉初黄老之学一、黄老之学1.基本内容:无为而治,道法兼容。

2.代表人物:曹参、盖公、司马迁父子。

3.思想特点:与原始道家的同异。

二、《淮南子》的思想1.自然天道观:道,元气。

2.对黄老道家的继承。

三、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了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思想主旨、特点和得失。

第二节董仲舒一、“人副天数”说1.“天”的多重属性:自然属性、神性、道德属性。

2.人副天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

”“数”,是指天与人在构成的各部分上的数量指标。

“副”,就是“符合”、“副本”。

人副天数,既包括形体躯干的肉体一面,也包括情感意志的精神一面。

二、天人感应论1.意志性的天。

2.阴阳五行与人的关联。

3.天谴,灾异。

三、性三品说1.性受之于天。

2.人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

唯中民可名性。

3.“禾米”之喻:“善如米,性如禾。

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

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四、汉代公羊学1.以《春秋公羊传》为主来讲《春秋》的学问,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

2.汉代主要代表:董仲舒、何休。

3.主要思想:大一统说,三世、三统说。

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三策》的主要观点,儒学独尊。

第三节扬雄和桓谭一、今古文学之争1.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含义、特点、代表著作、代表人物。

2.西汉以今文经学为盛,东汉以古文经学为兴。

3.今文经学之弊,古文经学的批判。

二、谶纬之学1.“谶”,隐语;“纬”,纬书。

2.纬书(《乾凿度》)的象数之学。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1.白虎观会议的时间、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2.《白虎通》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三纲”、“五常”、“六纪”。

四、扬雄的哲学体系1.《太玄》对《周易》的模仿,《太玄》的宇宙论、元气论。

2.最高范畴:“玄”;“玄”的展现途径:“三起”、“三生”。

3.性善恶混,调和孟、荀,强调后天的学习、教化。

五、桓谭的形神论1.反对谶纬。

董仲舒哲学

董仲舒哲学

董仲舒哲學 END
第三節
• 三綱:天地、陰陽的上下、尊卑、主從 → 君為臣綱,父為 子綱,夫為妻綱。綱,大繩,細繩之所依。 • 《基義》:凡物必有合。……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 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無合,而合各相陰陽。 陽兼于陰,陰兼于陽,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 兼于父,君兼於臣,臣兼於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 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 妻為陰。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 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於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陰兼功于陽,地兼功於天。……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 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 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秋為死而棺之,冬 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 • 三綱說的歷史影響
董仲舒哲學
丁四新學苑
第一節 “人fu天數”說 第二節 天人感應論 第三節 人性論與倫理學說
董仲舒哲學
簡介
•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廣川(今河北棗強)人。因 善治《春秋》,景帝時舉為博士。武帝時,三次上《天人 對策》,進一步發揮了趙綰、王臧、田蚡等人的崇儒思想, 主張《春秋》“大一統”的觀念,結束“師異道,人異論,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混亂局面。即主張“諸不在六藝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從而達到 “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的目的。“推明孔氏, 抑黜百家”,《漢書·董仲舒傳》。 • 出《天人三策》外,董子的著作皆收入《春秋繁露》,今 存17卷82篇。
第二節 天人感應論
• 從天人同構、同類而相副,到天人感應。 • 一、天人感應 • 論證:從“氣同則會,聲比則應”的“同類相動”的自然現 象入手,論證天人感應。一樂器的宮弦-另一樂器的宮弦“共振” • 天人感應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陰雨天-腰酸腿疼,董子解釋: 陰雨天,天的陰氣會佔上風;人體内的陰氣與天的陰氣同類, 會發生感應。 • 人類社會的治亂與天道運行的感應關係:人類的治亂興衰會 影響到天道的運行;反之,天-災異譴告、祥瑞。 • 《漢書·董仲舒傳》之《天人三策》:《春秋》之中,視前 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 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驚 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汉至唐代的哲学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黄老之学的经典是______和______。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______。

【答案】《黄帝书》;《老子》;曹参2.《新语》的作者是______,《新书》的作者是______,他们均是兼综______学说的汉代思想家。

【答案】陆贾;贾谊;儒道3.《论六家要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

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家的思想要旨。

【答案】司马谈;儒;墨;名;法、道德4.在1973年年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属于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黄老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部分,它很可能就是史书有载而失传已久的______一书。

【答案】《经法》;《十六经》;《称》;《道原》;《黄帝四经》5.董仲舒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发挥______一书中的“微言大义”来完成的。

【答案】《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公羊传》6.董仲舒所谓的“三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______之性、______之性和______之性,其中只有______之性可以叫做性。

【答案】黑统;白统;赤统;圣人;中民;斗筲;中民7.董仲舒所谓的天,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

他把天运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对应起来,将春秋冬夏四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情对应起来,赋予天以情感特征。

【答案】爱;乐;严;哀8.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不仅把五行与四季相配,与东西南北四方相配,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德相配。

【答案】仁;义;礼;智;信9.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以______观念为根据的,即以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2章两汉经学.


