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系统科学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复习指南

系统科学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复习指南

系统科学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复习指南系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事物的组成结构、内部关系和外部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科学系统分析与系统工程的复习指南,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门学科。

一、系统科学概述1.1 系统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系统科学的定义是...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2 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1.2.1 系统1.2.2 子系统1.2.3 环境1.2.4 目标1.3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1.3.1 分析与综合1.3.2 归纳与演绎1.3.3 定性与定量二、系统分析2.1 系统分析的概念和目的系统分析是...系统分析的目的是...2.2 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2.2.1 可行性原则2.2.2 边际原则2.2.3 持续性原则2.3 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2.3.1 现场调查2.3.2 数据收集和分析2.3.3 形成系统模型2.4 系统分析的应用案例2.4.1 企业管理系统的分析 2.4.2 交通运输系统的分析 2.4.3 教育体系的分析三、系统工程3.1 系统工程的概念和特点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特点是...3.2 系统工程的生命周期3.2.1 需求分析阶段3.2.2 设计阶段3.2.3 实施和测试阶段3.2.4 运维和评估阶段3.3 系统工程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3.3.1 系统建模3.3.2 需求工程3.3.3 质量管理3.4 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3.4.1 航天工程3.4.2 电力系统3.4.3 金融行业四、系统科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1 系统科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1 环境系统模型的构建4.1.2 环境影响评估4.2 系统科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4.2.1 城市交通系统优化4.2.2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4.3 系统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4.3.1 生产流程优化4.3.2 市场调研与预测五、总结和展望5.1 系统科学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5.2 复习重点和难点回顾5.3 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通过本文的复习指南,读者可以系统性地回顾与学习系统科学、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的相关知识。

系统的科普书籍

系统的科普书籍

系统的科普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系统科学的经典科普书籍:
1. 《系统科学导论》- 贾金生、黄文社:详细介绍系统科学的
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适合初学者入门。

2. 《系统思维与系统方法》- 耿丹农:解析系统思维的涵义、
原理和应用,是一本系统科学的基础读物。

3. 《系统工程导论》- 谢琦:论述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理论
和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系统建模和系统优化等内容。

4. 《系统科学与工程》- 李国杰:系统科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包括工程控制、决策分析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5. 《系统动力学简介》- Jay Forrester:介绍系统动力学的概念
和技术,探讨由复杂动态系统引发的各类问题。

6. 《系统方法论导论》- 张建忠:以系统方法论为基础,全面
介绍系统科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

7. 《系统论原理》- Ludwig von Bertalanffy:系统论的经典著作,讨论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基本原理。

8. 《复杂系统科学导论》- 陈蓓蓓、耿丹农:对复杂系统科学
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

这些书籍涵盖了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适合希望了解系统科学的读者阅读。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

1.系统科学的发展历程三大发现是其基础。

定量化的发展:微分方程、统计力学;混沌、分形、元胞自动机、网络计算机的出现系统思维的影响:整体论与还原论跨学科研究工程与管理需求的促进:系统工程、运筹学系统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系统科学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自组织理论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复杂系统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现在)系统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老三论)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cybernetics)信息学自组织理论的建立(新三论) 1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耗散:自组织的外部与内部条件协同:机制与内在动力超循环:进化的形式。

突变论:分形与混沌3 超循环理论4 突变论5 一般自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五、复杂系统科学的兴起1 非线性科学自组织:系统在远离平衡态也可以稳定混沌:确定性系统有其内在的随机性突现:随机性系统有其内在的确定性2 复杂性研究3 系统科学在管理科学的进展混沌;进化;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

4 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的流派5 管理中的复杂科学突现与层次、信息与控制、进化与自组织、综合与分析、功能与黑箱、模型与隐喻6 系统科学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微分方程和形式逻辑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综合集成整体优化计算智能:神经网络、模糊非线性科学数理逻辑计算机模拟:人工生命、竞合、大群模拟工具3.系统科学方法论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确定性描述与非确定性描述相结合整体描述与部分描述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 系统方法论的特点整体性综合型定量化信息化以人为主的人—机方式整体性该方法论要求人们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一整体的性质与规律只存在于既定环境下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

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的总和并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是相对于部分而存在的。

