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域生态概念

一、名词解释:
1)个体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的科学。
2)环境因子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素
3)限制因子 生物的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在具体情况下,对特定的生物来说,不是所有的环境因子都有同样的重要性,其中某些因子限制生物的分布、丰度或产量因而具有最大的生态意义的,一般称之为限制因子
4)生态幅 有些生物能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变化,有些生物则只能适应较狭幅度的变化。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称为物种的生态幅
1)补偿点由于水中光照强度随深度而递减,因此水层中光合作用率也随深度而逐渐减弱,到了某一深度,照度已减弱到使植物在光合作用所生的成的氧量,仅能满足本身呼吸作用中的消耗,这时的照度称为这种植物的补偿点。
(2)呼吸系数 有机体呼吸时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和所消耗的氧气量之比,称为呼吸系数
(3)临界氧量 当环境含氧量降到一定界限时,动物对氧的呼吸率就发生显著变化,以致不能维持其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含氧量称为临界氧量(若以氧的分压表示,则称为临界压力)。
(4)窒息点 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较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为这种动物的窒息点(氧阈)。
(5)基底 基底是指动物在全部或部分生命活动过程中于其表面栖息或在其内部生活的物质。基底在动物的生活中通常起着活动基地、附着点、隐蔽场所、营养物质来源等方面的作用
(1)种群 这种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物种的一群个体就叫种群。
(2)阿利氏规律 每一物种都存在着最适的种群密度,并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也就是说种群密度也是物种的适应特征之一,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又称阿利氏原理
(3)拥挤效应 动物集群时繁殖过剩和种群密度过高所产生的有害效应称为拥挤效应。
(4)生态对策 从进化论观点来看,生物适应于不同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1)大型群落 群落具有较大规模和复杂的结构,这类群落与相邻群落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包括各个营养层,因此,除接受太阳光能外,大体上能自给自足
(2)小型群落 群落规模有限,或缺乏某营养层,常常不是典型的独立单位,它们或多或少依赖相邻群落。如底栖动物
(1)种间竞争 :竞争是指两个或多个种群当所需的环境资源或某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到限制时所发生的相互关系。
(2)生态位:生物在

完成其生命活动周期是所表现出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3)基础生态位: 在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
(4)实际生态位: 当有竞争时,必然使该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空间,就称为实际生态位
(5)偏利作用: 当两个种群共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未受害的情况称偏利作用
(1)牧食链 以活的生物为食,即从绿色植物开始,经草食动物到肉食动物,
(2)腐质链 以生物分解产物为食,即从死亡有机物到分解者,然后到碎屑食性动物和它们的捕食者
(3)生态效率 食物链能量传递的效率,可用前后两个食物环节的能量之间的百分比来表示,这些比率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
(4)优势种 组成一个群落的种数可能很多,但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种在数量或生物量上起主要的作用,这些种类称为群落的优势种或亚优势种
(5)常见种 通常把频度大的物种称为常见种
(6)生物季节 由于气候的季节变化导致水文和水化学条件的周期变化,也在水生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量上产生明显的季节性节律,这种季节性现象称为生物季节。
(1)演替 生态系统是群落和生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群落中进行的一系列过程必然对生境产生影响,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定向变化,这种变化称为演替。
(2)顶级群落 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并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
(3)原生演替 以水生群落为例,水生群落的演替如果是从新形成的水体开始,就称为原生演替,如新挖鱼池中群落的演替
(4)次生演替 水生群落是从原来干涸的水体充水后开始的就称为次生演替,绝大部分内陆水体的演替一般都属于次生演替
(5)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以后,在生物群落的结构上和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通常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湖泊: 湖泊是指陆地低洼地区形成的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大面积水体
(2)水系:流域内大小河流交汇形成的树枝状或网状结构,也叫河网。
(1)生物量 指水体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
(2)生产量 生产量,通常以P表示,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
(3)收获量 一定时间内捕捞出的那一部分产量
(4)初级生产力 即初级产量, 是指在