成儒学的新形态——经学。儒家经典被尊奉、表彰,在儒学经学化过程 中,不同学派为获得正统地位,相互论争,形成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之争。董仲舒作为西汉一大儒,他将先秦儒家天命论与阴阳术数理论相
杂糅,提出君主之道与上天意志相感通的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经学化神

学化。西汉中期以后,谶纬神学流行,东汉王充对虚妄的谶纬神学给以 批判,也是对董仲舒以来的儒家经学神学化的一大折拨。
章节
二、两汉经学
课时
6

了解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的原因和目的,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形成的过程及起因。把握儒学在汉代地位的转变,即由

先秦时期与诸子平等的学术地位转变为独尊的官方学术和统治思 想。明晰随着儒学的独尊,儒家六经的被表彰,有了儒学经学化

的过程,由此也就产生了两汉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经学。清 楚经学内部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及这两种经学学派的各自
相关 教材:《中国哲学史》,第 125—170 页。 内容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 113—127 页。 素材 《中国哲学智慧》,第 61—73 页。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后,中国哲学进
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两汉时期。儒与道的相争中,儒学独尊,形
教 学 后 记

特点。掌握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及东汉时期王充的 理性哲学思想。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汉初的黄老之治及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治目的及理论自身的支撑因素。了解儒学由先秦至汉 代地位的显著变化,及儒学形态的逐渐转变,把握经学内部今文 经学和古文经学的论争要点及各自的优劣之处。掌握汉代经学大 儒董仲舒的哲学观念及东汉王充的理性哲学。 突出方法:历史演进中的分析法。如从分析历史背景着眼,追溯 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源,探析由汉初的黄老之学到后来儒学独尊的 原因,阐述儒学由先秦时的子学上升为经学的历史演变。分析儒 学经学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学内部的纷争;以及东汉时期王 充理性哲学形成的理论背景等。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说与儒学的神学化一、“天人相与”的神学体系1.董仲舒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因善治《公羊春秋》而成为经学博士。

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向武帝奉上“天人三策”,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回答了汉武帝关于政权的正当性或合法性问题。

董仲舒致力于两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获得“汉代孔子”称号。

2.“天道阴阳”的宇宙秩序观(1)董仲舒思想的内容①自然观(哲学基础):“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

②社会观(理论重心):“天数毕也。

”(2)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从“人”回归于“天”,以“天道”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

(3)董仲舒的“天道”观①“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是有意志有人格的造物主。

人只有虔诚待天,才能得到天的赐福。

②构造了天意主宰下的以阴阳、四时、五行为骨架的宇宙秩序。

3.“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从“为人者天”“人副天数”“同类相动”这三个环节的论述中,建立其“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

(1)“为人者天”天既然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当然也不在其外。

董仲舒在讨论论及天人关系认为“为人者天”即“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此人之所以上类天也。

”(2)“人副天数”“人副天数”即无论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既是“为人者天”之论的必然结果,也是“天人相与”“天人感应”论的理论依据。

(3)“同类相动”在董子看来,“天”与“人”不仅是“相与”的,而且又是能够相互“感应”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董子又提出一个“同类相动”的理论。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路数为了了解、窥测“天意”,董仲舒提出了“深察名号”的认识原则。

1.“名则圣人所发天意”的认识来源说(1)“正名”的发展①孔子:最先提出“正名”说,是指一种职位(名)要与相应的职责(实)相连属,并无明显的认识论意义。

②战国中后期:发展为认知学说,表现为经验理性的倾向。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2)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 先秦儒家典籍到汉代原本已经多佚,只是在民间通过 师徒父子口授相传。西汉朝廷为了便于经书流传,下令搜 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书记录整理,写为定本,这就是“今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 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 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 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 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2.天人感应 (1)天人类同(共鸣共振)
(2)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 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四时――四肢,360日――360骨节,五行――五脏, 寒暑――喜怒,昼夜――视瞑。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1)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2)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喜暖春,怒清秋,乐阳夏,哀阴东。
仁为阳,恶为阴。
德为阳(生),刑为阴(死)。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 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 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 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 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 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 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 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 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 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 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圣才出品】

第2章董仲舒与今文经学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阴阳家(1)思想阴阳家注意于“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并加以推衍,将此等宗教的思想加以理论化。

(2)流变①阴阳家,于其成“家”之时,即似有与一部分儒家混合之趋势。

②到了秦汉之际,阴阳家之言几乎完全混入到儒家之中。

2.今文经学西汉经师,皆采阴阳家之言以说经。

所谓今文家之经学,此其特色也。

当时阴阳家之空气,弥漫于一般人之思想中。

“天道”人事,互相影响;西汉人深信此理。

故汉儒多言灾异。

君主亦多遇灾而惧。

三公之职,除治政事外,尚须“调和阴阳”。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阴阳家的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