一个整体相对于另一个更大的整体,则是部分,若干相互关联的部分就构成了整体。

关于系统科学的书 -回复

关于系统科学的书 -回复

关于系统科学的书-回复
以下是一些关于系统科学的经典书籍,涵盖了系统理论、系统工程、复杂系统等多个方面:
1.《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作者: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
这本书是系统科学领域奠基性的著作,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对系统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系统思维导论》
作者:德内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
该书以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系统思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对于理解复杂系统及其动态行为有重要指导意义。

3.《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
作者:米切尔(M. Mitchell)
这本书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的新边疆,揭示了复杂系统中秩序与混沌交织的现象及背后的科学原理。

4.《系统科学与工程原理》
作者:汪应洛
这是国内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领域的权威著作之一,全面介绍了系统
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体系。

5.《系统科学概论》
作者:叶庆泰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内容,适合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6.《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
作者:胡祥培
该书详细阐述了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从事系统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有很大帮助。

国内外系统科学文献综述

国内外系统科学文献综述

3、内部控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内部控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规范研究 主要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要素、目标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 理论框架和规范。实证研究则通过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实 际效果进行评估,发现了内部控制对企业运营的重要作用。案例研究则通过对典 型企业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内部控制的应用和实践。
3、系统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科学,生物信息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科学。国内学 者在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对肿瘤、心血管等 疾病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一些重要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
4、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是当前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其与系统科学的结合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国内学者在人工智 能和机器学习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智能 推荐等。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系统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以下是对国外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的综述: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国外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步较早,涉及 的领域包括航空航天、核能、化工等。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NASA运用系统工 程的理论和方法,成功地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在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 低成本、防止舞弊和腐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市场形象。此外,内部控 制还对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4、内部Fra bibliotek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尽管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 先,内部控制的成本较高,很多企业难以承受。其次,内部控制的执行难度较大, 需要企业内部各方的协调和配合。此外,内部控制的效果往往难以量化和评估, 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地衡量内部控制的效果。

提要式系统科学导论考试复习资料(谭璐 姜璐版)by邹聪瑜

提要式系统科学导论考试复习资料(谭璐 姜璐版)by邹聪瑜

14,稳定性: 1)轨道稳定性 2)状态稳定性:(系统的状态)对(初值)的敏感程度。轨道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3)结构稳定性:系统对参数的敏感程度 15,功能模拟法是以(相似)为基础,用(功能模型)来替代(客体原型)的方法。 16,定态解 1) 定态解的含义: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 2) 定态解的分类: 原则: 结点:同号实数 鞍点:异号实数 焦点:存在虚根 中心:纯虚数 稳定:负实部 不稳定:正实部 a. b. c. d. e. f. 稳定结点:同为负实根。 不稳定结点:同为正实根 稳定焦点:负实部虚数 不稳定焦点:正实部虚数 鞍点:异号实根 中心:纯虚数
1,明确的将系统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通常以(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概 念为标志。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想法是: 从(系统观点、整体观点、动态观点)出发,把有机体描绘成(由诸多要素按严格等级 层次组成的动态的)开放系统,具有特殊的整体功能。 2,系统科学学科群: (1) 一般系统论 (2) 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
17.系统的热力学分支指(平衡态)和(非平衡定态) 。 18.耗散结构:在昂萨格倒易关系之外,在宏观描述的范围之内,非平衡系统在远离平 衡态时出现的一种有序结构。 自组织现象(非平衡相变) :在远离平衡的系统中,一定条件下由热力学失稳而出 现了耗散结构。 19.系统从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的转变,实际上表面了系统的(解的结构)发生了改 变。 20.分岔:参数变化时系统定态解的个数随之发生变化。 1)鞍结点分岔 2)跨临界分岔 3)超临界分岔
28,非线性系统演化的特点: 1) 非线性微分方程中的定态解的唯一性被破坏。 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解对控制参数有临界依赖 3) 对称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可以给出不对称的稳定的定态解 4) 大多数的非线性系统的实际演化结果无法预见。 29,平衡态混沌:对称性高 非平衡态混沌:对称性最低 30,混沌现象的特点: 1) 混沌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 混沌现象的不确定性来源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因素 3) 系统演化对于初值敏感依赖 4) 混沌既是稳定的,又是不稳定的 31,复杂性研究的 3 个阶段 1) 简单巨系统 2) 复杂适应性系统 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2,简单巨系统:热力学系统、化学反应系统 33,运筹学: 1)对象是(社会) ,方法是(科学) ,目标是(最优化) 2)特点:合理的筹划和最佳的运用 3)主要内容: a.规划论 b.对策论 c.决策论 d.排队论 e.库存论 f.搜索论 g.可靠性理论 h.网络分析 34,控制:根据信息选择目的的行为及实现这种行为的过程 35,实施控制的条件: 1) 被控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2) 目标状态在各种可能性中是可以选择的 3) 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 36,控制的主要方法: 1) 功能模拟法