一定时间内,单位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所产生的有机质量,代表着太阳能在水生态系统中被固定的速率。
(5)次级生产力是研究包括各营养层次异养生物的消费转化和利用过程与速率。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通过动物和异养微生物生长、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贮存的能量称为次级生产量
(6)初级毛产量 自养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所合成的全部有机质量(包括已被本身消耗的);
(7)初级净产量 指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消耗以外剩余的能量或有机质量;
(8)群落净产量 也称生态系净产量,指整个生态系中自养生物所固定的能量除去全部生物呼吸消耗以外的剩余部分,群落净产量=初级净产量-异养生物呼吸量
(9)胞外产物 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经常向水中释放溶解有机质,这一部分有机质可占光合产物的相当比重,称为胞外产物
二、填空
(1)根据生态幅大小可将生物分为 广生种:广生态幅 和 狭生种:狭生态幅 。
(2)水体中生态因子可分为 非生物因子 、 生物因子 和 人为因子
(1)水体中的无生命有机质包括 腐质 和 胶态有机质 和 溶解有机质 三类
(1)种群密度可以用 个体数 、生物量 、有机质千重或能量 等来表示。
(2)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一般可分为 成群分布、成团分布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三类。
(3)种群中各年龄组比率能决定现有 繁殖 状况,并能预示 种群 未来的发展趋势。
(4)种群中的个体可分成三个生态时期: 繁殖前期 、繁殖期、繁殖后期 。
(5)一般用 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来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
(6)种群的年龄锥体一般有三种类型: 增长型种群 ,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
(7)种群生长,各种生物不同,但按其变动曲线可以分为 J型生长曲线 和 S型增长 两种基本类型
(8)种群的数量变动是 环境因素 和 种群适应性 相互作用的结果。
(9)种群的变动和稳定性与物种的 生态对策 ,即所谓的r-对策和 K-对策 有关。
(10)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物都具有其独特的 出生率、寿命 、形体大小. 存活率 等生态特征。
三,问答题
(1)简述水体的降氨措施有哪些?
除了水体的生物自净作用、开增氧机或化学增氧可降氨外,目前应用于水体降氨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利用微生物净化氨 (2)移植或接种水生植物(3)人造水藻 (4)杀灭水蚤 5)换注新水
(6)斜发沸石
2)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生态作用?
水中悬浮物起着双重的生态作用:
有利作用 由水生生物死体或其代谢

产物形成的腐质是水生动物重要的食物源泉之一,悬浮腐质量常常决定着浮游动物的产量,沉积水底的腐屑叉是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
腐质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又可丰富水中氮、磷等生源物质的浓度,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因而在良好的其他条件下,有机悬浮物可促进水体生产力的提高
不利作用 (1)水中悬浮物过多,将急剧降低水的透明度,抑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恶化溶氧状况。
(2)悬浮物直接和浮游生物或鱼类相摩擦,对生物会造成机械损伤;在流水水体,泥砂等无机悬浮物还冲击和刮走附着生物。
(3)水中悬浮物过多还易堵塞滤食性动物的滤食器官,恶化其营养条件。
(4)较粗的悬浮质粒特别是泥砂等很易沉淀,大量悬浮物沉淀水底时可将底栖动物淹埋而导致大量死亡(5)改变生物组成。
三.水中溶解有机质有哪些生态作用?
(1)作为动物的食物:溶解有机质可作为水生动物的辅助食物。鱼类也能进行渗透营养,吸收氨基酸,一般通过鳃和体表渗透.(2)作为藻类的营养 .(3)分解矿化后为水中营养盐类的主要来源 (4)对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小三毛金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鱼毒素,可使鱼贝类致死。小球藻栅藻分泌一种抗生素抑制大型蚤滤食和生长。溶解有机物的毒性和鱼本身的代谢产物对鱼生长不利,此时,加注新水,鱼类生长迅速.(5)螯合作用:有些溶解有机质对金属离子有螯合作用。(6)化学信息:溶解有机质可作为化学信息,影响水生生物的行为,如辨别食物。(7)耗氧产毒气:溶解有机质过多,分解时消耗大量氧并产生CO、H2S、NH3、沼气等,可引起生物大量死亡。
1、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 指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2、 数量特征 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生长率和年龄结构和性比 3、 遗传特征 种群是一个基因库,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和遗传特征。 2,简述动物集群的生态学效应和生态学意义。
(1)拥挤效应:动物集群时繁殖过剩和种群密度过高所产生的有害效应称为拥挤效应。
(2)集群效应: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称为集群效应。
集群的意义:种群内个体由社会引力形成团体,集群的成员通常同种、同样大小和年龄,以同一方向沿着相似路径运动。
生态学意义 ①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②集群有利于共同防御敌害,共同警戒,分工协作,共同逃离或混乱效应和共同防御敌害;
③改变小生境,如越冬鲤鱼的集群减少散热,蜜蜂冬季肌肉颤抖加热升温,夏季运水煽翼降温,40℃降到36℃;

