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下榻典故.doc
为什么称某人入住某处为“下榻”,而不是“上榻”呢?

为什么称某人入住某处为“下榻”,而不是“上榻”呢?
“下榻”这个说法的背后是有故事的。
《后汉书?陈蕃传》中记载:陈蕃性情耿直,行为端正,不畏权贵,被时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因此,当时讲气节的文人名士都愿意同他交朋友。
他任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太守期间,当地有一位品行高洁的名士周□,曾经拒绝过前几任太守的邀请,但却接受了陈蕃的邀请,并且彼此融洽相处。
陈蕃特地准备了一张榻(低而狭长的床),专门用来接待周□;周一旦离开,陈蕃就把榻挂起来,等他回来之后,陈蕃又把榻拿下来招待他。
后人就把礼遇宾客称为“下榻”,现在一般也把在外住宿叫做“下榻”。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24个典故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8、“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叨陪:惭愧地用以自比鲤:孔鲤,孔子之子对:指庭对,有接受教诲之意19、“今兹捧袂,喜托龙门”龙门:据《后汉书·李膺传》载,李膺当时名声很大,被他接待的读书人,感到庆幸,称为登龙门后来往往把登龙门用来比喻士人忽然得到的荣耀这里是说,这次能在宴会上拜见阎公,就好象登龙门一般令人高兴龙门:在现在山西省稷山县和陕西省韩城县之间的黄河中,那里水险流急,河里的大鱼聚集龙门的下边上不去,据传说,上去的鱼将化为龙,因此,“登龙门”往往用来比喻士子忽然得到荣耀,“鲤鱼跳龙门”即此意;也用来比喻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这里含有对阎公的奉承20、“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意思是说,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事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意:杨得意的省称抚:抚弄凌云: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连连称赞,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这一句是说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司马相如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下面一句是说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这两句的重点在后一句,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次自己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所以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21、“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善知音流水:指伯牙鼓琴,心里在想高山或流水,钟子期就一定能猜到《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世用“高山流水”比喻难得的知音、知己文中这两句是说,遇到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奏高山流水的曲子,有何惭愧呢?这是作者以伯牙自比,表示既然遇到阎都督这样的知音,所以敢作此序了22、“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西南晋朝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此,赋诗作文,作有《兰亭集序》,文坛上传为佳话梓泽:晋朝石崇的金谷园,又名梓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这两句是说,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23、“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潘江陆海: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作为成语,一般写作“陆海潘江”这里用来形容众宾客的文才这两句是说,敬请在座的诸位嘉宾,就象陆机、潘岳那样,各尽其才,写出精彩的诗篇吧陆机(261-303年),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人太康末年,与弟陆云同至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善骈文,且多拟古之作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世说新语·周处》:“乃入吴寻二陆平原(陆机曾任平原内史)不在,正见清河(陆云曾任清河内史)”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诗名与陆机齐其《悼亡诗》较有名南朝梁钟嵘《诗品》对陆机、潘岳诗作的评价极高,至于偏颇,他把陆机、潘岳列为上品,而列陶渊明为中品,曹操为下品,这就有欠公平了。
国文·小学·典故大全:陈蕃榻_课件模板

全文: 山槛凭南望,川途眇北流。远林天翠合, 前浦日华浮。 万井缘津渚,千艘咽渡头。渔商多末事, 耕稼少良畴。 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徒然骋目处, 岂是获心游。 向迹虽愚谷,求名异盗丘。息阴芳木所, 空复越乡忧。
国文·小学·典故:陈蕃榻
用典 张九龄 钱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
国文·小学·典故:陈蕃榻
用典 孟浩然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 士: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
全文: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 山川祈雨毕,云物喜晴开。 抗礼尊缝掖,临流揖渡杯。 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 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 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
国文·小学·典故:陈蕃榻
用典 宋之问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
全文: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此中意无限, 要与开士说。 徒郁仲举思,讵回道林辙。孤兴欲待谁, 待此湖上月。
国文·小学·典故:陈蕃榻
用典 岑参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 王大昌龄:
