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重点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传染病防治知识总结

传染病防治知识总结

传染病防治知识总结
传染病预防知识包括预防切断传染源、接种疫苗、保证卫生、及早处理、严格消毒等。

1、控制传染源:想要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

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防病能力。

在传染病发病的高峰期,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被传染。

避免到人流量大、空气不流通环境中,降低细菌或病毒感染风险。

此外,避免与他人共用衣物、餐具等用物;家中可定期喷洒消毒液或行杀虫、捕鼠工作等。

2、接种疫苗:接种常见的、易传播传染病的疫苗,如乙肝疫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等。

按规定进行疫苗的预防接种,可以提高对于某类病毒的免疫力。

3、保证卫生:保持环境卫生,避免在蚊、蝇、鼠、蟑螂等害虫肆虐的地方生活,防止被传染。

4、及早处理: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或与传染病患者有接触史并出现不适时,需要对患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预防防止交叉感染。

5、严格消毒:在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后,其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应进行严格消毒。

6、注意生活方式:每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走、游泳、瑜伽、跳操等,有助于增强自身体质与抗病能力;注意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可适当增加牛奶、鸡蛋、猕猴桃、西红柿等新鲜食物的摄入,食物中富含的营养元素可以提高免疫力。

除此以外,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经常开窗通风等;养成勤洗手、室内消毒等习惯。

一旦确诊自身患传染性疾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必要时单间隔离,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健康人群。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共性知识(一)基本概念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

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

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

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

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

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

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

大部分虫媒传染病和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地区和季节性。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行为、社会卫生保健(2)事业的发展、预防普及等各方而。

生活水平低、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可致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增加感染的机会。

(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人出生后的一生中,发生无数次感染,每一次病原体侵入机体,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可以出现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案例二
某区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健康讲座,针对季节性流感、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进行详细 讲解。分析: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发病后的 处理方法,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机制运行良好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市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定期 对学生进行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分析:该机制的有效运行,确保了疫情的早发现、早隔离、 早治疗,避免了传染病的扩散。
04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国家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
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规范及标准
01
02
03
04
《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规范》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学校传染病防治知识
汇报人:
2023-12-05
• 传染病概述 • 学校传染病现状及影响 • 学校传染病防治措施 • 学校传染病防治政策及法规 • 学校传染病防治典型案例分析
01 传染病概述
什么是传染病
•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结核病、流行性感冒、乙肝等。
02
03
04
健康危害
传染病会导致师生身体不适, 甚至危及生命。
学习影响
传染病可能导致师生缺课,影 响学习成绩。
心理压力
传染病的爆发会给师生带来恐 慌和心理压力。
社会影响
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传染 病的传播速度快,可能引发社

传染病防控基本常识

传染病防控基本常识

传染病防控基本常识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是指能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食物、水源、昆虫或其他媒介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性传播病等。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包括:- 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或潜在患者接触,如握手、拥抱等;- 空气飞沫传播: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食物和水源传播:通过食物或水源中的病原体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 昆虫媒介传播: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虫叮咬引起的疾病。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或潜在患者后;- 咳嗽和打喷嚏时咳嗽纸巾或肘部: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呕吐物等;- 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或不熟透的食物,保持饮食卫生;- 饮用安全水源:选择饮用安全的瓶装水或煮沸后的水;- 定期打开窗户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预防昆虫叮咬:使用驱虫剂、穿着长袖长裤等方式预防昆虫叮咬。

4. 传染病的早期识别与报告早期识别和报告是预防传染病扩散的关键步骤,个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注意身体状况:关注身体是否有不适、发热等症状;- 及时就诊: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尤其是与传染病相关的症状,及时就医;- 遵循医生指导:按照医生的指导接受治疗,并主动告知自己的病情,以便医生判断是否属于传染病。

5. 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措施在突发传染病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隔离患者:将患者与外界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 接受医学观察和治疗:对于接触过患者或病原体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治疗,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减少病原体滞留。