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

2.阴阳家的宇宙间架图图2-1 阴阳家的宇宙间架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2.董仲舒的地位(1)董仲舒充分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的思想趋向。

(2)《汉书》认为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四、元、天、阴阳、五行1.天董仲舒认为天有时系指物质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

但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为自然也。

2.元董仲舒言万物皆有所始,其所始谓之元。

元在天地之天之前,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是否亦有所始,是否亦始于元,董仲舒未详言。

3.阴阳董仲舒认为阴阳为两种物质的气,但一般阴阳家包括董仲舒在很多时候所提及的阴阳,并不是这些有物质的。

4.五行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五行之次序,为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第一生第二,第二生第三,第三生第四,第四生第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深察名号
一,名的产生与作用
董仲舒认为圣人发明天意之后,便 按照天意赋予各种事物以名称,圣人对 于事物的命名正是天意的具体体现,按 照名的要求去立身行事就是对于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 服从.因此,代表天意的"名"就是决 定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 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故 凡百讥有黮 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 还昭昭耳.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 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 于是非也,犹 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 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三,天人感应
1."同类相应" 1."同类相应"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 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 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 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 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 天之见此以劝之也." ——《同类相动》 ——《同类相动》
2.谴告 2.谴告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 臣谨案,《春秋》 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 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败乃至."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 谓之灾.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 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 威".殆谓此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 失.乃始萌芽,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 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 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天意有欲也, 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 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 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 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 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救我也."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
第三节 性三品说
一,性与善
1.性 1.性 "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 也." 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 性者,天质之朴也."
2.善 2.善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 而博爱,敦 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 人之善也 ."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3.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3.批判孟子的性善论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 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万民之 性 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 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孟子下质 于禽兽之所为, 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 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2.道德源于"天" 2.道德源于"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 具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 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 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 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 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 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 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三,"三统"与"三正"
"三统": 三统" 黑统 白统 赤统 "三正": 三正" 建寅 建丑 建子
思考题
1.董仲舒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特色. 1.董仲舒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特色. 2.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实 2.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 质. 3.理解并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3.理解并评价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 4.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及其在儒学发展 4.董仲舒对于儒学的贡献及其在儒学发展 中的作用.

第一节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
一,天
1.自然之天 1.自然之天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2.超自然之天 2.超自然之天
"天"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又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志的人格化的造物主,代表一种最高的, 最普遍的道德原则.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也." 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 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 天.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 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 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 于王,王承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四,性三品说
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 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 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即善 的,斗筲之性是天生即恶的,"可养而 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只有中民之性, 是可以经过教化而成善的.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一生著述颇丰,《汉书董仲舒传》 记载" 记载"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 十三篇,十万余言" 十三篇,十万余言".但至今大部分已失传, 仅余《春秋繁露》 仅余《春秋繁露》一书,另有被班固保存在 《汉书》中的《举贤良对策》三篇.《隋书经 汉书》中的《举贤良对策》三篇.《隋书 籍志》著录《春秋繁露》 籍志》著录《春秋繁露》十七卷,没有说明篇 数.宋代《崇文总目》著录" 春秋繁露》 数.宋代《崇文总目》著录"《春秋繁露》十 七卷,八十二篇" 七卷,八十二篇",与现在看到的本子基本一 致.在清代,《春秋繁露》 致.在清代,《春秋繁露》的注本较多,最具 权威性的当属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权威性的当属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二,正名
正名思想的核心即在于在天的权威 之下进一步明确各个等级的权利义务关 系.强调每个等级都必须严格遵守所在 等级的"名号" 等级的"名号",体认天意就在于深刻 体认所在等级的"名号" 体认所在等级的"名号"的真实含义并 完全以之为立身行事的标准.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 子者,宣视 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 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 夫者,宜厚其忠信, 敦其礼义,使善大于 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 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 从上而已.五 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 众于号,号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别 离分 散也 ."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二,人副天数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 也." ——《为人者天》 ——《为人者天》 从人的形体上看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
从人的性情上看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 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 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 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他之副在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人,人之性情由天者矣." ——《人副天数》 ——《人副天数》
第四节 社会历史观
一,道德起源论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1.人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人的道德属性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 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 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 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 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 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地之性人为贵.'" ——《汉书董仲舒传》 ——《汉书董仲舒传》
二,人性的证明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 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 身亦有贪仁之性." 身亦有贪仁之性."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 阴也." 阴也." ——《深察名号》 ——《深察名号》
三,善质与王教
"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 出禾中, 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 可全为善也.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 于 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第二章 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 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 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 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 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 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 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 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於 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於是董仲舒竟 不敢复言灾异." 不敢复言灾异." ——《汉书儒林列传》 ——《汉书儒林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