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
全文: 建业控京口,金陵款沧溟。君家临秦淮, 傍对石头城。 十年自勤学,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 动地闻香名。 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六月槐花飞, 忽思莼菜羹。 跨马出国门,丹阳返柴荆。楚云引归帆, 淮水浮客程。
国文·小学·典故: 陈蕃榻
课件模板
国文·小学·典故:陈蕃榻
相关典故:
一榻依陈 一榻容孺子 一榻容孺紫 一榻陈蕃 一榻高悬 下尘榻 下榻 下 榻荣 下榻见贤 仲举思 优贤榻 延榻 徐孺榻 徐榻 徐稚榻 悬榻 悬踏 拂 榻 招徐稚 扫榻 挂尘榻 挂榻 故榻 榻尘 榻正悬 榻留徐稚 榻空悬 留宾 榻 登榻 稚榻 置榻 至两榻 旧榻悬 尘 解榻 设榻 郡斋榻 陈公榻 陈榻 陈蕃怜 陈蕃悬榻 陈蕃礼高士 陈蕃解 榻 高人榻 高悬一榻。
出自滕王阁序里面的典故以及解释

出自滕王阁序里面的典故以及解释出自滕王阁序里面的典故以及解释徐孺下陈蕃之榻。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南州高士”徐稚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丰城人,故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而陈蕃也做豫章郡太守时,立志做一番大事,刚一到任履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
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
这里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稚。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西汉梁孝王刘武睢阳为中心建了一座很大的花园,即文中所谓的“睢园”,后人称为梁园。
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
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
天下的文人雅士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 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即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是曹魏兴起的地方,三曹常在此雅集作诗。
“朱华”正是用了曹植在邺下作《公宴诗》中的著名诗句“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其中“被”“冒”二字看出此建安文学集大成者选词用字之匠心。
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
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南朝;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
“日下”“云间”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
徐儒下陈蕃之榻的典故

徐儒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徐儒下陈蕃之榻,是历史上一则广为流传的典故。
这个故事在中文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反映了徐儒的高尚品德和谦逊态度,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待人处事的指导意义。
徐儒,字子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学者,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代宗师。
陈蕃,字叔宝,是一位当时颇负盛名的官员。
故事发生在一个户外宴会上,徐儒与陈蕃、其他官员共同寝席于凉席之上。
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会发展出一种竞争和相互攀比的氛围。
然而,徐儒却展现了他卓越的品行和为人处事的智慧。
当众人都在争夺座位的时候,徐儒并没有跟随他们而动,而是故意选择了陈蕃旁边的榻位坐下。
徐儒之所以选择陈蕃的榻位坐下,并不是因为他怀有任何的虚荣心和争强好胜的心态。
相反,他是出于对陈蕃的尊重和敬意而这样做的。
他深知陈蕃作为一个有才能的官员,一定在政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此,他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蕃请教,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徐儒以这样一种自信和谦逊的态度面对陈蕃,完美地展示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上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
他并没有向别人俯首贴耳,也没有寻求徒有虚名的虚荣支持。
相反,他保持了一颗谦逊、虚心的心态,主动向陈蕃学习,展现了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应有的态度。
这个典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或者因为自己过于自大而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
然而,徐儒下陈蕃之榻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应该具备一种谦逊而又虚心的态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借鉴他人的长处,不断提升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徐儒的行为中得到启示。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待人处事的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保持一颗谦逊和虚心的心,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徐儒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确立了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个人修养,更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意思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意思他便是有着“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称的南朝才子徐孺。