④有利于某些动物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机会,取长补短;
⑤促进繁殖,利于求偶、交配、产仔和育幼。
3)什么是r-选择?这类生物有哪些特征?
r-选择(r-selected),这类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环境所能负载的最高负荷量-K值。一般保持在“S”型生长曲线的上升段。 特征: 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常常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它们适应于不稳定的生活环境。
4)什么是k-选择?这类生物有哪些特征?
K-选择(K-selected),它们的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K值周围. 特征: 这类生物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持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但一般扩散能力也较低。它们适应于稳定的生活环境
2 、什么叫生物群落?
☆ 生物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3 、生物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4 、什么叫群落演替?
生物群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变化中,群落随着时间而发生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5 、水域生态系统中,有哪两类基本群落?其生物组成情况如何。
两类基本群落:水层区群落和水底区群落
组成:水层区群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各种浮游性微生物;
水底区群落:沿岸水生植物、底生藻类、底栖动物和各种底生微生物
2、简述高斯原理的基本内容。
① 如果两个物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那么其中之一终将被消灭或被迫改变生态位 ② 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物种在生态位的要求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没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的竞争者; ③ 群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各种群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利用以及相互作用上,都趋向于相互弥补而不是直接竞争。
3、种群间相互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1)种间竞争与生态位 (2)捕食与寄生 (3)共生互利(4)偏利和偏害 (5)刺激与抑制等。
2、什么叫食物链?举出一个食物链的具体实例。
生产者形成的有机质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移动的途径称为食物链。
如小球藻→轮虫→鱼苗;小环藻→鲢→感鱼。
3、什么叫食物网?一个食物网包括哪两类食物链?
生物群落中的所

有食物链相互交叉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一个食物网中包括两类食物链,摄食链和分解链
4、群落的营养结构有哪些特点?
(1)每一条食物链由一定数量的环节组成,最短的包括两个环节,而最长的通常也不超过5--6个环节。
(2)一个群落中不同食物链的势力对比,很好地反映了群落的结构功能特点
(3)从一个营养级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或生产量不可能100%地被利用
4)不同营养级有机体的数量对比、不同营养类型的种数对比等,都可以作为群落营养结构的特点。
(5)营养级升高种数减少,种类从r一选择者向K一选择者变化,食物的利用率提高,但取食的专化程度降低。(r一选择者,K一选择者
5、什么叫频度?写出频度的表达式。
某种生物在群落中出现的百分率,称其频度。
频度=某种生物出现的样品数/全部样品数X100
6、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群落的物种数,二是指各物种的个体数和分布格局。
7、写出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 diversityindex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表达式。

1、什么叫生态系统?
在任何生物区中,不同的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特定的群落,群落只能在与周围非生物环境紧密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存在,生物群落与其生境这种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间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叫做生态系统(简称生态系)。
2、什么是生物圈?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部分称为生物圈。地球是由气体层、液体层和固体层包裹起来的,因而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3、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学?
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生态科学。
4、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1、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2、生态系统调控机制 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恢复模型及其修复
4、全球性生态问题 5、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1、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凡是基本上不受人类干扰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对生态系统进行调节管理,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这类生态系统属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由人类设计制造建立起来,并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
2、简述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