系统科学概论

系统科学概论

启示:为什么我们总对危险茫然不知?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12
➢ 小学生的数学题
有“5,5,5,1”四个数,请让他加减乘除等于 24,要求每个数都要使用,但只能用一次。
启示:如何“搭配”原来如此神奇!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13
➢聪明的一休智斗大力士
有一个大力士,常常欺负老百姓。一休知道 后,决定要跟他比力气。
例:CAU管理机关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15
➢ 系统实例
热 带 雨 林 食 物 链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16
池塘生态系统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17
生态农业系统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18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48
➢供应链牛鞭效应
一个小幅的扰动,透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竟使订购量 都大幅增加,然后再陡然下降。而且愈往上游愈放大。
2021/4/21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49
➢实例
• 1989年美三大汽车商通生产的汽车远高于销 售量,经销商库存不断累积,造成大幅度裁员。
春 春夏间
冬 夏 冬春间 秋
特性 健 顺 动 入 陷 附 止 悦
家人 父 母
• 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常经历所称“存货加速器理 论”的商业景气循环。
• 房地产业抢购的盛况以及随后严重的滞销。 • 各种服务业也常发生这种类似波动。
2021/4/21

第四讲系统科学方法

第四讲系统科学方法

三、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相关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 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 有机联系来保证的。
3、结构性原则:系统的结构是保持系统 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4、动态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具有时间性 程序,所以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 系统。
凡是一种作用,总有作用者和被作用者
受控对象一定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施控对象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
2)耦合:在控制论中主要讲机器的耦合, 即一台机器的输出,改变另一台机器的 输入,也即一台机器对另一台机器产生 影响。
3)反馈:控制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它指系统把输出的部分信息,重新馈入 系统的输入端,经过分析比较,确定它 与预定值的误差,然后再输入系统以影 响输出的过程。
演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 偶然性不可忽视
5、协同学的主要概念和方法论意

1)协同学:关于协作的科学;系统各部 分的协同工作。
2)协同学的主要成就:应用支配原理, 建立序参量方程,使得系统的几乎无法 求解的数学模型可以用简单得多的序参 量方程来代替。
3)支配原理:数学上证明,慢驰豫变量 可以支配快驰豫变量
2、信息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狭义信息论: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通 讯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 规律的科学。
2)广义信息论:用数学和其他有关科学 的方法研究一切现实系统中存在着的信 息传递和处理、识别和利用的共同规律 的科学。
3)信息论研究的对象:
语法信息:事物运动的状态是什么
语义信息:这种运动状态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达到对某个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认识。
信息方法的特点:其一,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 运动形态,把系统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信息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ystematic scientificmethods; system science method; systematic scientific method; system science methods;系统科学方法" 英文对照1、是对系统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信息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的统称。

△形象点说,系统科学是这些方法产生的母体,而这些新型方法则是系统科学的结晶,因而我们把这些方法统称为系统科学方法。

(庞元正《现代思维与改革》) 查看全文"系统科学方法" 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1.现代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观点所谓系统科学方法是指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文献来源"系统科学方法"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科学 系统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方法" 在工具书中的参考阅读研究 "系统科学方法" 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者 黄强李明锋 畅建霞 马来平 王惠珍 陈有亮 王义民 王方华 王继荣 涂国平 陈依元 王凡 孟庆云 李丹 柳晓春 肖萍 李自强 张文泉 李妍 乌杰《系统辩证学学报》乌杰系统科学网/Default.asp系统科学中文书目N.维纳《控制论》,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2。