以上是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常识,大家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预防意识,共同维护公共健康安全。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人与人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下面是传染病知识的一些主要点。

1.传播途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食物传播和水源传播等途径传播。

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例如流感和肺结核等疾病。

2.病原体及其分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

病原体可以直接感染人体,也可以通过媒介(例如蚊虫)传播。

3.典型传染病:典型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结核病、肺炎、肝炎、狂犬病、艾滋病和疟疾等。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4.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遮掩口鼻、避免接触病人等。

此外,疫苗接种和消毒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5.季节性传染病:一些传染病具有季节性,如流感。

这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需要特别注意加强预防措施。

6.公共卫生应急:发生传染病疫情时,需要及时采取紧急措施。

医疗机构和政府应加强监测和报告系统,迅速隔离病人,进行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

7.全球传染病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具有跨国界传播的风险。

全球公共卫生合作和信息共享变得愈发重要。

8.抗生素耐药性:由于滥用和不适当使用抗生素,一些病原体已经产生抗药性,导致传染病难以治疗。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抗药性的重要措施。

9.动物传播疾病:一些传染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如鼠疫和埃博拉病毒。

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和食用野味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

10.社区的角色:社区参与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

社区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注射疫苗,人体可以产生免疫力以对抗病原体。

12.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控制的目标是减少疾病的传播。

控制传播的方法包括早期诊断、隔离患者、追踪接触者、教育公众等。

传染病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大威胁,了解传染病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染、避免传播,并在疫情爆发时做出正确的应急反应。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

《传染病学》学习复习资料《传染病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

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染病学》,以下是一些学习复习资料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1.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传染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传染病流行的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配合。

4.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二、了解常见的传染病1.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4.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5.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见于儿童。

6.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三、学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方法1.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于已经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以防止病原体继续传播。

2.实施消毒措施:对于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当进行消毒处理,以消灭病原体。

3.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应当及时接种疫苗。

4.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5.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传染病是指通过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常见传染病包括流感、痢疾、结核病、肺炎、艾滋病等。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保护人们健康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的知识以及防治措施。

一、流感1.病因: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分为甲型和乙型。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传播。

3.预防措施:打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4.治疗措施:及时休息、多喝水、适当服用退烧药、坚持备好传染病的药物等。

二、痢疾1.病因:痢疾是由于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粪口传播,主要是食物和水源污染。

3.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和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生活用品卫生等。

4.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及时治疗,饮食调理,必要时服用抗生素。

三、结核病1.病因: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预防措施:预防结核病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膳食、增加体质、提高抵抗力等。

4.治疗措施:及时就医、接受抗结核治疗、重视休息与调理、饮食调理等。

四、肺炎1.病因:肺炎是由多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3.预防措施: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体质,定期接种疫苗等。

4.治疗措施:及时就医、合理用药、休息养身、饮食调理等。

五、艾滋病1.病因: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

3.预防措施:避免与感染者进行性接触、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

4.治疗措施:接受抗病毒治疗、加强护理、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力等。

针对上述传染病,还有一些常用的防护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人群、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饮食卫生等。

此外,定期接种疫苗也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传染病要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要点总结大全

传染病要点总结大全1. 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呼吸道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传播,如握手、接触体液等。

-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如血液交换、注射传播等。

- 昆虫传播:病原体通过昆虫叮咬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蜱传播布鲁氏菌病等。

3.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使用纸巾等措施。

- 注重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消毒等。

- 接种疫苗:按照相关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增强身体素质。

4. 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流感: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避免接触患者。

- 肺结核: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

- 腹泻病:饮食卫生、个人卫生,保持清洁环境。

- 甲型H1N1流感:接种疫苗、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 手足口病: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保持环境清洁。