1、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2、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1) 自然生态系统;(2) 半自然生态系统;(3) 人工生态系统。
2、简述生态演替有哪些特点。
(1) 演替是有方向有次序的发展过程,因而可以预测。 (2) 演替是系统内外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控制。(3) 演替趋势是增加稳定,因而可以保持自身环境的基本特征
3、简述生态演替趋势的主要表现。
(1) 种群的多样性增大;(2) 优势种从小型(r一选择者)→大型(K 选择者);(3) 群落现存量增大;
(4) P/R→l,即毛产量与呼吸量相近,净产量→0;(5) 腐质链作用增大
4、简述生态平衡的标志及其表现。
(1)生态平衡的标志:生态系统平衡的明显标志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群落演替顶级。
(2)生态平衡的表现: 生态平衡时群落与生境融洽
A.动、植物在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 ;B.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营养结构保持完整,形成典型的食物链网关系和金字塔形营养级 C.这一过程是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1、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域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1)非生物组分(生境)有3~4个自然体,如水、水底、大气和冰盖,而陆地通常仅有土壤和空气两个自然体。(2)水域生态系统生境有垂直分层,而陆地不明显。(3)水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组分所占的比重远超过陆地生态系统;温度较陆地稳定;光照条件较差;氧气的状况也较差。(4)水域生态系统的生境活动性大。(5)水域生态系统中有固着动物和浮游生物。
2、与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域生态系统有哪些功能特点?
(1)和陆地生态系统比较,水体中初级消费者对光合作用产物利用的时滞小,并且利用效率高,但现存量较低,远低于陆草。
(2) 水中物质循环速度比陆地快,藻类所形成的全部有机质都是较易利用的成分;陆地植物则有木质部,只有少数动物可利用。
(3) 水生生物渗透营养发达,且细菌、腐质具有重要营养意义,水域腐质链的意义显著
1 、海草如何适应海洋生活环境?
①具有一个很发达的支持系统来抗拒波浪和潮汐②具有适应于盐介质的能力;③当完全为海水覆盖时,有完成正常生理活动以及实现花粉释放和种子散布的能力;④在环境条件较稳定的情况下,具备与其他海洋生物竞争的能力。
2 、红树林如何适应海滩湿地生活?
①根系:红树能适应潮间带淤泥、缺氧和风浪的特殊生境,很少有深扎和持久的根系,而代之以各种适应的根系,如表面根、板状根或支柱根、气生根、呼吸根等。
②胎生:不少红树植物的果实在成熟后仍然留在母树

上,种子在果实内发芽,伸出一个具棒状或纺锤状的胚轴悬挂在树上,长8-40cm,这种幼苗长成时才下落,插入松软的泥滩中,几天后即可生根而固定于泥滩土壤中,或随潮水远播
3 、河口湾按盐度分为哪三类?
1)正性河口湾,流入的淡水量大于水面蒸发量。淡水与海水混合使近水面的海水盐度下降,而下层盐度较高,形成盐度的垂直分层。这是温带河口湾的特点。
2)负性河口湾,水面的蒸发量大于流入的淡水量。进入的海水与少量淡水混合并稍受稀释,但高蒸发量使表层水盐度升高下沉,形成一种底层流流出河口,这类河口湾广泛分布于热带。
3)中性河口湾,流入的淡水量等于蒸发量,形成稳定的盐度垂直分层,这类河口湾很罕见。
4 、我国的“四大海鱼”是哪些种类?
我国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是大黄鱼、黄鱼、带鱼、墨鱼(软体动物)等“四大海鱼”
5 、深海生物是如何适应海底生活的?
1、对黑暗的适应2、捕猎食物器官的特化3、种群延续的适应4、对高压的适应由于深海常年低温高压以及高的二氧化碳含量,使得钙的沉淀产生了困难。5、对柔软底质的适应由于深海多为软泥底质,因此,深海底栖动物都具有长的附肢,丰富的刺、柄和其他的支持方式。
1、河流生态系统的生境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 水流不停; ② 陆水交换,是联系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纽带;③ 溶氧丰富
2、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有哪些特点?
①水层游泳生物一般都有流线型身体,以便在流水中产生最小的摩擦力;
②许多急流底栖动物具有非常扁平的身体,使它们能在石下和缝隙中得到栖息;
③很多种类营附着或固着生活,如附着绿藻、刚毛藻、硅藻,还包括石蚕和淡水海绵;
④具有钩和吸盘等附着器;
⑤黏着的下表面,如涡虫(Turbellaria)等动物能以它们黏着的下表面贴附在河底石块的表面;
⑥趋触性。有些河流动物具有使身体紧贴其他物体表面的行为,如石蝇幼虫在水中接触树枝、石块或彼此抱团。
4、水库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水库与河流相似点是:有相当部分的水团沿一定方向流动;和湖泊的相似点是:水的交换很慢。但是水库同河流及湖泊又有很大的差异。它和河流的不同点是: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水的流动只限于上层,底层并没有流动;和湖泊的不同点首先在于库盆的不对称,越向下游水越深;此外水库的水位变化也远较湖泊剧烈。
5、养鱼池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第一,养鱼池面积小、水浅,易受天气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很大。
第二,生物群落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主要在人类的支配和影响下形成,