H.格林尼斯基《控制论简述》,科学出版社,1963。

W.R.艾什比《控制论导论》,张理京译,科学出版社,1965。

[奥]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

冯.诺意曼《计算机和人脑》,甘子玉译,商务印书馆,1979。

W.B.坎农《躯体的智慧》,范岳年魏有仁译,商务印书馆,1980。

[苏]А.Я.列尔涅尔《控制论基础》,刘定一译,科学出版社,1980。

涂序彦潘华郭江黄秉宪编《生物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0。

奥斯卡·兰格《经济控制论导论》,杨小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M.A.阿尔贝勃《大脑、机器和数学》,朱熹豪金观涛译,商务印书馆,1982。

P.卡洛《生物机器--研究生命的控制论途径》,科学出版社,1982。

,湛垦华沈小峰等编《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和思想方法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H.哈肯《协同学--引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徐锡申等译,原子能出版社,1984。

A.F.G.汉肯《控制论和社会》,黎鸣译,商务印书馆,1984。

瓦·尼·萨多夫斯基《一般系统论原理》,贾泽林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

黄麟雏李继宗邹珊刚《系统思想与方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

[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上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伊·普里戈金《从存在到演化》,曾庆宏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尼科利斯普里戈京合著《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徐锡申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

尼柯里斯普利高津合著《探索复杂性》,罗久星等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和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李如生编著《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美]拉·迈尔斯主编《系统思想》,杨志信、葛明浩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美]司马贺(Herbert A.Simon)《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张厚粲译,科学出版社,1986。

宋毅何国祥编著《耗散结构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杨士尧编著《系统科学导论》,农业出版社,1986.路·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文献出版社,1987。

E.拉兹洛《系统、结构和经验》,李创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普里戈金斯唐热合著《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金观涛《整体的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邹珊刚、黄麟雏等《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沈小峰胡岗姜璐编著《耗散结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杰里米·里夫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载呜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霍绍周编著《系统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勒内·托姆《突变论:思想和应用》,周仲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陈禹《关于系统的对话--现象、启示与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马清健《系统和辩证法》,求实出版社,1989。

[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英]P.切克兰德《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左晓斯史然译,华夏出版社,1990。

苗东升编著《系统科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艾什比《大脑设计:适应性行为的起源》,乐秀成朱熹豪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卢侃、孙建华编绎《混沌学传奇》,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

[苏]阿诺尔德《突变理论》,陈军译,商务印书馆,1992。

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曾国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郭进隆译,三联书店,1994。

[加]格拉斯、麦基《从摆钟到混沌——生命的节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德]福尔迈《进化认识论》,舒远招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王诺《系统思想的轮回》,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1994。

[英]伊恩·斯图尔特《上帝掷骰子吗?——混沌之数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吴祥兴、陈忠等编著《混沌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刘华杰《浑沌之旅》,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梁美灵王则柯《童心与发现--混沌与均衡纵横谈》,三联书店,1996。

E.N.洛伦茨《混沌的本质》,气象出版社,1997。

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李吟波等译,三联书店,1997。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陈玲译,三联书店,1997。

J.布里格斯\F.D.皮特《湍鉴--浑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论》,刘华杰、潘涛译,商务印书馆,1998。

郑维敏《正反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苗东升《系统科学靖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王颖《大系统思维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奥]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吴晓江译,商务印书馆,1999。

闵家胤《进化的多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成思危主编《复杂性科学探索》(论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克拉默《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黄润生编著《混沌及其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肖纪美《梳理人、事、物的纠纷--问题分析方法》,清华、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沈禄赓编著《系统科学概要》,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张锡纯《二熵——源事理》,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0。

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美]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迪亚库、霍尔姆斯《天遇--混沌与稳定性的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大卫·吕埃勒《机遇与混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美]马克·布查纳《临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美]C.格里博格、J.A.约克《混沌对科学和社会的冲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香港]陈天机、许倬云、关子尹主编《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订版[美]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田宝国、周亚、樊瑛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美]约翰·C·泰勒《自然规律中蕴蓄的统一性》,暴永宁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系统科学方法论概述来源:知行网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

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

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

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

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1、系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

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得整体获得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2、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构成条件:第一,具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第一,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第二,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整体功能。

4、要素: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

5、结构:指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诸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相对稳定的排列组合方式。

6、功能:指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能力。

7、系统环境:指存在于系统外的,且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即系统提供输入或接受它的输出的场所。

二、系统的分类:(1)封闭系统: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联系,即与外界环境无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有输入-输出关系,即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的系统。

(2)动态系统:系统的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

静态系统: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