- 结核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

5. 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 发现病例:及时报告相关的卫生部门。

- 隔离措施:对患者进行隔离,以阻断传播途径。

- 溯源调查:了解病例的传播途径和接触史,寻找可能的传染源。

6. 全球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协调国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 地方卫生部门:负责本地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7. 传染病的突发事件应对- 应急预案:建立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措施。

- 紧急响应:按照预案,迅速启动紧急响应机制,采取控制传染源、隔离患者、加强宣传等措施。

8.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信息发布- 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对疫情进行实时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某一传染病特异的症状和体征都表现出来了,由轻到重,然后逐步缓解。

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11、窗口期从感染病毒到产生抗体的时期称为窗口期。

12、复发relapse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13.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常见有患者,隐形感染者,病原携带者,感染动物。

14.传播途经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垂直传播15.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 of the crowd)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人群是由易感这构成的,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当易感者多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流行。

16、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和体征,甚至发生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7、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18、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把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以引起显性感染19、麻疹 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核膜炎、口腔黏膜麻疹斑及皮肤斑丘疹。

20.科普利克斑(koplick spot):麻疹发病2~3d在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科普利克斑:白色小点,0.5-1mm,周围有红晕,可融合并扩散至整个颊粘膜,形成表21、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主。

22、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 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FH),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临床上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2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24、狂犬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病死率100%。

25、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经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等特点。

2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和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腹泻为主的临床表现、27、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冷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28、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

属于甲类传染病。

典型的患者由于激烈的腹泻呕吐,可以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29、败血症(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30、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细菌在血流中短暂出现的现象,一般无明显毒血症状,在国外文献中,常与败血症通用。

31、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 BSI)血流感染是导致败血症的重要过程,可以继发于身体特定部位的感染灶,当未发现明确感染灶时也可认为是原发感染。

可划分为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community-acquired BSI)与医院内血流感染(nosocomial BSI)。

由血管内导管置入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I)是主要的医院内血流感染。

3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指人体对各种损害因素所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临床上符合以下两条或两条以上: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或二氧化碳分压<32mmHg;白细胞计数>12×109/L或未成熟细胞>10%等33、脓毒血症(pyemia):指败血症过程中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

3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以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

34、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故称志贺菌病。

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性血便以及里急后重,可伴随发热和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35、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退屑。

36、急性肾功能不全又称肝肾综合症或功能性肾衰竭。

重症肝炎或肝硬化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滤和肾血浆流量降低,引起急性肾功能不全。

37、肝肺综合症重症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38、伤寒细胞临床观察提示被激活的巨噬细胞对伤寒杆菌的细胞内杀伤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细胞碎片,称伤寒细胞。

39、伤寒小结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

40、嗜酸性小体一些肝细胞体积缩小,胞核固缩甚至消失,由于核酸含量减少,胞浆嗜酸性染色增强,成伊红色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41、肝炎肝纤维化未达到肝硬化诊断标准但肝纤维化表现较明显者称为肝炎纤维化。

42、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侵入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

他不牵涉对抗原的识别和二次免疫应答的增强。

43、特异性免疫是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45、淤疸型肝炎以肝内淤疸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46、干性霍乱起病急,发展迅速,尚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47、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

直径2—4mm,压之褪色,躲在10个以下,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部。

48、HAART: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仅用一种抗病毒药物易诱发HIV变异,产生耐药性,因而目前主张联合用药,称HAART。

名解1.传染病学(infectious diseases)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转归以及防治的方法。

重点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

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了解传染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熟悉向传染病作斗争的方法;掌握诊断技术和治疗原则;为今后研究传染病打下基础2,传染病(infections disease)亦称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一组具有传染性疾病,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原虫等。

3、.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包括病原体和机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4、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进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

也是医学检疫的依据。

5、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 )(发病初期)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表现。

6、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疾病发展到极期,高峰期,7、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当机体免疫力增长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8、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9、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机体防御受到损伤,体内处于共生状态的微生物,或自然存在的隐匿病原微生物而致病。

10、再燃recrudescence 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的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度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