种类组成趋于单纯化,种间的相互适应能力一般较差,优势种突出。
第三,生产者几乎全由浮游植物组成,大型消费者中鱼类都是人工放养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大多具保护性结构,易于扩布,世代时间短、繁殖快、生态幅广的种类组成。微型消费者中细菌、鞭毛藻类非常丰富。
第四,初级生产力高,外来有机质量大,食物链短、鱼产力高。
第五,由于生境易变和群落组成的简单化,降低了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第六章
1、天然水体水中有机质以哪几种形式存在?各
死有机质以3种形式存在:(1) 颗粒有机质(POM)(2) 胶态有机质;(3) 溶解有机质(DOM)。
2、溶解有机质有哪两类组分?它们的关系如何?
溶解有机质中的两类组分:1.主要在水体内产生易分解的成分,包括糖类、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酸和其他低分子化合物,碳和氮之比约12:1。2.主要是外来的腐殖质之类难分解的稳定成分,碳和氮比高达45~50:1,使水呈褐色。
3、试述水中有机质的来源 。
外来有机质:外源性有机质主要是陆地的光合产物和生物残余物,通过河流、地表径流、地下水、湖岸的浸蚀、风吹入、大气降落、水道排放等途径进入水体的。
内生有机质: 内生颗粒有机质:相当一部分来自水生生物的死体、动物的粪便和残余物、水底沉淀的再悬浮和有机絮状体的形成。 内生溶解有机质:来自生物死体的沥滤释放和被微生物胞外酶的水解、动物摄食时从破碎的食物中渗漏出来的动物本身的排泄物以及生产者的胞外产物
4、水生细菌在生态系中有哪些主要作用?
1.细菌作为有机质的消费者2.细菌在矿质养分动态中的作用细菌在生命活动中分解和释放矿质养分供生产者利用,它本身又是水生生态系中这些养分的颗料库。3.细菌作为动物的食物细菌在淡水动物营养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不仅原生动物、轮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摄食细菌,一些鱼类也食细菌
5、有机质在水体中进入形成后,怎样被消耗和转化?
(一) 沉淀(二) 动物摄食分解(三) POM的微生物分解(四) DOM的分解(五)水底沉淀中微生物的嫌气分解
6、试述POM的微生物分解过程。
全过程可分为沥滤期、微生物分解期和稳定物质缓慢分解期3个阶段
1.沥滤期:外来和内生POM进入水体后,其中低分子量的可溶性物质首先析出,有些高分子量有机质在水中残留酶的作用下也可析出。2.微生物分解期:死的POM很快即有细菌附着,以后细菌增多并侵入颗粒内部直到充满死细胞。动物的摄食和碎裂,使POM变小,更促进了细菌的附生.细菌分泌胞外酶水解并吸取其中DOM,一部