而我要说的则是关于他身后留下的一个典故——《陈蕃下榻》。
由此可见,其实一切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世间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活在历史长河中,却从未被湮没,也许只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就如同夜空里最亮的星辰般耀眼。
当然,更多的还是他们本身的闪光点。
但我想说的是,像这种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的人物,绝对是百年难得一遇啊!他便是有着“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之称的南朝才子徐孺。
而我要说的则是关于他身后留下的一个典故——《陈蕃下榻》。
由此可见,其实一切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世间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活在历史长河中,却从未被湮没,也许只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就如同夜空里最亮的星辰般耀眼。
当然,更多的还是他们本身的闪光点。
但我想说的是,像这种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的人物,绝对是百年难得一遇啊!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述的便是这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徐孺。
徐孺生于东汉末年,字孺子,广陵射阳(今江苏省宝应县)人。
少年时即以博学多识、清雅有节操闻名乡里。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与他交情甚好,曾作诗相赠。
据说徐孺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读书,经常一边行走一边吟诵诗文。
他曾游览京口,拜访名士孔融和陈琳。
有一次,徐孺到陈琳府上去看望他,两人谈论起来十分投机,临别时,徐孺执意下榻于陈府客厅。
陈琳问他为何坚持要住在这里?徐孺回答道:“我听说你为人高洁,不愿受世俗礼法拘束,我也想效仿您,怎么能轻易放弃呢?”陈琳感叹道:“徐孺真是一位奇异的人啊!”徐孺下榻于陈府客厅这件事,虽然是小事,但是足以表现出徐孺为人正直,忠贞不渝的品质。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徐孺的聪明才智,善于辞令。
徐孺虽然不善言语,但是他却通过写信告诉友人:“我的志向是希望在国内做官,并且一定要在政治方面取得成绩,以使社稷获得兴盛;如果有幸被任用,必将竭尽全力报效朝廷。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的作用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的作用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的作用:
这个典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首先,陈蕃的举动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胸怀之广。
他不仅为徐庶提供了食宿和安全保障,还在关键时刻向他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其次,徐庶的才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在逃亡中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曹操出谋划策,帮助曹操取得了胜利。
此外,这个典故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点。
例如,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偏见和歧视;同时,当时的社会也比较注重人情世故和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往往需要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
徐孺下陈蕃之榻意思

徐孺下陈蕃之榻意思徐孺下是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陈蕃之榻》是其中的佳作,堪称典藏之作。
其中,有不少的诗句和篇章,表达了徐孺下的文学思想,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
《陈蕃之榻》的主题是爱情,其情节既抒发了徐孺下对当时女性的理解和追求,又反映出他的温柔与善良。
故事有两位主角,分别是陈蕃和苏娘,他们在经历一段沧桑的爱情历程后,最终华满家园,幸福美满。
在徐孺下所言“陈蕃之榻,苏娘泪洒穷天涯”,他赋予苏娘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苏娘极大的爱慕之情。
他说:“爱情虽然难守,但又不能放弃,因此枝间灯影,梦中拥抱,两情相系,寒暑无情,只有山川深涧,水声夜长,才能使人欲穷九州,一心一境。
”这里的意思是,徐孺下赋予苏娘一种坚强的精神,她在无论多大的困难面前,都绝不轻言放弃,以至于两情相系,让他们相依相伴,让他们有着一样的心境。
此外,在徐孺下的文章中,对人情的描述深刻感人。
徐孺下描绘出陈蕃出家苦修的情形,他说:“久客何穷,天涯无归路,山岳渺茫,身孤无邻。
”这里的意思是,陈蕃出家苦修,在天涯流浪,无归路可言,身孤无邻,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也是为了苏娘。
大家可以看出,徐孺下运用精辟的文字,把陈蕃出家苦修的画面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深受感动,而这种感动则来自于徐孺下对爱情的热烈而卓越的描绘。
《陈蕃之榻》的内容还反映了徐孺下的思想追求,他认为人应当追求自由、崇尚正义,为人民服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诸如此类的想法贯彻其作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著作,可以对人民发出崇高的号召,把他的崇尚自由、正义、追求理想的思想传播到大众中去。
总之,徐孺下的文学作品《陈蕃之榻》以其精湛的文学功力,表达了徐孺下浓浓的爱情精神,反映了他希望人们拥有崇高志向、追求正义、自由的观念,令人叹服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蕃下榻典故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却特为徐稚设一张榻,徐离去时就把榻悬挂起来。
陈蕃下榻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我带来的陈蕃下榻典故的内容,欢迎欣赏
陈蕃下榻典故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节选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惟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范晔《后汉书·徐稚传》节选
