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于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一、 "于"的基本用法1.作介词使用虚词"于"常用作介词,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等概念。
在句子中具体使用上,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时间:例如,“于九月举行的庆典上,人们欢聚一堂”。
(2)表示地点:例如,“这个村庄坐落于大山深处”。
(3)表示比较范围:例如,“我们有必要看事物发展于面前”。
(4)表示关系或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例如,“这个决策是由多方面因素所构成的”。
“此事发生于三天前”。
2.作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虚词“于”也可以作为动词短语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出现,在句子中有时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将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二、 "于"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除了以上常见用法,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例子:1. 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于”经常做副词修饰谓语动词。
例如:“弘毅于涵泳”。
这里的“于”表示对某种状态或情感的表达,可以理解为“以”、“用”的意思。
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进行理解,以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2. 做状语修饰动词虚词“于”还可以作为状语修饰动词的用法出现。
例如:“志士仁人之舆论施行于时而殷盛”。
这里的“于”表示一种具体情况或范畴,是对动作或状态进行补充和描述。
3. 做介宾短语表示原因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候虚词“于”可以和别的字搭配使用,在表示原因、理由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故书要将文字,学说义者必先明白其总义及其趣旨”,这里的“于”与前面的“故”共同构成了一个含有原因关系的结构。
综上所述,虚词"于"在汉语中多重要而灵活地发挥着作用。
无论是作为介词使用,还是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它都起到了连接、补充和描述的作用。
通过对"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例句”: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就像“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朝发于白帝”不就是说在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嘛,你说神奇不神奇!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呢!比如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于乱世”不就是在乱世中嘛,是不是很容易理解呀!
3. 哇哦,“于”能够表示到某个地方去哟!像“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到广陵去呀,多形象呀!
4. 你瞧啊,“于”表示对于、关于也是很常用的呀!“业精于勤荒于嬉”,可不就是说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因为嬉戏而荒废嘛,太有道理啦!
5. 哈哈,“于”在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呀!像“苛政猛于虎也”,不就是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嘛,这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6. 哎呀呀,“于”表示从哪里也可以呀!比如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从蓝草里提取,却比蓝草更青呢,真有意思!
7. 哇塞,“于”表示被也有的哦!就像“不拘于时”,就是不被当时的风气所拘束,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总之啊,“于”这个虚词的用法可多了去啦,大家一定要好好记住呀!。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

语文八年级上文言虚词于:(1)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在以:(1)可以调素琴:与“可”连用,同现“可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以至连用,以为“以及”。
而:(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转接,翻译为“却”。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转接,翻译为“却”(3)启窗而观:承接,无实际意义,凑足音节。
(3)中峨冠而多髯:而且。
(4)而竖其左膝:并且。
(5)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但是。
表转接(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表转接,翻译为“却”。
(7)故外户而不闭:连词,表示并列。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9)水陆草木之花:的。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
(12)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又译的)。
(13)径寸之木:的。
(2)箬蓬覆之:代词,指舟舱。
(3)石青糁之:代词,指字。
补充:之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
不速~客。
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
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去,到:“吾欲~南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d. 为宫室:做。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由文字和构词形式组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文化的独特形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不同的虚词,有助于文章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文章的流畅性。
其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是字‘于’,它出现在许多古文中,它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于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古文。
首先,于字在古文中的基本用法是表示状态和行为。
它可以用来指代生活中的一般状态或行为,如“于今(到现在为止)”,“于古(在古代)”,“于昔(早已)”,“于处(在处)”,“于事(有关事情)”。
通过这些词,读者可以清楚地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
例如,《晋书》第一百八十三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时,谢安于古有经验,而文厉于今有能力。
”该句中的“于古”表示古代,“于今”表示现在。
此外,‘于’字在古文中也可以表示比较。
例如,《诗经秦风莎莘》中有一句话:“黄鸟于飞兮汨罗之滨。
”该句中的“于”表示黄鸟比其他鸟类飞得更远。
另外,“于”字也可以用来表示转换,它可以用来指出行为的变化,例如,《易经变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明湖于流,日月照耀中。
”这句话表示大明湖流动,而日月照耀着中央区域。
最后,“于”字可以表示目的,例如《楚辞九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壁于日久,纷乱如海波。
”“于”表示赤壁一直以来都是纷乱的,像海浪一样。
总之,“于”字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使文学作品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阅读。
它为汉语文字添加了一种张力和思想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
熟练掌握古文中“于”字的意思和用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此外,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他有关文字的知识,例如构词法、句子构造、修辞方法等,因为这些都是了解古文的基础知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中使用的字词,从而更好地欣赏古文作品。
综上所述,“于”字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它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背景、古代的生活、古典文学的意境等,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内涵。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文言文虚词(其、以、于)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那么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可见其顶〞。
〔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文言重要虚词——于的用法

⽂⾔重要虚词——于的⽤法于:介词。
(1),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交代与动作发⽣相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内容等。
可以翻译成“从”“在”“到”“向”等。
狼径去,其⼀⽝坐于前。
(《狼》)于厅事之东北⾓,施⼋尺屏障。
(《⼝技》)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于负者歌于途,⾏者休于树,(《醉翁亭记》)于时冰⽪始解,波⾊乍明。
(《满井游记》)迁客骚⼈,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胶⿀举于鱼盐之中。
(《⽣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发于声,⽽后喻。
(《⽣于忧患,死于安乐》)然侍卫之⾂不懈于内。
(《出师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墨⼦闻之,起于鲁。
(《公输》)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渐闻⽔声潺潺⽽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满井游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序》)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积于今六⼗岁矣。
《捕蛇者说》樊哙覆其盾于地。
《鸿门宴》(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
)长安君何以⾃托于赵?(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谓少时⽤⼼于学甚劳。
(《送东阳马⽣序》)(2),放在形容词后边,介绍⽐较的对象,可以翻译成“⽐”,“胜过”等,也可不译。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伤仲永》)(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我所追求的东西还有⽐⽣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得到⽣命的事情。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蜀地道路艰难险阻,⽐登上青天还难。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虎还要凶啊!)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颜⾊⽐兰草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对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表时间,从)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 (表地点,在)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表地点,到)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跟”“同”,“向”“到”, “对”“对于”“给”等。 如: 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于,前者为“受”,后者为“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师说》)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12.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被 在……方面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被 于余 向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6.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 在……方面
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乃设九宾礼于庭 对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 与 4.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5.而君幸于赵王 被 在……方面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于
(一)用作介词 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 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 围,可译为“在”、“从”、 “到”“在……方面”、“从……中”。 如: 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项羽本纪》)
于是余有叹焉。
(对这种情况)
【于是】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 表示被动,译为“被”。 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04湖南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07湖南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09湖南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到 从 比 与 比 对于 到 被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到 12.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苛政猛于虎也 比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在;至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等,可译为 “由于”等。 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放在动词之后,表示被动,译为 “被”。 如: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可译为“比”、“胜过”。 如: 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二)用作复音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时”、 “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 此”、“因此”等。 如: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因为
9.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行成于思毁于随 8.
10.月出于东山之上
1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12.寡人之于国也 1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