分用于构成生物量,一部分用于呼吸并释放CO2、N、P等养分,一部分流失水中。
7、什么叫腐质(detritus) ?简述水生态系统中腐质的5条流动途径。
所有形式的死有机质加上其附生的微生物统称腐质(detritus)。
第1条 POM→动物,主要是藻类腐屑和动物粪粒,多被水生动物直接利用,流动快,转化效率高。
第2条 POM→微生物,主要是水生维管束植物腐屑,动物难以直接消化利用,必须经微生物分解后,动物主要利用附生的微生物,流动时间长,转化效率低。
第3条 DOM→微生物→动物,主要是生物死体沥滤物和胞外产物,很快被细菌利用,动物利用细菌,这条线流量大,流程快,转化效率高,是腐质流的主流。
第4条 DOM→微生物→无定形腐屑→动物,主要是附生细菌分泌黏液状多聚体,再被动物利用。这种胞外多聚体作纤维状黏附和包裹水下物体表面,并从周围水中吸收和浓聚DOM和离子,并常附有微生物。这种多聚体本身营养价值较差,但附着的微生物和DOM可能是动物优良食物。
第5条 DOM→无定形腐屑→动物。无定形腐屑通过物理过程,在水草或岩石以及水底沉淀质粒、浪花泡沫和其他水下物体与水的界面上形成并为微生物和藻类所团聚,在河流上游以及海洋和大湖的深底带为动物的主要食物源泉。
1、水体中氮的来源途径有哪些?
水体中氮的来源:1)外界输入 :水面氮的降落;氮从地表面或地下水流入。(2)水体内的固氮作用:固氮作用是水体内的自生性氮源。只有蓝藻和细菌能同化利用分子氮。
2、水体中氮的消耗途径有哪些?
水体内氮的消耗途径:①离开水体;(1)随水流流出(2)渗漏到地下水中(3)水生昆虫的羽化4)鱼虾类等水生生物被捕食5)以及随气体逸出水面(嫌气性分解时产生氮气逸失、氨在高pH时的逸出等
②沉积水底;③由于反硝化作用而逸.
3、在水体氮的内循环中的四种反应形式是什么
(一)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二)硝化作用——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三)无机氮同化为有机氮 (四)一种形式的有机氮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有机氮
2、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1、收获量测定法 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尤其是估计作物和牧场的初级生产力。
2、氧气测定法 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常用的是黑白瓶测氧法。
3、放射性14C示踪法 应用放射性14C测定植物对14C的吸收速度,作为初级生产力指标的方法。
4、叶绿素测定法
3、决定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1、自养生物的现存量及其组成;2、养分;3、光;4、温度;5、水的运动;6、动物的摄食等生态因子。
4、水草的生产

量如何测定?
水草生产量的测定首先要测定生物量,然后以一定时间内,两次生物量之差或以平均生物量乘以P/B系数(一般1.2-1.3)来计算生产量。也可采用测氧法求同化指数,再以同化指数乘生物量即为生产量。
5、淡水底生藻类有哪3种类型?
1、坚实地附着在各种基质上,形成稠密的毛毡状物,其中混杂很多死细胞和老细胞,生物量(chla)达到189—1 960 mg/ m2。 2、丝状藻类集合成簇状体或束状体,有时还有胶状物使连结成团,生物量(chla)为12—2 350 mg/ m2
3、在底质上可活动的藻类,因易被水流冲走,生物量不高,仅为2.6~124.8 mg/ m2
1、什么是鱼产力和鱼产潜力?
鱼产力可以理解为水体的产鱼能力,分为:1)实际鱼产力(鱼产量)(2)潜在鱼产力 。通常所说的鱼产力是指后者,也就是水体在不施肥、不投饵,只依靠天然饵料的条件下,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2、淡水水体的生物生产有哪些特点?
课本,P203。
3、养鱼池中,鱼类的生产过程沿着哪3个能流方向进行流动?
(1)人工饵料和少量有机肥料为鱼类和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2)有机肥料和人工饵料残余及鱼粪转化为细菌和腐屑再被动物利用;
(3)肥料、人工饵料残余与鱼粪分解后产生营养盐类和C02为自养生物所利用,并提供初级产量,后者再被动物所利用
4、水体渔产力取决于哪些因素?各因素的作用如何?
(一)集水区状况
(二)水体形态
(三)气候和水文条件
(四)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5、说明鱼池施肥和农业施肥的异同点以及施肥的原理和技术。
水体施肥能明显提高初级生产力,在池塘或小型水库中不妨采用。但目前不少大中型水库也在进行施肥养鱼。由于生产者盲目追求产量,在根本没有对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向水中大量施放化肥或畜禽粪便,导致水质严重恶化,不仅损害了水体的其他正常功能,而且最终也不利于渔业生产,所以进行大水面的施肥养鱼应该慎重。
第八章·
1.什么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简述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和防止措施
答: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主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是哪些营养物质呢?一般认为:主要磷,其次是氮。可能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Schindler受控生态系统装置和试验湖区的研究结果,表明磷是主要“限制因子”。Vollenweider等关于磷负荷和初级生产关系的研究,也表明磷的重要性。用藻类生长潜力(AGP)方法来判断湖泊中藻类繁殖的限