陈蕃下榻典故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郡平舆人。
......太尉李固上表推荐,征召任命为议郎,又升任为乐安太守。
当时,李膺是青州刺史,以政风威严闻名,下属的城府官员听到这样的信息,都自已调往了别处,只有陈蕃为官清正、政绩突出没有走。
乐安郡有位周璆,是高尚雅洁之人。
前任和后任的郡守想征召他为官都不肯到,只有陈蕃能把他召来。
陈蕃只称他的字不称名(以示敬重),特地为他设置一榻(留宿),走了就悬挂起来。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人。
家里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
为人谦恭节俭仁义礼让,周围的人都敬服他的贤德。
屡次被公府征召,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尊贤的礼节请他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告退了。
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准备一榻,徐稚走了就把它挂起来。
陈蕃下榻故事
陈蕃(?—168年)东汉大臣。
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属河南)人。
桓帝时,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誉为"不畏强御陈仲举"。
灵帝立,他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出宫门,事败被杀。
徐稚(97年—168年),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字孺子。
家境贫苦。
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经多次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陈蕃与徐孺子,一官一民,一饭一榻留下了尊重知识,礼贤下士的千古佳话。
陈蕃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河东太守。
他年少时独居一室,一心只读圣贤书,屋里满地狼藉,庭院杂草丛生,从不整理清扫。
他父亲的朋友来访,谓陈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有悖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传统观念,也许就是他悲剧人生的隐患。
陈蕃后来当官时,一般不接待客人。
大概也就是保护个人的"隐私",怕客人笑话他的邋遢窝囊吧。
但是,对于高尚的读书人,他却是情有独钟,
破例接待,促膝长谈至于留宿。
据《后汉书·陈蕃传》载,他在青州刺史李膺府中作幕僚时,郡中读书人周(qiú),是个品行高洁的士人,前后几任刺史征召他出来做官,他都不肯,且避而远之。
只有陈蕃同他能交往,有共同语言。
周木常来拜访陈蕃,秉烛夜谈。
陈蕃便在官署中特地为他设了一张床,待他离开后,再把床收拾悬挂起来。
陈蕃到豫章任太守,结识了徐孺子。
《后汉书·徐稚传》载:徐孺子满腹诗书经论,名闻南州。
朝廷屡次征召他,他都因宦官当权,官场腐败,不愿同流合污。
而在民间设帐讲学,清谈论道。
陈蕃到任后,闻其清名,以礼相待,亲自去拜访他,请他到府衙任功曹。
徐孺子坚辞不就,但每常造访太守,既谒而退。
陈蕃特设一榻,为徐孺子"专利"。
去则悬之。
此事后人多有仿效。
《南史·孔休源传》载晋安王曾为孔休源"于中斋别施一榻",早晚伺候。
《太平御览》卷七十引《宋议书》载,北朝释惠林为魏文帝所赏,"上每引见,常升独榻。
"后遂用"下榻、解榻、置榻、挂榻、悬榻、悬床、扫榻、徐榻、徐孺榻、稚榻、高士榻、陈榻、陈蕃榻、高悬一榻、一榻高悬、一榻挂壁"等表示对贤才的器重或对宾客的礼遇,也借指贤主、嘉宾。
沈约《和谢宣城》:"宾客下坐榻,忧来命绿樽。
"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
"李白《寄崔待御》:"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怕ァ"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唐宋诗词中多有化用此典,以摹士大夫尊重人才之美谈云云。
陈蕃下榻典故点评
陈蕃是东汉末年的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
此人为官耿直,硬脖颈。
桓帝朝,因犯颜直谏曾多次左迁;灵帝朝虽得信任重用,却因和大将军窦武共同谋划翦除阉宦,事败而死。
这里记载的是他在东安太守和豫章太守任上的两段轶事。
在东安太守任上,他特为郡里的高洁之士周璆设了一榻,周璆来他这里做客,他就把榻解下来,供周璆休息,周璆走了就挂起来;在豫章太守任上,他又为贤人徐稚设了一榻,他在郡里不接待宾客,但徐稚一来,他就会把榻解下来,供徐稚安歇,徐稚走了再挂起来。
至于这张榻是不是就是供周璆专用的那张榻,就不得而知了。
后来人们就把礼遇宾客称为"下榻"。
运用举例--南朝·梁
·沈约《和谢宣城》诗:"宾至下尘榻,忧来命绿樽。
"唐·刘长卿《送贾三北游》诗:"亦知到处逢下榻,莫滞秋风西上期。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他都是井中蛙妄称尊大,比周公不握发,比陈蕃不下榻。
"由此引申为寄居、住宿。
例句--宋·陆游《寄张真父舍人》诗:"犹能下榻否,拟卜瀼西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颇不畏虎狼。
"杨朔《东风第一枝·两洋潮水》:"我们下榻的旅馆又恰恰面临着大洋,日里夜里,耳边上总是响着一片风涛的声音。
"
"陈蕃榻"就成了礼贤下士的典故。
在诗词中的使用举例--唐
·张九龄《候使登石头驿楼作》诗:"自守陈蕃榻,尝登王粲楼。
"唐·李白《寄崔侍御》诗:"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 清·孙枝蔚《九日入城饮周伯衡观察寓斋留宿明日有诗见赠用韵答谢》:"当涂谁下陈蕃榻,把卷如登杜甫堂。
"有时也省作"陈榻"。
例句--
唐·窦巩《登玉钩亭奉献淮南李相公》诗:"定知有客嫌陈榻,从此无人上庾楼。
"唐·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公射》:"郑乡空健羡,陈榻未招延。
"
这一典故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使用,而更为知名:"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是赞美豫章郡(今江西)的名句。
"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徐孺子下陈蕃之榻"的省用。
"徐孺子"作为人名,本来不能省为"徐孺",但为了照顾骈体文严格的对仗要求,王勃又不得不作如此改动。
好在徐孺子算得上是名人,人们还能够揣摸得出来。
由此也可见,骈体文形式虽美,但确实束缚思想的准确表达。
后来也便产生了"徐孺榻"的说法。
例如--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频接李膺杯。
"宋·苏轼《滕王阁诗》:"使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