制物质,结果也表明受磷限制的湖泊至少占一半以上,见表13.3。在氮磷比低于10:1时,或在某个季节,氮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1.主要有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加引起的,2,湖盆形态即小的或较浅的水体藻类和大型植物产量大,生物量高,加上外源输入使沉积物中有机物丰富,春秋流转混合促进营养盐的释放,已引起水体富营养化3,生物群落水体沿岸带生长有大量水生大型植物和周从生物,这些生物死亡腐败产生有机制和营养盐是湖泊趋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之一
赤潮毒死鱼、贝、虾等海洋动物,甚至使人类中毒,是一种海洋灾害,其危害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后,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溶氧甚至产生硫化氢,使水产动物缺氧或因硫化氢致毒而死亡。
2.赤潮生物大量繁殖复盖海面或粘附在鱼贝类鳃上,使动物呼吸困难而窒死。
3.有些赤潮生物(主要是甲藻类)在体内或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引起动物中毒死亡。如一种膝沟藻(Gonyanlax monilata)分泌毒素能使鲻鱼在5h内死亡,另一种膝沟藻分泌毒素能杀死鲨鱼,一种裸甲藻(Gymnodinium vendficum)分泌极毒的毒素,在10分钟内可杀死虾虎鱼。
4.人类由于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受害
1,赤潮已经出现时,迄今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治理方法。最早试用的方法是用硫酸铜杀死赤潮生物,即将硫酸铜装在布袋中放在船后拖曳,使药物缓慢地溶解水中。当海水中硫酸铜浓度达到50~100 mg/L时可杀死裸甲藻而对养殖贝类无害。但海区面积太大且海水不断流动,化学药品很难奏效。引入食浮游生物鱼贝类来滤食赤潮生物,或用超声波杀死赤潮生物等方法在实验室试验取得成效,但也难应用于大海。因此,当前的对策应该以防为主。
赤潮的防治-2
主要措施是控制海区富营养化的发展。首先要根据海区的自净能力确定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畜牧业排水和农田排水的流入量,其次对浅海海域的渔业发展要有计划地合理布局,不要盲目扩大养殖面积,避免出现局部过度养殖局面。在发展养殖业中应注意贝、藻、虾、鱼和不同食性,不同生活空间种类的混养,这样既可提高单产,又能强化水体的自净性能。
赤潮的防治-3
对富营养化海区可利用各种不同生物的吸收、摄食、固定、分解等功能,加速各种营养物质的利用与循环以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例如,利用海生植物吸收剩余的营养盐类,利用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摄取各种碎屑有机物,利用细菌同化、分解有机物等等,其中,植物的净化作用特别重要。例如,在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湾或浅海,有选择地养殖海带、裙

带菜、羊栖菜、紫菜、江篱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赤潮的防治-4
此外,在进行港湾的围海造地或修建海堤等工程时应充分考虑和论证其生态效应,防止过度影响水的交换率和潮流的净化能力以及加速淤泥的沉积。在海港管理中,应防止含有大量赤潮生物孢囊的轮船压舱水排放入海。

2试述赤潮的定义、原因、危害、过程、预测预报和防治
答:定义:所谓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面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一、原因:1养分的增加 2适宜的温度和盐度 3一定的气象条件 4赤潮生物或其孢囊的存在
二、危害(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或死亡。如链状膝沟藻产生的石房蛤毒素就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
(4)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目前已知的赤潮毒素有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泻痢性贝毒等三大类。
三 过程:1.起始阶段: 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大量萌发,竞争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可逐渐发展到一定的种群数量。
2.发展阶段 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并迅速形成赤潮,同时原先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也可能有个别种随赤潮出现而有增长。
3.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补充状况。
4.消亡阶段 营养物质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或遇台风、降雨等各种引起水团不稳定性的因素,或温度的突然变化超过该种赤潮生物的适应范围,造成赤潮生物大量死亡,赤潮现象就逐渐或突然消失
四预测预报:1.根据水化特征的预测2.根据水温、盐度和气象条件的预测3.根据生物学特征的预测 (1)赤潮生物的增殖速度 2)叶绿素a的变化(3)胞囊的调查
3,什么是水污染?如何对水污染进行监测?
四,判断
1)种群的数量变化不是环境因素单方面作用的结果;各种生物都形成了按照环境变化而调节的内源性反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